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儿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并发症及相应护理措施。方法:选择我院 2015年 2月至 2016年 2月需行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患儿 48例,相应并发症主要有堵管、导管脱落、感染等,并给以堵管护理、导管脱落护理及感染护理等。结果:本组 48例患儿中, 1例患儿出现导管滑脱, 1例患儿发生感染, 2例患儿出现堵管,但均经相应处理而治愈出院。其余 44例患儿顺利置管及拔管,均治愈出院。结论:中心静脉留置导管为患者建立一条方便、快捷、有效的血管通路 ,是危重患者的重要治疗手段 ,在置管过程中 ,严格无菌操作 ,精心护理 ,可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中心静脉导管 静脉给药 护理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对鱼腥草注射液静脉造成的不良反应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2月-2016年7月通过鱼腥草注射液静脉治疗且出现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数据显示,患者在注射鱼腥草注射液24h后最容易出现不良反应;其皮肤损害、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7.17%、23.91%、20.65%。结论临床在鱼腥草注射液容易出现不良反应的时间段要加强监测,并及时观察不良反应,一旦出现异常情况,要立即停药并实施针对性的处理,从而提高整体治疗效果。

  • 标签: 鱼腥草注射液 静脉给药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测算输液工时,探讨规范静脉时间对呼吸内科护理人力配置的影响。方法采用观察法测定输液工时;借助医院信息系统及排班表获取输液及配换液频次及相关数据;计算呼吸内科每住院患者24小时平均护理时数中完成输液操作所占时间及夜班护士完成输液操作时间占夜班总时数百分比;结果呼吸内科每住院患者24小时平均护理时数中完成输液时间占51.54%,患者每24小时中只获得0.816小时的除输液治疗外的护理服务,夜班护士60.67%的时间用于完成输液治疗;结论为遵循合理的间隔时间,以保障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合理,应适当增加呼吸内科护理人员编制,增加夜班护理人力配置,以保证病人安全。

  • 标签: 静脉给药时间 呼吸内科 护理人力资源
  • 简介:摘要目的对80例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进行奥美拉唑静脉治疗的疗效观察。方法取样80例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每一位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按照顺序编制好号码,前40例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为治疗组,后40例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为对照组,对治疗组采用奥美拉唑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西咪替丁进行治疗。结果治疗组的治疗疗效远比对照组的疗效显著。结论奥美拉唑对于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的疗效远优于西咪替丁的治疗疗效,有效止血,且可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

  • 标签: 奥美拉唑 静脉给药 治疗 消化性溃疡出血 疗效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某院静脉出现的新的/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特点和相关因素,提高ADR警戒意识,促进合理用药。方法对某院2013-2015年上报至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ADR报告中,静脉导致新的/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98例静脉药引起的新的/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中老年人(≥45岁)发生率最高,占59.18%;不良反应类型以新的一般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为主,共84例(85.74%);中药注射剂和抗感染药物占比例最高,分别为30.77%和29.81%;药品不良反应累及器官或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见,占31.28%,其次是全身性损害,占21.23%。结论临床应重点监测新的/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医院应积极做好药品不良反应的上报管理工作,促进合理用药。

  • 标签: 静脉给药 新的/严重的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和分析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静脉重点环节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3月到2017年9月期间的静脉重点环节作为本次的观察研究对象,对2017年3月到2017年9月期间采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进行静脉重点环节风险管理,对比实施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前后的静脉管理的事先风险数、的偏差率和错误率。结果与实施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前相比,实施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后,事先风险数、偏差率和错误率均显著减少和降低,实施前后的差异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将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应用到静脉重点环节的风险管理中,能够显著降低事先风险数,显著减少偏差率和错误率,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 静脉给药 风险管理
  • 简介:摘要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医院为了确保输液质量而采取对输液进行统一管理、集中配置的新型模式,这将有效地促使临床的合理用药,降低药物的浪费,是确保患者用药安全的有力措施。

  • 标签: 静脉药物 配置 差错 防范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护士错误原因的分析,根据原因制定相应对策,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7月-2016年7月期间各临床科室主动上报的74例护士错误事件作为研究对象,对错误事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错误类型中时间错误、剂量错误、速率错误是发生率最高的类型,发生的主要原因则是查对不严格、操作不仔细、护理人员缺乏经验等造成。结论针对护士错误的具体原因,采取有针对性地培训安全用药质量标准,加强护理队伍的监管力度,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能够有效避免和减少错误事件发生的几率,增加医患之间的信任度。

