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2019年美国糖尿病协会更新了《糖尿病医学诊疗标准》,并在《Diabetes Care》杂志重磅发布。新版指南在糖尿病的诊断、评估、控制以及心肾并发症的管理等方面均有所进展。尤其是糖尿病肾病的治疗药物,在心肾多方面的获益都取得了新的循证证据。本文就指南中有关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血糖控制、监测,病情评估,筛查以及药物治疗等方面的更新内容进行介绍。

  • 标签: 糖尿病 医学诊疗标准 糖尿病肾病 解读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非糖尿病创伤男性血清(osteocalcin,OC)水平与糖代谢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2017年10月至2019年2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急诊医学科创伤男性患者,记录年龄、创伤严重度评分(injury severity score,ISS)等指标,纳入年龄≥18岁,受伤至次日抽血时间间隔<24 h,排除急诊手术,糖化血红蛋白(hemoglobin A1c, HbA1c)≥6%,急性脑外伤等病例,收集清晨空腹状态静脉血样送检,根据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分为应激性高血糖组(stress hyperglycemia, SH)(FPG>7.8 mmol/L)和非应激性高血糖组(no-stress hyperglycemia, NO-SH)(FPG≤7.8 mmol/L),采用LSD-t检验、秩和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两组人群各项指标的差异,采用偏相关分析总人群血清OC水平与糖代谢指标的关系。结果395例创伤男性入选,SH组(n=182)和NO-SH组(n=213)在ISS、胰岛素(fasting insulin,FINS)、C-肽(C-peptid,C-P)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H组的年龄,HbA1c和FPG较NO-SH组高(P=0.041, P=0.037, P<0.01),而OC浓度较NO-SH组低(P=0.023)。偏相关分析显示OC与HbA1c、FPG、FINS无明显的相关性,与C-P存在负相关(r=-0.262, P=0.008)。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C-P是影响创伤后血清OC水平的独立因素(β= -0.655,P=0.043)。结论非糖尿病创伤患者血清OC水平与创伤后的糖代谢存在相关性。

  • 标签: C-肽 骨钙素 应激性高血糖 创伤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血清凝集检测卡在沙门氏菌中的应用,提高沙门氏菌血清的鉴定准确性和时效性,本实验收集2017年-2019年本地区临床分离的沙门氏菌106株,进行常规手工血清凝集鉴定,作为对照组。用血清凝集检测卡方法学改进后重复进行150株沙门血清型鉴定,作为实验组。两组鉴定结论进行对比,结果,对照组106株沙门菌血清型鉴定有99株符合,实验组中106株沙门菌血清型鉴定有102株符合,两组符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 简介:摘 要:微小 RNA( microRNA, miRNA)是一种单链非编码小 RNA,能够调控基因表达,在众多生理病理和疾病治疗过程中有重要作用。人体血清存在能够稳定循环的 miRNA,血清 miRNA表达谱的变化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具有明确相关性。

  • 标签: miRNA 肿瘤 生物标志物
  • 简介:摘要矽肺是我国的主要职业病之一。早期诊断和预测矽肺发生是控制矽肺的有效手段,但依据放射学和呼吸功能异常做出的矽肺诊断往往限于较晚期的患者。寻找由于矽尘沉积及肺纤维化而出现变化的血清标志物是矽肺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本文复习了近年来矽肺血清标志物研究的进展情况,内容包括炎症性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7、转化生长因子β1和含有IL-12p40的细胞因子等)、miRNAs(miR-21、miR-200c等)、血清酶类(脯氨酸肽酶、血红素加氧酶1、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和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免疫球蛋白及肾连接蛋白、克拉拉细胞蛋白16等。有关矽肺血清标志物的研究很多,有些标志物显示了其在矽肺早期检出和诊断中的潜在价值。矽肺血清标志物敏感度和特异度的进一步完善和多中心大规模验证仍是矽肺血清标志物在临床实际应用必需的工作。

  • 标签: 矽肺 微RNAs 血清标志物 炎症性细胞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检测79例COVID-19患者血清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特异性IgM和IgG抗体水平,了解这两种抗体在患者体内的变化规律。方法选取杭州市西溪医院临床确诊为COVID-19的患者79例,收集不同时期(发病后≤10 d、10<~20 d、20<~30 d、>30 d)血清样本共167份,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2019-nCoV特异性IgM和IgG抗体水平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重型和普通型患者IgM抗体平均水平高于轻型患者[21.77 (10.18~128.65)和13.13 (6.08~35.14) vs 3.01 (1.69~8.69);χ2=27.442,P<0.01]。重型和普通型患者IgG抗体平均水平高于轻型患者[(124.22±36.79)和(120.04±63.25)vs(52.31±53.68),F/χ2=27.295,P<0.01)。康复出院后,重型和普通型患者的IgM、IgG抗体阳性率均高于轻型患者(P<0.01)。IgM和IgG抗体水平受检测时间影响,发病后10<~20 d的IgM抗体水平明显高于≤10 d的水平(P<0.05),发病后>10 d的IgG抗体水平明显高于≤10 d的水平(P<0.01)。结论重型COVID-19患者体内能检测到更高水平的IgM和IgG抗体,且IgM和IgG抗体水平与患者发病后的检测时期密切相关。

