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04 个结果
  • 简介:政治理论和公法学常常不加区别地混用权威和权力这两个词。然而,从概念、观念和制度上区分二者,应是一切进一步研究的入手点。权威代表一种不受质疑、无须强制而能赢得服从的资源;权力代表一种可能受到质疑,但能通过强制赢得服从的力量。现代之前的西方政治所仰仗的权威资源以传统和宗教为依托,由元老院和教会来承载。启蒙以降的现代政治自绝于这类权威资源,力求通过当下的人民重塑权威,由此陷入深刻的焦虑,并面临棘手的挑战。只有把权威所代表的过去和权力所体现的当下与未来结合起来,形成完整的时间链条,融谨慎、力量与希望为一体,才有望重塑健康而持久的政治结构。就此而言,历史尚未终结,中西皆在路上。

  • 标签: 权威 权力 传统 宗教 人民
  • 简介:目前国内车辆相关本专科院校无差别化的汽车拆装实习在本质上背离了本专科的培养目标,本文从本科培养目标出发,立足于把汽车拆装实习打造成全面培养学生能力的综合实训,提出了详尽的组织方案.

  • 标签: 汽车拆装实习 本科教学 实习探讨
  • 简介:本研究的目的旨在指导韩国社会称呼语教学,使中国学习者能够正确理解并使用韩国社会称呼。分别从宏观与微观视角对韩国语社会称呼进行了考察。首先从宏观视角考察了韩国社会称呼的类型、各类型的定义及特征。在各类型社会称呼的特征中分别对其使用范围、结合方式等使用特点进行了阐述。然后从微观视角对19个具有典型韩国特征的社会称呼的使用特点进行了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分析。最后通过对韩国社会称呼的宏观与微观考察,分析韩国社会称呼中所折射出的韩国文化。

  • 标签: 社会称呼 教学 社会语言学 韩国文化
  • 简介:翻开教育技术应用的文献,常可以读到这样一些抱怨或建议,比如,领导缺乏应有的观念,或者说教师要转变观念。确实,人在实践开始之前,总需要先有一定的观念,也总是在一定的观念指导下进行实践。人们由此似乎不太重视或者忘记了,人的某一观念的形成或确立,甚至到认同到信奉再到身体力行的倡导,实践对观念转变有巨大的“反作用力”。而且,实践越典型,越有成效,越有说服力,人们观念摈弃或改变得越彻底,越显明。

  • 标签: 实践 技术应用 反作用力 观念转变 说服力 抱怨
  • 简介:从考古学上看,中国早期的文化是多样性的,苏秉琦先生描述为“满天星斗”。由此,苏秉琦先生提出“根深蒂固的中华大一统观念”是历史认识的一个怪圈。苏秉先生的考古学总结无疑是正确的,但从《尚书》、《史记》等古典文献看,中国古代又确实在很早的历史时期就形成了统一的历史观念。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言:

  • 标签: 族群认同 商周时期 神观念 祖先 中国早期 历史认识
  • 简介:一门外语的学习基本上都是从简单的语法学习开始的,在学习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母语的影响。母语是学习者接触的第一语言,它是在成长和受教育过程中不断完善的;而外语则是在母语系统已经牢固形成的条件下建立起来的第二语言体系,那么如何摆脱母语的影响就成为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和探究的主要问题。

  • 标签: 负迁移 语法 名词的性 格.
  • 简介:伦理型领导能否提高企业的社会责任?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以浙江移动、上海中兴通讯、盛大游戏、浙江烟草等多家企业的207名基层和中层管理人员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伦理型领导对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影响及其内在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伦理型领导对促进产品责任、员工责任、环境责任、诚信公正、公益责任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2)伦理型领导对塑造良好的伦理气氛有显著的正影响;(3)组织伦理气氛对伦理型领导与企业社会责任在以上影响过程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制度导向的伦理气氛在伦理型领导与产品责任、公益责任、环保责任、诚信公正之间均担当中介角色;关爱导向伦理气氛则只在公益责任、环保责任、诚信公正间存在中介作用。

  • 标签: 伦理型领导 企业社会责任 组织伦理气氛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进入攻坚期与深水区。改革呼唤课程教学理性回归课程标准,“法治”教学已是大势所趋、众望所归。而对新课标的深入研析、精致品读与创造实践,则是课程教学得以归向与科学发展的关键。从2014年第1~2期开始,本刊用两年时间,将陆续刊载由江苏省著名特级教师蒋世标领衔及其所属政治学科工作室团队撰写的思想品德新课标“咬文嚼字”系列研读论文。该系列由16篇相对独立的研读成果构成,分辨析、观念、释义、综合四个小系列。以此为标志,本刊在近两年对2011年版课标宏观中观系列解读的基础上,解读进入微观研讨层面。集成式的系列解读,目的在于实现教学与时俱进,把脉思想品德课程价值导向与实践走向。

