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 因近几年人畜共患致病菌污染情况日益严重化,已经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安全,故动物产品食用安全层面问题备受相关部门及人们所重视。鉴于此,本文主要围绕着动物产品当中人畜共患致病菌污染实施风险评估开展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仅供参考。

  • 标签: 人畜共患 动物产品 致病菌 污染 风险评估
  • 简介:摘要社区获得呼吸窘迫综合征(CARDS)毒素是近年来发现的肺炎支原体唯一的毒力因子,在肺炎支原体的致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及时掌握CARDS毒素的作用机制,有助于深入理解肺炎支原体感染的致病特点,为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参考。检测临床样本中是否存在CARDS毒素并监测其浓度变化,为临床肺炎支原体感染的诊断和治疗评估提供了新的方向。本文就肺炎支原体CARDS毒素的发现、致病机制、检测方法及临床价值作一简要综述。

  • 标签: 社区获得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毒素 支原体,肺炎 致病机制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外环境空气细颗粒物(PM2.5)是否会对慢性阻塞肺疾病(COPD)大鼠造成致病影响。方法清洁级大鼠购自河北医科大学动物实验室。18只大鼠COPD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3组,每组6只,COPD大鼠吸入清洁空气组(A组),COPD大鼠吸入PM2.5暴露2周组(B组),COPD大鼠吸入PM2.5暴露4周组(C组)。对实验大鼠进行肺功能评估,肺部炎症因子检测及基因表达差异分析,探讨外环境空气PM2.5对COPD大鼠致病的影响。结果PM2.5的暴露可以引起COPD大鼠肺部组织的炎症反应增加。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炎症反应呈加重趋势,会导致COPD大鼠肺功能进行下降,肺功能受损。COPD大鼠经PM2.5的暴露后,基因表达受到影响,表达上调基因328个,表达下调基因81个。表达差异的基因与COPD疾病的发生、发展及病程恶化相关,与肺部组织的慢性持续炎症及结构重塑相关。结论PM2.5的暴露可以引起COPD大鼠肺部组织的炎症反应加重,且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炎症反应呈加重趋势,肺功能呈恶化趋势。PM2.5的暴露会诱导大鼠基因表达变化。持续PM2.5的暴露,会诱发气道的长期持续慢性炎症反应和气道的结构重塑,诱发COPD的进行进展。

  • 标签: 肺疾病,慢性阻塞性 基因表达 细颗粒物 肺功能 转录组
  • 简介:摘要尿路感染(UTIs)是一种常见的复发性感染,可以表现为临床症状轻微也可以严重到危及生命。尿路感染的高复发率和日益增加的细菌耐药性可能会大大加重这些感染患者的经济负担。因此,它越来越成为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在本综述中,我们介绍了病原菌是如何在宿主细胞黏附和定植,细菌菌毛在尿路感染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不同病原菌在UTIs及导管相关尿路感染(CAUTIs)中的致病机制。阐明尿路感染中发生在宿主-病原体层面相互作用上的分子机制,以及这些相互作用在感染中导致的病理生理学后果,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全面深刻理解尿路感染的发病机制。

  • 标签: 尿路感染 尿道致病性大肠埃希菌 菌毛 分子机制
  • 简介:摘要先天性特发性眼球震颤(CIN)是指出生后早期出现的、无明显诱因的双眼非自主、有节律的往返运动。CIN发病率为0.015%~0.14%。CIN患者可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视力下降以及代偿头位等临床特征。CIN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不明,但存在家族遗传倾向,可表现为常染色体显性、常染色体隐性以及X连锁遗传。目前报道的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模式相关的致病基因位点有4个,与X连锁遗传模式相关的致病基因位点有3个,而只有位于X染色体上的酵母功能域包含蛋白7(FRMD7)基因被确定与CIN发病相关。笔者现就CIN的遗传特征、临床表型以及相关的致病基因位点、致病基因的发现进行综述,并阐述FRMD7基因突变引起的眼球震颤的发病机制。

