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脾切除术后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2年10月收治的11例脾切除术后发生肠系膜上静脉血栓患者诊治资料。均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其中8例行增强CT检查。结果保守治疗10例和手术治疗1例,均痊愈出院。随访2~25个月,3个月后复发1例,再次治疗后痊愈;6个月后复发1例,死亡。结论脾切除为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常见诱因,B超及增强CT检查对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早期抗凝和溶栓是改善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根本措施。

  • 标签: 脾切除术 静脉血栓形成 肠系膜静脉 抗凝药 血栓溶解疗法
  • 简介:静脉输液是病人接受治疗的重要手段,输液加药已极为普遍。据报道,在国外医院输液比例一般为45%~76%,而我国有些医院的这一比例高达80%以上。由于药物品种繁多,新药不断涌现,加之临床上往往按照经验与习惯用药,致使药物的不合理配伍现象较多。本文对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2005年1月-2007年3月在静脉输液集中配置中常见的不合理配伍进行统计分析。

  • 标签: 静脉药物配置 药物配伍禁忌 合理用药
  • 简介:目的:分析静脉用药调配中心(pharmacyintravenousadmixtureservice,PIVAS)药品破损原因,并制定减少破损的相应对策。方法:记录青岛大学附属医院PIVAS2016年每季度药品破损情况,分析容易造成破损的各个环节和原因,并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结果和结论:药品破损与运输操作、领药计划不规范,人员培训不到位,及管理制度不完善等多种因素有关。采取各种干预措施可有效降低药品破损率。通过相应的整改,药品破损率从2016年第一季度的1‰下降至第四季度的0.4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 标签: 静脉用药调配中心 药品破损 干预对策 药品管理
  • 简介:目的探讨介入治疗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Mesentericveinsthrombosis,MVT)的疗效。方法1995年10月至2004年12月,我院采用介入方法治疗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16例。其中采用经肠系膜上动脉插管介入溶栓8例,采用经皮经肝穿刺门静脉途径肠系膜静脉内行机械性血栓清除术6例,采用经颈静脉穿刺门静脉经肝途径在肠系膜静脉内行机械性血栓清除术2例。结果16例治疗均成功,无明显并发症。介入治疗后大部分血栓被清除,肠系膜静脉内血流通畅,患者症状消失。随访10~22个月。均未复发。结论介入治疗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的优点,对于无坏死型急性MVT患者,介入治疗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 标签: 静脉血栓 肠系膜 介入治疗
  • 简介:患者女,39岁。因流清涕、咳嗽,伴眼睑水肿、咽痛1d,于2006年10月9日来医院就诊。门诊诊断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给予阿奇霉素注射液0.4g静脉滴注。输液约20min,患者突发右眼睑迅速水肿,诉咽疼,声音嘶哑,无明显呼吸困难,伴有双颞侧剧烈头痛、心悸、出冷汗,立即停用阿奇霉素,静脉推注地塞米松10mg,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10min后患者头疼、心悸症状减轻,但仍诉咽疼,声音嘶哑,眼睑水肿,当日随即转入呼吸内科。

  • 标签: 阿奇霉素 水肿
  • 简介:目的探究不同的静脉采血方式对溶血现象的实际影响,及相应预防的对策分析。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在我院血液科接受静脉采血的16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平分为两组,分别为参照组与分析组,前组患者采用一次性注射器进行采血,后组病患接受真空式采血,比较两组病患血液样品出现溶血现象的发生率。结果采用一次性注射器采血方式的参照组病患血液样品发生溶血现象的共有18例,占比为21.95%,而采用真空采血方式的分析组病患血液样品发生溶血现象的共有6例,占比为7.32%,两组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静脉采血的过程中,应当尽可能的采用真空采血的方式进行,同时加以实施合理的溶血预防对策,以此降低血液溶血现象的发生,提高样品检测准确率。

  • 标签: 一次性注射器静脉采血 真空采血 溶血 预防对策
  • 简介:患者男,34岁。因纳差,乏力伴尿量减少2d,于2006年8月21日入院。4d前因生殖器疱疹在当地诊所予以阿昔洛韦0.75g+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次日下午出现双侧腰部疼痛、查尿蛋白㈩,疑为药物所致遂停止使用阿昔洛韦。继而出现恶心、呕吐,尿量约为400m1。第4天来我院就诊,入院时查体:T36.7℃,P80次/min,R20次/min,BP130/100mmHg。双肾区有叩击痛,双下肢无水肿。患者平素体健,否认肾炎、高血压、糖尿病史。Cr424μmol/L,BUN11.54mmol/L,尿酸(UA)445μmol/L,COzCP22mmol/L;尿沉渣:RBC1.2×10^5个/ml,均一型,WBC4-5个/HP。血、大便常规、电解质正常;B超检查:双肾大小正常,皮质回声增强。结合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诊断:药源性急性肾功能衰竭。嘱患者卧床休息,予以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限制蛋白质饮食,

