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糖尿合并毒症休克的危险因素及相关防治对策。方法选取糖尿合并毒症休克患者50例,时间选取为2010年3月—2017年5月,对其疾病危险因素以及相关的防治对策进行分析。结果年龄大于60岁、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大于8%、存在慢性并发症等与糖尿合并毒症休克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P<0.05);糖尿合并毒症休克患者的感染部位主要为皮肤和呼吸道,30.00%的患者同时存在多个部位的感染;92.00%的患者疾病治愈,8.00%的患者死亡。结论糖尿合并毒症休克患者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并发症、大龄、高血糖等,为患者实施治疗时,应加强其感染的控制,积极对其感染情况进行处理,并合理实施抗生素干预,以此改善糖尿合并毒症休克患者的预后。

  • 标签: 糖尿病 脓毒症休克 危险因素 防治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川芎嗪对毒症相关性脑大鼠海马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60只,12~14周,体重240~27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n=15):假手术组(Sham组)、毒症相关性脑组(SAE组)、低剂量川芎嗪组(L-TMP组)和高剂量川芎嗪组(H-TMP组)。采用盲肠结扎穿孔(CLP)法制备毒症相关性脑模型。模型制备前5 d,L-TMP组和H-TMP组分别腹腔注射川芎嗪5或20 mg/kg,1次/d。于CLP后1~5 d行Morris水迷宫实验测试认知功能,记录逃避潜伏期和靶象限活动时间比率。于CLP后1 d,处死5只大鼠,取海马组织,采用ELISA法测定海马IL-1β、TNF-α和IL-6含量。于水迷宫测试结束后,处死大鼠,取海马组织,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Toll样受体1(TLR1)、活化caspase-3、Bax和Bcl-2的表达。结果与Sham组比较,SAE组、L-TMP组和H-TMP组逃避潜伏期延长,靶象限活动时间比率降低,TLR1、活化caspase-3和Bax表达上调,Bcl-2表达下调,SAE组和L-TMP组海马IL-1β、TNF-α、IL-6含量升高(P<0.05);与SAE组比较,L-TMP组和H-TMP组逃避潜伏期缩短,靶象限活动时间比率升高,海马IL-1β、TNF-α、IL-6含量降低,TLR1、活化caspase-3和Bax下调,Bcl-2表达上调(P<0.05)。结论川芎嗪减轻大鼠毒症相关性脑的机制可能与抑制海马炎症反应有关。

  • 标签: 川芎嗪 脓毒症 脑疾病 炎症 海马
  • 作者: 王玉尊 王瑶琪 于泳浩 王国林 谢克亮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6-15
  • 出处:《中华麻醉学杂志》 2021年第01期
  • 机构: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麻醉科 天津市麻醉学研究所 300052,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麻醉科 天津市麻醉学研究所 300052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重症医学科 300052,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麻醉科 天津市麻醉学研究所 300052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重症医学科 300052 潍坊医学院麻醉学院 重症医学转化研究所 261053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氢气对毒症相关性脑小鼠海马线粒体动力学的影响。方法清洁级健康雄性C57小鼠224只,体重20~25 g,6~8周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n=56):假手术组(Sham组)、假手术+氢气组(Sham+H2组)、毒症相关性脑组(SAE组)和毒症相关性脑+氢气组(SAE+H2组)。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法制备毒症相关性脑模型。Sham+H2组和SAE+H2组小鼠分别于术后1和6 h时吸入2%氢气1 h。记录术后7 d生存情况。术后24 h时处死小鼠,光镜下观察海马组织CA1区病理学结果;采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检测海马组织线粒体膜电位(MMP),采用荧光素-荧光酶发光法检测线粒体ATP含量。分别于术后6、12和24 h时处死小鼠,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海马组织线粒体动力相关蛋白1(Drp1)和线粒体融合蛋白2(Mfn2)的表达。结果与Sham组比较,SAE组和SAE+H2组术后7 d生存率下降,海马组织MMP和线粒体ATP含量降低,Drp1表达上调,Mfn2表达下调(P<0.05),海马CA1区病理学损伤明显,Sham+H2组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SAE组比较,SAE+H2组术后7 d生存率提高,海马组织MMP和线粒体ATP含量升高,Drp1表达下调,Mfn2表达上调(P<0.05),海马CA1区病理学损伤减轻。结论氢气改善毒症相关性脑小鼠海马线粒体功能的机制可能与其促进线粒体融合,抑制线粒体分裂有关。

