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为了演出《浮士德》(刘盛亚先生据歌德名著,莱辛原作并参考其他有关浮士德之作品二十余种改译)一剧,中央青年剧社决定在排演之前,做一个时期的研究工作,包括讲演、座谈与阅读等等,好让每一个参加演出的演员和职员,都有一点比较系统的认识和了解。第一次讲演,于十二月二十七日上午十时在该社排演室举行,特请最先介绍歌德和《浮士德》到中国来的郭沫若先生讲《歌德与浮士德》,并欢迎戏剧界人士参加。天阴雨着,听讲的社员和来宾挤满了排演室。准十时,郭沫若先生由张骏祥先生陪着冒雨而来。开始由张骏祥先生说明举行讲演的意义:郭先生是无须介绍的,他在热烈的掌声中走近了讲桌。

  • 标签: 浮士德 郭沫若先生 张骏祥 莱辛 刘盛 《时事新报》
  • 简介:《龙门阵》一九八二年第二辑“对联丛话”栏发表了张秀熟先生的《漫谈对联——莫将联语等闲看》一文,文中谈到了郭沫若题杜甫草堂对联的问题。张先生说:“郭沫若同志于广元皇泽寺、江油李白纪念馆题联,俱用四言体,亦均工整。独于草堂一联,上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不免信手杂凑。有如下联‘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只能是诗中资料,于圣哲何涉。我们重视对联,不仅为了赏心乐意,更应于兴、观、群、怨,能有所得,是不能囫囵吞枣读

  • 标签: 杜甫草堂 四言体 何涉 张秀熟 杜甫诗歌 联语
  • 简介:1939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揭开了抗日战争的序幕。远托异国的郭沫若先生为了祖国的危亡,毅然决然地离开了熟睡的妻儿,从日本市川町(市),乘风破浪、日夜兼程回国参加如火如荼的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1月来到武汉,肩负起抗日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的重任。由于武汉的失守,辗辗转转终于在同年除夕之夜,从桂林来到重庆,“重入长别二十六年的蜀门”。1939年的3月初,回到故乡乐山沙湾镇探望

  • 标签: 政治部第三厅 军事委员会 伍柳村 除夕之夜 蜀门 抗日烽火
  • 简介: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郭沫若无疑是一位重要人物。要研究中国现代文化史,尤其是研究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人生道路与思想变迁史,就必须解剖郭氏的思想特性与分析其学术成就,因为郭氏代表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一种类型。这本反思郭氏思想轨迹的论文汇编,大抵反映了这种类型的面貌与特征。有关郭氏的研究,在本世纪20年代业已开始,到80年代达到鼎盛时期,有专门的学术研究团体,也有专门的学术刊物,可谓显学矣。然而,从进入90年代始,中国学界对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命运进行了较深入的反思,郭氏也就成了一系列反思对象中的重要一员。由于郭氏的经历与地位的特殊性,使得这类反思更富于警示意义。本书共分四部分,“暮年心路记”主要记述郭氏晚年在政治漩涡中的处境,以及在一阵紧似一阵的文化学术大批判潮中的心态,其中涉到了郭氏与鲁迅、陈寅恪、谭其骧、萧乾、沈从文等人的关系。“学术存疑录”主要讨论郭氏在学术上的是非得失,其中对《十批判书》与《李白与杜甫》等

  • 标签: 反思郭沫若 中国现代文化史 中国现代知识分子 历史命运 李白与杜甫 思想特性
  • 简介:从郭老逝世到今的八个年头,郭沫若研究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一)1978年6月至1981年春。这是郭沫若研究开始走向全面的时期;(二)1981年春至1983年5月。这是郭沫若研究由全面开始走向深入的时期。(三)1983年6月至目前。这是郭沫若研究由全面、深入开始走向系统的时期。由此可见,郭沫若研究的发展是健康的,有收获的。

  • 标签: 郭沫若研究 《尝试集》 积极浪漫主义 《女神》 诗体大解放 娜拉
  • 简介:根据中华世纪坛的设计创意,建筑结构和艺术设计整体方案的要求,世纪坛组委会决定的主体建筑三层环廊上,安排40尊中华文化名人雕像,与贯穿世纪坛南北的青铜甬道上记载五千年沧桑岁月和主体坛内的巨幅壁画相辉映,层层递进,相得益彰地昭示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与科技成就。经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市社科院等院校的著名文史哲专家提名,并审定通过的中国古代和近现代28位文化名人;由第六届文代会、中国科协和全国中小学文化名人挂图所确定的现代文化科技代表性人物12名。这40位文化名人,由中宣部审核原则认可,中国文化部等相关部委和专家再次确认,最终于1999年10月正式确定。他们分别是:老子、屈原、司马迁、祖冲之、王羲之、李白、吴道子、李清照、关汉卿、李时珍、曹雪芹、詹天估、鲁迅、华罗庚、郭沫若、冼星海、梅兰芳、齐白石等。中华世纪坛将组织40名雕塑家分别设计创作,预计到2004年底全部完成,安放在中华世纪坛坤体环廊中。首批安放的是由李象群创作的《郭沫若》和田世信创作的《齐白石》。雕像自揭幕之日起,就颇为人们所关注,特别是郭沫若雕像,众说纷纭,各抒己见,从而引起了一次关于肖像雕塑再认识的学术争端。本刊特刊...

