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70 个结果
  • 简介:2010年11月1日上午,法国普罗旺斯大学副教授、历史学家、意大利文化史博士、法国当代侦探小说家拉埃尔·卡尔代蒂在武汉大学外语学院举办了一场题为“保存在卢浮宫中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珍品”的座谈会。

  • 标签: 文艺复兴时期 武汉大学 意大利 艺术风格 卡尔 拉法
  • 简介:南齐武帝萧赜永明七年,竟陵王萧子良感梦佛牙之後,奉和弘法的态度有了较明显的变化:奉更加虔诚;弘法的愿望也更强烈、自觉,态度更加坚决,并且以弘法为己任,其弘法理念、方式也随之改变。通过对萧子良与刘纠、孔稚珪、何胤等人往还书信的考证(写作时间)、分析(内容缘起)、梳理(次序),对萧子良永明中後期的弘法理念、弘法过程、方式,有了大致的了解。结合《齐太宰竟陵文宣王法集录》、诸僧传以及诸佛经目录等所载萧子良载弘法实践,对他永明中後期的奉与弘法活动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 标签: 萧子良 刘虯 孔稚珪 何胤 书信往还 弘法
  • 简介:宗祠遍布于客家农村地区,宗祠内的民俗活动很丰富,而且多姿多彩。安龙转火就是众多民俗活动之一。本文通过对法家祖庙重光庆典这一民俗活动的描述,从而进一步探求客家传统文化的特质。

  • 标签: 上砂 安龙 转火 客家 双重神明
  • 简介:文章以古都洛阳为视角,从城墙建筑技术的角度剖析了古代都城的筑城技术。洛阳作为中国古都建都筑城实践始于二里头遗址,从三代肇始期的都城,经由汉魏发展期的都城,至于隋唐转折期的都城,洛阳都城的演变体现了上古至中古时期中国都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其城墙的建筑技术体现了中国古代都城筑城技术的历时性演变特征,在中国古都中具有重要地位。

  • 标签: 古代都城 建筑技术 洛阳城 中国 古都 城墙
  • 简介:编者按:教育,自诞生之日起就被赋予了不同的内涵。在东方,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多学派思想描绘了古代中国的教育盛景。在西方,从苏格拉底到夸美纽斯,从杜威到怀特海,先哲们为教育增添了不同的理念色彩。在21世纪的中国,教育更是迎来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春天,无数崭新的教育理念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的学校内生根发芽,如提倡以人为本的人本教育,强调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尊重学生发展天性的自然教育,善于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粹的传统文化教育,数不胜数。一次偶然的到访,一所农村学校让笔者见识到了一种具有蓬勃生命力的教育思想——质信教育。她在北京市顺义区南信中心小学诞生、生根、发芽,并在短短几年时间,如春风化雨滋润秧苗一般,呈现勃勃生机,结出智慧的种子。如今,质信教育已镌刻在南信中心小学每一位师生的心中,已成为学校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源泉……

  • 标签: 南法信 中心小学 北京市顺义区 建柏 教育发展规律 传统文化教育
  • 简介:本文认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解决我国国内民族问题的基本政治制度,也是保障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重要制度。认真贯彻执行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对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西部地区各民族的繁荣进步具有重要意义。贯彻实施民族区域自治的关键是用足、用活民族区域自治赋予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

  • 标签: 西部大开发 民族区域自治 自治权
  • 简介:历史教育尤其是中学历史教育在凝聚两岸共同历史记忆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是其他任何途径无法取代的。有关抗日战争,海峡两岸的课程标准、教材观点、重点史实叙述等诸多方面异多同少,尤其是关涉国共关系时,两岸基于各自立场看法迥异。意识形态差异是凝聚两岸共同历史记忆最大的阻碍。台湾历史教材的内容虽然视野广阔,但抗战史部分并未重点讲抗战,而是刻意淡化国军抗战英勇事迹及日军侵华暴行,对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战更是避而不谈。这当然与台湾多年的“蓝”“绿”恶斗、“台独”势力猖獗的特殊政治生态有关。相较而言,大陆教科书不吝篇幅描述国民党军队正面战场英勇抗战,显然大度有加。海峡两岸应努力克服意识形态束缚,在“共享史料、共写史书”的基础上,共同编写中国历史教科书,以此凝聚两岸共同历史记忆,促进两岸同胞心灵相通。

  • 标签: 海峡两岸 抗战史 中学历史教育 比较研究
  • 简介:李映福在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1期上发表文章,认为藏彝走廊川西高原区新石器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聚落遗址及墓地的考古发现,特别是直接反映生业经济形态的动植物遗骸和不同质地、不同器形的生产、生活工具的大量出土,清楚地表明川西高原区自新石器时代中期至早期铁器时代就已形成了旱作农业、狩猎一畜牧、半农半牧三种成熟的生业经济类型。

  • 标签: 早期铁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川西高原 经济形态 考古学 人文社会科学
  • 简介:1940年后,根据地面临严重财政经济困难,为巩固社会秩序、保障部队供给,中共加强了粮食征收力度。此举遭到农民的普遍抵制和抗拒。为解决矛盾,中共在征收方式上先后诉诸村干部调查、群众监督、派遣工作团、民主评议和开群众大会等办法,有效抑制了征粮中实际出现的命令摊派、隐瞒包庇、徇私情和干部贪污等问题,假报可耻、拒交受罚的社会氛围逐渐形成,国家取得了控制和汲取农村资源的压倒性胜利。然而,这种公权力的扩张和社会矛盾的解决,并非一种常态化的现代方式,而是以农民丧失自主行为能力为代价的。这种国家与农民的不对等关系在新中国成立后继续沿用,成为新中国社会结构的一个基本框架和政治底色。事实证明,革命取得胜利后,极易陷入过去的窠臼。如何避免"黄宗羲定律",走出历史的"三峡",建立正常的国家与社会关系,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 标签: 抗日战争 中国共产党 公粮征收 国家与农民关系 现代国家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