  • 标签: 脓毒症相关性脑病 线粒体
  • 简介:摘要蓝色橡皮痣综合征(BRBNS)是一种罕见疾病,以全身多处血管橡皮样改变为特征,发病机制不明,由于其发病率低,临床症状多样但缺乏特异性,极易误诊或漏诊,其中消化道出血是BRBNS患者最常见就诊原因,也是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较大甚至危及生命的并发症。诊断主要依靠皮肤或消化道的多发静脉畸形表现,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尤其是各种并发症的治疗。

  • 标签: 蓝色橡皮疱痣综合征 罕见 静脉畸形 进展
  • 简介:报告了1例大性表皮松解症患者的护理方法。对患者皮肤创面和黏膜进行专科护理,并配合病情观察、环境准备、饮食护理、心理护理等护理措施。患者病情得以控制,经1月余的临床治疗痊愈出院。讨论大性表皮松解症(epidermolysisbullosa,EB)是一组较少见的以皮肤黏膜起,以水疱、大为基本皮损的皮肤,可分为遗传性、自身免疫性和其他三类,患者皮损严重,临床上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护理显得更为重要。

  • 标签: 大疱性表皮松解症 消毒隔离 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和探讨了老年大性类天疱疮患者的特点以及治疗方案。方法选取到我院在2002.1-2015.1月份收治到的老年大性类天疱疮患者34例为这次的研究对象,将这三组患者分成轻、中、重三组患者,然后比较三组患者的住院天数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重度患者的并发症、住院时间以及激素用量明显高于其他两组,此差异有着统计学方面的意义(P

  • 标签:
  • 简介:头癣是由皮肤癣菌感染头皮及头发所致的传染性疾病。根据致病菌种和宿主反应及临床表现的不同,分为白癣、黑点癣、癣及黄癣。近30a来,城乡人口大量频繁流动、城市宠物盛行,使亲动物性皮肤癣菌感染增多,特别是癣的发病率逐年升高。由于不同机体的反应性和致病菌种的特殊性、患者自行用药或者不正规治疗,造成癣的临床表现多样且不典型,使其诊断和治疗有一定的难度。为了提高诊断和治疗水平,现就其难点初步分析如下。

  • 标签: 脓癣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性指头炎是手指末节掌面的皮下化脓性感染,致病菌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手指末节掌面的皮肤与指甲骨膜间有许多纵形纤维索,将软组织分类许多密闭小腔,腔中含有脂肪组织和丰富的神经末梢网。在发生感染时,液不易向四周扩散,故肿胀并不显著。但形成的压力很高的腔,不仅可以引起非常剧烈的疼痛,还能压迫末节指骨的滋养血管,引起指骨缺血、坏死。此外,液直接侵及指骨,也能引起骨髓炎。手指掌侧皮下脂肪组织聚集成球,有纤维间隔界于其间,将皮肤连于指骨膜和腱鞘,因此当损伤所致感染时,感染多向深层扩散,脓肿不很显著。又因手指远侧指纹皮下有纤维隔,使指腹皮下为一闭合性腔隙,因此液不易向四周扩散。指腹部皮肤坚韧,缺乏弹性,指端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当感染肿胀时,指腹皮下腔隙内压力增高,压迫神经末梢,引起剧烈疼痛。因感染多向深层扩散,直接侵犯末节指骨,易发生指骨骨髓炎。

