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日语词汇中含有大量的佛教词语,既有经汉语翻译佛典之后传入日本的,也有自身创造出来的,在现代日语词汇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本文从佛教词汇对中日两国文字的影响入手,对"盂兰盆"的文化渊源及其词义的内涵与外延进行了考察,旨在探索佛教词汇在日本的流布、吸收、衍变及其对日本社会文化的影响,揭示出隐藏在文化受容与衍变背后的语言与文化的相互关系。

  • 标签: 佛教 日语词汇 盂兰盆 内涵与外延
  • 简介:指称“做记录的人”的“记者”,我们可以在西晋的文献中看到;而作为“新闻采访报道者”来使用的“记者”,其出现我们不妨定在《日本国志》撰成的1887年。

  • 标签: 记者 西晋 1887年
  • 简介:<正>成语,是旧、现成词语的意思。形式多种多样,自两字以上至句不等。始称成辞,后又称为成言、全语等,主要用于骈文、诗词;反对骈文的古文家则贬称为陈言。本文拟考释这些词语的历史源流关系。【成辞】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事类》篇,讲诗文用典,分为:“举人事以徵义,引成辞以明理”,即引事、引言两类。大致是对言则别,混言不分,因而命题统称为“事类”。黄侃

  • 标签: 成语 成言 骈文 词源 双音复合词 子京
  • 简介:我国日食观测历史源远流长。据说早在距今近4000年的夏朝仲康时期,就有了世界上最早的日食记录。但最早的"日食"则见于《诗经》中的《十月之

  • 标签: 日食词 源于诗经 词源于
  • 简介:突厥语族群所信仰的佛教主要是由内地传入的。突厥语中用采指称佛教僧侣的tojin,源于汉语的“道人”.借自“十六国”时期。该词的使用,正是汉传佛教西渐的反映。

  • 标签: 高昌 道人(tojin) 汉传佛教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前几年,《中学语文教学》曾载文对兼语短语作谓语(原兼语式)与主谓短语作宾语的区别开展了讨论。程观林和盛文澜两同志都先后举了“热烈祝贺大会取得圆满成功”例进行论证,并以该句的前动词“祝贺”含有“促成”意义,“取得圆满成功”是前动词“祝贺”所期望产生的连锁反应为理由,把它鉴别为兼语式。“热烈祝贺大会取得圆满成功”究竟是兼语短语作谓语还是主谓短语短语作宾语,我们不妨先弄清“祝贺”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它是大会召开前的预祝呢?

