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5 个结果
  • 简介:或许有人看到这个题目就觉得莫名其妙,甚至会反问:法院、检察院系统的文艺汇演、体育比赛,不仅丰富了法官、检察官的文化生活,而且提高了法官、检察官的文化素质,你凭什么让人家“休矣”?我的回答是:检法系统文艺汇演与体育比赛的危害程度不亚于犯罪的危害程度。

  • 标签: 法院 检察院 文艺汇演 体育比赛 司法体制 办案质量
  • 简介:法律权威实现是一个“过程化”,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在西方历史上,法律权威得到观念上认同,宗教上的说教,制度上的设计,因此法律在社会中始终处于“中立的权威地位”。在中国,法律道德化、道德法律化使法律湮没于道德之中,而单一的中央集权制度下法律只能成为政治统治的工具,并由此异化为“人治”意义上的权威。通过历史的比较考察,法律权威实现所要考虑的因素是:观念上的认同,制度上的设计,多因素的综合。

  • 标签: 法律权威实现 历史演进 中西比较
  • 简介:随着环境问题的出现,前所未有的社会问题提到了法律面前。在依靠传统法律手段不能全面解决日益增多的环境侵害及其污染所造成人身、财产权益侵害时,法律必须对社会生活具有敏锐观察力以及对社会主流价值的良好吸收力,及时做出适应性调整,否则法律的生命必将渐渐枯萎。这就是环境法诞生的必要条件,环境法彻底颠覆了传统法律的价值目标、思想理念和法律制度。我们不得不承认环境法是本世纪带动法学理论发展的最有生命力的法律部门。

  • 标签: 环境保护 冲击 挑战 法学理论 法律制度
  • 简介:法制史研究的结果,除了发现就业权产生的必然性外,更重要的是发现了就业权在其历史演进过程中经历了"宪法基本权形态的就业权"、"基本人权形态的就业权"、"劳动法权利形态的就业权"等不同的存在形态。不同的权利存在形态,对于就业权的保障和实现有着不同的意义和功能。总体说来,实证化程度越高,越有利于权利的保障和实现。因此,比较而言,还是劳动法权利形态最有利于就业权的行使和救济。

  • 标签: 就业权 就业法 工作权
  • 简介:涂尔干从社会学角度勾画出从压制性法到恢复性法的演化路径,学者们从理论与经验层面对其进行了批评与检验。理论层面的批评集中在道德法律同一论、法律演化理论的虚构性及其具体内容的缺漏三方面;经验层面的检验则对从压制性法到恢复性法的演化顺序提出了挑战。其实,理论层面的批评忽略了法律演化理论的道德批判目的并遗漏了文本细节,而经验层面的检验存在方法论上的局限并误读了涂尔干的理论。涂尔干注重理论建构而对事实作简化处理,确保了理论体系的明确性,为当下中国的法社会学研究树立了典范。

  • 标签: 法律演化理论 压制性法 恢复性法
  • 简介:从实施《惩治反革命条例》至今,刑法溯及力规范始终是围绕着新法律生效或实施日后,对该日前发生终了的旧行为是否有溯及既往适用这一主题而存在并实践着。1949一1979年这三十年的刑法溯及力规范及实践主要突出其必得溯及既往适用的特质,强调新实施法律的法源性、有效性与替代性;为鼓励嫌疑犯罪人员主动投案,或基于对新法的敬服而不再作恶,又有限度有条件地适用其不溯及既往这一特质。七九刑法与九七刑法完全相同表达溯及力一般规范,这是其不变之内涵;刑法典从七九体例进化至九七架构,其间经历众多单行刑法或独立于或并合刑法典适用的演化历程,形成了溯及力特殊规范。一般溯及力规范与罪刑法定有相通之处,特殊溯及力规范则与推进刑事政策以实现社会目标的社会治理有关。九七刑法施行之后修正案的规定与实施,吸收了其之前特殊溯及力规范,但其演化又呈现出不同样态。考察中国刑法溯及力规范变与不变的65年历程,可大体窥见其作为技术性规范的中立性与服务性等价值蕴含。

