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7 个结果
  • 简介:本文译自1975年由GeraldA.McCool编译出版《拉纳读本》第I章。本章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存在之光",来自《圣言谛听者》第3章;第二部分是"存在模拟",来自《圣言谛听者》第4章;第三部分是"作为灵在的人",来自《圣言谛听者》第5章。从本文题目即可看出,拉纳深受海德格尔思想之影响。拉纳区分了两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存在敞开,存在本性是在我们称之为存在自我显现、存在自我光照原发性统一性中认识和被认识,存在意味着认知与被认知本源统一性,存在隶属于存在自我显现基本本性。这是一般存在学首要陈述。第二层次为人敞开,即人本性是对所有存在者绝对敞开。这是形而上学人类学首要陈述。

  • 标签: 拉纳 存在 灵在 存在学 形而上学人类学 圣托马斯
  • 简介:本文是对黑格尔思辨逻辑基本观点研究,分为上下两篇。在上篇中研究是:(1)思辨逻辑对象过程里进化与退化;(2)在这个过程里理性与知性关系。在下篇中研究是:(3)逻辑思维与理智直观关系;(4)这个过程里历史东西与逻辑东西统一。这些研究都是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结合现代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成果进行

  • 标签: 辩证逻辑 知性逻辑 进化 退化 理智直观 历史
  • 简介:路·德·福斯和彼得·琼格斯在本文中分别讨论了黑格尔“理性”概念和“信仰”概念。福斯认为,黑格尔“理性”概念是耶拿时期在谢林影响之下开始提出并成为哲学主题,他后来逻辑学和哲学都是关于理性科学,只不过前者陈述是理性本身,而后者陈述是理性现实性。琼格斯认为,黑格尔“信仰”概念在大多数情况下都具有一种否定性含义,指的是一种直接、主观认其为真,它与间接、客观知性认知相对立;在《宗教哲学讲演录》中,它开始获得一种中性含义,即指精神见证,它是信徒与信仰根据之间中介。

  • 标签: 黑格尔 理性 信仰
  • 简介:我认为每一种伦理学研究方法或者伦理学理论都应该吸收康德学派思想,因此,我们所有人都不得不或应该承认,我们受到了康德创新性影响,且在许多领域都受到了他清晰历史观和概念性道德观影响。我将要从康德绝对命令和假言命令之间区别展开讨论,我认为康德是第一位以某种明确方式来阐述这两者之间区别的哲学家。我将要讨论dasGute(good,善)和dasWohl(well,福)之间区别,我相信二者区别使康德有效地发现了“事物状态”这种观点,或至少第一次清楚地认识到了那种观点含义。我还会讨论,康德对道德内在特性强调,何以能为美德伦理学和关怀伦理学提供重要启示,甚至也能对结果主义产生影响(尽管较少),因为适当地关注康德就内在生活所说一切能帮助结果主义者形成并区分他们自己那些自相矛盾观点。

  • 标签: 绝对命令 假言命令 幸福 内在性
  • 简介:"机械"和"有机",它们是目的论批判所借助一种重要思考媒介,是参照目的原因性"远距离类比"。目的原因性是倚赖目的论判断力这一认识机能,归根到底是不考虑任何经验性自然规律而只通过理性才可能。由于整个现象界都可通过机械作用而生成出来可能性是不能排除,康德只有假定或引入物自体并配以智性直观可能世界,才能给有机体和目的因果性提供彻底可能性。合目的性原则作为一种理性批判原则,对于辨别合目的性或者目的论滥用和弃用形态仍然有借鉴意义;但康德把自然最终目的定位于人主观性状形式方面,可能也错过了以感性为出发点一种目的论方向。

  • 标签: 康德 目的论批判 有机物 机械 合目的性
  • 简介:谢林认为费希特对反思性自我把握逻辑困境批判陷入了循环论证。为了克服这种循环,谢林让自我意识跨越了主体性界限,作为“第一性东西”,这种绝对自我意识使认知,而且使对反思直观成为可理解。谢林称自我意识对自身这种“认知”为“智性直观”,智性直观之被反思只有通过想象力审美活动才是可能。谢林把对艺术产品审美直观也称作哲学工具论和凭证。为了能够系统地理解人类自由本质问题,谢林给出了一种有生命、实在自由概念,为一种不仅把善,而且把恶开启为人类自由选择权哲学提供了空间,在此意义上到达了唯心主义边界。

  • 标签: 谢林 唯心主义 智性直观 艺术 自由
  • 简介: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纯粹实践理性辩证论第VI节中,对纯粹实践理性三大悬设做了一个总体概括,阐明了它们之间关联,澄清了三者在理论上导致幻相和在实践上所具有的积极意义,最后再次重申了出于道德考虑而在人实践意图中建立这些悬设必要性。该节内容虽然在前面以及在《纯粹理性批判》中都进行了详尽论述,但本节最简明扼要地展示了其中脉络,值得逐句解读。