  • 标签: 脓性指头炎 感染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解读《2020拯救毒症运动国际指南:儿童毒性休克和毒症相关器官功能障碍管理》(简称2020版指南),并比较与2004至2012版指南的异同。方法对2020版指南的14项77条意见进行综合解读,并比较与2004至2012版指南的异同。结果2020版指南专家组提供了77条关于毒性休克和毒症相关器官功能障碍患儿的管理和复苏声明。其中6个强推荐,49个弱推荐;9个最佳实践声明;13个问题不能提出任何推荐,其中10个问题纳入"临床实践中"。此外,还确定了49项研究重点。指南包括14项:(1)筛查、诊断和管理;(2)抗微生物治疗;(3)感染源控制;(4)液体复苏;(5)血流动力学监测;(6)血管活性药物;(7)糖皮质激素;(8)机械通气;(9)内分泌和代谢;(10)营养;(11)血液制品;(12)血浆置换、肾脏替代和体外生命支持治疗;(13)免疫球蛋白;(14)预防;并对初期循环稳定等步骤重新设计流程图。结论作为第1个儿童毒症独立的诊疗指南,2020版指南的许多推荐达成共识,承认大多数管理证据质量相对较低(弱推荐),但为持续管理提供了基础,从而改善患儿结局,并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信息。

  • 标签: 循证医学 GRADE分级 指南 感染 儿科 脓毒症 脓毒性休克 拯救脓毒症运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SIRT3表达量以及小胶质细胞水平与毒症脑病患者治疗效果相关性。方法收集2016年1月—2017年12月到新疆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重症监护室住院治疗的毒症脑病患者128例,根据治疗后的Glasgow意识障碍昏迷评分量表(GCS)的评分情况将患者分为有效组(GCS评分≥9分)和无效组(GCS评分<9分或死亡),比较两组见SIRT3表达量、小胶质细胞水平、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结果治疗有效组78例,无效组50例,IRT3高表达有18例(24.0%),小胶质细胞活化水平低有34例(43.6%),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为32.1±6.3mg/L;无效组中,SIRT3蛋白高表达有12例(24.0%),小胶质细胞活化水平低有30例(60.0%),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为143.1±13.3mg/L,两组SIRT3表

  • 标签: 脓毒症脑病治疗 SIRT3 小胶质细胞 表达水平 活化水平脓毒症脑病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电针对毒症相关性脑大鼠海马神经元突触损伤的影响。方法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48只,体重250~30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n=12):假手术组(Sham组)、毒症相关性脑组(SAE组)、毒症相关性脑+电针组(SAE+EA组)和毒症相关性脑+假电针组(SAE+SEA组)。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术建立毒症相关性脑模型。术前2 d,SAE+EA组选取百会、曲池和足三里穴进行连续10 d的电刺激,给予2/15 Hz的疏密波,刺激强度以小于1.5 mA引起轻微的肌肉收缩为准,每天刺激30 min。SAE+SEA组在相应穴位旁开5 mm处针刺并连接刺激电极,但不进行电刺激。术后14 d时处死大鼠取海马组织,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突触囊泡蛋白(SYN)和突触后密度蛋白-95(PSD-95)的表达,行高尔基染色计数海马CA1区神经元树突棘密度,行HE染色观察海马CA1区病理学结果,并行锥体神经元计数。结果与Sham组比较,SAE组海马SYN和PSD-95表达下调,海马CA1区神经元基树突和顶树突棘密度降低,SAE+EA组海马PSD-95表达下调,海马CA1区神经元顶树突棘密度升高,SAE组、SAE+EA组和SAE+SEA组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计数减少(P<0.05);与SAE组比较,SAE+EA组海马SYN和PSD-95表达上调,海马CA1区神经元基树突和顶树突棘密度升高,锥体神经元计数增加(P<0.05),海马CA1区病理学损伤减轻,SAE+SEA组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SAE+EA组比较,SAE+SEA组海马SYN和PSD-95表达下调,海马CA1区神经元基树突棘和顶树突棘密度降低,锥体神经元计数减少(P<0.05)。结论电针减轻大鼠毒症相关性脑的机制可能与减轻海马神经元突触损伤有关。

