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正>中国哲学是关于人学问,即人存在及其意义和价值学说,在这样一种学说中,心灵境界说或精神境界说是最有特色、最值得重视部分。这一点,在儒学开创者孔子学说中就已经明确地提出了。人们经常说,孔子是一位政治伦理说教者,孔子学说是政治伦理型哲学,这当然没有什么不对,但是真正说来,孔子学说所涉及内容是多方面的,其中,

  • 标签: 精神境界 孔子 基本精神 境界说 政治伦理 儒学
  • 简介:正义究竟是一个伦理概念还是一个法权概念,这取决于人们判断该概念视角。对于我们来说,作为方法论唯物史观总体观,对于正义概念及其具体材料阐释积极意义在于,揭露德性失败和世界历史进程胜利之最为极端矛盾。

  • 标签: 正义概念 伦理 马克思 批判 世界历史进程 唯物史观
  • 简介:自施莱尔马赫奠定现代诠释学以来,经过了一个多世纪发展,已发展成为一股令人瞩目的世界性哲学思潮.如今,这股思潮突破语言界线,延伸到了具有悠久历史传统中国哲学领域.一批海外华裔学者率先对此作出了回应,而美国天普大学傅伟勋教授建立"创造诠释学"尤为引人注目.它虽发端于释老之学,然又融会了西方哲学诠释方法论,在诠释学方法规则制定上具有独特建树.在这个意义上,它是融合中、西思想诠释学形态.其宗旨是构建一个诠释方法论规则体系,以现代化地重建传统哲学.

  • 标签: 诠释学 施莱尔马赫 中国哲学 西方哲学 传统哲学 诠释方法
  • 简介:本文根据郭店楚墓年代,利用郭店楚墓竹简《唐虞之道》篇中出现“性命”以及传世文献材料,指出刘笑敢先生以“道德、性命、精神这三个复合词”判定《庄子》内篇早于外、杂篇之说,存在问题。因而以刘先生之说为根据种种关于《易传》年代结论均不可靠。

  • 标签: 郭店简 唐虞之道 性命 易传
  • 简介:《周易》体现是周代哲学意识,它基本精神方向是以人承天,强调实在本身未完成性以及人对于实在参与性.《周易》对于实在理解完全建立在阴阳观念上.阴阳在《周易》主要不是两种气体,而是隐显或幽明.在《周易》体系中,阴阳构成了实在根本特征,以阴阳为中心世界观具有不可测度、未决定性特征,实在显现总是具有新奇面相,不断自我更新是实在本性;而且,实在显现具有时间性特点.《周易》对于实在理解不是建立在主体—客体模式上,而是以人与实在交互参与、彼此渗透为基础,实在通过人参与而成为实在,人也通过参与实在而将自身提升到人性水平,随时智慧正是人参与实在基本途径。

  • 标签: 周易 阴阳 实在
  • 简介:“神明”是《易传》关键概念之一,亦在先秦两汉思想范畴中被广泛使用。各家“神明”概念都与“天地”有关,并涉及天地自然造化之过程,古代“神明”不是作为某种祭祀对象而存在,也不表示神祗和鬼神意义。笔者搜集归纳有关先秦两汉“神明”之资料,发现“神明”一词之用意牵涉天地万物之“德”概念。古人认为,天地万物之死生运行皆源自“德”,皆由神明之安排,但“神明”并不具备造物主身份,而是天地合德概念。“神明之德”被视为万物造化原因,若以两个字来表达“神明”本质,则应是“生机”一词。郭店《太一》阐明了“神明”体现天地相辅,于是“神明”作用即是天地之间媒介、气化主宰者,故为“生机”。荀子“神明”观念,保留天地观出发点,但同时集中于微观宇宙——“人”核心概念。苟子对“神明”定义近于黄老学派,既将“神明”视为“道”唯一产物,又看作知“道”唯一依据。只是黄老学派以神明论及天地观,而苟子藉此来探讨儒家“君子养心”之议题。荀子之外,养生学派也将“心”视为“神明出”器官,然而养生学派观点是在表达“神明”是人中“生机”,而苟子藉此“神明”观,来探讨认识论伦理问题。苟子神明观,被宋明理学所继承。

  • 标签: 易学 荀子 天地 神明
  • 简介:在文化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新兴古典学在传统解经学中打破了一个缺口,从这个口子流出了其后三百多年“圣经批评学”和“人文学”源头活水。古典学是专门针对中世纪“学问”批判艺术,其创始人把古典文本作为榜样,改造中世纪逻辑、语法、修辞“三科”教育,开创了注释、整理古希腊和古典拉丁文本以及圣经希腊文本古典学研究。梅兰希顿古典人文主义不但深化了路德信仰主义,而且在路德宗神学院中确立了古典学基础地位,为圣经批评铺平了道路。宗教改革后三百年见证了圣经解释学从“低阶批评”到“高阶批评”发展过程。霍布斯和斯宾诺莎为“旧约”历史批评奠定了理性主义基础和方法。而如果《圣经》历史记载皆与人们现实生活无关,只关乎信仰道德,那么完全可以把《圣经》作为文学来读。

