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70 个结果
  • 简介:阿来的中篇小说《蘑菇圈》讲述了机村女人斯烱在半个多世纪的政治、经济风云变化中,如何保护自己的蘑菇圈与得到蘑菇圈的生命滋养,从而一路延续生命的故事,其中蕴含着作者对生命问题的哲理与诗性思考。这里讨论的生命哲学,在于生命的源头是什么,生存的状态如何,生命如何延续,人们如何在物质丰饶与价值观崩坏的状态下追求生命的圆满,我们如何建立与自然以及其他生命之间的关系。

  • 标签: 生命哲学 蘑菇 阿来 诗性 中篇小说 价值观
  • 简介:教而思之,有所得;思而教之,有所创。写教学反思的目的,是让教师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收获进行分析总结,以积累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效率,创造更优质的课堂。但是,不少老师的反思呈现出“随意”的状况:一点感想,几句评价,大段过程记录……流于形式,意在应付。这样的“反思”,能否起到有所得、有所创的作用呢?所以,关于“教学反思”,我有了下面的“反思”。

  • 标签: “反思” 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 教学经验 教学效率 教师
  • 简介:(1)根本历史任务与社会主要矛盾是两个不同内容、不同层次的概念,二者不能混淆。也不能从根本历史任务推断出某个历史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什么。(2)在研究历史时,强调根本历史任务与强调社会主要矛盾在逻辑上是一致的而不是相互排斥的。(3)'生产力标准'是历史评价的'最终标准'而不是'唯一标准'。不能只承认生产力标准而排斥各个不同领域的具体标准。(4)历史活动所产生的'正效应'与'副效应'都是评价该活动的依据,但'反效应'不能作为评价的依据。

  • 标签: 社会主要矛盾 生产力标准 历史活动 相互排斥 历史哲学 社会矛盾
  • 简介:通常意义上,这个世界是强者的世界。弱肉强食,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大自然不变的法则。然而,在自然界中却并非总是按照这一规则运行。换句话说,强者并不永远是强者,弱者也不会永远是弱者,在特定的环境下,二者可以相互转换。

  • 标签: 适者生存 梅花鹿 相互转换 动物世界 弱者 环境条件
  • 简介:有关前苏格拉底“哲学家”的大型文献汇编——惯以Diels-Kranz本著称——可追溯到1903年,最后一次修订是在1951—1952年。该汇编面世伊始即确立了地位,迄今仍被视为权威著作,即便后人曾多次以不同的方式试图取而代之,如D.W.葛兰姆的《早期希腊哲学文集》、

  • 标签: 希腊哲学 早期 苏格拉底 权威著作 哲学家 汇编
  • 简介:在西方话语里,Civilization(文明)一词一出现就是一个解释世界的概念。它曾把世界切割为“昨日世界”与“今日世界”。据考证,最早使用civilization这个词的是法国人奇波拉(1749—1791),他曾指出,“文明”所指,并非某特定阶层的专有行为,而是一种本质性道德。同一时代的法国财务大臣杜尔哥(1729—1781)和苏格兰启蒙思想家弗格森(1723—1816)则把“文明”视为过程,即人的精神与行为逐渐发生变化。

  • 标签: “文明” 解释世界 区隔 反思 启蒙思想家 人的精神
  • 简介:法国中学会考把哲学考试放在重要位置。法国中学会考相当于中国的普通高考,通过可直接进大学。但要进名校——如国家行政学院、综合理工学院、高等商学院(私立)、高等师范学院——都须另外考试。最出名的学府、

  • 标签: 哲学 高等师范学院 法国 高考 思想体系 中学会
  • 简介:萨特的存在主义是自由哲学,这已是常识。但萨特所说的自由指什么,其确切含义是什么,它与人们通常所说的自由区别何在?这方面人们常常发生混淆和误解。本文阐释了萨特哲学自由概念的产生和来源,特别是力图清晰地勾画出萨特哲学的自由概念与人们通常所说的自由的区别。笔者深信,对一种哲学的理解就是严密地分析其概念,把握其确切含义,否则就只能在朦胧和模糊中指向它,滋生混淆和误解就在所难免。

