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阻滞复合氯胺酮、与单纯氯胺酮静脉全麻用于小儿下腹部、会阴部及下肢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80例行下腹部、会阴部以及下肢手术患儿,随机均分为A组(单纯氯胺酮)和B组(阻滞复合氯胺酮)。结果两组麻醉均能满足手术要求。其中,肌注氯胺酮后5min,两组MAP、HR较麻醉前显著增高(P<0.01),而手术开始后10min,A组与麻醉前相比差异显著(P<0.05),B组与麻醉前相比差异无显著。B组苏醒期短,术中术后躁动、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明显少于A组(P<0.01)。结论小儿阻滞复合氯胺酮,用于小儿下腹部、会阴部及下肢手术镇痛、肌松效果确切;对小儿生理干扰小,术中术后血流动力学稳定;可减少全麻药的用量,苏醒迅速,减少了患儿的躁动,提高了小儿麻醉的安全,其临床总体效果优于单纯氯胺酮静脉麻醉

  • 标签: 小儿 骶管阻滞 氯胺酮 麻醉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讨论七氟醚吸入联合阻滞麻醉应用于小儿疝气手术中的疗效与影响。方法选取我院外科腹股沟疝气患儿80例。随机分为A、B组,各40例。其中A组使用七氟醚吸入联合阻滞麻醉,B组患者应用丙泊酚复合氯胺酮麻醉。比较两组患者不同麻醉方式后诱导时间、苏醒时间以及影响手术操作的体动等指标。结果使用不同药物进行麻醉后各项指标比较显示应用七氟醚吸入联合阻滞麻醉组其诱导、苏醒时间及术后各类症状发生人数等指标显著优于应用丙泊酚复合氯胺酮患者(P<0.05)。结论应用七氟醚吸入联合麻醉对疝气患儿进行手术前麻醉疗效显著。既能够充分镇痛,又能减少全麻药的用量,术中呼吸平稳,术毕苏醒迅速,不良反应少,可安全用于小儿疝手术。

  • 标签: 七氟醚吸入联合骶管阻滞麻醉 小儿 疝气手术 疗效与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复合静脉麻醉与喉罩-七氟醚麻醉在小儿短小手术中应用的优缺点。方法择期手术(疝气,隐睾,精索静脉曲张,睾丸精索鞘膜积液)患儿120例,年龄1-5岁,随机分为三组(Ⅰ组、Ⅱ组、Ⅲ组),每组40例。观察术中患儿生命体征、肢体运动、喉痉挛、术后躁动、恶心、呕吐、苏醒时间、氯胺酮用量、PACU停留时间等指标。结果Ⅰ组患儿麻醉苏醒时间、PACU停留时间以及氯胺酮的用量明显多于Ⅱ、Ⅲ组(P〈0.01),Ⅱ、Ⅲ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Ⅱ组术后躁动的发生率显著高于Ⅰ、Ⅲ组,(P〈0.01);结论复合静脉联合喉罩-七氟醚麻醉不但可以缩短苏醒时间,而且术后躁动的发生率低,临床值得推广。

  • 标签: 小儿骶管阻滞喉罩七氟醚静脉麻醉
  • 简介:摘要部硬脊膜外间隙阻滞的临床应用愈来愈广泛,以至于阻滞目前被看作是部硬脊膜外间隙阻滞的主要替代方法。部硬脊膜外间隙阻滞的操作技术简单、安全。部硬脊膜外间隙阻滞在小儿应为首选的硬脊膜外间隙阻滞技术,因为与腰部(或者胸部)硬脊膜外间隙阻滞技术相比较,其很少具有引发并发症的危险。

  • 标签: 骶部硬脊膜外间隙阻滞 麻醉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单次阻滞复合氯胺酮基础麻醉与全凭氯胺酮静脉麻醉在婴幼儿下腹部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比较。方法选择2011年3月到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需进行下腹部手术的患儿40例,根据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单次阻滞复合氯胺酮麻醉,对照组则采用全凭氯胺酮静脉麻醉进行治疗,观察分析两组病例的氯胺酮总剂量、手术时间和苏醒时间等临床指标。结果两组患儿的手术时间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的苏醒时间以及氯胺酮的用量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患儿各项数据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次阻滞复合氯胺酮麻醉在婴幼儿下腹部手术中的镇痛效果好于全凭氯胺酮麻醉,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

  • 标签: 婴幼儿下腹部手术 单次骶管阻滞符合氯胺酮基础麻醉 全凭氯胺酮静脉麻醉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管内药物注射对脊髓损伤(spinalcordinjury,scI)后膀胱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140例完全性SCI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管内药物注射)和对照组(常规治疗),每组20例。对照组采用膀胱功能训练、间歇导尿、Crede手压法、心理干预。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管内药物注射。治疗前、治疗后分别评定患者日排尿次数、平均膀胱容量、最大排尿量、残余尿量、生存质量评分等。【结果】1个月的疗程结束后,患者日排尿次数、平均膀胱容量、最大排尿量、残余尿量,排尿症状和生存质量评分等指标较治疗前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管内药物注射组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管内药物注射联合常规膀胱功能训练对治疗SCI患者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优于常规的膀胱功能训练。