  • 标签: 眼球震颤 基因 FRMD7 GPR143 遗传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徐州地区新生儿苯丙酮尿症(phenylketonuria,PKU)筛查特征及构建徐州地区苯丙氨酸羟化酶(phenylalanine hydroxylase,PAH)基因和四氢生物蝶呤缺乏症相关基因突变谱。方法选择2015年11月至2020年3月徐州地区出生并采用串联质谱技术进行苯丙氨酸(Phe)及苯丙氨酸与酪氨酸比值(Phe/Tyr)测定的新生儿资料进行回顾研究,应用高通量测序联合Sanger测序技术对苯丙氨酸异常患儿进行基因分析。结果共计完成450 355名新生儿苯丙氨酸相关指标测定,确诊115例PKU,患儿Phe及Phe/Tyr比值显著升高,PKU发病率为1∶3 916。其中PAH基因突变113例,PTS基因突变2例。PAH基因突变患儿中纯合子突变5例,PAH合并PTS双基因突变1例,PAH基因3位点突变2例。PAH基因高频突变类型为2号外显子错义突变,常见基因突变主要包括c.158G>A (p.R53H) (24.7%,56/227)、c.728G>A (p.R243Q) (15.0%,34/227)、c.611A>G (p.Y204C) (5.3%,12/227) 、c.721C>T (p.R241C) (5.3%,12/227)和c.1068C>A (p.Y356X) (4.8%,11/227)。共发现3个新的PAH基因突变(c.234dupA、c.441+15C>G和c.1096C>T)及1个新的PTS基因突变(c.286G>A)。结论徐州地区PKU较常见,属于PKU高发地区,基因突变以PAH基因突变为主。

  • 标签: 苯丙酮尿症 苯丙氨酸羟化酶 四氢生物蝶呤缺乏症 基因突变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利用Sanger测序技术对高度近视已知致病基因的突变筛查分析。方法:临床选择我国高度近视汉族人群家系成员20名,连续四代均有发病,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对全部家族成员进行视力检查、眼底照相、IoLmaster扫描检测眼轴长度、综合验光检测屈光度。同时选择高度近视散发病人、其他家系先证者120例和无近视症状的正常对照组300例;应用Sanger测序技术对高度近视已知致病基因突变进行筛查,评估高度近视的致病基因突变和致病机制。结果:生物信息学过滤分析在连锁分析定位的2号染色体区间出现候选变异2个:ANKRD39:c.479G>A(p.R160Q)、FERIL5:c.6235A>G(p.N2079D);Sanger测序分析病人未携带FERIL5突变c.6235A>G(p.N2079D),突变和疾病不共分离,该家系致病基因FERIL5排除;Sanger测序结果发现该家族全部高度近视病人及有近视症状者出现ANKRD39:c.479G>A突变,正常人未发现该突变,近视突变和表型共分离。结论:高度近视已知致病基因突变筛查发现其可能致病基因为ANKRD39基因。

  • 标签: 外显子组测序 ANKRD39 全基因组连锁分析 高度近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丙酸血症患儿的临床特征及致病基因突变情况。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5月至2018年6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妇产医院收治的2例丙酸血症患儿的临床资料。提取患儿及父母外周血基因组DNA,应用基于Ion Torrent半导体测序技术的遗传代谢病诊断基因包检测,对可疑致病突变进行Sanger测序验证。对研究数据采用描述统计分析。结果例1生后次日因"嗜睡、拒乳"疑诊败血症收入院,串联质谱技术新生儿筛查结果提示丙酰肉碱及其比值增高,尿气相色谱质谱检测示3-羟基丙酸、甲基枸橼酸增高,基因检测发现PCCB基因c.331C>T(p.R111X)/c.1228C>T(p.R410W)复合杂合突变,丙酸血症诊断明确,给予特殊饮食辅以左卡尼丁治疗。患儿于3月龄无诱因突发呕吐昏迷夭折。例2于5月龄突发呕吐、嗜睡、精神差就诊,串联质谱检测结果提示丙酰肉碱及其比值增高,基因检测发现PCCB基因c.146delG(p.G49EfsX16)/c.1253C>T(p.A418V)复合杂合突变,其中c.146delG(p.G49EfsX16)为未被报道过的新突变,评估为致病突变。给予特殊饮食辅以左卡尼丁治疗,患儿依从差且治疗有间断,随访至3岁8个月,患儿重度发育落后。结论临床疑诊败血症新生儿应考虑丙酸血症可能,并应尽快进行串联质谱和基因检测以明确诊断。新发现基因突变位点的致病和功能仍有待深入研究。