  • 标签: 古典文本 解经学 传统 《圣经》 现代 古典人文主义
  • 简介:20世纪以来,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状况和社会状况发生了深刻变化,传统意义上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对立不再存在,代表阶级利益政党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成为选举机器。宏观意义上阶级对立让位于微观上人和人之间权力斗争。政治斗争不再局限于上层建筑领域,而在经济生活和其他社会生活中频繁出现。

  • 标签: 后现代政治哲学 资本主义社会 20世纪 社会状况 经济状况 资产阶级
  • 简介: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宏观场景下,转型时期中国司法正在形成一种新模式,其功能正从单纯解决纠纷走向为基层社会提供规范供给,重构基层社会规则体系,强化基层社会制度正统性基础这一关键层面。这种新司法模式不仅要求将法官个性化办案经验体系化,以解决具体纠纷,而且要促使基层社会正式规则与非正式规则相互尊重与合作,最终达成一种立基于多元规则相生共存之上规则共治。

  • 标签: 司法模式 规则治理 规则共生 规则共治
  • 简介:<正>世界万事万物都是由元素(原子)构成,元素又是由基本粒子(质子、电子)等构成。由于不同性质以及数量基本粒子,按照一定规律,组成不同结构,时时刻刻运动变化,从而生成纷纭多姿花花世界。《周易》有一个辩证符号系统,由相反相成两个被称为“爻”符号(“一”和“——”),组成反映客观现象四个“象”和八个“经卦”,再由此经卦两两相合,对立统一,相互转化,用以表达先贤对世界认识,反映复杂多变自然和社会现象。创立爻、卦伏牺以至文王,未必知道世界是由基本粒子和元素构成,然而《周易》符号系统及其辩证演变规律,则是与客观世界基本粒子构成元素,元素构成不同物体及

  • 标签: 构成元素 周易 辩证思维 基本粒子 符号系统 原子核
  • 简介:“新民”,是儒家思想中固有的观念。从《尚书》到程朱思想,“新民”被古圣先贤反复讨论和提倡。而在近代,“新民”被梁启超再次提出,并成为席卷社会一股社会思潮。“新民”究竟具有怎样含义,使其跨越新旧不同时代而愈倡愈新?本文主要通过对比传统“新民”之义与粱启超提出“新民”之义异同,从而去理解梁启超“新民”在新时代意义。

  • 标签: 新民 朱子 梁启超 国民
  • 简介:<正>甘泉学派系指以湛若水为代表一派学者及其思想。他们上承陈献章之以“随处体认天理”为宗旨,在明中晚期思想界、学术界,与王派心学并分秋色,有相当势力。《明儒学案》说:“王湛两家,各立宗旨。湛氏门人,虽不及王氏之盛,然当时学于湛者或卒业于王,学于王者或卒业于湛,亦犹朱陆之门下,递相出入也。其后源远流长,王氏之外,名湛氏学者,至今不绝,即未必仍其宗旨,而渊源不可没也。”(《明儒学案》卷三七)王、湛二人生在同时,互相切磋,过从甚密,彼此思想都十分熟悉。王守仁曾指出湛派思想与自己不同。“近时同志,莫不知以良知为说,然亦未见有能实体认者,是以尚未免于疑惑。盖有谓良知不足以尽天下之理,而必假于穷索以增益之者,又以为徒致良知未必能合于天理,须以良知讲求其所谓天理者,而执之以为一定之则,然后可以率由而无弊,是其为

  • 标签: 湛若水 王守仁 理学思想 陈献章 致良知 心学
  • 简介:“无为而治”是老子治国思想核心主张。这一政治主张不仅有其特定哲学内涵与历史成因,还与先秦其它各家无为思想也有着根本区别:一方面,在同属道家体系内部,老子认为君臣俱可休息于无为;庄子则认为,君主固然可以“无为”,但臣下则必须“有为”。庄子这一思想还同时影响了法家韩非一派“元为”观。另一方面,老子与儒家孔子“无为”差别,则更多地体现在一种治国理念上“道治”与“德治”截然分殊。

