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临床应用他汀类药物的不良反应,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筛选出我院2016年9月到2017年9月期间临床应用他汀类药物引起不良反应的100例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其年龄分布、用药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时间、受损部位与临床症状。结果①年龄分布≥60岁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9.0%,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患者,对比差异显著(P<0.05)。②用药情况晚上口服用药,10~40mg/次,平均(25.3±4.1)mg/次,均为常规剂量;其中单一用药36例,联合用药64例,联合用药的不良反应发生率(64.0%)明显高于单一用药(36.0%),对比差异显著(P<0.05)。③不良反应发生时间主要于用药后3个月内发生,共计91例,占比91.0%,另有7例于用药后立即发生,2例于用药3个月后发生。④受损部位与临床症状他汀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受损部位主要为肌肉系统、消化系统、皮肤及其附件、泌尿系统等,以肌肉系统最为常见,占比48.0%,患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横纹肌溶解、肌肉疼痛、肌酸磷酸激酶升高、抽搐。结论他汀类药物的使用具有一定的不良反应,其发生与患者年龄、联合用药情况有关,不良反应发生时间主要为用药后3个月内,受损部位以肌肉系统为为常见,因此临床用药时应严格掌握适应证,一旦发现不良反应必须及时处理,以确保安全、合理用药。

  • 标签: 防治 他汀类药物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他汀类药物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方法参考相关文献、资料,对他汀类药物与其他药物间的相互作用进行总结。结果部分脂溶性他汀类药物,属于CYP3A4/5的底物,其在代谢过程中较容易被其他药物抑制或诱导,同样也可能对其他药物的代谢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具体包括口服抗凝药、其他调血脂药物、抗HIV药物等。结论临床治疗中,如需要联合使用他汀类药物和其他药物,应注意避免或减少两者间的不良作用和影响,以确保用药安全和有效性。

  • 标签: 他汀类药物 其他药物 相互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他汀类药物治疗冠心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自2015年1月-2017年1月内科收治的100例冠心病患者,按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给予常规治疗加他汀类药物治疗,比较治疗前后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水平,治疗后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两组治疗后的各项指标均明显低于本组治疗前,观察组治疗后的各项指标和不良事件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且差异均显著(P<0.05)。结论他汀类药物治疗冠心病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各项血脂的指标及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有助于病情的好转。

  • 标签: 他汀类药物 冠心病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他汀类药物使用中的不良反应情况。方法将自2015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间在我院使用他汀类药物进行治疗出现不良反应的91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相关因素分析,并对评价指标内容进行统计比较。结果91例患者中体重指数<25的发生率为73.63%高于比较体重指数≥25的发生率26.37%,P<0.05;64~80岁的发生率最高(64.84%)高于其它两个年龄段,P<0.05;伴有糖尿病比例最高(53.85%),比较其它肾功能不全、肺阻塞等,P<0.05;不良反应中失眠(70.33%)高于头痛、腹泻便秘、肌肉关节疼痛、肝肾功能受损,P<0.05;使用药物中普伐他汀发生率(42.86%)高于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辛伐他汀,P<0.05;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他汀类药物中使用普伐他汀发生不良反应率最高,瘦小患者发生率较高(体重指数<25),b伴有糖尿病患者较容易出现不良反应,64~80岁的老年患者较易发生。在临床使用中应引起注意,以降低使用中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 标签: 他汀类药物 不良反应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前他汀类药物是临床治疗高脂血症的常用药物。它是CoA还原酶抑制剂,通过可逆性的竞争辅酶使HMG-CoA不能转化为甲羟戊酸,从而抑制内源性胆固醇合成、降低低密度脂蛋白、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近年的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还有保护心血管,抗心律失常,抗骨质疏松,抗肿瘤以及保护糖尿病肾病等功能。现将此类药物的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综述如下。

  • 标签: 他汀类药物 临床应用 不良反应 应用进展
  • 简介:目前,在一些养猪场(户)中存在着一些使用解热类药物的误区,有一些养猪场(户)中中猪一旦发生发热类疾病症状后,哪怕是猪出现低度发热,就不分青红皂白,滥用解热类药物退热。养猪场(户)中须知,猪在处于静止或动态状态时,

  • 标签: 养猪场 药物 解热 疾病症状 发热 中猪
  • 简介:自20世纪中叶发现第一个喹诺酮类抗菌药萘啶酸以来,目前该类药物已发展至第四代,以氟喹诺酮类为代表,表现出更强的抗菌作用和更广的抗菌谱,其市场占有率仅次于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但随着该类药物临床广泛使用,耐药问题频现,同时也发现部分氟喹诺酮类药物具有心脏毒性、肝脏毒性和光毒性等不良反应,致其应用受限。

  • 标签: 氟喹诺酮类药物 耐药问题 肝脏毒性 萘啶酸 光毒性 抗菌作用
  • 简介:摘要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该疾病在一定程度上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威胁。疾病有着病死率高,易反复等特征。他汀类药物可以全面在降低脑卒中病患血脂水平,进而起到保护脑组织以及血管的效果。结合实际情况,本文首先介绍了脑卒中疾病特征以及引发机制。后概括了他汀类药物的药理特点和种类以及治疗脑卒中疾病的作用机制,旨意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参考资料。

  • 标签: 他汀类 脑卒中 作用机制 研究进展
  • 简介:冠心病属于临床常见与多发慢性疾病,其是因脂质代谢异常造成的,患者临床表现以心力衰竭、心跳过快、心悸心慌等为主。据统计,我国冠心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其与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及人们饮食、生活及运动习惯改变等有关,其严重影响着患者身心健康,严重情况下也威胁着其生命安全。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他汀类药物治疗,本文对既有研究报道进行了综述,肯定了其临床价值,不仅保证了临床疗效,还改善了患者身心状况。

