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3 个结果
  • 简介:目的了解大学生自我同一与人际适应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采用自我同一测试量表》及《大学生人际适应量表》对280名高师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1)大学生的同一性地位主要分布在同一扩散一积极的延缓的中间地位(D—M地位)(2)人际适应量表总平均分为3.52,人际适应总体上呈正向趋势;(3)大学生人际适应与自我同一显著正相关。结论自我同一形成的越好,人际适应也就越好,同时人际适应能力的增强对自我同一的确立也具有促进作用。

  • 标签: 大学生 自我同一性 人际适应
  • 简介:经典马克思主义提出并分析了资本主义工具国家和自主国家两种国家观,新马克思主义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现当代资本主义、“第三世界”和传统社会主义的(相对)自主国家及其国家自主;后马克思主义时代,“回归国家学派”批判性地提出了国家潜在自主的概念,并与比较政治经济学派等一起进一步论述了不同时空中的国家自主。国家自主性理论兼具描述和分析,是一个观察与理解现代民族国家建构的理论“范式”。

  • 标签: 国家自主性 民族国家 发展型国家 国家建构范式
  • 简介:采用《大学生社会发展水平评定量表》对60名被试进行研究,区分出社会发展良好、中等和迟滞的被试。接着采用行为实验的方式考察社会发展水平对被试交往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第一,社会发展的总体水平只对被试与女性互动对象互动的面部表情上产生影响,而社会认知、社会性情感和社会性行为水平对被试与不同性质个体互动的某些行为上产生影响。第二,社会发展的总体类型对被试面对不同互动对象的同一行为反应上有一定影响,但这种影响有限,仅在面部表情上表现出性别差异;而社会认知发展类型和情感发展类型对不同互动对象的同一行为表现出有限的影响。第三,社会发展迟滞的大学生在实验中表现出对实验任务冷漠或过度热情的现象。

  • 标签: 社会性发展迟滞 大学生 人际互动 行为实验
  • 简介:本文从研读法兰克福学派重要思想家阿多诺的代表作《否定的辩证法》入手,基于阿多诺的非同一哲学思考反思其对个体生命与死亡的辩证论说。笔者认为,阿多诺非同一哲学语境中的生命辩证法具有双重意蕴,它一方面致力于揭示现代社会的物化使得个体生命经验与死亡经验成为虚假的同一,另一方面则试图在对生命的理论思考与特定的历史现状、具体的社会制度之间保持一种不可化约的辩证张力。与此同时,笔者将结合德国思想家海德格尔对死亡的生存论存在论思考以及阿多诺对此的批驳进一步分析后者独具特色的生命辩证法。

  • 标签: 阿多诺 生命 非同一性哲学 海德格尔
  • 简介:公正之于社会,恰如真理之于思想,公正不仅跟法律和制度有关联,从更大意义上说,它更是一个哲学话题,它不仅代表着一种完善的制度,更代表着一种完美的德性。一般来说,公正是涉及社会全体成员相互间关系的一种理想状态。从社会和个人角度来说,它是一种内在的美德和良知;从社会制度层面讲,公正则是人们获得理想社会秩序的手段。

  • 标签: 公正思想 理想状态 德里达 社会秩序 反思 制度层
  • 简介:在当代英美道德哲学领域,"友谊"是各大流派的哲学家都关注的问题。当代学界普遍认同的真正的友谊是以对方自身为目的,因对方自身之故爱对方。既然友谊的本质是利他,人为何要在他人而非自己身上投入呢?这一问题在当代英美哲学界被表达为友谊的"正当"问题。当代主流学界试图以"价值"回应该问题,但是却陷入无法自圆其说的悖论当中,价值论的根本问题在于其哲学预设本身。以托马斯·阿奎那的友谊理论为依据,托马斯主义以友谊活动本身的道德性为友谊正名,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比"价值论"更有说服力。由此,在当下重温阿奎那的友谊理论,对当代学界探讨友谊的"正当"具有不容忽视的意义。