  • 标签: 刑法溯及力 一般规范 特殊规范 罪刑法定 刑事政策
  • 简介:对美国专利制度演化历史的回顾或可有助于认识20世纪80年代后美国再度强盛的理由,因为由经济学主要关注的经济政策并不能概括全部。联邦最高法院对Diamondv.Chakrabarty案的判决打开了可专利主题大门,联邦巡回上诉法院的构建并继而成为美国专利制度的实施中枢,国会通过《拜杜法》以激励科技创新和技术转移,联邦政府在涉外贸易事务中积极维护美国的产业利益等,皆为美国专利制度演化中的浓墨重彩事件。持久的科技创新能力、合理的专利制度和完善的法治社会环境,构成支撑美国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因素。

  • 标签: 美国 专利制度 联邦最高法院 联邦巡回上诉法院 《拜杜法》
  • 简介:对于习惯规范产生问题的阐释,除了"法的确信"理论外,另有"契约机制"理论。于契约机制而言,习惯规范的产生是一个由双边契约演化而生发的过程。在双边契约的演化机制中,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即双边契约的扩散机制和前置模式。其中,扩散机制是演化的主体,而前置模式则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 标签: 双边契约 习惯规范 契约机制 演化
  • 简介:中世纪到19世纪中叶,英美两国的普通法和衡平法对商标是通过欺诈之诉来保护的.但是,司法实践中过于强调被诉侵权人主观欺诈的意图并不利于保护商标权人的利益.由于商标财产权观的确立和对消费者利益的重视,19世纪中叶之后,法院在侵权判定中开始考察被告行为是否容易导致消费者混淆,商标混淆成为了商标侵权判定的主要依据.在混淆标准确立之后,其在适用范围上不断扩张.混淆标准的演化历史表明,混淆标准的适用范围并非越大越好,混淆标准的立法构造不能够仅仅考虑商标权人的利益,还要衡量消费者和其他参与市场竞争的主体的利益.在商标侵权判定中,法官应从市场的真实情况出发,考察市场中的相关消费者是否确实容易发生混淆.

  • 标签: 商标侵权判定 消费者 主观欺诈 意图混淆标准
  • 简介:法律英语作为众多专用英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与日常英语相比,更为复杂和专业。不同种类的英语在进行翻译时都会遵循不同的翻译原则,法律英语翻译时亦需要遵守特殊的翻译原则。文章通过案例分析,对其翻译原则与翻译方法进行分析。针对法律英语的词汇特征,文章提出了直译、意译和增减词法等翻译方法,以期为同类英语翻译提供借鉴和参考。

  • 标签: 法律英语 词汇特征 翻译方法
  • 简介:文章根据高职学生词汇的学习情况,分析高职学生词汇学习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借助课堂教学训练学生词汇学习策略的方法。

  • 标签: 策略 英语词汇 培养
  • 简介:《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域名争议解决办法》中规定的域名投诉得到支持需要满足的第一个条件为:“被投诉的域名与投诉人享有民事权益的名称或者标志相同,具有足以导致混淆的近似性”,即要求争议域名与投诉人享有民事权益的名称或者标志混淆性相似,易造成公众的误认。对于独创性的臆造标志而言,判断是否混淆性近似比较容易,也比较明确。但是,对于以通用词汇为主要识别部分的域名是否会与第三人(在特定案件程序中应为投诉人)享有民事权益的名称或者标志(最主要的是商标和企业名称)产生混淆的问题,不同的情况下,有不同的认定结果。

  • 标签: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域名争议解决办法》 近似 词汇 通用 企业名称 民事权益
  • 简介:反垄断法的实施政策性很强,各国在反垄断法实施的过程中对于垄断行为和限制竞争行为的认定,不仅直接取决于成文法中对于基本概念的明确界定,而且还依赖于实施部门在具体案件中根据实际情况所作出的判断。探讨反垄断法中一些核心词汇如经营者(行为主体)、实质性限制竞争以及违反公共利益等的界定,对于正确理解和实施反垄断法具有重要意义。日本的经验表明,经营者的范围应该注重行为而非主体性质,限制竞争行为不能只看形式而应该关注行为产生之后果;违反公共利益的抽象概念在反垄断法中应有具体判断标准。

  • 标签: 反垄断法 实施 界定 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