  • 标签: 他汀类药物 冠心病 治疗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头孢菌素类药物联合其它药物导致的不良反应。方法抽取我社区中心自2015年6月至2016年7月期间的住院患者80例,16例患者应用头孢菌素类药物联合其它药物后出现不良反应,对其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处理方案。结果80例住院患者中,发生不良反应的16例患者中,2例患者为二重感染,比例为2.5%,2例患者为神经系统不良反应,比例为2.5%,7例患者为消化系统不良反应,比例为8.8%,3例患者为肾功能损害,比例为3.8%,1例患者为过敏反应,比例为1.3%,1例患者为其他不良反应,比例为1.3%。结论头孢菌素类药物联合其它药物较易产生不良反应,因此在联合使用时需将宣教工作和用药指导工作做好,从而使不良反应发生率得以降低。

  • 标签: 头孢菌素类药物 其它药物 联合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阿片类药物在剖宫产麻醉镇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收治100例择期行剖宫产产妇,按照随意分配法将所有的产妇分为50例治疗组和50例对照组,治疗组产妇采用阿片类药物联合布比卡因腰硬联合阻滞麻醉,予以对照组产妇布比卡因腰硬联合阻滞麻醉。观察对比两组患者麻醉镇痛效果。结果治疗组产妇感觉神经阻滞及运动阻滞神经方面均优于对照组;治疗组产妇麻醉镇痛满意度(100.00%)比对照组(88.00%)高;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3.42%)比对照组(28.80%)低。两组存在较大差异。结论阿片类药物在剖宫产麻醉镇痛中的应用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具有临床应用意义。

  • 标签: 阿片类药物 剖宫产 麻醉镇痛
  • 简介:摘要随着糖尿病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和药物开发的迅猛进展,治疗糖尿病的药物和提供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的方法也不断发展。根据肠促胰素可以醋意你胰岛素的分泌从而降低血糖的生理特点,两类相关药物——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和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剂——被发明,作为新型的2型糖尿病治疗药物。这两种药物均可有效降低血糖,且能不同程度的增加与降低患者的体重。但在具体的临床映众中也需要评价和关注这两类药物带给患者的不良反应。

  • 标签: 肠促胰素 GLP-1受体激动剂 DPP-4抑制剂 临床应用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氨基糖苷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合理用药方法。方法抽取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间在我院住院期间使用氨基糖苷类药物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62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不良反应的发生与年龄无关,出现不良反应频次最多的是庆大霉素、链霉素、依替米星,主要临床表现有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发热及皮疹等。结论临床使用氨基糖苷类药物时要严格掌握适应症,避免滥用,使用过程中要对患者进行严密观察,尽量减少或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保证用药的安全性。

  • 标签: 氨基糖苷类药物 不良反应 合理用药
  • 简介:摘要他汀类药物是一种临床上常用的降脂药物,被广泛用于高脂血症治疗、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肿瘤辅助治疗以及肺部炎性病变的治疗中。但是在治疗效果显著的同时,他汀类药物会产生不可忽视的副作用,常见不良反应有横纹肌肉溶解症、肝脏损害、神经毒性、胃肠道反应、过敏性皮炎等,为了保证患者的安全,医生在开药时,应该明确用药禁忌症,严格执行临床用药规范,或者使用其他替代类药物,在用药期间加强不良反应监测,如有异常及时采取应对措施,排查病因,停止用药,使用其他降脂类药物

  • 标签: 服用 他汀类药物 副作用
  • 简介:1例59岁男性患者因食管癌骨转移给予唑来膦酸4mg静脉滴注、1次/月。用药11次后患者出现牙龈脓肿,停用唑来膦酸,行口内脓肿切开引流术、脓肿冲洗及抗感染治疗后好转。其后改用帕米膦酸二钠80mg静脉滴注、1次/月,共用药8次。末次给药后1个月患者于拔牙后出现局部创口溢脓、疼痛,间断发热,可见暴露骨面和瘘管形成。停用帕米膦酸二钠,行右上颌骨感染病灶清除术及骨隆突修整术,并给予全身和局部抗感染治疗,4个月后创面愈合。考虑为双膦酸盐类药物相关上颌骨坏死。

  • 标签: 二膦酸盐类 骨坏死 上颌骨
  • 简介:【 摘要】 目的:展开对他汀类药物的临床应用评价和效果的研究分析。方法:查阅资料包括中国医院数字图库以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通过收集相关资料,并结合相关临床经验对他汀类药物的临床效果进行总结分析,并且评价其在临床中的应用。结果:他汀类药物主要包括四种作用机制:预防治疗心血管疾病;治疗高血脂症( HLP );治疗骨质疏松症;对肾起到保护作用。但使用他汀类药物进行治疗时还应注意其服药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结论:他汀类药物在临床上具有降血脂的作用,在具体使用时应当根据病情酌情使用,合理用药。

  • 标签: 他汀类药物 临床应用评价 效果分析
  • 简介:蒽环类药物广泛用于多种肿瘤的治疗,是最有效的抗肿瘤药物之一。但蒽环类药物日益凸显的严重心脏毒性却限制了其临床应用。临床上若能对心脏毒性的发生做到早检测、早诊断、早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心脏损害。虽然心内膜活检是公认的确诊手段,但由于其为有创操作,临床使用率低,因此选择有高度特异性及灵敏度,且临床操作方便、简单的检查手段对于早期发现心脏毒性意义重大。本文就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的临床特征、监测及其防治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蒽环类药物 心脏毒性 临床特征 心脏保护 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