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调解是控制的艺术。纠纷是矛盾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表现形式,表现为语言上、肢体上或其他行为上的冲突,并常常伴有暴力性,如果处置不当,可能导致矛盾激化。《人民调解法》对什么是人民调解作了阐述:"本法所称人民调解,是指人民调解委员会通过说服、疏导等方法,

  • 标签: 人民调解 自愿达成 暴力性 调解过程 调解民间纠纷 控制方法
  • 简介:近些年来,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已有不少省市的电视台陆续开设了法律援助(进行免费的民事调解)节目。上海市也不例外,目前已有两个频道开设了此类节目,据说收视率还颇高。笔者窃以为,用电视这种辐射面极广的大众传媒手段滚动播放双方矛盾及调解过程,已暴露出若干问题,应加以匡正、规范,使其更好地发挥社会功效。

  • 标签: 民事调解 法律援助 电视台 节目 缺憾 传媒手段
  • 简介:在全球民事司法改革浪潮中,ADR(AlternativeDisputeResolution的简称,即诉讼外纠纷解决机制)受到了普遍关注,并在不同程度上被纳入各国司法改革的架构之中。近年来,域外ADR制度的发展出现了法制化、电子化和职业化的趋势,值得研究和借鉴。如果我们能够带着问题意识,用比较的眼光去观察和审视域外ADR制度的新发展,对我国正在建构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必将大有裨益。

  • 标签: 调解制度 发展趋势 诉讼外纠纷解决机制 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 民事司法改革 述评
  • 简介:近年来,依兰县委深入实施党代表'代表力'工程,在一些基层党支部成立了党代表调解屋,充分发挥党代表联系群众、促进和谐的作用。实践中,基层党代表调解屋总结的'调解五法'得到了广泛认可。一是'压热头法'——先将火气十足、各不相让的纠纷双方震慑住,然后再做调解工作,使双方和解。乾德社区居民李某和王某因下象棋产生纠纷,以致动了手。两人被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请到社区党总支书记、社区主任吕桂英的'党代表调解屋'后,仍然争吵不休。吕桂英见此情景,高

  • 标签: 党代表调解 和谐风 调出邻里
  • 简介:行政调解制度与一般调解在意义上有所差别,因此对于制度之研究必须分别从其外观与内涵加以探索,以窥探制度之本质。爰此,从定义、类型与法律定性等观点说明行政调解制度之外观意义。另从行政调解与司法权之关系,说明制度是否抵触司法权之行使?最后,进一步说明行政调解制度中当事人间彼此之关系,以厘清制度之内涵。

  • 标签: 行政调解 司法权 行政指导
  • 简介:调解是中国传统社会最具代表性的司法形式。在传统社会中,调解具有强大的文化理念支撑,即中国传统社会的儒家文化。调解在此文化理念下产生和发展,成为文人士子和乡绅耆老们的共同事业。

  • 标签: 中国 调解 传统 制度 理念
  • 简介:从《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五十条的“排斥调解”到修订后第六十条的三类行政诉讼案件可以调解,从行政案件和解撤诉率的持续高位运行到和解撤诉案件中行政行为种类的广泛分布,来自审判一线的翔实数据和清晰图表让审判实践与立法规定的二律背反的紧张现状一览无余。探究行政调解异化现状的背后起因,既有审判实践的现实驱动,也有当事人的实质性诉求的助推,同时,我们应该认识到,异化对行政审判的侵蚀及对司法公信力、中立性的破坏也不容小觑。如何合理发挥调解制度在行政审判中的矛盾化解作用,既弥补合法性审查功能的不足,增强司法对当事人利益的救济功能,又防止调解的滥用,摆脱法官“和稀泥”的嫌疑,逐步改变“强行政、弱司法”的尴尬局面。不妨借鉴两大法系中典型国家的先进经验和成熟的实践操作为我所用,以期能够有所启示。当然,再先进的经验也要植根于本土国情才能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因此,行政诉讼有限调解制度的重塑也必须立足我国当前的行政审判实践,再结合新修订的行政诉讼法及借鉴发展相对成熟的民事诉讼,从案件适用范围、程序、效力、救济和风险控制等不同层面对行政诉讼有限调解制度进行重塑和完善,以期抛砖弓I玉,使调解制度这一具有东方特色的矛盾化解之花在行政审判的土壤中健康成长,华丽绽放。

  • 标签: 行政诉讼案件 调解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 有限 司法公信力 当事人利益
  • 简介: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作为解决环境污染纠纷的现代型司法解纷机制,维护社会公益的特性决定了调解制度的运用必然有别于普通民事诉讼。从不同的诉讼请求维度探讨公益诉讼调解的内容与限度,有助于理清环境民事公益案件在实体请求层面如何适用调解。对当事人处分权进行必要限制、在发现案件真实的基础上启动调解,调解结果必须经过审查与监督是公益诉讼调解特殊的程序品性,决定了调解在启动、进行、调解书的形成等方面有着特殊的程序安排。立法应进一步完善环境公益诉求的具体类型,强化事实清楚、分清是非的调解原则,在引导民众有序参与调解,充分审酌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意见的基础上形成调解协议,并完善调解协议的公告程序、法院审查处理方式及调解书的公开途径,以真正实现公益保护的要求。