  • 标签:
  • 简介:翻开毛泽东与郭沫若半个多世纪友谊交往的档案文献史料,处处闪耀着政治豪情与文化浪漫、革命理想与现实斗争、真诚友谊与超人智慧的灿烂火花。革命风浪中相遇1921年7月,毛泽东作为湖南代表出席中共一大,在上海前后逗留月余。而此时,郭沫若为筹备创造社的《创造季刊》第二次由日本返沪,住在上海泰东图书局编辑部的楼上。历史为两位巨人提供了见面的机会,可惜失之交臂。

  • 标签: 毛泽东 郭沫若 革命理想 创造社 友谊 政治
  • 简介:无论政治取向是如何的对立,无论价值观念是如何的不同,无论人生遭际是如何的差异,20世纪的中国文化史,怎么也得书写上他们的名字——胡适与郭沫若

  • 标签: 胡适 郭沫若 中国 生平事迹 文学思想 文艺事业
  • 简介:<正>在郭沫若研究中,有一个问题争论得很厉害:就是郭沫若与泛神论的关系。郭沫若早期思想和创作受过泛神论的影响,这是大家都承认的。可是,当深入分析具体问题时,分歧和争议就产生了。例如,郭沫若的泛神论的思想来源、泛神论在郭沫若世界观中的地位、它的特点和作用、它对郭沫若创作发生的影响,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至今学术界众说纷纭。本文就此谈些看法,就教于同好。

  • 标签: 泛神论 郭沫若研究 斯宾诺莎 庄子思想 哲学思想 思想来源
  • 简介:郭沫若(1892—1978年),四川省乐山市沙湾镇人。沫若取自于家乡的两条河流——沫水(大渡河)和若水(雅河,又名青衣江)之名。郭沫若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和社会活动家。新中国成立后,他曾任政务院副总理、科学院院长和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等要职。1949年他到京不久,举家搬入西四牌楼大院胡同5号,在那里生活了14年。1963年迁居什刹海前海西街,这是他在北京的第二处居所,1978年6月12日,智者在此与世长辞。值此郭老逝世25周年之际,笔者怀着景仰的心情,参观瞻仰了郭老的故居。

  • 标签: 郭沫若 故居 四合院 建筑群 建筑风格
  • 简介:郭沫若先生一九一八年毕业于冈山第六高等学校,后升入九州大学医学部学习,起初与妻子同住在箱崎“离大学后门不远”的当铺仓库的二楼。来福冈那年的八月下旬,在箱崎神社的海岸,与当时在熊本五高的张资平邂逅相遇。他们在防波堤石灯笼旁脱衣下水沐浴,在海边讨论祖国的文化状况,决定一起创办文艺同人杂志,并商量吸收在东京的郁达夫和成仿吾为成员,这样终于发起了有名的创造社文学运动。而今街景已变,郭先生的旧居也难找寻,海岸已被填平,石灯笼变得离海

  • 标签: 张资平 文学运动 福冈 同人杂志 文化状况 九一八
  • 简介:1963年夏的一天,71岁的郭沫若来到北京琉璃厂荣宝斋画店,进门后,见经理侯恺手中拿的一把扇子十分精致,便拿过来一看说:"这是一把宫廷御扇,制作精美,只可惜少了点什么。"侯经理赶忙接过话说:"就缺您的墨宝了。"郭沫若推辞不过便说:"要我写字可以,但若写坏了,我可没这么好的扇子赔你啊!"说罢,便拿起笔在扇

  • 标签: 郭沫若 画扇 荣宝斋 琉璃厂 墨宝 宫廷
  • 简介:本刊曾一再承诺,选稿不体现编者好恶,但不知各位看官留意与否,从未追随时髦,刊发过对郭老不恭的文字.露出此一言行相悖的"破绽",仅仅出于一分应有的良知:绝不迁就肆意贬损郭老学问的十足无知之徒的浅薄,更不放任妄加评判郭老人格的并非良善之辈的卑下.本文作者研究郭沫若多年,求索梳理,心得颇丰.我们愿意舍得页码,推荐这篇很有立场,同时又很有力量的文章.

  • 标签: 郭沫若 《文学自由谈》 真实 智者 人性 风情
  • 简介:大约是在郭沫若的诗开始出现在《学灯》上的时候,他买到一本日文书——有岛武郎的《叛逆者》。那是一本关于罗丹·米勒和惠特曼的书。这是他第一次接触惠特曼,他完全陶醉了。他阅读《草叶集》,在1919年仲秋之际整个被它所吸引。他的大部分著名诗篇,包括《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地球,我的母亲!》、《晨安》、《凤凰涅槃》、《炉中煤》、《匪徒颂》、《天狗》、《心灯》和《巨炮之教训》,都是在他第一次接触了惠特曼,并且在他的直接影

  • 标签: 特曼 匪徒颂 著名诗篇 我的母亲 炉中煤 《草叶集》
  • 简介:完全在意外之中,我收藏了郭老的一篇诗稿。这首诗的标题是:《何塞·马蒂在欢呼》,作于1961年1月3日古巴首都哈瓦那。创作这首诗的前前后后,有一段郭老60年代初在古巴的令人难忘的经历,我感到有责任把它写出来。

  • 标签: 古巴情结 郭沫若 60年代 哈瓦那 文学创作
  • 简介:四十年前,我国著名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和诗人郭沫若来到厦门,游览了鹭岛秀美的山海风光,也留下了不少美妙的诗篇。1962年秋,年近古稀的郭沫若在写完电影剧本《郑成功》的初稿后,决定到福建作进一步的创作考察。他先

  • 标签: 游鹭岛 诗游 郭沫若诗
  • 简介:郭沫若的史学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它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岁月。在他开始运用唯物史观来研究中国历史之前。就有一段不太长的路程。过去,人们没有注意它。自从《郭沫若全集》“历史编”出版后,正式把早期的几篇文章编入了“史学论集”,作为研究的对象,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在此,我们根据有限的材料,对早期的若干问题作点漫谈,不妥之处,请指教。

  • 标签: 史学论集 中国历史 今文学派 梁任公 王阳明 夏曾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