  • 标签: COVID-19 特异性抗体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PFOS和 PFOA被认为是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生物体内存在蓄积性和蓄积效应,且不易降解,半衰期很长。本文对人群血清中 PFOS和 PFOA污染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方法:随机选取信阳 112人和郑州 119人,对血清进行研究分析,分析人群血清中 PFOS和 PFOA污染特征。结果:信阳和郑州人群血清中 PFOS和 PFOA的浓度有显著差别,郑州一般人群血清中 PFOS的几何均值浓度较高 ( 14.0 μg/L),信阳城市人群血清中 PFOA浓度显著低。结论:信阳和郑州两地人群血清中 PFOS和 PFOA污染特征有着明显差异。

  • 标签: 血清 PFOS PFOA 污染特征
  • 简介:摘 要:梅毒为目前主要的性传播疾病之一。近年来,梅毒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随其发病率的上升,梅毒治疗后的一种血清学现象日益受到关注,即梅毒经治疗后,少数患者血清反应不转阴。这种现象谓之血清固定或抵抗。本文就梅毒血清固定的概念、发生的可能原因、治疗等进行综述。

  • 标签: 梅毒 血清固定 治疗 研究 综述
  • 简介:[ 摘要 ] 目的 观察 ABC 疑难血型患者的血清学检测和配血处理效果 。 方法 收集 2018 年 7 月至 2019 年 7 月检测的 80 例 ABC 疑难血型患者的血液标本 , 均进行 ABC 血型及亚型检测 。 结果 80 例 ABC 亚型患者中 , A 亚型 ( 包含亚型类型 A2 、 A3 、 Ael ) 患者占 23.75% , B 亚型 [ 包含亚型类型 B3 、 Bel ] 患者占 43.75% , AB 亚型 ( 包含亚型类型 AB3 、 ABel ) 患者占 32.5% 。 结论 对 ABC 疑难血型患者进行血清学检测有利于准确分析疑难血清 , 保障患者输血安全 。

  • 标签: ABO疑难血型 血清学检测 配血处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目前研究发现血清甘氨酸(Gly)水平与传统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显著负相关,然而尚缺乏血清Gly与冠心病(CAD)之间的关系研究。本研究拟通过匹配的病例对照研究设计,探讨血清Gly水平与CAD的关系。方法招募2008—2011年期间在北京医院行冠状动脉造影诊断为CAD的患者143例作为病例组,按照1∶2的比例,为病例随机选择年龄和性别匹配的健康体检志愿者286名作为对照组。对共计429名参与者[男性306名,女性123名,年龄(64.6±10.7)岁]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血液检查。同位素稀释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血清Gly浓度。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Gly水平和CAD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相比,CAD组具有更高的体质指数,以及更高的糖尿病、高三酰甘油血症和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的比例。血清Gly浓度呈偏态分布,CAD组的血清Gly浓度[219.1(195.6,262.0)μmol/L]显著低于对照组[269.0(240.0,308.6)μmol/L](P<0.001)。在调整年龄和性别后,Gly与体质指数、收缩压、三酰甘油和血浆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均显著负相关(均为P<0.05),与HDL-C显著正相关(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发现,在校正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等混杂因素后,血清Gly水平每增加1个标准差,CAD的发生风险降低68%(OR=0.32,95%CI:0.21~0.47)。结论血清Gly水平降低与CAD发生风险增加独立相关,此关系不受糖尿病、高血压以及血脂紊乱等因素的影响,有望在CAD的危险评估中发挥作用。

  • 标签: 甘氨酸 色谱法,液相 串联质谱法 冠心病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同位素相对标记与绝对定量技术(iTRAQ)鉴定和分析布加综合征(BCS)及对照组血清蛋白表达差异。方法收集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首次住院治疗的30例BCS患者与30例下肢静脉曲张患者血清,利用iTRAQ技术检测出具有显著差异表达蛋白质,探究差异蛋白的生物学信息及相关信号通路。应用Omics Bean数据库对差异蛋白进行基于GO的生物学过程(BP)、细胞成分(CC)及分子功能(MF)分类,应用STRING(http://string-db.org/)数据库对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PPI)分析。结果共检测出差异蛋白143种,BCS组有76个蛋白显著升高,有67个蛋白显著降低(P值均<0.05)。参与的主要生物学过程为防御反应、囊泡介导转运、免疫效应过程、补体激活和血液凝集等重要生物学过程(P<0.05)[注:该处P值是通过Fisher精确检验方法,富集分析的P值只有矫正值的错误发现率(FDR)]。结论运用iTRAQ技术鉴定出BCS组与对照组的差异蛋白,部分蛋白可能成为诊断BCS的特异性血清生物标志物。