  • 标签: 环境民事公益诉讼 调解 公共利益 诉讼请求
  • 简介:我们库尔勒机务段有职工1484人。多年来,我们坚持把化解矛盾与制度建设相结合,推动人民调解工作由“消防型”向“建设型”转变,基本做到了小问题不出班组,大问题不出车间和段,调解率达100%,成功率达95%以上。通过调解工作,增强了职工间的团结,各种民事纠纷逐年减少,连续多年被评为路局优秀人民调解委员会。我们有几点有效的做法:

  • 标签: 人民调解工作 思想政治工作 纠纷排查制度 人民调解委员会 党组织
  • 简介:行政调解制度在我国由来已久,它在化解社会纠纷、缓和社会矛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西方国家对之也高度评价,誉为“东方经验”。在考量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主要国家行政调解制度的基础上,对我国当前行政调解制度的重构进行反思,以期对我国行政调解制度改革有所裨益。

  • 标签: 行政调解制度 调解专员 ADR
  • 简介:2014年以来,大兴区劳动争议调解中心受理劳动争议案件30件,其中调解成功28件,涉及人数81人。而2011年一年,受理的争议案件达到5383件,调解成功3384件,涉及职工5383人。劳动争议案件的骤减,正是得益于大兴区总工会将调解重心下移,从源头化解矛盾,劳动监察队伍进驻基层工会服务站实现调解联动就是一种科学处理机制的尝试。

  • 标签: 基层工会 劳动争议案件 联动 劳动纠纷 西红门镇 劳动密集型产业
  • 简介:2004年11月,笔者有幸随中国法官协会代表团赴加拿大考察司法制度,时间虽短,得益匪浅。加拿大实行的是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他们的法院、法官是完全独立的,这与我们没有可比性。然而,考察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他们的调解制度,大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感。与我国调解制度相比有明显的四个区别:一是立法机关不同。加拿大的民事诉讼立法不同于刑事诉讼立法。刑事诉讼法由联邦统一制定,

  • 标签: 法院调解制度 法官 民事诉讼立法 中国法 立法机关 三权分立
  • 简介:我国法院偏重调解有其文化成因。目前,我国的法院调解制度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建议以诉讼和解取代法院调解,建立诉讼外调解为主的多种非诉化纠纷解决方式,以改革法院调解制度。

  • 标签: 法院调解制度 国法 纠纷解决方式 诉讼和解 中国 改革
  • 简介:<正>法律的生命不在于逻辑,而在于经验。——[美]霍尔姆斯在我国民事纠纷解决实践中,"调解协议对当事人没有拘束力和执行力是人们不愿意利用调解制度的根本原因,其结果是导致调解制度萎缩"。为做好法律的衔接和增强调

  • 标签: 人民调解 民事诉讼法 民事纠纷解决 诉讼外调解 非讼 案件范围
  • 简介:之后在双方当事人自愿的基础上进行调解,法官不得依职权主动组织双方当事人进行调解,     四、调解操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在调解之前应对双方当事人进行法制教育

  • 标签: 诉讼中调解
  • 简介:'德古',这种民间纠纷调解机制在凉山彝族地区中有效的运行了几百甚至上千年,这种机制显现出了较好的社会效果。但德古只是民族习惯法的集大成者,在我国法治建设的进程中,如何将德古调解融入法治进程,使其更好的为我国法治建设服务成了一个亟须解决的问题。

  • 标签: 德古 调解 规制
  • 简介:诉调对接是一种独具特色的解决矛盾纠纷的模式。它表现为诉讼和人民调解在地点、人员、管理、经费、受案范围、”程序、效力等方面的衔接,主要是使人民法院(或法庭)接手的某些纠纷通过人民调解的方式得到有效解决。诉调对接模式是构建我国“大调解格局”的要求,它适应了我国的现状,能有力地化解矛盾、促进和谐。为实现社会和谐,就要在处理好诉调对接制度和法治的关系的基础上,实现诉调对接的进一步制度化,大力推广诉调对接模式。

  • 标签: 大调解格局 人民调解 诉调对接 制度化
  • 简介:日前,作为被告方的中国人寿保险公司辽阳分公司,为辽阳市文圣区人民法院民事二庭特制了一面锦旗,上面写着“人民法官秉公执法,维护权益不辱使命”。按照惯例,往往是案件胜诉方会如此,而此案结果令双方都很满意,法院是如何审理此案的呢?

  • 标签: 人民法院 法官 调解 中国 保险纠纷
  • 简介:<正>法院调解作为我国民事诉讼法律所规定的一项诉讼制度,在我国的民事审判和经济审判活动中得到了普遍应用。笔者曾查阅过某市某区法院一年的离婚案件卷宗,调解结案率达95%以上,调解制度被应用得如此广泛,已成为人民法院处理民事、经济案件的重要审判方式之一。按照我国民事诉讼法有关规定精神,法院调解应遵循如下原则:一要查明事实、分清是非;二要双方当事人自愿;第三调解协议的内容必须符合法律规定。但是,由于具体案件的复杂情况,法律规定的疏漏,审判人员的指导思想和对调解的不一致认识及案件当事人的法律意识的缺乏等多种因素的影

  • 标签: 法院调解制度 调解协议 人民法院 民事诉讼法 当事人自愿 运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