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2 个结果
  • 简介:本文从胡塞尔和海德格尔对笛卡尔哲学开端分析出发,梳理出二者对笛卡尔前提批判观点,并试图证明二者批判实则将笛卡尔开端中“我思”理解为独立奠定表象世界秩序反思性实体。面对误解,笛卡尔文本足以为自己辩护。“我思故我在”是一个有限且不完满开端,文章通过论证这一开端有限性,“我在”和由此构建表象世界真实性,试图说明笛卡尔对自我发现及这一发现意义,并就笛卡尔所建构表象世界真实性对海德格尔批评做出回应。

  • 标签: 我思 我在 对象实在性 形式实在性表象世界
  • 简介:哲学所探讨的人与世界关系决定着人在世界中所采取生存方式。西方古代哲学和西方近代哲学所阐释的人与世界不同关系决定了西方古代人和西方近代人在世界中不同生存方式,合理生存方式应该是既能综合上述两种生存方式之优点又能克服它们之局限生存方式。康德同时通过自己哲学认识论和存在论阐明了人之有限与人之无限两种见解,他关于人两种见解所体现出来生存态度其实就是对于人之合理生存方式诠释。康德关于人两种见解所体现出来生存态度十分类似于海德格尔所提出的人对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所采取应有生存态度亦即"泰然任之",若是考虑到康德和海德格尔所处不同时代,那么,康德那种类似于泰然任之思想便会显得更加难能可贵。

  • 标签: 泰然任之 有限的人 无限的人 生存方式
  • 简介:如果想了解技术本质,那么不能从机器时代技术开始,更不能从这一会让人误入歧途观念——技术目的就是机器和工具制作——开始。对于动物自由移动生命而言,只有奋斗才是它生存策略,才是它面对"其他生命"优势或劣势,这一点决定这一生命类型历史,决定它命运是屈从于他者历史,还是成为它们自己历史。故而技术是生命策略。技术是这一策略内在形式,争斗过程是这一策略外在表现。

  • 标签: 斯宾格勒 生命 策略 技术
  • 简介:本文将借助康德认识理论,构造一个康德式道德程序理论,它基本观点是,道德律是管理准则程序,该程序要求准则中关切及其满足方式获得从小群体到大群体再到所有理性行为者共同体逐渐承认。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尤其在《道德形而上学奠基》中提示了这种理论可能性,但这两本书重点在于描述一种批判道德理论与其他独断论道德理论区别,而没有着力阐述批判道德理论是如何运用,本文试图弥补这一不足,因此虽不是康德明确论述,但依然是康德式。第一节说明认识程序论,第二节提出道德程序论,第三节将此理论与若干竞争理论对照。

  • 标签: 认识的程序论 道德的程序论 管理准则 承认的外部协助
  • 简介:诉诸直观自身艺术所传达是人在自然、历史和人类密码中所解读东西。在人于密码中解读超越存在并基于完美性而使纯然沉思得以持存之处,便出现了作为介质领域艺术。只有在形而上思考中,人才会通过反省意识洞察到艺术是对密码严肃解读,进而使人精神始终向其生存根源开放。正是在人能够触及生存根源之处,生存与天赋才终于合二为一而成其为天才。在艺术中,密码要么作为超验直观而达至其直观性,要么作为内在超越而在现实本身中变成可见,迄今为止,那些最伟大艺术家总是想方设法把上述两种可能性结合起来。在艺术这个大家庭中,由于音乐、建筑、雕塑、绘画、诗等门类表现密码方式各不相同,艺术便呈现出多种多样面相来。

  • 标签: 艺术 密码 生存 超越存在
  • 简介:对于悲剧本质,古代亚里士多德有所谓"过失说",近代黑格尔"伦理冲突论"、叔本华"意志原罪"、尼采"酒神精神"说,都曾经盛极一时,还有的人对悲剧必然性从命运观和外在偶然性来解释,但这些都经不起具体悲剧作品检验。本文在对所有上述观点质疑之后,从几部典型悲剧作品出发,尝试将悲剧主角行为分为被动悲剧行为和主动悲剧行为,从中归纳出悲剧普遍规律,并指出,被动悲剧行为在更高层次上被归结为主动悲剧行为,悲剧必然性不是不存在,也不是外在于人神秘力量,更不在于人自身过失或弱点,而恰恰是人身上有价值东西由于人自由意志而导致自我毁灭,这种必然性是一种最高级必然性即自由本身必然性。悲剧人物处在特定"悲剧困境"中,由于执着于自己意志而导致不幸结局。本文最后澄清了对悲剧必然性常见几种误解,并探讨了各种悲剧学说对苦难意义理解。