  • 标签: 兼语短语 主谓短语 语式 教学语法 程观林 学语文
  • 简介:   【摘 要】隐喻是种常见的修辞,但在传统词汇教学中却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探讨隐喻的意义和实例,揭示它对词汇教学的启发作用。并通过概念隐喻去阐述其在词汇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关键】概念隐喻;高中 英语;词汇教学    、引言    近年来,国内外不少论著都涉及到了高中 词汇教学问题,其研究重心大都是关于生词的音、形、义的介绍与分析以及如何记忆这些词汇的技巧和方法。虽然这种词汇教学方法尚能起到某种立竿见影的效果,但仍然没能解决高中 词汇教学的根本问题,即词义问题。我们认为,高中 词汇教学不仅要传授词汇层面的知识,还应该根据实际情况介绍必要的修辞层面的知识。据 Lakoff和 Johnson( 1980)的统计,日常语言中大约 70%的表达是源于隐喻概念。可见,分析探讨概念隐喻对高中 英语词汇教学的影响具有典型性和实用性。    二、概念隐喻     1980年, Lakoff 和 Johnson在编著的 Metaphors We Live By书中对感念隐喻的定义进行了解释:“运用其他事物来理解或体验某事物,隐喻不只是种修辞方法,还是种认知现象”( Lakoff&Johnson, 1980, p.5)。大多数的词汇都有其基本意义和隐喻意义,而词汇的隐喻含义是从它的基本意义发展延伸而来的,由于人们的思维具有隐喻性,因此在词汇中也会存在些抽象的隐喻含义,并且词汇的基本含义和隐喻意义之间是有联系的(王寅, 2001)。比如,“ mouse”的基本含义是动物“老鼠”的意思,也可以表示连接计算机“鼠标”的意思,这就是词汇的隐喻意义。般来说 ,理解隐喻可采取以下三个步骤:( 1)充分理解被比较的两个事物的含义,通常这两者不能搭配使用。如 Time is money (时间是金钱), Death is departure(死亡是离去)。从表面上看,时间和金钱,死亡和离去是互不相干的概念。般来讲,它们不能搭配使用。( 2)推断出某个事物在比较中最突出的特点。如: money(金钱)最突出的特点是“宝贵”; departure最突出的特点是“消失”。( 3)把这些显著特点运用于另事物 ,重新解释另事物的含义。我们将 time和 death的突出特点分别运用于 money和 departure,后者便获得了“时间宝贵”、“生离死别”这样的意义。从以上三个步骤可以看出,推理过程实际上就是揭示言语间的内在关系的过程,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有助于学生根据具体的语境掌握的深层意义。    三、高中 英语词汇教学的重要性    词汇教学是高校英语教学重点。它是听力、口语、写作、翻译、阅读理解的重要基础。根据《高中 英语教学大纲》,高中 生必须掌握 4500个词汇才能通过高中 英语四级考试。高中 英语六级考试( CET6)要求学生掌握 6000个词汇,之后还要再学习 1000个词汇。总之,高中 期间必须理解和掌握 7000个词汇。如何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这目标,对高中 生和英语教师来说都是个挑战。高中 英语词汇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帮助学生通过各种等级和证书考试,提高语言能力。英语中涉及词汇的表达有很多种,如 vocabulary, word, word family、 lexeme、 lexicon、 lemma、 headword、 lexis等。比如: Lexis和 vocabulary是相同的。美国语言学家 Diller研究表明,如果我们认识 25个单词,平均每页上我们就认识 23%个单词;如果我们认识 135个单词,该百分比就达到 50%; 2500个单词量相当于 78%; 5000个单词量相应于 86%; 10000个单词量相当于 92%。正如 M.Stubbs( 1986)所说,“在提到语言时,人们总是会想到词汇”,如:( 1) He showed her with words of praise.( 2) The words in the article are chosen exactly.    显然,语言教学主要依附于词汇教学,将词汇运用于口语或书面英语、翻译或写作都是不可分割的。词汇将直接影响高中 生英语语言能力的发展,并决定其是否达到 CET4和 CET6的标准。    四、概念隐喻理论对高中 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    ()有利于高中 生隐喻能力的转移    从语言习得的角度来看,语言学习者在习得母语时会发展出特定的隐喻能力,这是语言习得中的项重要能力。语言学习者旦获得隐喻能力,就有可能因隐喻的普遍感知而理解其他语言的隐喻系统。概念转移的机制是语言学习者在第二语言的隐喻形式的基础上,发现母语中相同的隐喻表达,然后将前者理解为后者。三种模式分别阐述如下: 1)当母语和第二语言之间的概念相同时,产生种正迁移,例如, “ give me a hand”,翻译成中文便是“帮忙”的意思; 2)当有重叠时,迁移的功能可以加倍,例如,“ add fuel to the flames”翻译成中文便是“火上浇油”; 3)当两种语言的相似特征反映出相当不同的概念结构时,就会产生负迁移,例如英语中的“ pull one’s leg”不翻译成“拉后推”,而“ eat one’s words”也不翻译成“食言”。    因此,将概念隐喻理论应用于高中 英语词汇教学能提高学生的词汇学习效率,从而达到学习掌握并有效运用词汇的目的。    (二)有利用理解记忆英语学习中的多义。    英语中的多义占到高中 英语词汇总量的绝大多数,因而多义的掌握程度直接决定着高中 生英语水平的高低。由于概念隐喻是词义发展和延伸的重要手段。也就是说,多义现象是通过隐喻手段由的中心意义向其他意义延伸的过程。因而在词汇教学时,讲解多义,追本溯源,借助隐喻会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不难看出,利用隐喻讲解多义,在词义与词形间建立了意象联系,词汇学习不再是二维的、枯燥的,而是成为三维的、生动的。    通过赋予同形以更多的词义来减少的数量,减少人们记忆的负担。个词义之所以新,就是因为新的领域为产生新的意义提供了新的合理的逻辑或意象情景。学会通过概念隐喻组织词汇,记忆词汇,增强词汇知识,拓展词汇联想,扩大词汇量。    五、结语    概念隐喻理论为探索研究英语词汇教学提供了个全新的视角,特别是在词汇教学方面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将概念隐喻理论运用到英语词汇教学,符合人类认知发展的规律,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词汇学习的主体认知意识。教师若能积极运用认知语言学的新成果,必将为英语词汇教学增添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Lakoff &Johnson. ( 1980) . Metaphors we live by.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Schmitt, N. ( 2010) . Researching Vocabulary: A Vocabulary Research Manual. London: Palgrave Macmillan.     [3]戴衛平 .( 2014) .词汇隐喻研究 .广州:世界图书出版社 .     [4]苏立昌 .( 2016) .英汉概念隐喻比较与外语教学 .天津:南开高中 出版社 . 期 . 

