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中国儒家伦理文化非常重视个体的道德修养,并将之视为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基础.孔子、孟子开创了儒家文化发展之先河,在他们那里有着非常丰富而精辟的道德修养思想.在如何通过道德修养铸造自我品性方面,孔子和孟子既具有认知上的共同性和传承性,同时又具有各自的思想特色,对之进行比较研究,挖掘和开发其中之思想精髓和理论精华,对于开启我们今日之心智无疑大有裨益.

  • 标签: 孔子 孟子 道德修养
  • 简介:在中国古代圣贤中,老子强调"道"、庄子强调"通",庄子讲《齐物论》的时候提到"道通为一",说大千世界、林林总总从根本的存在上、本质上看都是相通为一的,都是整体的大道、天道的一部分。近年来,国家提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期讲坛特别邀请王蒙先生从中华文化的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上进行讲述。中华文化的理想理想不可能完全实现,但这是文化的一部分。柏拉图的《理想国》,虽然没有实现,

  • 标签: 九方皋 孟子说
  • 简介:儒家仁学的建立是孔孟对人类理性之觉醒的巨大贡献,孔孟奠定了儒家仁学之基础,却未封闭仁学之体系。宋代新儒家程朱等人继承了孔孟仁学的基本精神而又作了重大改造与发展:他们将孔孟的道德情感之“仁”升华为道德之本,将孔孟的道德条目之“仁”提升为道德宗元,将孔孟的主体精神之“仁”扩展为字宙精神,将孔孟的个体生命力之“仁”发展为宇宙生生之德,儒家仁学因此而由道德伦理学升华为道德哲学。

  • 标签: 四端 恻隐之心 生生之德
  • 简介:本文以孔孟原典关于“权”观念的论说和案例为基础,借用类型学的分析方法,对儒家重要范畴“权”加以整体考察。本文探讨之“权”观念,意指若干道德原则之间、规范之间、原则与规范之间的比较和评估。作为思维活动,“权”包含三个预设和四个构成要素。行权的内在准绳是“义”,可以分为具体规范的损益、角色转换、取大舍小、诉诸更高原则等运用模式。它在促进思想创造、观念更新、制度建构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选择 孔子 孟子
  • 简介:<正>戊戌变法时期,康有为的维新思想以孔学革新的面目出现,但他的思想并不是孔孟思想的翻版或复制,而是有其因革之处。从人格观的角度来看、康有为的思想与孔孟的思想有什么关联?其或因或革的原因是什么?这一思想对中国的近代化有什么意义?

  • 标签: 康有为 人格观 理想人格 近代化 西方思想 知识分子
  • 简介:【题解】“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原是《礼记·学记》中的话。欧阳修在这里加以发挥。认为美玉不琢不磨,虽不成器物。仍不失为玉:人不学习。则会变成品行不好的小人。危害甚大。因而勉励儿子要努力学习。力求上进。成为品学兼优的人。而不要沦为下流。这是正确的。奕是欧阳修的第三个儿子。曾任光禄寺丞。

  • 标签: 学说 欧阳修 学习 儿子
  • 简介:家长询问孩子.是否可以把他正在玩的玩具借给你,并说明你会还给他。如果孩子不肯借给你,你可以把玩具拿过来,玩一小会儿,并很快地还给他.并称赞他与你共同分享玩具。

  • 标签: 礼貌用语 学说 玩具 孩子 家长
  • 简介:孔子的仁,墨子的兼爱,韩愈的博爱,张载的民胞物与,以及其他的仁爱学说,承认人人有独立的人格,提倡普遍的人类之爱,因而可以称为古代人道主义。仁爱学说不否定等级或阶级,不是一种革命的理论,包含虚伪性,但是它批判暴虐的苛政,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道家和法家反对仁爱学说,但它们都有自己的弱点,不能取得支配地位。孔子以来,仁爱学说一直是中国古代伦理思想的核心。

  • 标签: 人类之爱 孔子 墨子 古代伦理思想 人与人 积极意义
  • 简介:马振彪遗著,花城出版社2002年1月出版。全书59万字,32开本,793页。本书是全国高校古籍整理委员会1999年重点项目。马振彪是鲜为人知的现代易学家,其承继家学、倾其毕生精力写成的手稿,旨在增补马其昶《周易费氏学》并弘扬之。在其去世后,手稿由著名易学家黄寿祺教授从北京购回,收藏于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