  • 标签: 悲剧理论 必然性 被动性和主动性 自由意志 悲剧行为
  • 简介:胡塞尔以近似于数学坐标系上线性变化直线来表征内时间图式不能充分展示内时间多样性,其静态性和秩序性遭到德勒兹批判,主要原因在于那些直线受外在统一坐标框架限制。数学中流形论或微分几何是脱离统一外在框架处理多元性问题理论,这一理论微分动力学演化模式被德勒兹拿来探讨多元性观念演化,作为多元性观念时间应该显示一种游牧不可预期生成性特征。由于胡塞尔内时间描述中最为重要滞留迭代模式可与混沌理论中“虫口模型”相类比,所以展示内时间生成特征最佳形式是混沌理论中分形图形。

  • 标签: 内时间 多样性 游牧
  • 简介:在黑格尔早期作品中出现"总体性"倾向只是其应对主题冲突过渡性策略,更具根本意义是在对现代社会问题思考中逐步孕育中介化方法。基于主题、方法和目标的多重转变,《伦理体系》所打造中介化承认理论是黑格尔早期思想发展重要转折点。耶拿后期出现意识哲学转向在很大程度上是承认中介化思路进一步完善。

  • 标签: 总体性 中介化 承认
  • 简介:穆勒《逻辑体系》论及了莱布尼茨、康德、兰贝特三位德国学者有关思想,而自这本书被译介到德国之后,也受到了狄尔泰、布伦塔诺、弗雷格、胡塞尔、海德格尔等众多德国学者关注。对穆勒《逻辑体系》和德国哲学之间这种相互交流、相互影响考察旨在为德国哲学研究知识背景提供一个有益补充。

  • 标签: 穆勒 《逻辑体系》 德国哲学
  • 简介:黑格尔"回忆"概念发展了柏拉图回忆说,将之进一步理解为精神内在化与深入自身过程。这个概念是在对绝对知识性质描述与对科学开端问题论述中提出,但它意义却不仅限于对过程描述,恰恰相反,黑格尔本人将回忆既当作展开过程本身,又当作这个过程展开所依据原则,因此是方法论与存在论概念统一。回忆概念双重内涵既克服了相对主义对绝对消解,维护了绝对本身超越性;同时回应了对黑格尔体系封闭性批判,通过将矛盾对立内在化方式在实现精神外化同时证明这个过程本身也正是对精神自身回溯。

  • 标签: 黑格尔 回忆 回溯 绝对精神 理性
  • 简介:本文是对黑格尔思辨逻辑基本观点研究,分为上下两篇。在上篇中研究是:(1)思辨逻辑对象过程里进化与退化;(2)在这个过程里理性与知性关系。在下篇中研究是:(3)逻辑思维与理智直观关系;(4)这个过程里历史东西与逻辑东西统一。这些研究都是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结合现代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成果进行

  • 标签: 辩证逻辑 知性逻辑 进化 退化 理智直观 历史
  • 简介:本文是对黑格尔思辨逻辑基本观点研究,分为上下两篇。在上篇中研究是:(1)思辨逻辑对象过程里进化与退化,(2)在这个过程里理性与知性关系;在下篇中研究是:(3)逻辑思维与理智直观关系,(4)这个过程里历史东西与逻辑东西统一。这些研究都是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结合现代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成果进行

  • 标签: 辩证逻辑 知性逻辑 进化 退化 理智直观 历史东西
  • 简介:本文讨论关于《实践理性批判》中“纯粹实践理性动机”一章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核心在于“动机”是否为实践理性批判引入了某种心理学机制从而造成了这项批判不一致。对此,笔者认为纯粹实践理性“动机”实际上是指理性法则规定行动时,有限、感性理性存在者具有的整体状态。我们既不能将其看作是道德法则规定行动时依赖心理因素,也不能将其看作是理性法则依据因果法则在主体中产生经验心理学后果。第二个问题主要是“道德法则作为动机”与“道德情感或敬重作为动机”这两种说法一致性。在整体状态观点下,道德法则和道德情感可以被看作是有限理性存在者在理性法则规定意志时不同方面,它们可以在这种意义上获得一致性。由此,我们也可以将作为道德情感敬重否定方面和肯定方面纳入到统一理解之中。第三个问题是处理《实践理性批判》《道德形而上学奠基》以及《道德形而上学》中“动机”含义一致性。笔者认为“动机”一般是指意志主观规定根据,在《实践理性批判》中则专指理性法则成为意志主观规定根据时我们作为有限、感性理性存在者所处状态。这些著作在“动机”使用上并没有原则上分歧。

