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制备慢性口服糖皮质激素引起的大鼠抑郁症模型,为抑郁症的病因学研究和治疗提供有效的动物模型.方法成年SD雄性大鼠连续口服皮质酮21天,每周测定大鼠血清中糖皮质激素水平.观察大鼠在高架十字迷宫、强迫游泳实验和糖水偏好实验中的各项指标.结果口服糖皮质激素可以持续增加大鼠血清中糖皮质激素浓度,模型组大鼠出现明显抑郁样行为.结论口服糖皮质激素可以制备出大鼠抑郁症模型,可用于抑郁症的实验研究.关键词抑郁症;糖皮质激素;动物模型;动物行为;大鼠中图分类号R3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2-0487-01

  • 标签:
  • 简介:【目的】观察实验用高脂饲料配方对建立营养性肥胖动物模型成功率的影响。【方法】用改进的高脂饲料喂养大鼠8周,观察体质量、Lees指数及其他指标,并与普食组进行比较。【结果】喂养8周后,高脂组大鼠体质量为(395.50±23.80)g,普食组大鼠体质量为(307.70±8.07)g,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o.05);造模成功后,高脂组大鼠的Lees指数、睾丸周围脂肪量、。肾周同脂肪量及肝、肾重量均大于普食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高脂饮食可以引起大鼠营养性肥胖,猪油含量为15%的高脂饲料配方组成较为合理,致肥效果明显。

  • 标签: 肥胖 高脂饮食 动物模型
  • 简介:自我国的科学家首次提出D-半乳糖致衰老模型后,由于此方法造模时间短,成模容易,重复性好等特点,目前此法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大量的文献报道。该模型引起的机体多组织、多器官、多水平损伤符合自然衰老规律,表现出与自然衰老相类似的生理改变。

  • 标签: 衰老模型鼠 D-半乳糖 免疫功能变化 造模时间 衰老规律 生理改变
  • 简介: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真实切割数据的用于虚拟手术的力觉模型建模方法。从能量守恒和状态转换角度,对真实切割力变化曲线进行了详细分析,研究了确定生物体材料断裂强度,和粘弹性变形时应力-应变关系的方法。研制了一种手术刀力采集装置,该装置能够同时采集手术刀刃上的受力,刀的位姿信息,以及运动速度信息,具有结构紧凑,精度高,使用方便的特点。为基于真实生物体软组织切割力的虚拟手术中力觉模型建模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 标签: 虚拟手术 力觉模型 力采集 断裂强度 应力-应变
  • 简介:摘要:目的 对采血室护理人员配置应用排队论模型的效果进行讨论。方法 回顾本院2021年7月至2021年10月期间采血的214例采血患者一般资料,随机分成人数相等的两组,采用不同配置方式,对比配置后患者满意度、护理人员满意度。结果 研究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实施后护理人员满意度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 排队论模型可以提高采血室护理人员配置的科学性,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提高护理人员自身工作成就感,值得进一步推广。

  • 标签: 排队论模型 采血室 护理人员 护理满意度 动态配置
  • 简介:摘要:目的:损伤血瘀证是外伤导致的骨骼肌血瘀证,本研究试图从病理角度研究观察损伤及康复过程中骨骼肌变化的整体规律。方法:观察损伤血瘀证(急性闭合型损伤)的病理切片,对比损伤后不同时间光镜下组织变化特征,从而推演损伤变化规律。结果:损伤后立即发生病理性改变,3天达到炎性峰值出现破坏加重,7天后组织逐步修复。结论:大鼠损伤血瘀证(急性闭合型损伤)损伤后炎性再损伤现象,炎性反应是组织变性的关键。

  • 标签: 损伤血瘀证 病理 炎性反应
  • 简介:摘要: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慢性病管理也逐渐受到国家和相关部门的重视。依托于现代数字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构建智能化、个性化的慢性病健康教育知识服务体系,让慢性病患者可以高效便捷的获取相关慢性病专业知识,从而帮助他们实现有效自我管理。借助现代互联网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背景,构建慢性病健康教育知识服务体系模型,不管是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还是提高社会幸福度都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慢性病 健康教育 服务体系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眼科手术中联合KANO模型护理模式干预后的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参与本次实验人数共计69例患者,实验开展时间2021年5月至2022年11月,实验划分组别为观察组及对照组,组别划分方法为奇偶分组法,其中对照组患者联合常规护理方式开展相关护理工作,对观察组患者实施KANO模型护理模式,并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后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及临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后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

