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根据新的分类方法,氟喹诺酮类药物按其研究的先后、化学结构、抗菌作用以及药物在体内的过程,大致分为四代,其代表药物分别为,第一代:自1962年至1969年开发的品种,主要有奈啶酸、吡咯酸,因疗效不佳现已少用;第二代:自1969年至1979年开发的品种,主要有吡哌酸、西诺沙星;第三代:自1980年至1996年开发的品种,主要有诺氟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

  • 标签: 氟喹诺酮类药物 合理应用 分类方法 化学结构 抗菌作用 诺氟沙星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他汀类药物治疗冠心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自2015年1月-2017年1月内科收治的100例冠心病患者,按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给予常规治疗加他汀类药物治疗,比较治疗前后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水平,治疗后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两组治疗后的各项指标均明显低于本组治疗前,观察组治疗后的各项指标和不良事件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且差异均显著(P<0.05)。结论他汀类药物治疗冠心病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各项血脂的指标及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有助于病情的好转。

  • 标签: 他汀类药物 冠心病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抗菌药物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和规律,引起人们特别是医务工作者对抗生素不良反应的重视。方法对林西某医院2011年11月—2012年3月收集到的142例抗菌药物ADR报表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女性ADR发生率明显高于男性;142例ADR报表中喹诺酮类和大环内酯类最多;ADR的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肤过敏反应和胃肠道反应,其次是神经系统反应;静脉给药是引起ADR的主要给药途径。结论应重视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加强对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监测。

  • 标签: 抗菌药物 药品不良反应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他汀类药物使用中的不良反应情况。方法将自2015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间在我院使用他汀类药物进行治疗出现不良反应的91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相关因素分析,并对评价指标内容进行统计比较。结果91例患者中体重指数<25的发生率为73.63%高于比较体重指数≥25的发生率26.37%,P<0.05;64~80岁的发生率最高(64.84%)高于其它两个年龄段,P<0.05;伴有糖尿病比例最高(53.85%),比较其它肾功能不全、肺阻塞等,P<0.05;不良反应中失眠(70.33%)高于头痛、腹泻便秘、肌肉关节疼痛、肝肾功能受损,P<0.05;使用药物中普伐他汀发生率(42.86%)高于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辛伐他汀,P<0.05;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他汀类药物中使用普伐他汀发生不良反应率最高,瘦小患者发生率较高(体重指数<25),b伴有糖尿病患者较容易出现不良反应,64~80岁的老年患者较易发生。在临床使用中应引起注意,以降低使用中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 标签: 他汀类药物 不良反应
  • 简介:作为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的他汀类药物,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最为广泛的血脂调节药物。自1976年第一个他汀类药物美伐他汀(mevastatin)问世以来,他汀类药物已发展至第三代。

  • 标签: 血脂 降脂 他汀类药物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中药炮制对含苷类药物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到2015年1月于我院接受中药治疗的患者共90例,将患者采取随机的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分别为45例,观察组患者给予采用常规中药炮制的含苷类药物进行治疗,对照组则采用未经过中药炮制的含苷类药物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和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分析中药炮制对含苷类药物治疗效果的影响。结果观察组45例患者在接受中药炮制含苷类药物治疗后,治疗总有效率为97.8%;治疗总有效率为80.0%。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要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无一例患者出现中毒现象,对照组中5例患者产生毒性反应,组间治疗效果比较有明显差异和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在利用中药炮制含苷类药物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未经过中药炮制的含苷类药物治疗效果,同时,在临床治疗上,对中药中的含苷类药物成分进行适当调整,改善药性,降低患者的毒性反应,充分发挥药物的药性,提高治疗的效果。

  • 标签: 中药炮制 含苷类药物 药效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喹诺酮类药物具有广谱、高效、安全、使用方便的特点,在临床上应用广泛,随着喹诺酮类药物应用逐渐增多,不良反应的报道也相应增加;本文主要介绍喹诺酮类的药物不良反应,以加强医务人员对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的认识,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避免不良后果的发生。