  • 标签:
  • 简介:《把栏杆拍遍》是现代作家梁衡的代表作之,现收录于苏教版高二语文选修教材《现代散文选读》"活生生的这个"这主题单元。文本塑造了位叱咤风云而又命途多舛的爱国词人辛弃疾的形象,揭示了辛弃疾从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过程及原因。与般写人散文相比,本文除了篇幅较长之外,它还呈现出以下特点:首先,它是篇充满阳刚之气的人物评传体散文,表达上兼具抒情与议论之美.

  • 标签: 栏杆 教学 代表作 散文 苏教版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恩格斯《自然辩证法》"SieistseineunbewuβteundunbedingteVoraussetzung."句中"unbewuβt"在中央编译局编译的译本中先后有三种中文译法:"不自觉的"、"本能的"和"不以意识为转移的"。如果选取"不以意识为转移的"译法则可能产生对哲学与科学关系的"历时"看法,即科学解决了哲学提出却未能解决的问题,从而使哲学终结;如果选取"不自觉的"译法则可能产生对哲学与科学关系的"共时"看法,即哲学与科学作为人类思维的两个维度而相互依存,从而使哲学踏上新的道路。不同的译本会使读者产生不同的理解,读者也有权利依据其理解而构成不同的哲学问题。这是探讨"unbewuβt"在《自然辩证法》中的中文翻译及其所引发的哲学问题的真实意义。

  • 标签: 《自然辩证法》 unbewuβt 不自觉的 不以意识为转移的 理论思维的前提批判
  • 简介:<正>我国《民法通则》第二章的标题是"公民(自然人)",这种表述民事主体的方式延续在以后的各种法律文件和民法著述中。在中译本的大陆法系主要国家的民法典中,关于民事主体部分的规定,都不曾有这种现象。事实上,民法上的民事主体在汉语语境中的表述曾历经数次变化,在1929年的国民政府的民法典中是"自然人",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各种法律文件中改称为"公民",在1986年的《民法通则》中被称为"公民(自然人)",而在1999年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合

  • 标签: 自然人 市民社会 社会主义民法 我国民法 苏俄民法典 民法通则
  • 简介:高三复习课上,遇到这样个例句:“今年,全国各地煤矿安全事故频繁发生,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财产损失,这主要是因为缺乏安全意识和监督管理不力造成的。”这显然是个病句,是句式杂糅,不能用“因为……造成的”。个同学说还有处错误,“安全事故”提法不对。并查《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事故】意外的损失或灾祸(多指在生产、工作上发生的):工伤-责任-防止发生~。”

  • 标签: 煤矿安全事故 语言 现代汉语词典 财产损失 人员伤亡 监督管理
  • 简介:冀中地区活动着两类持有截然相反价值观念的民间乐社,是“不受雇佣、无偿服务”的“音乐会”,二是以谋利为目的吹打班。两相比较,可以发现世俗社会中对吹鼓手的歧视,并非完全源自旧时统治者对竺黎民百姓的等级观念,而相当部分源自传统社区的价值体系。

  • 标签: 吹鼓手 民间乐社 音乐会 价值观 比较研究
  • 简介:在1860年代,公司常常被中国官员用来指称西方的商行。中国的商人也常常把这个作为他们向国家寻求对发展现代中国企业的支持的讨论基础,比如说郑观应就是如此。

  • 标签: “公司” 十九世纪末 合伙 信任 家族 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