  • 标签: 周易学说
  • 简介:祖国医学有数千年悠久历史,它对我国人民作出了卓越贡献,对世界医学也有一定影响。在祖国医学理论体系中,确实内容丰富、特色很多,诸如阴阳学说、脏象学说、气血学说,以及经络、营卫、诊法、辨证、还有五运六气、气功导引、子午流注等,这些丰富多采的精湛理论,都是来源于实践,而又指导运用于实践的。本文专论气血学说。气与血为人体不可须臾脱离的最宝贵的基本物质,它不仅是四肢百骸,脏腑经络的能源和动力,也是营卫津液精神情志的气化源泉和物质基础。进而言之:它在临床实践中的运用更为重要,因为气血理论直接贯穿和作用于病因、病理、诊法、辨证、治则和方药之中。总之气与血循行周身、贯通上下,无处无气血,无时不运行,所以说:“

  • 标签: 气血学说 祖国医学 宗气 气血理论 五运六气 临床实践
  • 简介:摘要以日常事物为例,加强大家对阴阳学说及其基本概念的理解;以大家熟知的事例为例,以杠杆平衡的基本原理对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加以分析,力求解决阴阳学说及其基本内容过于抽象的问题;对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作微小的补充,力图在一定程度上完善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 标签: 阴阳学说 基本内容 相悖性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9-08
  • 简介:孔子和孟子都是把人的个体性和社会性存在植根于"血亲情理"之中,五在血亲团体性与个体性和社会性之间不存在对立冲突的情况下,由于孔子和孟子不仅主张把个体性和社会性植根于血亲团体性之中

  • 标签: 儒学血亲 团体性特征 孔孟儒学
  • 简介:孔子和孟子都是把人的个体性和社会性存在植根于"血亲情理"之中,五在血亲团体性与个体性和社会性之间不存在对立冲突的情况下,由于孔子和孟子不仅主张把个体性和社会性植根于血亲团体性之中

  • 标签: 儒学血亲 团体性特征 孔孟儒学
  • 简介:1988年,8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联名提议“21世纪人类要生存下去,必须要回到2500年前,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寻找智慧”,点燃了全世界学习孔子文化的圣火。

  • 标签: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9-08
  • 简介:至于孟子通过强调"有父有君"的团体性存在,无论是像孔子和孟子那样主张为了维护血亲团体性而可以否定宗法团体性,并由此出发要求人们将个体性和社会性的存在从属于血亲团体性以及宗法团体性的存在

  • 标签: 儒学血亲 团体性特征 孔孟儒学
  • 简介:至于孟子通过强调"有父有君"的团体性存在,无论是像孔子和孟子那样主张为了维护血亲团体性而可以否定宗法团体性,并由此出发要求人们将个体性和社会性的存在从属于血亲团体性以及宗法团体性的存在

  • 标签: 儒学血亲 团体性特征 孔孟儒学
  • 简介:孔孟儒学,是中国族群的优良文化传统,需要辨明道理,剔除糟粕,让孔孟儒学推崇爱民、养民、育民的德政传统,广大于中国,构建安民和谐的社会。玄学产生于君主无为,大臣(世袭职位的门阀士族)专权。任继愈指出,“玄学”与“先秦两汉的孔子大不相同”。孔子把“仁”解释为“爱人”,这是继承德政传统,不是独辟蹊径的新说。宋代理学宣扬“天理”被确认为官学后,抑制人服从君主,因此不能把熏染着封建糟粕的宋代理学,硬拉进孔孟儒学混谈。继承儒学传统,发展中国,是不能推辞的责任。

  • 标签: 儒学 玄学 理学
  • 简介:孔孟食道”是赵荣光先生在1998年提出的关于中华民族饮食文化传统的核心概念,他所剖析的重点是“足食节用”。在他的启发下,本人仔细地研读了先秦儒家的元典著作,认为“孔孟食道”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实际内涵:①上下不移,仁礼为先;②以食养志,取之有道;③足食节用,崇俭抑奢。中国历史上不乏躬身践行孔孟食道的英明帝王和志士仁人,却也有因骄奢淫逸而导致亡国灭族的惨痛案例。解放前夕,毛泽东和黄炎培在延安的“窑洞对策”以及毛泽东在进京前的“赴考论”,实际上都包含有孔孟食道的基本精神。饮食,看似日常生活琐事,但不择手段地追求精美饮食,不计后果地挥霍劳动人民的血汗,必将导致亡党亡国。针对当前中国的反腐倡廉和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的高潮,深刻理解孔孟食道,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

  • 标签: 孔孟食道 反腐倡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