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我的书斋里悬挂着一幅略旧的匾额。上书:不用九畹滋,无须百亩树。有此一茎香,诗心自清素。辛未春日观兰口占二绝之一。郭沫若辛未年指的是一九三一(昭和六年)年。这横匾大概是那之后的两三年,文求堂主人田中庆太郎送给我的。当时田中堂主告诉我:"郭先生很少给人写字的。"所以在当时,这幅字肯定是很珍贵的。我上大学的时候,大约是昭和3-5年间。那时我很热衷于中国新文学。当时正是创造社的鼎盛时期,很自然的,我也喜读郭沫若和郁达夫的作品。

  • 标签: 郭沫若先生 郭先生 田中庆太郎 清素 兰口 中国新文学
  • 简介:我们翻译郭先生的《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原书名)、《十批判书》之后,《图书》杂志邀请我们撰写译后感想。我觉得这个工作交给其他同译者会更为妥当,我倒希望写一写和郭先生的会面。昭和五年(1930年——译者),我从学校毕业之后,就开始从事史学杂志的编辑工作。我在书评栏目里介绍了《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 标签: 郭先生 郭沫若先生 判书 编辑工作 国防文学 平冈
  • 简介:郭沫若这封关于《屈原研究》中"乱"字复李嘉言先生的来信,虽然很短,却颇为重要。它和李先生的来信,曾作为张长弓先生的《释乱》一文的"附录",发表在1946年9月出版的《国文月刊》47期,未收入郭沫若已出版的任何集子。现将往来的信件,并张先生的文章,一并刊载,供读者参考。

  • 标签: 郭沫若 李嘉 《屈原研究》 《国文月刊》 出版 张先
  • 简介:为了演出《浮士德》(刘盛亚先生据歌德名著,莱辛原作并参考其他有关浮士德之作品二十余种改译)一剧,中央青年剧社决定在排演之前,做一个时期的研究工作,包括讲演、座谈与阅读等等,好让每一个参加演出的演员和职员,都有一点比较系统的认识和了解。第一次讲演,于十二月二十七日上午十时在该社排演室举行,特请最先介绍歌德和《浮士德》到中国来的郭沫若先生讲《歌德与浮士德》,并欢迎戏剧界人士参加。天阴雨着,听讲的社员和来宾挤满了排演室。准十时,郭沫若先生由张骏祥先生陪着冒雨而来。开始由张骏祥先生说明举行讲演的意义:郭先生是无须介绍的,他在热烈的掌声中走近了讲桌。

  • 标签: 浮士德 郭沫若先生 张骏祥 莱辛 刘盛 《时事新报》
  • 简介:桂林,奇山秀水,无山不诗,无水不画。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造访游历,流连忘返。我因曾任《桂林日报》记者、编辑,有机会与当代来访的不少文化名人接触和访谈。他们对桂林的点赞,赞不绝口,令我记忆犹新。这里说说郭沫若先生迷恋山水文化,以诗赞美桂林,也别有一番情趣。郭沫若先生是我崇敬的著名诗人。

  • 标签: 郭沫若先生 山水文化 于立群 奇山秀水 九马画山 诗兴大发
  • 简介:1946年3月15日,上海杂志联谊会编辑并发行了《为陪都血案争取人权联合增刊》登载见证"较场口事件"目击者的文章,抗议陪都暴行。其中载有朱维基《寄郭沫若先生》诗歌一首,不仅仅反映了朱维基对当时"人"与"事"的评判,更反映了当时广阔的社会时代背景。从作者的生平经历以及诗歌作品反映的内容出发,对诗歌进行解读,或许可以更好地从诗歌作品出发来回望历史,从历史史实出发来反观文学。

  • 标签: “较场口事件” 郭沫若 朱维基 “政治协商会议” 民主事业
  • 简介:记者抵达郭沫若先生窦乐安路寓宅时,太阳拖斜了树影,宅外花园式的草场上,郭先生的孩子们在草地上,说着四川话跳跃着,一位十岁左右的公子与男工友在廊沿上修理好像小脚踏车的机件,郭先生从楼上下来,穿着旧的布的学生装,布鞋,这天天气相当热,显然是为了接见而移其服装的,白边眼镜是随着年岁而不戴了。为了想知道郭先生近来写作的情形,

  • 标签: 访问记 郭沫若先生 郭先生 四川话 生窦 乐安
  • 简介:《龙门阵》一九八二年第二辑“对联丛话”栏发表了张秀熟先生的《漫谈对联——莫将联语等闲看》一文,文中谈到了郭沫若题杜甫草堂对联的问题。张先生说:“郭沫若同志于广元皇泽寺、江油李白纪念馆题联,俱用四言体,亦均工整。独于草堂一联,上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不免信手杂凑。有如下联‘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只能是诗中资料,于圣哲何涉。我们重视对联,不仅为了赏心乐意,更应于兴、观、群、怨,能有所得,是不能囫囵吞枣读

  • 标签: 杜甫草堂 四言体 何涉 张秀熟 杜甫诗歌 联语
  • 简介:[公元1978年6月。[郭沫若躺在病床上。[天使般的护士们紧张而有序地实施着治疗。[女儿的画外音:“1978年6月,我的父亲郭沫若即将走到生命的尽头。他一会儿昏迷着,一会儿清醒着。

  • 标签: 郭沫若 画外音 天使
  • 简介:1939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揭开了抗日战争的序幕。远托异国的郭沫若先生为了祖国的危亡,毅然决然地离开了熟睡的妻儿,从日本市川町(市),乘风破浪、日夜兼程回国参加如火如荼的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1月来到武汉,肩负起抗日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的重任。由于武汉的失守,辗辗转转终于在同年除夕之夜,从桂林来到重庆,“重入长别二十六年的蜀门”。1939年的3月初,回到故乡乐山沙湾镇探望