  • 标签: 康德 纯粹实践理性 悬设 道德法则
  • 简介:本文以海德格尔早期哲学为例探讨了海德格尔世界理论,这种世界理论不同于传统形而上学世界理论。传统形而上学在存在顺序上认为世界先于人认识和人语言,由于它在世界向人发生之前就预设了世界存在并把它作为最为原始研究对象,所以,它在陷入独断论情况下先后经历了从本体论向认识论再到语言学退守命运。海德格尔则相反,他在发生顺序上认为在人生存活动中向人发生世界是最为原始世界,人则在世界发生过程中成其为人。在此过程中,既有着生存论认识(视),也有着生存论语言(话语),它们都是人之生存以及人和世界在生存活动中发生不可缺少环节。在他看来,传统形而上学世界以及认识论和语言学,都不过是发生意义上世界以及视和话语派生物。因此,传统形而上学从古代本体论开始就走入了误区,他世界理论不过是一种纠错性理论。我们认为,世界只能是人生活于其中世界,对人来说,发生意义上世界才是最原始世界,所以海德格尔世界理论意味着哲学思维进步。

  • 标签: 世界 本体论 认识论 语言学 存在 发生
  • 简介:美德与知识关系问题是西方哲学史上一个十分重要但又充满争议问题。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就是知识”命题中“知识”尽管也包含道德知识,但主要指的是理智知识,不仅如此,他这一思想经由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还进一步提升成了一般哲学层面上观点,并且构成了传统形而上学特征。在区分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基础上,康德区分了具有自然必然性自然世界和具有自由必然性道德世界,以及区分了研究自然世界自然形而上学和研究道德世界道德形而上学,据此,他在一般哲学意义上把真与善区分开来,把求真(它以知识为目标)与求善(它以美德为目标)区分开来(它内在地包含了在伦理学意义上把知识与美德区分开来),实现了在美德与知识问题上对于传统形而上学超越。康德超越其实是休谟区分事实命题与价值命题之思想进一步发展,它是对美德与知识关系正确处理,但是,如果不像康德那样把伦理学仅仅看成形式主义唯动机论伦理学的话,那么,像康德那样把理智知识完全排除在道德特别是道德判断之外做法也会对伦理学造成某种伤害。

  • 标签: 美德 知识 等同 不等同 超越
  • 简介:黑格尔《逻辑学》“量关系”概念一个基本含义是,它(们)是对当时数学化自然科学规律内容一种纯粹、理想而绝对理解把握。从概念上讲,“量关系”诸概念是有质意义内涵量领域本质东西,这与数学化自然科学规律是那些可量化自然现象本质这一点是一致。“量关系”诸概念具体规定性来自黑格尔借其量概念对当时以牛顿力学为代表数学化自然科学成就理解消化,同时也与整部《逻辑学》结构相呼应;具体说来就是:“量关系”诸概念在量水平上映现了整部《逻辑学》从存在论经本质论到概念论发展运动。这一发现对我们深入理解“量关系”概念及整部《逻辑学》都颇有意义。此外,本文还澄清了《逻辑学》在“量关系”概念论述中某些不足和失误。

  • 标签: 黑格尔《逻辑学》 量的关系 内涵量 牛顿力学 "量的关系"与《逻辑学》全体的映现关系
  • 简介:在《第三手稿》中,马克思对黑格尔批判与有关共产主义论述之间具有某种一致性。以私有财产为视角,这种一致性表现在:首先在私有财产两种扬弃形式与他在批判黑格尔时所进行严格区分两种扬弃形式之间具有一致性;其次,在私有财产积极本质与他在批判黑格尔时所考察异化积极意义之间具有一致性;最后,在私有财产扬弃方式与他在批判黑格尔时所发现扬弃破绽之间具有一致性。

  • 标签: 私有财产 辩证法 共产主义
  • 简介:先天综合判断第三者问题是康德先验哲学中一个非常重要问题。纯粹审美判断作为先天综合判断,其第三者问题同样是康德先验哲学中一个重要且合理问题。但是,学界对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关于纯粹审美判断演绎所做研究往往忽视了纯粹审美判断第三者问题。研究表明,审美共通感是联结纯粹审美判断主词和谓词第三者,是赋予纯粹审美判断普遍必然性先天根据。因而,可以将纯粹审美判断演绎理解成是针对审美共通感所做演绎。在纯粹审美判断演绎中,审美共通感地位是基础性,因此,它在纯粹审美判断演绎中发挥作用就不仅仅是功能性,更是发挥着主导性作用。