  • 标签: 无为 有为
  • 简介:从先秦至西汉武帝时期,《周易》经历了从“卜筮之书”到“经书”,从“稽疑”到穷究“天人之道”转变。西汉初期属于祖师《易》阶段,诸位祖师多著有《易传》,它们为西汉中后期经学《易》成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汉初易学以自然哲学阴阳天道观为主导,而包含了对于人事说理。可以确定,帛书《易传》制作晚于今本,且前者对于后者抄录现象十分严重,而汉初诸《易传》可能也是如此。武宣时期,《周易》不但在朝廷及精英层面上实现了“经书”性质及其地位大转变,而且其师法和家法传统亦得以迅速确立和展开。自丁宽至于施、孟、梁丘三家,《易》章句之学兴起,彼时章句简明扼要,不过“训故(旨趣)举大谊(义)”而已;而随着京氏《易》立于学官,《易》阴阳灾异说也泛滥于元成之世。哀平时期,《易纬》诸书兴起,它们是谶纬思潮流行结果。此外,《易林》和《太玄》二书也值得重视,它们既是仿经之作,也是造经之作,同时反映出汉人对待经典态度。

  • 标签: 西汉 易学 阴阳 立经 师法
  • 简介:宇宙论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中重要内容。纬书宇宙论以《易传》宇宙论为基本构架,融合了道家思想,形成了自己独特宇宙论。纬书宇宙论是中国古代宇宙论思想发展结果。宇宙论是道家思想重要内容,老子首先开创了中国宇宙论传统,《庄子》、《淮南子》等书中继承和发挥了老子思想。新出土《太一生水》、《恒先》都属于道家系统。纬书宇宙论正是在这些思想基础上形成

  • 标签: 纬书 宇宙论 有生于无 道家
  • 简介:WTO反倾销守则是在其成员国共同参与,尤其是吸收和借鉴欧美反倾销法立法经验基础上,经过近一个世纪发展而形成,它规定虽然存在着或多或少欠缺,但是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完善,其为世界各国和地区反倾销立法提供了一个值得借鉴范本.我国入世以后,随着关税壁垒逐步破除,反倾销措施将成为保护民族产业一项重要法律手段.因此,如何结合我国反倾销具体情况,进一步完善我国反倾销法律,使其逐步与国际接轨,是当前一项重要课题,作者在本文中将对此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并提出个人看法.

  • 标签: WTO 反倾销规则 反倾销立法 机构设置 累积评估条款 反规避措施
  • 简介:齐景公三十一年,孔子在齐闻《韶》后,如痴如醉,感慨万千,进而给予了高度评价和热情推介。这充分证明了齐《韶》在当时确实具有无穷魅力。孔子赞美齐《韶》核心是内容极“善”与形式极“美”。那么,齐韶内容到底“善”何处?其形式又“美”在何处?本文进行详细探讨。

  • 标签: 韶乐 评论 魅力 推介
  • 简介:在儒家思想中,仁是个体对自我生命体悟和自觉,具有个体性。天命体现社会历史文化核心价值,具有普遍性。理论上,仁发生个体性与人格评价社会性之间存在张力,如果一个人一味本着良善初心做事而忽视社会价值追求可能最终成为不了君子仁人。在孔子,仁心发生后由天命引导,使个体仁心能够与社会良知结合,形成完整道德成长机制。但是,孔子之后不少儒者虽然对仁道德主体性大加弘扬,却忽视了天命在仁实现中所产生引导与规范作用。所产生后果是,仁独自承担起自我做主道德责任,同时,不可避免地产生了道德意志任意性。因此,天命作为社会道德普遍原则能够也应该为仁发展与成就提供保证。

  • 标签: 天命 普遍性 个体性
  • 简介:<正>进入十六世纪,朝鲜时代知识社会,几乎所有学者都关心以敬为基本学问与实践问题.虽然性理学体系,基本是力主“敬”,但在实践中力图体现“敬”风气在儒学文化中唯在朝鲜独见,而且,在学问与生活中力图全面实现“敬”精神也是从退溪李混(1501—1570)开始.退溪在与郑之云(1509—1561)共同制作“天命旧图”和自己修订改作“天命新图”中,都把“敬”放在中心位置上,而且在“圣学十图”中也“皆以敬为主焉”(《退溪全集(上)》第203页).

  • 标签: 退溪 本然之性 《圣学十图》 日常生活 穷理 治心之法
  • 简介:文王卦位是以中国原有的时空观念为基础,适应占筮需要形成.最迟在西周之时,先后形成了四时与四方相配时空统一观念,以及五行顺次相生观念.文王卦位安排,首先是将四时与四方相配延展为八个时段与八方一一相配,然后据八卦卦象、卦德排定其时位与方位,理解时位是理解卦位关键.在卦位安排中,很可能已考虑到五行循环相生.这种卦位说形成于古经成书前,在观象系辞中利用了这种卦位说.

  • 标签: 易经 八卦 文王卦位 四时 五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