  • 标签: 护士 给药错误 原因分析 对策
  • 简介:摘要中药由于其疗效稳定、毒副作用小等优点,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随着现代先进科学技术的广泛渗入,中药制剂新技术、新剂型、新设备和新辅料得到迅猛发展,系统研究已成为当前中药制剂研究的前沿和热点。本文对近年来我国中药新型系统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 标签: 中药 给药系统 研究进展
  • 简介:目的:探讨针联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LEDVT患者随机分为西药组和电针组各60例,西药组采用单纯的西药治疗,电针组在西药治疗基础上给予电针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电针组总有效率为96.7%,西药组总有效率为7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39,P〈0.01)。电针组治疗后3、7、14d双侧肢体周径差与同期西药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均未出现严重出血事件。结论:电针配合西药治疗LEDVT,患肢肿胀消退更快,静脉通畅率明显提高,出血事件无明显增多,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深静脉血栓形成 滤器 电针 尿激酶 华法林
  • 简介:摘要眼部脂质纳米制剂的研究是当前肿瘤疾病开展药剂学纳米制剂研究领域内的热点之一。本文针对肿瘤疾病开展纳米制剂研究,包括脂质体,胶束,白蛋白纳米粒为研究主线,探讨其对眼部所起的作用研究,并在临床治疗实践中,以其突出治疗成效,进一步指导临床科研,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其在药剂学上的贡献。

  • 标签: 眼部给药 脂质 纳米制剂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眼内注联合视网膜光凝术治疗分支静脉阻塞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7年1月间收治的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患者60例作为本文研究对象,根据临床治疗方式将其分为光凝组、联合组,分别采取视网膜光凝术治疗、眼内注联合视网膜光凝术治疗,后分析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12周、24周,联合组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患者的BCVA水平值显著高于光凝组,CMT水平值明显低于光凝组,P<0.05。结论眼内注射康博西普联合视网膜光凝术治疗分支静脉阻塞临床效果显著。

  • 标签: 眼内注药 康博西普 视网膜光凝术 分支静脉阻塞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主要分析在高血压护理中对于中医时间的应用效果。方法本次研究对象选取2015年11月-2016年11月期间于我院进行治疗的高血压患者80例,按照11比例分组纳入。研究组行中医时间护理,参照组行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参照组和研究组患者均接受护理,研究组患者高血压水平、护理满意度、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优于参照组,研究组护理效果更佳,对比两组患者相关数据,数据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时间应用于高血压患者的护理之中,有效提高患者和家属的护理满意度,有效提升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推广价值显著。

  • 标签: 中医 高血压 护理 时间给药
  • 简介:摘要目的关于常用抗菌药物的时间与临床合理用药研究。方法从敦煌市中医医院2016年6月-2017年6月接收并采取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中,随机抽取88例做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并将其平均分为甲组与乙组,每组各44例。其中甲组患者的用药间隔时间不给予控制,而乙组则根据抗菌药物的药效参数对间隔时间以及药方案进行有效控制,对比两组的用药合理情况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乙组时间合理率是88.64%,用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是11.36%,显著优于甲组的68.18%、27.27%,两组对比有显著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患者制定科学合理的药方案并严格控制间隔时间,有利于提升临床应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静滴用药不良反应的发生,保障患者治疗安全。

  • 标签: 抗菌药物 给药时间 合理用药
  • 简介:摘要中医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在历史的长河中经久不衰,经过数千年的传承仍然采用传统技法,有着西医无法比拟的先天优势。本文就中医的经皮和中药的透皮吸收进行比较,研究经皮和透皮吸收之间的方法和关系,有助于中医经皮的治疗技法的推广和发展,以及中药的透皮吸收药剂的研制和开发。

  • 标签: 中医 中药 经皮给药 透皮吸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常用抗菌药物的时间及临床合理用药的注意事项。方法选取2013年10月至2016年10月我院药剂科的用药情况,总结常用抗菌药物的时间以及间隔,促使临床用药的合理性。结果根据各种抗菌药物PK/PD、PAE的不同,对毒性以及依赖药性进行降低,从而使得患者医疗费用得到减少,临床意义以及现实意义显著。

  • 标签: 常用抗菌药物 给药时间 临床合理用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经皮辅助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6年1月本院收治80例小儿支气管肺炎患儿临床资料,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40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经皮治疗仪治疗,对照组单纯常规的治疗,分析两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患儿症状、体重消失时间和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并且无痛苦和副作用,差异有显著性。

  • 标签: 支气管肺炎 经皮给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