  • 标签: 电刺激疗法 脓毒症相关性脑病 海马 神经元 突触
  • 简介:摘要毒症相关性脑(SAE)是继发于毒症的一种严重疾病,可增加毒症患者病死率,幸存者可能存在长期认知缺陷。近年来众多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与中枢神经系统关系密切,可通过微生物-肠-脑轴对脑功能产生影响,因此,在SAE的发生发展中,肠道菌群可通过胆碱能抗炎通路等机制改善认知功能。胞葬作用(efferocytosis)作为体内清除凋亡细胞的过程,可减轻炎症反应,在毒症中具有器官保护作用,同时,肠道菌群可以通过某些代谢产物增强胞葬作用。因此,胞葬作用是肠道菌群影响SAE的又一潜在机制。本文就肠道菌群、胞葬以及SAE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综述,旨在探索潜在的SAE发病机制及治疗靶点。

  • 标签: 脓毒症相关性脑病 神经炎症 肠道菌群 胞葬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局部脑氧饱和度(rScO2)对毒症相关性脑(SAE)发生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观察性研究方法,选择2019年9月至2021年6月南京鼓楼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94例毒症患者,根据重症监护病房(ICU)治疗期间每日重症监护病房意识模糊评估法(CAM-ICU)的评价结果分为SAE组和非SAE组。记录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入ICU 1、2、3、5、7 d的rScO2,以及预后指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ICU住院期间rScO2对SAE的预测价值。结果94例患者均纳入分析,其中男性占59.6%(56/94),平均年龄(50.1±15.1)岁;SAE发生率为31.9%(30/94)。SAE组患者入ICU 3 d内的rScO2水平均明显低于非SAE组(1 d:0.601±0.107比0.675±0.069,2 d:0.592±0.090比0.642±0.129,3 d:0.662±0.109比0.683±0.091,均P<0.05);但SAE组与非SAE组入ICU 5 d和7 d rScO2水平差异则均无统计学意义(5 d:0.636±0.065比0.662±0.080,7 d:0.662±0.088比0.690±0.077,均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1 d rScO2对SAE的预测价值最大〔1 d:ROC曲线下面积(AUC)=0.77,95%可信区间(95%CI)为0.65~0.89,P<0.01;2 d:AUC=0.60,95%CI为0.48~0.72,P>0.05;3 d:AUC=0.55,95%CI为0.41~0.68,P>0.05〕;以1 d rScO2=0.640作为诊断阈值,敏感度为73.4%,特异度为80.0%。SAE组患者ICU住院时间和总住院时间均较非SAE组显著延长〔ICU住院时间(d):13.6±7.1比9.0±4.3,总住院时间(d):20.1±8.0比15.8±6.1,均P<0.05〕;但两组ICU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ICU患者SAE发生率较高,可通过监测rScO2的方式预测SAE的发生。入ICU 1 d rScO2水平与SAE的发生紧密相关,或许可成为毒症复苏目标以指导治疗,从而改善远期预后。