  • 标签: 审美共通感 纯粹审美判断 第三者 判断力批判 演绎
  • 简介:马里翁认为,胡塞尔还原引向了绝对(被)给予性,但胡塞尔还原把给予性限制在了对象性上;在胡塞尔之后,海德格尔还原也引向了给予性,但把给予性限制在了存在上。在这两个还原之后,马里翁提出了第三个还原,力图通过深度无聊悬置,引回到纯粹形式呼唤,从而使给予性摆脱外在限制,实现其真正绝对性或无条件性。总体来看,马里翁第三个还原目的在于使还原服务于给予性,其视角既非认识论也非存在论,而是绝对或无条件,其价值在于赋予那些既非对象性也非存在性现象以现象学上权利。

  • 标签: 马里翁 第三个还原 给予性 绝对性
  • 简介:通过质疑语言和规则之间存在强力联系假定,该文认为我们从维特根斯坦关于遵守规则讨论中并不能得出标准解读观点,即认为私人语言是不可能。该文从区分语言和规则以及私人规则和公共规则之间不同角度,为私人语言和私自遵守规则行为存在作了辩护。该文指出,我们并不是通过遵守规则而理解语言,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202节中说个体间公共规则不可能私自地遵守或许是对,但是如果存在私人规则的话,那么这些规则当然可以被人们私自地遵守。我们推理过程和实际生活中存在这样私人规则。该文得出结论认为,私人规则遵守不是不可能,只不过不同于公共规则遵守而已。维特根斯坦需要在一种特殊限定公共意义上来使用"规则"。

  • 标签: 维特根斯坦 遵守规则 私人语言 私自地 公共规则
  • 简介:弗雷格和胡塞尔是20世纪影响深远两位重要哲学家,他们各自是分析哲学和现象学传统开创者。有意思是,他们都将批判哲学中心理主义思想作为其哲学工作重要内容,并由此引发了西方哲学界围绕心理主义与反心理主义持续争论。研究弗雷格和胡塞尔反心理主义思想有助于揭示他们在哲学上相互影响与区别,理清分析哲学与大陆哲学分野线索。特别是在当代语言哲学、知识论和逻辑学领域中"自然主义"复兴背景下,不少哲学家开始重新审视"是否有必要反对心理主义"以及"弗雷格和胡塞尔是否彻底驳倒了心理主义"等问题。重估他们反心理主义思想,将有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以心理学为代表自然科学对于当代哲学在研究主题和方法论上影响和意义。我们将从逻辑学和语言哲学这两个重要角度出发,对弗雷格和胡塞尔反心理主义思想及其在当代影响进行再评估。

  • 标签: 反心理主义 弗雷格 胡塞尔
  • 简介:恩斯特·布洛赫《乌托邦精神》第一版发表于1918年,修订新版发表于1923年,后来,作者把这两个版本分别收录于自编全集第16卷和第3卷中,足见其对这部作品高度重视和偏爱。《乌托邦精神》一书被誉为20世纪初哲学表现主义代表作。从风格上看,这部作品具有气吞山河、狂放不羁狂想诗特征:语言晦涩、风格怪异,宣泄主观精神,描写直观意向,传达弥赛亚预言,揭示了永恒神奇心灵内涵;从主题上看,这部作品反对战争、强权和剥削以及现存社会制度对个性压抑,热情讴歌人类觉醒和黎明,主张人性复归和道德重建,提出了"心灵、弥赛亚和启示录"口号。

  • 标签: 自我相遇 音乐哲学 卡尔·马克思 启示录
  • 简介:实用主义与德国哲学自始至终保持着一种隐蔽而重要内在关联,这一关联最为突出地表现在新老实用主义对黑格尔观念论哲学批判和继承上。美国新实用主义者理查德·罗蒂将这一关系概括为实用主义是一种自然化黑格尔主义。在罗蒂这里,自然化以及自然主义乃是作为先验哲学对立面,即"去先验化"而得到论述。因为罗蒂所理解先验哲学基本上指就是康德哲学,从而忽视了德国观念论、胡塞尔、海德格尔、德里达等人对先验哲学推进和发展,如此一来也就无法看到后起先验哲学传统对近代表象主义认识论成功突破,这一突破最早同时也是最为成功地表现在黑格尔这里。黑格尔思辨逻辑学并不像罗蒂认为那样带来了一种先验哲学自然主义化,而是将先验哲学导向了一种现象学本体论方向。罗蒂反表象主义走向了语言行为主义,但是他忽视了黑格尔式反表象主义策略。

  • 标签: 先验哲学 自然化 实用主义 语言行为主义 表象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