  • 标签: 布加综合征 同位素相对标记与绝对定量 差异蛋白
  • 简介:摘要:叶酸是一种重要的水溶性B族维生素,在体内被还原成具有生理活性形式的四氢叶酸,参与氨基酸和核苷酸的代谢,是细胞增殖、组织生长和机体发育不可缺少的营养素。如果叶酸缺乏,5-甲基四氢叶酸合成不足,同型半胱氨酸向蛋氨酸转化出现障碍,就会引起同型半胱氨酸堆积,导致同型半胱胺酸血症和同型半胱胺酸尿症,同型半胱氨酸具有胚胎毒性。最近的数据表明,在怀孕期间使用含叶酸的维生素和矿物质补充剂可以减少反复出现的神经管缺陷。也有人认为,有心脏病、结肠癌和宫颈癌风险的个体可以从叶酸强化治疗中获益。然而,除了有关神经管缺陷的信息外,很少有数据可以用来评估怀孕期间叶酸的潜在益处或风险。本文将着重分析神经管畸形孕产妇血清叶酸水平[1]。

  • 标签: 神经管畸形 孕产妇 血清叶酸
  • 简介:[摘要 ]目的 对临床中检测梅毒常用的三种血清方法,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梅毒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学试验以及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进行对比,评价这 3种方法在梅毒诊治中的应用价值及各自的优缺点。 方法 分别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梅毒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学试验以及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检测皮肤科门诊及住院患者血清标本547例,收集阳性检出率数据并分析。 结果 TPPA法 的检出率最高,为34%,其次是 TP-ELISA法 ,略低于TPPA法 ,为30.3%,最后是 TRUST法 ,仅有19.2%。两两比较中, TPPA法 与TP-ELISA法 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 0.05),而 TPPA法 与TRUST法 之间的差异性非常显著(P< 0.01), TRUST法 与TP-ELISA法 之间也有显著性差异(P< 0.05)。 结论 TP-ELISA法 阳性检出率高且操作方便,可作为常规筛选检测;TPPA法 检出率高,但是其操作时间较长且成本偏高,适用于TP-ELISA法 筛选出阳性标本的进一步检测。

  • 标签: [ ] 梅毒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梅毒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学试验 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
  • 简介:摘要:为了更好的检测人体血清中尿素含量,为临床医学,病情诊断提供技术支持,本文特别针对人体血清中尿素含量测定方法做出一定研究。本文建立ILD-LCMS/MS法相对于传统检测ID-GC/MS法前处理较为简单,过程得到简化。利用同位素稀释质谱法保证了该检测方法的准确度和溯源性,且利用括号法矫正质谱仪的波动,保证了数据处理的准确性。通过样本试验比对,证实了该方法的回收率和线性范围。最后通过测定两种浓度的血清标准物质,证实了该方法的可行性,为将来血清尿素标准物质的研究提供支持。

  • 标签: 血清 尿素 LD-LCMS/MS 同位素稀释质谱法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 PCT联合血培养检测诊断菌血症的价值。方法:分析我院 2018年 1月— 2019年 9月疑诊为菌血症的急性发热患者 121例。结果:纳入患者共确诊菌血症 94例,局部感染 27例; 94例菌血症患者血培养、 PCT及二者联合检测阳性率分别为 27.66%、 84.04%、 87.23%( P< 0.05);血培养诊断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 27.66%、 92.59%、 92.86%、 26.88%, PCT检测为 84.04%、 88.89%、 96.34%、 61.54%,二者联合检测为 87.23%、 85.19%、 95.35%、 65.71%。结论: PCT联合血培养检测诊断菌血症的应用价值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血清降钙素原 血培养 菌血症 价值
  • 简介:摘要1例26岁女性因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口服甲巯咪唑20 mg、2次/d。1个多月后出现四肢肌肉痉挛性疼痛。实验室检查:丙氨酸转氨酶(ALT) 45 U/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 121 U/L,肌酸激酶(CK)6 090 U/L,血钾4.1 mmol/L。甲巯咪唑剂量减至10 mg、1次/d,3 d后患者肌痛仍无好转。考虑为甲巯咪唑所致不良反应,遂停药。停药4 d后,患者肌痛明显缓解,实验室检查:ALT 36 U/L,AST 50 U/L,CK 1 954 U/L。停药18 d后,患者肌痛消失,ALT、AST和CK均恢复正常。

  • 标签: 甲巯咪唑 肌酸激酶 肌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