  • 标签: 政治部第三厅 军事委员会 伍柳村 除夕之夜 蜀门 抗日烽火
  • 简介:看了《湖北作家》2008年夏季号"会员茶座"上发表的胡克庆先生的署名文章:《名家题辞拾零》如鲠在喉,大有不吐不快之感。胡克庆的文章由三篇小文章组成,这三篇小文章的标题分别为:《曹禺的多一点》、《毛泽东的少两点》、《李尔重的题错改错》。第一篇是题辞,是称赞曹禺题词认真的;

  • 标签: 毛泽东 胡克 郭沫若 2008年 文章 李尔重
  • 简介:1963年11月,郭沫若一家从北京酲四大院胡同五号搬进气势恢宏的前海花园(占地七千平米,前身是和坤私邸的前院),外人看来风光无限,实则危机四伏。就在这一年夏天,郭沫若最钟爱的儿子郭世英中断在北大哲学系的学业,下放到河南西华农场,起因是他与几名“反动学生”结诗社,讨论文学甚至政治问题。碍于其父声望,郭世英被当作人民内部矛盾处理,以自愿名义下放。

  • 标签: 郭沫若 晚年 政治问题 矛盾处理 人民内部 哲学系
  • 简介:《中国文学月报》第一号封二刊载着这样一则很小的报道:第三次例会昭和十年一月二十六日学士会馆出席者一百零四名关于"易经"郭沫若氏那一天,我在学士会馆里第一次见到了郭先生。我不是去听他演讲的,而是去拜托他写稿子的。

  • 标签: 中国文学研究 出席者 郭先生 次见 学生服 堂书
  • 简介: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郭沫若无疑是一位重要人物。要研究中国现代文化史,尤其是研究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人生道路与思想变迁史,就必须解剖郭氏的思想特性与分析其学术成就,因为郭氏代表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一种类型。这本反思郭氏思想轨迹的论文汇编,大抵反映了这种类型的面貌与特征。有关郭氏的研究,在本世纪20年代业已开始,到80年代达到鼎盛时期,有专门的学术研究团体,也有专门的学术刊物,可谓显学矣。然而,从进入90年代始,中国学界对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命运进行了较深入的反思,郭氏也就成了一系列反思对象中的重要一员。由于郭氏的经历与地位的特殊性,使得这类反思更富于警示意义。本书共分四部分,“暮年心路记”主要记述郭氏晚年在政治漩涡中的处境,以及在一阵紧似一阵的文化学术大批判潮中的心态,其中涉到了郭氏与鲁迅、陈寅恪、谭其骧、萧乾、沈从文等人的关系。“学术存疑录”主要讨论郭氏在学术上的是非得失,其中对《十批判书》与《李白与杜甫》等

  • 标签: 反思郭沫若 中国现代文化史 中国现代知识分子 历史命运 李白与杜甫 思想特性
  • 简介: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又名郭鼎堂。四川乐山人。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郭沫若出生在一个中等地主兼商人的家庭。早年留学日本,先学医,后从文。1918年开始新

  • 标签: 郭沫若 古文字学 社会活动家 留学日本 历史学家 考古学家
  • 简介:郭沫若的题画诗中,有四首国风诗特别值得一提。作者不仅将原诗抄录,又以跋文作出新解,且皆书写于画幅之中,构成了集诗、书、画于一体的崭新艺术形式;而新解又是由谈论闻一多先生诗经研究相关内容引出,或赞同或异议,或补充或匡正,都有益于读者对原诗作出更全面更准确的理解与欣赏,也是郭沫若先生对诗经研究做出的新贡献。

  • 标签: 国风四首 不同理解 新贡献
  • 简介:从郭老逝世到今的八个年头,郭沫若研究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一)1978年6月至1981年春。这是郭沫若研究开始走向全面的时期;(二)1981年春至1983年5月。这是郭沫若研究由全面开始走向深入的时期。(三)1983年6月至目前。这是郭沫若研究由全面、深入开始走向系统的时期。由此可见,郭沫若研究的发展是健康的,有收获的。

  • 标签: 郭沫若研究 《尝试集》 积极浪漫主义 《女神》 诗体大解放 娜拉
  • 简介:根据中华世纪坛的设计创意,建筑结构和艺术设计整体方案的要求,世纪坛组委会决定的主体建筑三层环廊上,安排40尊中华文化名人雕像,与贯穿世纪坛南北的青铜甬道上记载五千年沧桑岁月和主体坛内的巨幅壁画相辉映,层层递进,相得益彰地昭示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与科技成就。经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市社科院等院校的著名文史哲专家提名,并审定通过的中国古代和近现代28位文化名人;由第六届文代会、中国科协和全国中小学文化名人挂图所确定的现代文化科技代表性人物12名。这40位文化名人,由中宣部审核原则认可,中国文化部等相关部委和专家再次确认,最终于1999年10月正式确定。他们分别是:老子、屈原、司马迁、祖冲之、王羲之、李白、吴道子、李清照、关汉卿、李时珍、曹雪芹、詹天估、鲁迅、华罗庚、郭沫若、冼星海、梅兰芳、齐白石等。中华世纪坛将组织40名雕塑家分别设计创作,预计到2004年底全部完成,安放在中华世纪坛坤体环廊中。首批安放的是由李象群创作的《郭沫若》和田世信创作的《齐白石》。雕像自揭幕之日起,就颇为人们所关注,特别是郭沫若雕像,众说纷纭,各抒己见,从而引起了一次关于肖像雕塑再认识的学术争端。本刊特刊...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