  • 标签: 喹诺酮 不良反应
  • 简介:维生素是机体维持正常代谢功能所必须的一类生物活性物质,它是人体六大营养素(糖、脂肪、蛋白质、盐、维生素和水)之一。大多数从食物中获得,仅少数可在体内合成。当今临床常用的维生素有11种。本文主要介绍维生素VitA,VitB,VitB6,VitB12,VitC,VitD等,药物对人体的主要作用。

  • 标签: 维生素药物 机体 作用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采取静脉注射镇静剂类药物的方法,对其脑电图的影响进行了观察,利用安定类药物对脑电改变的特异性来达到鉴别诊断脑肿瘤、脑血管病、脑炎等的价值进行了初步探讨。

  • 标签: 脑肿瘤/诊断 脑缺血/诊断 镇静剂/药效字 脑电描记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他汀类药物临床使用效果明显,可以有效抗炎、改善机体内部细胞稳定性,对于冠心病治疗具有良好的作用。分析他汀类药物实际的治疗作用标准,结合多效使用标准,进行合理广泛形式的应用,重视他汀类药物实际的治疗控制空间和治疗控制标准,明确实际他汀类药物的治疗作用效果,确定实际研究的空间范围和有效发展是水平。本文将针对他汀类药物的实际作用机理进行合理的分析,充分研究他汀类药物的治疗作用标准和研究发展趋势,明确他汀类药物的深入分析标准,结合实际的他汀类药物临床作用效果进行判断,准确分析他汀类药物的有效性和研究发展作用水平。

  • 标签: 他汀类 作用 研究
  • 简介:目的调查他汀类药物的临床应用现状,分析他汀类药物使用的合理性,为他汀类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提供参考与借鉴。方法在医院信息管理系统调取2014年1月-2016年12月他汀类药物使用患者1280例的相关用药信息,对所有他汀类药物使用患者的基本用药情况及用药合理性进行评价分析。结果在常用他汀类药物中,使用率最高的是阿托伐他汀钙片,占83.12%,其次是普伐他汀钠片,占22.42%;1021例(79.77%)使用剂量为中等强度(20mg/d),疗程较长,服药时间普遍为晚20:00前。共有164例(12.81%)发生各类不良反应,以消化系统受累为主,占50.61%,其次为皮肤及附件,占20.12%,在不良反应发生原因方面,因服药剂量不当(46.95%)造成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原因所致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他汀类药物临床使用过程中仍存在不合理现象,在选择药物种类时需加强药学服务,科学确定服药剂量,合理选择药物种类,并加强不良反应监测,及时检测肝功能,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提高临床用药的合理性。

  • 标签: 他汀类药物 合理用药 调血脂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他汀类药物在当前治疗肝硬化疾病中具有较好的效果,已经成为临床广泛应用的一类药物,具有降低胆固醇水平和控制其发展的作用,对于治疗高血脂效果显著。随着对他汀类药物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人员发现其对于缓解和治疗肝硬化以及肝硬化并发症同样具有良好效果。此外,还具有抗炎、抗增殖、抗氧化、调节免疫以及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本文对他汀类药物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自发性腹膜炎和减缓肝纤维化进程做出详细综述,并且讨论此类药物在肝硬化及其并发症的治疗中所具有的安全性和应用前景,希望具有临床指导意义。

  • 标签: 他汀类药物 肝硬化 研究 进展
  • 简介:摘要目前他汀类药物是临床治疗高脂血症的常用药物。它是CoA还原酶抑制剂,通过可逆性的竞争辅酶使HMG-CoA不能转化为甲羟戊酸,从而抑制内源性胆固醇合成、降低低密度脂蛋白、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近年的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还有保护心血管,抗心律失常,抗骨质疏松,抗肿瘤以及保护糖尿病肾病等功能。现将此类药物的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综述如下。

  • 标签: 他汀类药物 临床应用 不良反应 应用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