  • 标签: 丙酸血症 甲基丙二酰CoA脱羧酶 遗传变异
  • 简介:摘要目的对一个非综合征型唇腭裂家系进行分子遗传学研究,探寻其致病原因。方法对该家系成员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和既往史调查,排除综合征型唇腭裂。对该家系1例患儿的基因组DNA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筛查到候选致病基因突变位点后,采用Sanger测序对该家系成员及100名健康对照个体进行共分离分析和人群验证分析。结果全外显子组测序及疾病共分离分析显示,该家系患者IRF6基因第4外显子存在c.253A>G(p.Cys85Arg)变异,且该突变未在健康对照个体中检出,文献尚未见报道。结论IRF6基因第4外显子c.253A>G错义变异是导致该家系发病的原因。

  • 标签: 非综合征型唇腭裂 IRF6基因 全外显子组测序
  • 简介:摘要蕈样肉芽肿是原发皮肤T细胞淋巴瘤中最常见的类型,其发病机制仍然不清楚。研究显示,蕈样肉芽肿存在高频染色体片段拷贝数变异,如染色体7q、1q、17q的扩增和9p21、10q、17p的缺失,导致相应区域上原癌基因扩增和抑癌基因丢失,从而促进肿瘤的发生发展。同时蕈样肉芽肿中存在低频单核苷酸变异,这些变异基因主要集中在细胞周期调控、细胞凋亡、染色质重塑以及T细胞活化相关的通路上。蕈样肉芽肿很少有发生基因融合变异的报道。另外,部分蕈样肉芽肿病例会发生大细胞转化,往往预示疾病进展及药物抵抗等不良预后。总之,蕈样肉芽肿是一种具有高度分子遗传学异质的复杂疾病,未来还需要更广泛深入的机制研究。

  • 标签: 蕈样真菌病 染色体结构变异 多态性,单核苷酸 基因融合 比较基因组杂交 大细胞转变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无牙颌患者唾液中牙周致病菌的感染情况及与有天然牙的牙周炎人群的异同。方法从北京市石景山区的一队列体检人群中,选取无牙颌患者27例(无牙颌组),根据年龄(年龄差≤5岁)、性别、吸烟状况及糖尿病、高血压患病情况为无牙颌患者匹配同一队列中不同程度的牙周病患者,分别为无或轻度牙周炎(轻度组)、中度牙周炎(中度组)和重度牙周炎(重度组)患者,每组27例。对108例受试者进行问卷调查和牙周临床检查(包括菌斑指数、探诊深度、出血指数、临床附着丧失、失牙数);并应用PCR技术检测其唾液中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福赛坦纳菌(Tannerella forsythia,Tf)、齿垢密螺旋体(Treponema denticola,Td)、直肠弯曲菌(Campylobacter rectus,Cr)和变黑普氏菌(Prevotella nigrescens,Pn)的检出率及相对含量,比较4组受检者唾液中牙周致病菌的检出情况。结果无牙颌组78%(21/27)的患者中可以检出1种或多种牙周致病菌。其中Cr检出率最高[56%(15/27)],其他依次递减为Tf[44%(12/27)]、Pn[26%(7/27)]、Pg[22%(6/27)]和Td[11%(3/27)]。轻度组、中度组和重度组中分别有4、2和4种牙周致病菌的检出率显著高于无牙颌组(P<0.05);同时,该3组中分别有3、2和4种牙周致病菌的相对含量显著高于无牙颌组(P<0.05)。轻度组、中度组和重度组的牙周致病菌检出种类数均显著高于无牙颌组(P<0.05),其红色复合体(包括Pg、Tf、Td)检出率[均为96%(26/27)]也显著高于无牙颌组[48%(13/27),P<0.05]。中度组和重度组中红色复合体相对含量占5种牙周致病菌总量的比例(均为83%)显著高于无牙颌组(37%)(P<0.01)。结论无牙颌组中的大多数患者仍可检出牙周致病菌,但其唾液中的牙周致病菌种类与含量低于口内有天然牙的牙周炎人群。