  • 标签: 骶管内用药 脊髓损伤 神经源性膀胱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患者体温对麻醉后苏醒及拔时间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10月在我院治疗的60例手术病人,根据体温将患者分为A、B两组,分别为体温<35℃和>35℃,每组各30例,比较两组苏醒和拔时间。结果从停止用药至呼唤姓名患者能睁眼时间,A组患者为(59±14)分钟,B组患者为(44±20)分钟;停止给药到拔时间,A组患者为(77±23)分钟,B组患者为(56±16)分钟。两组在苏醒时间和拔时间上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要明显长于B组患者。结论麻醉和手术过程中注意维护病人的体温不仅有助于麻醉后的苏醒,而且可以避免因体温下降给患者带来的危害。

  • 标签: 体温 麻醉 苏醒 拔管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中医正骨推拿联合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26例的临床分析。方法选择2012年2月~2013年2月期间我院收取治疗的12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按照治疗方法不同,随机平均分为推拿组、注射组和联合组各42例,观察对比三组临床疗效。结果三组患者均治疗3个疗程后,联合组临床总有效率最高,为92.9%,其次为注射组,总有效率为81.0%,再次为推拿组,总有效率为71.4%。结论两种疗法联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临床疗效确切,可明显减轻临床症状,加速腰腿功能恢复,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 标签: 中医正骨推拿 骶管注射 腰椎间盘突出症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麻醉前后留置导管对围手术患者的影响。方法取择期手术治疗88例患者,均分为两组,甲组患者麻醉前于患者清醒状态下病房中留置尿,乙组在麻醉后实施手术室留置导管,对比分析两组留置导管前后血流动力学变化以及患者对操作的满意情况。结果甲组患者的插管前后的HR、MAP有明显变化,P<0.05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乙组患者的插管前后HR、MAP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甲乙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围术期患者采用麻醉后留置导管,可有效减少对患者造成的创伤,可有效提高临床护理满意情况,应用效果显著。

  • 标签: 麻醉前后 导尿管 围手术病人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应用臀部随意皮瓣治疗尾部褥疮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局部随意旋转皮瓣修复尾部褥疮11例,单侧旋转皮瓣9例,双侧旋转皮瓣2例,皮瓣范围(5.0×6.O)一(8.O×12.O)cm,供皮区直接缝合或游离植皮。结果本组11例局部随意旋转皮瓣全部成活,皮瓣质地柔软,外形满意。2例存在轻度感染,局部换药2—3周后伤口也顺利闭合。经3个月~3年随访(平均15个月),臀部外形满意没有发生伤口裂开与褥疮复发。结论局部随意皮瓣手术操作简单、血运丰富、抗感染能力强、是修复部褥疮效果较好的一种方法。治疗尾部褥疮可取得满意效果。

  • 标签: 皮瓣 移植 褥疮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舒适护理对全身麻醉后患者留置尿耐受的影响情况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180例进行全身麻醉手术治疗而且需要进行尿留置的患者,根据护理方式的不同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9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的护理措施干预,观察组患者则在常规护理干预的基础上进行舒适护理的干预。将两组患者的术后导尿留置的舒适程度、尿留置对患者尿道的刺激和并发症的情况进行观察和对比。结果①从两组患者的实施那程度来看,观察组患者感觉0级的人数明显多于对照组,而且2级、3级的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且组间差异都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从两组患者的尿道刺激程度来看,观察组患者0级和1级的人数显著优于对照组,而2级和3级的人数明显低于对照组,且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从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来看,观察组的并发症明显少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全身麻醉后留置尿的患者进行舒适护理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耐受性,减轻对尿道的刺激,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让患者能够平安度过麻醉苏醒期。

  • 标签: 舒适护理 全身麻醉 留置尿管 耐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潘妥拉唑钠注射液在消化性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2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78例消化性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每组39例),两组患者均予以常规综合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应用奥美拉唑,研究组应用潘妥拉唑钠注射液,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实验组的治愈率、治疗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空腹胃液pH值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空腹胃液pH值均有明显提高,且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消化性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治疗中,应用潘妥拉唑具有良好的止血效果,且不良反应小,用药方便,可推广使用。