  • 标签: 急性肾功能衰竭 阿昔洛韦 静脉滴注 5%葡萄糖注射液 电解质平衡 尿量减少
  • 简介: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MvT)是肠系膜血管阻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发病率呈上升起势.MVT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临床过程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其腹部症状的非特异性和发病的罕见性致本病误诊率和死亡率较高。作者报告;例急性原发性MvT的救治经验,结合文献加以讨论,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 标签: 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 肠系膜血管阻断 小肠坏死 手术治疗
  • 简介:目的分析静脉留置针输液在小儿重症怖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本院收治的200例重症怖炎患儿,按照输液方式的不同分为留置针组与普通钢针组,比较两组患儿的首次穿刺成功率、首次穿刺时间、接瓶时问、夜问给药时问、抢救成功率、治疗依从率、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和纠纷发生率。结果留置针组患儿首次穿刺成功率、抢救成功率、治疗依从率明显高于普通钢针组,并发症发生率、纠纷发生率低于普通钢针组,留置针组患儿接瓶时间、夜间给药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短于普通钢针组,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症怖炎患儿应用静脉留置针,能有效减少再输液穿刺时问,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液体外渗、静脉炎、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减轻患儿痛苦,还可减少医护人员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静脉留置针 普通钢针 小儿 重症肺炎
  • 简介:目的观察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ST)早期抗凝治疗效果。方法在传统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抗凝治疗,并分析痊愈、好转率的变化。结果CST患者早期应用抗凝治疗后临床表现明显改观。结论CST患者早期抗凝治疗可以改善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 抗凝治疗 低分子肝素 预后
  • 简介:1例33岁女性患者,因病毒性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脾大、门脉高压入院。给予硫普罗宁0.2g静脉滴注约20min,患者出现两侧腮腺、下颌下腺明显肿大,轻度触痛。立即停用硫普罗宁,唾液腺肿大逐渐消退。之后,硫普罗宁改为甘草酸二铵,未再出现唾液腺肿大。

  • 标签: 硫普罗宁 唾液腺肿大
  • 简介:目的浅析在本科室建立静脉输液治疗安全小组的应用效果。方法本科室在2016年1月~2017年6月之间未成立静脉输液安全小组,对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进行分析,在2017年7月~2019年1月之间建立静脉输液治疗安全小组,对比成立小组前后静脉输液相关不良事件发生情况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在成立静脉输液治疗安全小组后,发生输液相关不良事件的情况显著降低,且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行静脉输液治疗安全小组可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提升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 标签: 静脉输液 输液安全 治疗安全小组 效果
  • 简介:目的分析医院静脉用药调配中心(PIVAS)不合理用药医嘱,为临床安全、有效、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运用美康合理用药软件及药师审核对医院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住院患者静脉用药医嘱进行合理性审核,对不合理医嘱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不合理用药医嘱共4803份,占总医嘱的0.52%,主要包括溶剂选择不舍理、溶剂用量不舍理、给药剂量不合理、药物配伍不合理、用药频次不合理等。结论通过对静脉用药医嘱进行审核和干预,并定期分析总结,可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 标签: 静脉用药调配中心 合理用药 医嘱审核
  • 简介: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工作人员配置静脉用药时,在针头穿刺皮塞的过程中,由于物理切割的作用,时有落屑现象发生。当落屑漂浮于已配置的成品输液用药中时,易引起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恐慌,产生对治疗的不信任感,甚至引发医患纠纷。严重时,这些不溶性微粒可引起过敏反应、热原反应、静脉炎、肺动脉高压、肉芽肿等[1]。因此,控制和减少落屑的发生,对于提高静脉配置中心工作质量,提升患者满意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 标签: 落屑 配置中心 不信任感 不溶性微粒 医患纠纷 医疗纠纷
  • 简介:急性重症胰腺炎(SAP)是一种急性全身性消耗性危重病症,常常继发于胆道疾病及暴饮暴食后,引起Oddi括约肌痉挛,使胰液排出受阻和逆流,造成胰腺组织受损,常常伴有胃肠道功能紊乱及高分解代谢状态,是一种常见的伴有自身消化过程极为凶险的急腹症.我科于2003年3月~2004年8月,共收治SAP患者35例,短期或长期(14~92天)施行静脉高营养(TPN)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 标签: 急性重症胰腺炎 营养支持治疗 Oddi括约肌痉挛 胃肠道功能紊乱 2003年3月 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经静脉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cardioreterdefibri11atorICD)病人的护理方法。方法6例ICD植入术病人术前行心理护理、良好的病人准备及环境准备,术中娴熟配合、关心病人,术后密切观察病情、用药观察、调节饮食,详细做好出院指导和建立完善的随访制度。结果6例患者均成功植入ICD,随访1.83年,未出现并发症,效果良好。结论围手术期周到细致的护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加强随访及出院指导,及时调整参数,是使ICD发挥最佳作用的重要保证。

  • 标签: 经静脉植入 心律转复除颤器 护理 心脏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