  • 标签: 颌,无牙 牙周炎 唾液 牙周致病菌 细菌感染
  • 简介:摘要急性肾损伤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是重症监护室最为常见的脏器衰竭,病死率高。肺脏与肾脏共同参与维持机体酸碱平衡,两者都含有庞大的血管网络,互为对方功能衰竭首要的远隔器官效应的靶器官。本文综述肾损伤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时发生的肺-肾cross-talk的可能发病机制,以加深对两种疾病的认识,改善预后。

  • 标签: 急性肾损伤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致病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益生菌联合牙周基础治疗对慢性牙周炎患者口腔致病菌的影响。方法:将纳入128例慢性牙周炎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给予口服益生菌,对照组给予盐酸软膏的牙龈沟Nomicycline。观察每个时期的牙周指数和口腔菌群的变化。结果:治疗后1天和1个月,两组指标无差异(P> 0.05),治疗3个月后两组PD和CAL无差异(P> 0.05),BI实验组较低,而治疗后6个月两组CAL无差异(P> 0.05),实验组PD和BI较低。实验组每个时期的乳酸杆菌(LB)浓度更高。实验组治疗后1天牙龈卟啉单胞菌(PG)的浓度较高,治疗后1个月两组间无差异,而治疗后3和6个月实验组较低。结论:在慢性牙周炎中,益生菌联合基础牙周治疗优于基础治疗联合派力奥,可以改善牙周炎患者口腔致病菌环境,预防复发性牙周炎。

  • 标签:
  • 简介:摘要急性肾损伤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是重症监护室最为常见的脏器衰竭,病死率高。肺脏与肾脏共同参与维持机体酸碱平衡,两者都含有庞大的血管网络,互为对方功能衰竭首要的远隔器官效应的靶器官。本文综述肾损伤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时发生的肺-肾cross-talk的可能发病机制,以加深对两种疾病的认识,改善预后。

  • 标签: 急性肾损伤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致病机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肝内胆管癌发病率仅次于肝细胞癌位列原发性肝癌第二位,近20年来在全球范围内特别东南亚国家呈倍增的态势。肝内胆管癌的致病因素主要包括肝内胆管结石、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肝吸虫病等,近年来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亦被发现为肝内胆管癌发生的重要病因。本文就乙型病毒性肝炎相关肝内胆管癌潜在发病机制进行综述。

