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8 个结果
  • 简介:从作为人类体验的时间的三——线性时间、循环时间、心理时间出发,则不难发现,在这三中,热奈特的叙述频率理论只涉及到(而且是无意识地涉及到)其中的两个维度——线性时问和心理时间,这使他的叙述频率理论呈现为一个“单一/反复”的二元对立结构。循环时间观的缺位,直接导致了热奈特叙述频率理论对“重复”的忽视和误解。以三时间为指导,则可建立单一(1R/1H)、重复(nR/nH、nR/1H)、集叙(1R/nil)三足鼎立的叙述频率理论框架。

  • 标签: 叙述频率 线性时间 循环时间 心理时间重复
  • 简介:把“比较文学”在字面的意义上误读为“文学比较”,这不仅存在于当下中国汉语比较文学界,即使在国际比较文学界也是一种由来以久的现象。为了准确地定义比较文学,我们还可以把比较文学与其他四种相关学科概念进行参照从而明确这一点。讨论民族文学、国别文学、总体文学与世界文学这四个学科概念的外延与内涵,这对于进一步明确比较文学的学科特征、学科意识和学科界限有着重要的学理意义。

  • 标签: 比较文学 语言分析 学科概念 定义 民族文学 国别文学
  • 简介:摘要新课程倡导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参与的新理念。如何发挥演示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是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对于教育第一线的教师而言,演示实验不仅仅可以培养学生基本操作技能,也可以通过演示实验的教学使学生在各方面得到发展。

  • 标签: 演示实验 物理教学 三维目标
  • 简介:目前学界对叶廉比较诗学存有误读,本文旨在对其比较诗学所阐明的新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路径进行重审与再研究。首先以叶廉诗学中“同”、“异”、“模子”概念的重新剖析作为起点,探讨他是如何以这三个基本概念作为根基构建起中西比较诗学理论体系;其次,探讨叶廉在道家关学和现象学;r-通研究中,如何实践其比较诗学基本思路,以此作为观照视野重新阐释中国古典诗歌。叶廉超越传统的概念化比较方式,在现象学“境遇域”式的理解视域中展开比较研究;同时,道家美学和海德格尔存在主义现象学的比较视域,为叶廉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审视中国传统关学及其观照下的中国古典诗歌,叶廉也由此建构了纯任自然的诗学理论。

  • 标签: 叶维廉 比较诗学 道家美学 现象学的境遇域
  • 简介:摘要一直以来,我们接受的教育都是做个拾金不昧的人,拾金不昧被誉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甚至成为衡量人们道德素质的一个标准。需要考虑的问题是,看到遗失物要不要捡?拾到遗失物后有哪些责任、义务?

  • 标签: 遗失物 拾金不昧 路不拾遗
  • 简介:摘要利用图式阅读单“提取信息”和“概括信息”的功能,以“图像”为载体,以“导读”为方式,基于小学语文“补说—绘说—自创”的图像阅读策略,由扶到放,帮助学生建立、建构、自创,简单的阅读认知图式,发展思维整体性,提升语文素养。

  • 标签: 图像策略 图式阅读单 语文素养
  • 简介:1995年,文德斯远赴日本《寻找小津》,小津没有找到,却找到了生活的虚无本质。后来,他在《都市时装速记》里借山本耀司道出对东京的看法:东京是个没有国籍概念的城市。

  • 标签: 人类生活 文德斯 目击者 东京 速记
  • 简介:数字技术的发展为各行各业提供了更加丰富的表现形式。数字建筑便是近年来将数字表现技术和建筑学相结合而产生的新型学科。基于三动画技术的建筑设计使得建筑设计的操作更加便捷,表现更加丰富。本文从三动画建筑基本要素的美学艺术表现和三动画建筑中美学表现的法则两个方面,对三动画建筑的表现进行分析。

  • 标签: 三维动画 数字建筑 美学艺术
  • 简介:2015年是《宋元戏曲史》首个单行本发行的第100个年头。1913年初,王国完成了《宋元戏曲史》的撰写,并于当年在《东方杂志》上连载,直至1915年,商务印书馆才首次将其结集出版。书中,王国引入“意境”来探析元曲之美,历来颇受赞誉。一百多年以来,王氏所建构的“戏曲意境”理论也已深入人心,且影响深远,但也曾一度在特殊时期遭受忽视,甚至被批判、被利用,直到新时期之后,才得到重新认识和公正评价。在这一百年的研究过程中,学界虽然取得了不小的进展,王国“戏曲意境”说内涵和外延都得到不断丰富和延展,但依然在许多方面存在空白,许多问题依然值得继续深入。兹将百年来学界关于王国“戏曲意境”说的研究按照时间线索进行梳理,三个时间段——回顾、评述,以期对近百年的王国“戏曲意境”说研究有一个良好的整体把握。