  • 标签: 自由 意识 虚无 意向性 目的 本质化
  • 简介:<正>阿尔贝·加缪是全世界早已公认的文学家。他的文学创作是多彩的:有极富抒情色彩的散文、深含哲理意味的小说、情节起伏跌宕的戏剧、短小精悍语言隽永的短篇小说。加缪由小说《局外人》一鸣惊人,初露头角,《鼠疫》一书又轰动文坛。四十四岁就获得了世界性的文学最高奖——诺贝尔文学奖。在文学史上,他的地位与萨特不相上下。而作为哲学家的加缪却颇受非议,毁誉不一。萨特曾在有关

  • 标签: 文学创作 西绪福斯神话 诺贝尔文学奖 起伏跌宕 短篇小说 抒情色彩
  • 简介:一研究框架问题迄今为止,在有关鲁迅哲学思想的论述中,使用的主要有两类三种哲学思想的框架。一类是西方现成的哲学思想,一类是中国古代固有的哲学思想。在西方现成的哲学思想中,马克思的哲学唯物主义思想在从二十年代至今的鲁迅哲学思想研究中一直是一种主要的标准,...

  • 标签: 哲学思想 鲁迅思想 创造精神 西方文化 创造过程 物质欲望
  • 简介:清季民初的中国像是被一种魔力突然打开的“潘多拉盒子”,乱世潜流中涌现了一批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学人,他们生存于古今中西的文化语境中,堪称通儒硕学,令人想起欧洲文艺复兴的时代。

  • 标签: 哲学传统 文艺批评 “美术” 王国维 康德 文化语境
  • 简介:每当想起郑和率领庞大海船驰骋在烟波浩渺的大洋时,心情总是澎湃不已,为在那个时候我国已拥有那么强大的船队而自豪。“天书到处多欢声,蛮魁酋长争相迎”,中国使节与海外各民族友好相处的热烈场面更令人感动不已。可是,令人纳闷的是郑和逝世之后,中国再也没有出现过像郑和那样杰出的航海家。中国船队远洋航行从此销声匿迹。穿越大洋的海船,放眼望去尽是西欧海船。此消彼长的原因究竟何在?为了揭开这一迷团,笔者近日得宽余,再次翻阅史籍、拜读许多专家学者有关的专著和论文,以及大航海时代西欧一些国家的航海记录。经过多时的琢磨、研究比较,似有所悟,是否真知灼见,愿以此与读者商榷。

  • 标签: 郑和下西洋 航海家 民族友好 远洋航行 专家学者 海船
  • 简介:"创新"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关键词,但由于认识上的缺陷,很多人将其作为高不可攀的事情。本文力图从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角度将创新梳理为具体的思维路径:包括转换路径、调整结构、分析综合以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四种,以期将创新思维从神坛拉回人间。

  • 标签: 创新思维 哲学路径
  • 简介:<正>加斯东·巴什拉尔(GastonBachelard1884—1962)是法国现代著名的哲学家(认识论、科学哲学)和文学批评家(诗论)。他的思想影响了许多法国哲学家,如富科(MichelFoucault1926—1984)、阿尔杜塞(louisAlthusser1918—)等。直

  • 标签: 巴什拉尔 理性主义 科学认识论 科学哲学 科学史 现代科学
  • 简介:本文从三个方面探讨了用户满意战略的哲学思想源泉:1、用户满意战略体现了更高层次的系统观;2、用户满意战略顺应了事物的矛盾发展规律;3、用户满意战略反映了企业组织的自然演化机理。

  • 标签: 哲学观 企业组织 企业系统 用户满意战略 组织哲学
  • 简介:<正>笛卡尔之所以被历来的哲学家尊为欧洲近代哲学的始祖,是因为他根本否定了以论证基督教神学为宗旨的中世纪经院哲学,创立了反映新兴资产阶级利益和愿望的“实践哲学”。笛卡尔在其著作《哲学原理》的序中明确规定了新哲学的内涵与外延:“哲学一词表示关于

  • 标签: 中世纪 十八世纪 伦理学 笛卡尔哲学 上帝 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