  • 标签: 肝内胆管癌 乙型肝炎病毒 血管新生 发病机制 人端粒酶反转录酶
  • 简介:摘要目的确定后节小眼畸形-视网膜色素变性一家系的致病基因。方法回顾临床研究。2019年7月于河南省立眼科医院经临床及基因检查确诊的后节小眼畸形-视网膜色素变性一家系1例患儿(先证者)和3名家系成员纳入研究。采集其病史及家族史,绘制家系图谱;并行视力、视野、眼底彩色照相、光相干断层扫描、视网膜电图(ERG)检查。采集先证者及其父母、妹妹的外周静脉血,提取全基因组DNA。应用全外显子测序技术进行全外显子测序,检测基因突变位点。对可疑致病突变位点通过Sanger进行验证,并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确定基因突变位点的致病。结果先证者10月龄时父母发现其视力差。至3岁时右眼、左眼矫正视力分别为0.3、0.4。眼前节未见异常。双眼极高度远视。眼轴长度分别为14.47、15.78 mm。双眼视盘偏小、潮红;黄斑区可见皱襞,未见明显色素紊乱。ERG检查,双眼视杆细胞反应、最大混合反应轻-中度降低,单闪视锥反应、30 Hz闪烁反应中-重度降低。全外显子测序结果显示,先证者膜型卷曲相关蛋白(MFRP)基因第4、13外显子上分别存在c.363delC/p.Thr121Thrfs*16、c.1627C>T/p .Gln543Stop,37的复合杂合突变。前者为移码突变,编码16个氨基酸后终止;后者为无义突变,截断了37个氨基酸。两者均属于基因功能失活突变。生物信息学分析提示高致病,并符合家系共分离。先证者母亲、妹妹携带c.363delC,父亲携带c.1627C >T。结论MFRP基因c.363delC/p.Thr121Thrfs*16、c.1627C>T/p.Gln543Stop,37复合杂合突变可能是本家系的致病基因。

  • 标签: 小眼 色素性视网膜炎 MFRP基因突变
  • 简介:摘要小眼畸形相关转录因子(microphthalmia-associ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MITF)是一种具有碱性螺旋-环-螺旋亮氨酸拉链结构的转录因子,它在神经嵴源黑素细胞的生存、增殖和分化以及黑色素的合成、转运和分布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MITF基因突变会影响黑素细胞的功能,从而导致与黑色素相关的疾病。了解MITF对黑素细胞的作用机制可为这些疾病的治疗提供一些线索。本文就MITF基因的表达调控、对黑素细胞的调控作用以及其导致Waardenburg综合征的机制做一综述。

  • 标签: 小眼畸形相关转录因子 Waardenburg综合征 黑素细胞 转录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一对同患透明纤维瘤病综合征(hyaline fibromatosis syndrome,HFS)的孪生子的遗传学病因。方法回顾分析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对其进行基因测序,用CLUSTALX软件分析候选变异位点氨基酸序列的保守;用PolyPhen-2及MutationTaster软件对变异的致病进行预测。结果患儿均发现全身皮肤多处结节、关节屈曲挛缩、皮肤色素沉着斑,其生长及智力发育均落后于同龄儿。基因检测发现其均携带ANTXR2基因c.1214G>A(p.G405D)、c.1074delT(p.P358fs)复合杂合变异,其中c.1214G>A(p.G405D)未见文献报道,功能预测为有害变异。随访发现二人生长及智力发育持续落后,牙龈及耳廓结节增大,弟弟耳廓结节破溃。结论c.1214G>A(p.G405D)及c.1074delT(p.P358fs)复合杂合变异可能为患儿的遗传学病因。上述发现为本病的诊断提供了依据。

  • 标签: ANTXR2基因 透明纤维瘤病 复合杂合变异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1例Usher综合征Ⅱ型患儿听力障碍相关基因的致病变异,为其临床诊断提供分子遗传学依据。方法采集患儿和父母外周血进行听力障碍者相关基因检测,100名无听力障碍作为正常对照。结果患儿USH2A基因存在第41内含子c.8224-1G>C和第28外显子c.5678C>G(p.Ser1893X)复合杂合变异,患儿的母亲为c.8224-1G>C杂合变异携带者,父亲为c.5678C>G杂合变异携带者。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遗传变异分类标准与指南,USH2A基因c.8224-1G>C和c.5678C>G变异均判定为致病变异(PVS1+PM2+PM3)。结论USH2A基因c.8224-1G>C和c.5678C>G复合杂合变异可能为该患儿的致病原因,新变异的检出扩展了USH2A基因变异谱。

  • 标签: Usher综合征 USH2A基因 复合杂合变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