  • 标签: 上消化道出血 消化性溃疡 潘妥拉唑
  • 简介:目的探讨气管插管全麻患者复苏期不停药拔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7—12月的70例气管插管全麻苏醒期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观察组拔前不停用丙泊酚,血药浓度维持在1.3μg/mL,拔后再停药:对照组则完全停用丙泊酚后再拔除气管导管。比较两组患者拔除气管插管前后5min的呼吸频率、心率、平均动脉压,评估患者Ramsay镇静评分和躁动情况,询问复苏室护士对每例患者配合护理操作的情况是否满意。结果观察组拔前后5rain呼吸频率、心率和平均动脉压较对照组低;观察组拔前后5rain镇静评分均较高;复苏室护士对观察组患者配合满意度高,观察组患者发生躁动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气管插管全麻患者复苏期不停药拔利于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减少躁动.并促进患者配合护理操作。

  • 标签: 全麻 苏醒期 不停药 拔管 护理
  • 简介:目的观察气管插管、喉麻气管表面麻醉后气管插管及喉罩通气三种情况下拨除气管导管/喉罩对血流动力学及呛咳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75例,随机分为3组。Ⅰ组:静脉诱导后气管插管;Ⅱ组:静脉诱导喉麻气管表面麻醉后气管插管;Ⅲ组:静脉诱导后置入喉罩通气。结果拨除气管导管时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呛咳的发生率,Ⅰ组明显增高于/快于Ⅱ组、Ⅲ组(P〈0.05);Ⅱ明显增高于/快于Ⅲ组(P〈0.05)。结论喉麻气管表面麻醉后,气管插管及喉罩通气均能有效预防拨除气管导管/喉罩时血流动力学波动及呛咳反应,且喉罩通气预防拨反应效果更好。

  • 标签: 气管插管 气管表面麻醉 喉罩 血流动力学 拨管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手法治疗髂关节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03例髂关节错位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2例根据错位分型使用手法治疗;对照组51例采用非手法治疗,结果治疗组治愈率为94.23%,对照组为78.43%,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手法治疗髂关节错位是一种临床确实可行的治疗方法。

  • 标签: 手法 推拿 脱位 骶髂关节错位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探讨老年患者臀尾部Ⅲ期和Ⅳ期压疮治疗进展,旨在为提高臀尾部Ⅲ期和Ⅳ期压疮的临床效果并提高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4年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老年臀尾部Ⅲ期和Ⅳ期压疮患者29例,根据压疮情况进行分期并通过局部换药、手术治疗等治疗方式并给予科学护理,统计患者恢复情况。结果29例患者25例均治愈出院,治愈率为86.2%,患者压疮创面恢复良好,4例患者未愈,原因为2例因恶性肿瘤加重死亡,2例患者未愈。结论通过对老年臀尾部压疮进行分期并给与针对性的手术、药敷治疗,可以提高压疮的治愈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标签: 臀骶尾部压疮 分期治疗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提高髂关节炎影像学检查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髂关节炎影像学X线、CT和MRI检查诊断资料,分析检查方法与诊断。结果髂关节CT和MRI检查优于X线检查。结论加强髂关节炎影像学检查与诊断,能对临床提供有力依据。

  • 标签: 骶髂关节炎 影像学 检查分析
  • 简介:目的:了解临床麻醉护士与麻醉医师对麻醉护士角色定位的差异,促进麻醉护理学科的发展。方法:按照方便抽样原则,选取广州市和中山市共9所拥有麻醉护士的三级综合性医院,采用不记名调查方式分别对50名麻醉护士和141名麻醉医师进行问卷调查。结果:麻醉护士与麻醉医师在麻醉用物准备及用后整理、麻醉操作配合、麻醉护理科研3个方面对麻醉护士的角色期望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麻醉护士要客观认识自身能力,准确定位自身角色,有目的地学习;麻醉医师要根据麻醉护士的角色特点安排其工作,保持其工作热情,实现其自身价值;护理管理者要为麻醉护士创造良好的施展其才华和专长的平台,为麻醉护士提供必要的角色指导。

  • 标签: 麻醉护士 麻醉医师 护士角色 角色定位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腰-硬联合麻醉与硬膜外麻醉在剖宫产术中麻醉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整理收集我院收治的100例剖宫产的临产妇临床资料,随机分为两组,Ⅰ组腰-硬联合麻醉50例,Ⅱ组硬膜外麻醉50例,观察比较两组用药后血压变化、上升到各个麻醉平面上界的时间、麻醉效果、新生儿评分及麻醉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血压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血压下降发生时间Ⅰ组明显早于Ⅱ组,上升到各个麻醉平面上界的时间Ⅰ组短于Ⅱ组,麻醉效果Ⅰ组优于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新生儿评分及麻醉并发症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腰-硬联合麻醉与硬膜外麻醉均能满足剖宫产手术的要求,但腰-硬联合麻醉起效快、肌松完善、不良反应少,更适用急症剖宫产。

  • 标签: 腰-硬联合麻醉 剖宫产术 硬膜外麻醉 麻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