  • 标签: 动机 状态 实践理性 道德情感 敬重
  • 简介:康德道德目的论系统不仅是其目的论思想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其实践哲学中一个独立理论。在结构上,这个系统包含两个部分:作为形而上学基础目的王国系统和作为形而上学理论道德目的学说及实用目的学说。在内容上,目的王国系统是一个资格体系,其质料是作为自在目的理性存在者,其形式是定言命令目的公式,其完整规定类比于自然王国系统。虽然人能够在目的王国中作为自在目的而实存,但是他毕竟是有限理性存在者,在现实中要实现自己道德性必须克服感性欲望按照道德目的去行动。以此为基础,道德目的学说质料是作为德性义务"同时是义务目的",其形式是德性学说至上原则,其系统建构以德性义务系统为基础。从属于道德目的学说实用目的学说以实现幸福为最后目的,以经验性明智原则为形式,并不能构成一个系统。

  • 标签: 目的王国 自在目的 道德目的 实用目的
  • 简介:康德哲学是真正批判哲学,康德哲学批判品质也显著体现在他关于审美判断论述之中。康德以三个"不是"——审美判断"不是"规定判断、审美判断"不是"认识判断、审美判断"不是"私人判断——展示了其审美判断理论批判品质。其中,康德通过揭示审美判断"不是"规定判断,把审美活动引向了反思立场。而强调审美判断"不是"认识判断,就是为了批判理性派美学,并引出人情感自由表达能力问题。强调审美判断"不是"私人判断,就是为了批判经验派美学,并引出人情感普遍传达能力问题。

  • 标签: 康德 审美判断 规定判断 认识判断 私人判断
  • 简介:《法哲学原理》所回应是近代政治哲学中一个根本问题:自由概念如何成为现实?它同时也是在追问如何在理论上创造一种启蒙时代公共生活方式(它体现为一种政治生活和制度安排)。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考察了近代以来两种权利学说(自然权利学说、道德权利学说)对这个问题回答,最后提出了自己伦理国家理论。

  • 标签: 自由 自然权利学说 道德权利学说
  • 简介:本文核心目标是讨论意义问题,但这个探讨是以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中工作为前提,在他视野下,意义问题和“语言使用”密切相关,所以本文重心就转向考察“使用”这个基本概念。这个考察首先从分析维特根斯坦提出“使用”概念背景开始:“使用”概念是相对于传统语言意义观被提出,它提出为我们描述了另一种看待意义问题方式——把意义看作语言使用。这构成了本文第一部分论述内容。在第二部分中,笔者接着转向讨论“使用”概念本身所蕴藏东西,这一讨论以“理解”和“规则”为两个角度分别阐明它们和“使用”之间关系,通过对这种关系考察来揭示“使用”自身内涵,进而呈现“意义”内涵;通过深入挖掘“使用”概念,我们也进一步解释“语言意义”这种现象所蕴含两个基本内容。在本文最后一部分,笔者将批判地分析上述两个基本内容,论证它们之间存在一种紧张关系,最后尝试予以回应。

  • 标签: 维特根斯坦 使用 意义
  • 简介:黑格尔认为,婚姻是由本身无限独特两性人格自由委身所产生。婚姻实质是具有法意义伦理性爱,既不是性关系,也不是单纯契约关系,更不是纯粹感觉上爱。婚姻实现,当以两性特异人格之间自由恋爱为前提,同时遵循与家长协商原则,而且还必须通过举行婚礼来庄严而神圣地确认。婚姻解体,源自婚姻作为一种直接、自然伦理属性,理性地面对解体是婚姻概念内在要求。黑格尔婚姻观在许多方面对中国当前婚姻现实仍有启发意义。

  • 标签: 黑格尔 婚姻 自由恋爱 伦理 同性恋 法哲学
  • 简介:文艺复兴后德国一直处于欧洲文化边缘,路德宗教改革以后确立了近代德意志民族统一语言,但政治上却是松散乃至分裂,思想、文化十分保守。是莱布尼茨悄然改变了德国哲学庸俗势头,他继承古希腊以来哲学和美学传统,构建了独特单子论哲学体系应对时代精神危机,并率先开启了对16~17世纪以来欧陆理性主义和英国经验主义美学整合,开辟了德国近代哲学和美学自我觉醒道路。

  • 标签: 莱布尼茨 美学 单子 前定和谐 理性
  • 简介:路·德·福斯和彼得·琼格斯在本文中分别讨论了黑格尔“理性”概念和“信仰”概念。福斯认为,黑格尔“理性”概念是耶拿时期在谢林影响之下开始提出并成为哲学主题,他后来逻辑学和哲学都是关于理性科学,只不过前者陈述是理性本身,而后者陈述是理性现实性。琼格斯认为,黑格尔“信仰”概念在大多数情况下都具有一种否定性含义,指的是一种直接、主观认其为真,它与间接、客观知性认知相对立;在《宗教哲学讲演录》中,它开始获得一种中性含义,即指精神见证,它是信徒与信仰根据之间中介。

  • 标签: 黑格尔 理性 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