  • 标签: KANO模型护理模式 眼科手术 生活质量 影响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基于IBM模型的护理干预在支气管哮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0月至2022年10月本院收治的110 例支气管哮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等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行常规健康宣教,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基于IBM模式的健康教育,干预时间为3个月,比较干预后两组患者自我效能、遵医行为、肺功能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自我效能、遵医行为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 ,6 min步行距离(6MWD)、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肺活量(FEV1/FVC)、最大自主通气量( MVV)较对照组均明显改善(P<0.05),生活质量中的症状、活动、影响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基于IMB模型的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支气管哮喘患者自我效能及遵医行为,改善其肺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信息-动机-行为技巧模式 支气管哮喘 自我效能 遵医行为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儿科风险防范式护理对儿科护理风险事件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方法:本次研究选取了我院从2021年1月至10月间收治的患儿130例,根据护理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各65例。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患儿给予风险防范式护理,观察两组患儿的护理效果。结果:经过护理后,研究组护理满意度及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呈P<0.05。结论:在儿科护理中应用风险防范式护理模式效果显著,有助于患儿早日康复,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风险防范式护理 风险事件 满意度
  • 简介:摘要 目的:分析研究颅脑外科病房常见护理风险因素及实施护理风险管理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在我院颅脑外科进行治疗的200例患者,并将我院颅脑外科近半年内发生的护理风险事件进行归纳、分析、整理。对于其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和讨论,对所选取的200例颅脑外科患者进行护理风险管理,并将实行护理风险管理前后的护理风险发生率、护理纠纷事件的发生率以及患者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在对患者进行护理风险管理后,护理风险发生率以及护理纠纷事件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前(P<0.05),且在患者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上实行护理风险管理后显著高于护理风险管理实施前(P<0.05)。结论:在对我院颅脑外科病房常见的护理风险因素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并对我院颅脑外科患者进行护理风险管理。由此发现,对于日常护理工作进行护理风险管理,可以显著地降低护理风险发生率、护理纠纷事件的发生率,且有效地提高患者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其临床应用效果显著,值得进行进一步的推广应用。

  • 标签: 颅脑外科 护理风险因素 风险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为了深入研究对小儿头皮静脉输液患儿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干预后,患儿护理风险意识及不良事件改善情况。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9月至2020年9月期间收治的小儿头皮静脉输液患儿共56例,将其随机分组,给予护理风险管理干预措施组为研究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措施组为参照组,研究组和参照组各28例患儿。对比两组患儿护理风险意识及不良事件控制情况。结果:干预期结束后,研究组小儿头皮静脉输液患儿护理风险意识及不良事件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参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对小儿头皮静脉输液患儿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干预,可有效提高患儿护理风险意识,改善不良事件控制情况,故方案值得推广。

  • 标签: 护理风险管理 小儿头皮静脉输液 不良事件 护理风险意识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急性心肌梗死PCI(经皮冠脉介入术)诊疗采取护理风险管理的效果。方法:纳入5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均于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入院进行治疗,以简单分样法平均分组,常规组(常规化干预)、观察组(护理风险管理),对两组相关指标实施评价。结果:观察组风险事件率及SAQ评分与之常规组比较优(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PCI诊疗采取护理风险管理效果可观,值得推广。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PCI 护理风险管理 心力衰竭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急性心肌梗死PCI(经皮冠脉介入术)诊疗采取护理风险管理的效果。方法:纳入5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均于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入院进行治疗,以简单分样法平均分组,常规组(常规化干预)、观察组(护理风险管理),对两组相关指标实施评价。结果:观察组风险事件率及SAQ评分与之常规组比较优(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PCI诊疗采取护理风险管理效果可观,值得推广。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PCI 护理风险管理 心力衰竭
  • 简介:摘要目的对急诊护理风险进行分析,提出有效的预防措施,更好的强化急诊护士的护理水平以及安全性。方法对2014年到2017年我院急诊科护理工作的情况进行总结分析,明确急诊护理存在的风险,采取有效预防措施。结果急诊护理出现风险是受主客观因素影响的,因此要提高急诊护士的综合素质能力,完善制度建设,减少急救风险以及纠纷的出现。结论做好制度建设,强化急诊护士的素质能力,能够使急诊护理更加安全,减少风险出现的几率。

  • 标签: 急诊护理 风险 预防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新生儿外科风险管理的方法及效果。方法:选择 2017-2018年在我院进行收治的新生儿,共选择了 7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表法分为两组,分别是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都是 35例新生儿。其中,对照组实施的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采用的是风险管理模式,对两组的应用价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护理记录纠纷情况以及护理缺陷发生率,观察组都要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非常明显的差异 (P<0.05)。结论:对胸外新生儿实施外科风险管理措施,能够使新生儿的护理缺陷发生率大大提高,最大程度的减少了护理纠纷的发生,提高了家属的护理满意度,改善了护理质量。

  • 标签: 风险管理 新生儿 护理风险
  • 简介:目的:探讨如何降低急诊护理风险。方法:利用在急诊科应用人性化护理,加强护患沟通,组织全体护士认真学习考核在护理操作中实施褥疮预防告知、防各种意外告知、吸痰告知、输注刺激性药物告知,防自杀病人再自杀等告知制度,管理者随时督导检查讲评不断完善和修订制度。结果:密切了护患关系,改变了护理操作模式,降低了纠纷和投诉的发生率。结论:在急诊护理操作中实施风险管理体现了尊重病人意愿的“人性化管理”思想,在护士和病人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利用制订的风险管理制度,达到了降低护理纠纷和投诉发生的目的。

  • 标签: 急诊护理 人性化 护理操作 风险管理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