  • 标签: 戏曲意境 王国维 《宋元戏曲史》 述评 《东方杂志》 时间线索
  • 简介:以唐侍奇为代表的唐人小说对从古至今的日本散文文学的发展都产生过不客忽视的影响。川端康成曾从事唐人小说的现代日语翻译。唐人小说的启示与触发,同川端的人生经历所造成的对生身母亲的苦苦追寻及对完美女性的热切憧憬相结合:形成了“舍二为一、一为二”的文学创作模式,几乎遍布川端早、中、晚的全部创作时期,体现为深层的艺术思想和文学风格上的融会。

  • 标签: 唐人小说 川端文学 “合二为一 一分为二”模式
  • 简介:说到格非,总是绕不开西方哲学、现代派和博尔赫斯等人的影响研究。他早期的作品颠覆了传统叙事所采用的完整故事,而从生活的残片中寻找真相。

  • 标签: 格非 小说 解读 魔方 西方哲学 博尔赫斯
  • 简介:唐代李善以来,陆机《文赋》“浏亮”一词被释为“清明”、“清畅明朗”。有的学者认为其所指是魏晋“新体赋”。本文认为“浏亮”义同“嘹亮”,在当时被用来形容声音的高远嘹亮。陆机不只用它来形容赋的音韵嘹亮,而且藉由“听声类”、“心想其状”的通感方式,兼指赋的辞藻铺排、文采富丽。“体物而浏亮”是陆机心目中赋的理想风貌。毫无疑问,具有这种风貌的,当首推汉代的体物大赋。陆机高度肯定左思大赋作品《三都赋》,也可以印证这一结论。

  • 标签: 《文赋》 浏亮 听声类形 通感批评
  • 简介: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使跨文化交流面临着急剧动荡的局面,文化传递的机制、规则的研究和约定也同时变得急迫起来,比较文学暨比较诗学的学术目的愈来愈明显地显示出它只有服从于这一现实性,才能获得跨文化解释的有效性.在这种情况下,叶廉差异性的本土化和内在化的双向全识视角和异种繁殖的跨文化传递目的理论,将为国际比较文学和比较诗学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极具操作性的指导.

  • 标签: 比较诗学 叶维廉 比较文学 跨文化交流 视角 学术
  • 简介:《红楼梦评论》并非简单搬演叔本华的意志论哲学和美学,从佛学角度观察,王国雏将个人丰富的佛学知识“化”进了中西学术会通的大结构,这一“大结构”的起承转合和关键走向由解决何为生活本质的个体人文冲动“小结构”所推动。其主导方向在欲的态度、苦的认知与解脱境界等方面与中国佛教心性论传统形成对应,“佛味”成为中西古今“视域交融”的一个背景和中介。但由于大小双重结构的复杂性,转个体人文冲动为学术研究的过程中,“佛味”见证了王国关学之思含混性的一面,此症候既为中国现代美学带来突破之功,同时又被宗教功能定位的后遗症所困扰。“佛味”未进一步向佛理转化,也未实质引入其他可能的宗教解脱资源或主体建设方案,以美解脱最终只获得了理想价值,真正独立的现代美学主体之诞生就此夭折。

  • 标签: 《红楼梦评论》 佛味 解脱 美学 症候
  • 简介:晚清如梁启超等受过严格八股文训练的学人,要想摆脱八股文句式构造和思维方式的约束,实现文学的现代转换,往往要经历"炼狱"般的过程。本文以梁启超为个案,试图探讨他在文学实践中解构八股文的方式,首先描述了晚清批判八股文的言说场域以及梁启超的姿态;其次分析了梁启超"时务文体"和前期"新民体"以对八股文的"二对比"句式的改装实现了对八股文的初步解构,最后重点分析了梁启超后期"新民体"通过与《民报》的论战而引入"三段论法"后彻底解构了八股文。

  • 标签: 梁启超 八股文 二分对比 三段论法
  • 简介:王国的哲学研究与文学创作是相伴始终的,本文通过对《人间词》的意象符号作简要分类,阐释王国《人间词》是以儒道为“气”、以康德为“神”、以叔本华为“骨”、以传统语言符号为“象”的“天才之作”,因而其成就“不屑屑于言语之末,而名句闻出,殆往往度越前人”。

  • 标签: 《人间词》 康德 叔本华 哲学 审美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