  • 标签: 友谊 正当性 价值论 阿奎那 托马斯主义
  • 简介:目的:探讨农村留守幼儿的情绪理解能力与侵犯、同伴关系的关系。方法:分别采用访谈法和问卷法对湖南省的165名幼儿(非留守幼儿64名、留守幼儿101名)的情绪理解能力及侵犯、同伴关系进行了调查,并探讨了三者间的关系。结果:留守幼儿与非留守幼儿的情绪理解能力和侵犯、同伴关系有显著差异(p〈0.01);情绪理解能力、侵犯、同伴关系三者间两两相关显著(p〈0.05);生气和伤心情绪的理解能力对同伴关系有显著预测力(β≥0.20),生气情绪的理解能力对侵犯有显著预测力(β=0.33);侵犯在对生气的理解能力和同伴关系间起中介作用,中介效应与直接效应的比值为26.13%。结论留守幼儿的情绪理解能力、同伴关系低于非留守幼儿、侵犯高于非留守幼儿;留守幼儿的情绪理解能力、侵犯、同伴关系间关系密切;生气和伤心的理解能力对同伴关系有正向预测作用,生气的理解能力对侵犯有负向预测作用;侵犯在对生气的理解能力和同伴关系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

  • 标签: 农村留守幼儿 情绪理解能力 侵犯性 同伴关系
  • 简介:12月18-19日在复旦大学举行,由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美国价值与哲学研究理事会、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西方道德哲学通史研究”课题组、复旦大学“985工程”三期“现代天主教神哲思想研究”课题组联合主办。来自美国、德国、俄罗斯等国家及中国国内部分高校的专家学者近30人参加会议。会议以“中国视角的道德与责任”、“西方视角的道德与责任”、“道德、责任及全球化”、“道德与责任”为主要议题,就当前世界面临的种种价值问题、当代伦理道德面临的现代危机以及如何进行当代视域下的价值重建进行了讨论。

  • 标签: 现代性危机 道德危机 价值重建 国际学术研讨会 “985工程” 西方道德哲学
  • 简介:旨在对攻击初中生进行分类,以攻击行为特征来划分初中生.294名初中生参加了为期一年的短期纵向追踪研究,在一年中分四次完成问卷.用潜在类别模型分析了初二到初三时攻击青少年的类别,结果表明初中生存在三种攻击类别——高攻击型、低攻击型和混合型.研究还发现相比于低攻击型,混合型攻击初中生在初二及初三中期有显著的性别差异.

  • 标签: 攻击行为 潜在类别分析 性别差异
  • 简介:近些年来多项课题与研究都围绕高效数学学习学生心理结构展开,研究领域涉及心理学、数学教育等.影响学习效率的因素众多使得已有研究主题分布广泛.以质分析的方法基于NVivo10软件对47篇相关文献进行质分析,初步建立了高效数学学习学生的心理结构模型.数学学习效率高的学生应当以非智力因素为学习的动力源泉,以较为完善的心理机制作为前提,以高水平的元认知作为监控系统,以有效的学习策略作为学习保障,以较高的数学学习素养作为学习过程中的思维品质的体现.当这五部分结构要素全部或者部分之间相互促进,高效率数学学习就发生了.

  • 标签: 高效数学学习 心理结构 质性分析
  • 简介:本文在考察规约隐涵、一般会话隐涵等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语句的非真值条件意义的再处理设想,即缩小“隐涵”范畴,扩展“语义预设”范畴。具体言之:解散隐涵集合体,只保留特殊会话隐涵,即“隐涵”等于“特殊会话隐涵”;取消“规约隐涵”概念,把它归入语义预设(强规约隐涵归入典型语义预设,弱规约隐涵归入非典型语义预设);取消“一般会话隐涵”概念,把它归入非典型语义预设。“预设”概念的外延扩展后,其分类系统则为:预设分为语义预设与语用预设;语义预设再分为典型语义预设与非典型语义预设;语用预设再分为命题内容条件语用预设、预备条件语用预设、真诚条件语用预设和实质条件语用预设。

  • 标签: 规约隐涵 一般性会话隐涵 预设 非真值条件意义的归类
  • 简介:旨在调查我国现阶段成年人的社会赞许性状况,并建立相应的全国常模。使用之前编制的“中国成年人多维社会赞许量表”,在全国按照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结果进行分层抽样,获有效样本6350人。结果表明:女性的社会赞许总体水平及自我欺骗否定、能动管理和交流管理水平显著高于男性:青年人社会赞许的总体以及各维度的水平均低于中、老年人;城市人口社会赞许的总体以及各维度的水平均高于农村人口:初中受教育程度者的社会赞许总体水平低于大专及以上受教育程度者,在交流管理水平上.初中受教育程度者低于高中和大专及以上受教育程度者;低收入者的能动管理水平高于中、高收入者.高收入者的交流管理水平低于中、低收入者。在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相应的全国常模。