  • 标签: 法制观念 课程教学 教育改革 课程标准 思想品德 科学发展
  • 简介:在全球化背景下,ESP英语教学的发展有赖于一支高水平ESP师资队伍的建设.而长期以来我国英语师资培养结构不合理,建立一种高效的ESP英语师资发展模式成为当前ESP英语教学发展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本文从ESP教师发展现状着手,从行动研究的视角探讨了ESP英语教师培养的创新发展层面,以促进ESP教师职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 标签: ESP教师现状 行动研究 学术素养培养 合作技能培训
  • 简介:日本是一个等级观念意识浓厚的国家,传统的民族观念“男尊女卑”意识根深蒂固。这种民族意识的存在有着一定的历史渊源,在日常男女用语、谚语和现实生活中等方面都能表现出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女性权利意识的提高,妇女虽走出家庭,走向社会,地位和待遇方面虽有所提高,但并未脱离家庭主妇的地位。

  • 标签: 民族传统 观念 意识 男尊女卑
  • 简介:摘要目的无菌技术的快速发展极大的促进了医院护理专业的发展,在护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我们发现有很多学生对于无菌观念上存在一定侥幸心理,通过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对常见无菌观念错误点的分析和探讨,从教师的上课和学生实际的学习两方面进行研究,同时还探讨了关于护理专业无菌技术的硬件建设,以期培养合格的护理专业人才。

  • 标签: 无菌技术 护理专业 无菌理念
  • 简介:在传统媒体转型的关键时期,有人认为先要解决体制问题,有人认为先要解决激励机制问题,而无论体制还是机制,都必须依托于先进的观念,正所谓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首先转变观念

  • 标签: 体制问题 传统媒体 机制问题
  • 简介:我有一个习惯,无论是对于历史上的思想家还是当代学者,我要问:他究竟提出了什么具有原创①眭的观点或学说?他有哪些思想观点是真正属于自己的?我以为这是判定其学术水准和历史地位的主要依据。读一本书也是如此,如果书中提出了原创性的观点,而且这些观点又具有普遍性的方法论意义,可以启迪思想、廓清谬误、提升学术鉴别力和判断力,就会使我兴奋不已。高瑞泉的《平等观念史论略》‘蹴是这样一部具有原创性的著作。他所提出的“观念史研究的‘观念之真’三层意蕴说”、“观念史‘古今之变’三种规律性现象说”、“超越‘同情之理解’的平等的眼光+批判的头脑说”,皆具有精思独运的原创性质,对于推进哲学史、思想史和观念史等诸多领域的深度认识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我把该书作为哲学史、思想史或观念史研究的典范之作推荐给我的博士生,同时,也想借这篇文章,请学界同仁也来关注这部中国观念史研究的开拓创新之作。

  • 标签: 观念史 平等 论略 求真 学术水准 原创性
  • 简介:现代学校的重要任务是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不断创新改革,为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培养人才。目前,在全球知识经济一体化发展和传统教育价值取向双重作用下,中国教育发展遇到许多新阻碍,教育改革困难重重。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价值体系的建立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而现代学校制度的建设是保障现代教育发展与革新的根本。

  • 标签: 现代学校制度 人才培养模式 教育价值取向 现代教育发展 内涵 社会经济发展
  • 简介:本文提出了多次多维立体层面式的部门法划分理论及方法。这里的多次是指部门法划分不是一次而是多次完成的;这里的多维立体是指划分标准、划分方法和原则在下一次划分时是要发生变化的,也指划分结果的纵横交错和交叉重叠。进行多次多维立体层面式的部门法划分时应遵循五项基本原则。该方法的运用对于科学证成新型部门法的独立性,对于增强法的横向协调性和促进科学立法都具有非常巨大的作用。

  • 标签: 多维立体 部门法 划分 立法 独立性
  • 简介:作为中国典籍代表之一,《道德经》一书文约而义丰,思想深邃,给后人提供了一个巨大的诠释空间。1868年,伦敦图伯纳出版社出版了湛约翰翻译的《老子玄学、政治与道德律之思辨》一书,是为《道德经》英译之滥觞。从语言层面来探析湛约翰对"夷"、"希"、"微"这三个汉字本身所蕴含的提喻修辞的诠释、对汉字"道"之比喻义的诠释、对汉字"水"之联想义的诠释,聚焦译者对翻译的能动和制约作用,进而对翻译过程中译者自身的素养对翻译的影响问题做出思考并得出启示。

  • 标签: 湛约翰 《道德经》 语言层面
  • 简介: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工作旨在实现贫困生教育公平.辅导员在开展贫困生资助工作中,应基于人文关爱关怀理念,开启“在物质层面通过物质资助摆脱物质贫困,在精神层面通过精神援助摆脱精神困惑”的双层面资助模式,实现贫困生生存性与发展性共同资助,帮助贫困生群体健康成长,顺利实现毕业就业.

  • 标签: 辅导员 贫困生 关爱 资助
  • 简介:随着"译者主体性"研究的深入和发展,有众多学者开始对"译者主体性的制约因素"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但就研究结果来看,还只是在理论层面上进行简单探讨和主观判断,很少有人就具体的译例进行实证分析。本论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阐释学、功能翻译理论等相关论说,采用演绎的手法,通过对萧红作品《手》的两个不同时期日译本的比较,从思想意识层面来分析翻译结果不同的原因。

  • 标签: 译者主体性 制约因素 翻译目的 思想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