  • 标签: 脓毒症 脓毒症相关性脑病 近红外光谱技术 局部脑氧饱和度 意识模糊评估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医用臭氧自体血回输联合醒脑静治疗烧伤毒性脑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2015年8月—2019年5月,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9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烧伤毒性脑病患者,将46例[男25例、女21例,年龄(35±4)岁]采用醒脑静治疗的患者纳入单纯醒脑静组,将44例[男20例、女24例,年龄(34±5)岁]采用医用臭氧自体血回输联合醒脑静治疗的患者纳入臭氧自体血回输+醒脑静组。记录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7 d心率、体温、平均动脉压、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价Ⅱ(APACHEⅡ)评分、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治疗前及治疗1、3、7 d,检测血清中血脑屏障损伤标志物闭锁蛋白、一氧化氮合酶(NOS)、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中枢神经特异蛋白S100β、神经胶质细胞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兴奋性氨基酸(EAA)的水平;行脑部CT灌注成像,计算感兴趣区的脑血流量(rCBF)、感兴趣区的血容量(rCBV)、感兴趣区的平均通过时间(rMTT)。对数据行χ2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及Bonferroni校正。结果治疗7 d,2组患者心率、体温、平均动脉压均较治疗前下降,且臭氧自体血回输+醒脑静组患者心率明显高于单纯醒脑静组(t=2.886,P<0.01),体温明显低于单纯醒脑静组(t=5.020,P<0.01),平均动脉压与单纯醒脑静组相近(t=0.472,P>0.05)。治疗7 d,臭氧自体血回输+醒脑静组患者APACHEⅡ评分明显低于单纯醒脑静组(t=3.797,P<0.01),GCS明显高于单纯醒脑静组(t=4.934,P<0.01)。治疗3、7 d,臭氧自体血回输+醒脑静组患者血清闭锁蛋白、NOS、NSE、S100β、GFAP、EAA明显低于单纯醒脑静组(t=2.100、2.090、2.691、2.013、2.474、2.635,2.225、4.011、3.150、2.691、3.145、2.781,P<0.05或P<0.01)。治疗1、3、7 d,臭氧自体血回输+醒脑静组患者rCBF、rCBV明显高于单纯醒脑静组(t=3.127、3.244,3.883、7.274,3.661、2.777,P<0.01)。治疗7 d,臭氧自体血回输+醒脑静组患者rMTT为(3.02±0.57)s,明显低于单纯醒脑静组的(3.11±1.20)s,t=2.409,P<0.05。结论医用臭氧自体血回输联合醒脑静治疗可有效缓解烧伤毒性脑病患者脑部损伤,改善脑血流灌注,且安全可靠。

  • 标签: 烧伤 血脑屏障 臭氧 脓毒性脑病 CT灌注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诊可疑毒症危险分层(risk-stratifcation of emergency department suspected sepsis,REDS)评分在毒症患者预后判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2月间在黄山首康医院住院的毒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计算REDS评分、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Ⅱ,APACHEⅡ)评分和急诊毒症病死率评分(mortality in emergency department sepsis,MEDS)。通过REDS评分与APACHEⅡ和MEDS比较,评价REDS评分在毒症患者预后判断中的价值。结果103例患者最终被纳入研究,其中男65例(63.11 %),女38例(36.89 %);年龄范围42~93岁,中位数(四分位数)74(65,82)岁;72例(69.91%)存活(存活组),31例死亡(30.09%)(死亡组)。存活组和死亡组的REDS评分[(5.28±2.10)分与(7.87±2.53)分]、MEDS评分[(6.64±3.32)分与(9.06±3.36)分]、APACHEⅡ评分[(18.96±6.72)分与(21.87±6.1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404,P<0.001;t=3.381,P=0.001;t=2.067,P=0.041)。REDS评分7.5时Youden指数最大(0.381),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0.777(95%可信区间:0.678~0.876,P<0.001)。APACHEⅡ评分19.5时Youden指数最大(0.177),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0.614(95%可信区间:0.499~0.729,P=0.068)。MEDS评分10.5时Youden指数最大(0.341),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0.696(95%可信区间:0.590~0.802,P=0.002)。REDS评分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大于APACHEⅡ评分(Z=1.987,P=0.046)。结论REDS评分对毒症患者病情和预后判断有较好的效果,与MEDS评分相当,但优于APACHEⅡ评分。

  • 标签: 脓毒症 急诊可疑脓毒症危险分层评分 预后 价值
  • 简介:摘要大性类天疱疮护理的关键是全面熟悉病情变化,制订合理护理方案,尤其对皮肤的观察与护理是关键。

  • 标签: 大疱性类天疱疮 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