  • 标签: 社会赞许性 中国成年人 全国常模
  • 简介:1935年版的《巴黎,19世纪的首都》尽管体现了瓦尔特·本雅明在方法论上的唯物主义转向,但是依然暗含着祈求弥赛亚救赎的悲悼。悲悼隐喻于辩证意象内部"过去"与"当下"的张力之中,当代人通过与受压迫者的对话,揭露资本主义生产力神话是建立在历代被统治阶级受难牺牲的基础之上。受压迫者记忆的重视,将瓦解生产力神话所支撑的资本主义政治的合法,为当下的革命实践赋予正当。波德莱尔被视为一个现代的爆破者,其诗歌中的堕落意象是一种意在颠覆现代的革命姿态。总而言之,本雅明是激进的现代爆破者,他的目标是瓦解支撑法西斯统治的历史哲学基础,直接摧毁现代,而不仅仅是一个商品梦幻与都市文明的批评者。

  • 标签: 本雅明 1935年报告 拱廊街计划 历史记忆 爆破者
  • 简介:7月27—28日在吉林大学召开,由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主办,美国罗格斯大学孔子学院、台湾辅仁大学协办。来自美国、日本、韩国和中国大陆、台湾地区的10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的40多名学者参加了会议。与会学者围绕“当代人的精神生活”这一主题进行了多视角探讨。吉林大学孙正聿、台湾辅仁大学陈德光等32名中外学者分别作了大会发言。

  • 标签: 精神生活 国际学术研讨会 当代人 现代性 吉林大学 台湾地区
  • 简介:德性是什么?人类为什么需要德性?从麦金太尔至今,"德性"一直是人们所追逐和关注的话题。一种德性是一种获得品质,这种德性的拥有和践行,使我们能够获得对实践而言的内在利益,缺乏这种德性,就无从获得这些利益。1德性是人运用理智或智慧,根据其谋求生存得更好的本性的要求,并以生存得更好为指向培育的,以心理定势对人的活动发生作用,并使人的活动及其主体成为善的善品质,即道德的品质。

  • 标签: 麦金太尔 德性 理性动物 人类 依赖性 读解
  • 简介:采用父亲忽视量表、情绪调节量表和自我同一量表,对521名青少年进行调查,以情绪调节为中介,研究父亲忽视对青少年自我同一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情感距离和认知重评对高中生同一有较强的预测力,认知重评在情感距离与同一之间存在部分中介作用,认知重评在父亲参与与同一之间存在部分中介作用。

  • 标签: 父亲忽视 自我同一性 情绪调节 中介.
  • 简介:以科学发明创造题目为实验材料,采用"一对一"的实验范式,对创造性问题解决中的创造倾向与原型位置效应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实验考察了不同创造倾向个体在创造性问题解决中的原型位置效应,创造倾向包括想象力、冒险、好奇、挑战四个因素,结果发现:创造倾向总分、好奇、挑战对原型位置效应有影响,而且原型位置效应随着创造倾向、好奇、挑战的降低而显著;想象力、冒险对原型位置效应的影响不显著。

  • 标签: 原型位置 创造性倾向 好奇性 挑战性
  • 简介:以结构主义为支撑的后现代激进思潮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叙事提出了诸多批评,从而亦给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解释带出了诸多争论。本文试图在有关历史变迁规律争论的语境中,阐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历史叙事的特色:其一方面坚持社会历史变迁动力机制普遍假设,另一方面聚焦于社会形式的特殊变迁,从而揭示特定历史条件下历史变迁的直接动力、基本方向和可能形式。这一特征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对主体与结构之间张力的协调,与黑格尔辩证法传统一脉相承,亦是全部欧洲现代历史叙事的制高点。各种后现代话语多为那种张力的碎片化回应,并没有证明张力本身已经改变。因此,它们大都表现为一种立场的申诉。

  • 标签: 政治经济学批判 历史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