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摘要:目的 观察和分析动脉瘤显微夹闭术后脑血管痉挛防治的护理方法及疗效。方法 选取 2018年 3月~ 2019年 3月我院收治的动脉瘤显微夹闭手术患者 20例,所有病例均实施 "3H"疗法,对之实施强化护理,观察其疗效。结果 20例患者中,术后经 TCD证实发生脑血管痉挛者 10例,其中出现脑缺血临床症状者 8例,给予 "3H"治疗及护理等综合处理后患者脑血管痉挛均逐渐获得改善,无死亡病例。植物生存状态 3例,完全生活自理 12例,部分生活自理者 5例。结论 动脉瘤显微夹闭术后继发脑血管痉挛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在众多防治脑血管痉挛对策中, "3H"疗法是一种更具希望的方法,在该疗法的实施过程中,并配合护理,疗效明显。 

  • 标签:   脑动脉瘤 显微夹闭术 脑血管痉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研究无创经颅多普勒(TCD)检测破裂动脉瘤栓塞术后脑血管痉挛(CVS)的临床价值。方法将2013年1月—2015年12月入住我院的36例行动脉瘤栓塞术的患者作为对象,术后接受TCD检测,通过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率及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测结果对患者术后CVS进行诊断。结果通过TCD检测能够较为清晰的观察动脉瘤患者术前术后血流动力学情况,治疗后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破裂动脉瘤栓塞术后采用TCD检测,能够了解患者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有助于医师判断患者恢复情况。

  • 标签: 无创经颅多普勒(TCD) 脑破裂动脉瘤栓塞术 脑血管痉挛(CVS)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是临床最为常见的心脏疾病之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最主要的方法。20余年来,经桡动脉入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Transradial coronary intervention,TRI)由于对患者损伤小、血管并发症少、不必强制卧床等优点,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冠心病介入治疗。而经TRI治疗引起的桡动脉痉挛(Radial artery spasm,RAS)亦成为心内科介入医生高度重视的问题。所以探讨RAS的概念、发生机理、相关危险因素、临床表现、避免或减少RAS的发生率,具有现实的临床意义。

  • 标签: 桡动脉痉挛 相关危险因素 预防方法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动脉瘤破裂后脑血管痉挛患者实施以问题为导向的护理的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18年9月-2020年9月的70例动脉瘤破裂后脑血管痉挛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施以常规护理和以问题为导向的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经护理后的生存质量测定量表及护理期间的依从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在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的评分和护理期间的依从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动脉瘤破裂后脑血管痉挛的患者施以以问题为导向的护理,效果要比施以常规护理更好,建议将“以问题为导向”的护理方式作为以后护理动脉瘤破裂后脑血管痉挛患者的首选护理方式。

  • 标签: 脑动脉瘤破裂后脑血管痉挛 以问题为导向的护理
  • 作者: 王阿兰
  • 学科: 医药卫生 > 临床医学
  • 创建时间:2015-04-14
  • 出处:《医师在线》 2015年第4期
  • 机构:王阿兰(山东省潍坊市第二人民医院261041)【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号】A【文章编号】2095-7165(2015)07-0070-02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冠状动脉痉挛(coronaryarteryspasm,CAS)是临床许多缺血性心脏病的共同病理基础之一,不但是变异型心绞痛的重要的病理生理机制,还可导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甚至心脏性猝死。因此,CAS具有重要临床意义。但长期以来CAS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均未得到足够重视.主要原因是:①临床医师对CAS的危害性认识不够:②CAS的临床诊断多依赖于创伤性冠状动脉造影和在此为基础的痉挛激发试验,早期的麦角碱激发试验相对风险较高,不宜广泛开展。近年来.随着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深入研究,CAS的重要性日渐被重视。现就目前CAS的临床诊断与治疗进行简单介绍。

  • 标签: 冠状动脉痉挛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法舒地尔与尼莫地平联合治疗动脉瘤栓塞术后脑血管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动脉瘤栓塞术后脑血管痉挛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单纯给予尼莫地平治疗,观察组给予法舒地尔与尼莫地平联合治疗,比较观察2组临床疗效。结果经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在GCS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NFI评分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比较差异显著。结论动脉瘤栓塞术后脑血管痉挛患者应用法舒地尔与尼莫地平联合治疗疗效显著,值得推广普及。

  • 标签: 法舒地尔 尼莫地平 脑动脉瘤栓塞术 脑血管痉挛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悬吊技术治疗痉挛性瘫痪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70例痉挛性瘫痪患儿,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患儿行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采用悬吊运动系统进行治疗,观察比较两组的疗效及患儿治疗前后MAS评分、GMFM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儿治疗后的MA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GMFM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提高,且治疗后两组患儿的MAS评分、GMFM评分差异明显,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悬吊技术治疗痉挛性瘫痪疗效显著,可有效缓解髂腰肌痉挛,改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悬吊技术 康复训练 痉挛型脑性瘫痪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小儿性瘫痪痉挛型偏瘫康复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抽取2014年3月~2015年9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46例痉挛型偏瘫患儿,按照其入院治疗的先后顺序将其划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分别选择康复护理以及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患儿护理后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以及对照组患儿经过不同护理模式护理后比对其足背屈角、腘角以及腕伸角角度,差异性显著加强,统计学意义产生(P<0.05)。结论性瘫痪痉挛型偏瘫患儿在进行治疗的同时还应进行康复护理,从而对患儿的恢复起到相应的促进作用。

  • 标签: 小儿 挛型偏瘫 康复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康复护理干预小儿性瘫痪痉挛型偏瘫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6月我院儿科收治的80例小儿性瘫痪痉挛型偏瘫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常规组40例采用常规功能训练护理,康复组40例采用康复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儿康复效果、关节活动度、运动功能及发育状况。结果:康复组康复总有效率95.0%,明显高于常规组的80.0%(P<0.05);康复组干预6个月后腕伸角、足背屈角大于常规组,GMFM及Bayley评分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康复护理干预小儿性瘫痪痉挛型偏瘫可改善康复效果,改善患儿关节活动度、运动功能及发育状况。

  • 标签: 小儿脑性瘫痪痉挛型偏瘫 康复护理 预后 运动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痉挛综合征(coronaryarteryspasmsyndrome,CASS)的临床特点,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对我科近年收治的2例CASS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例1因胸腔穿刺后突发剧烈胸痛、全身紫绀、低血压、心电图V2~V6ST段弓背向上型抬高,拟诊“急性广泛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转上级医院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考虑冠状动脉持久痉挛导致心肌梗死;例2因反复胸痛意识障碍1年就诊,发作间期多次常规心电图及24h长程心电图均仅2、3、aVF、V4~V6ST-T非特异性改变,住院发作时急查心电图示2、3、aVFST段弓背向上型抬高,1、aVL、V4~V5ST段水平压低,3度房室传导阻滞,转上级医院冠状动脉造影示RCA近段狭窄30%,考虑右冠状动脉痉挛,安装永久起搏器预防猝死。结论CASS在我国并非少见,只有极少数患者能捕捉到发作时的心电图,基层医院医师接诊缺血性胸痛患者,特别是伴发作性2个以上相关导联ST段弓背向上型抬高者,应想到冠状动脉痉挛综合征的可能,避免不适当的诊疗。

  • 标签: 冠状动脉痉挛综合征 诊断与治疗
  • 简介:目的:对比常规3D-FISP,MTS及TONE三种序列MRA的效果。材料与方法:对10例受检者分别使用三种方法进行MRA成像,以相同标准评价其图像背景均匀度,血管与背景间的对比度,动脉末梢分支清晰度等方面。结果:在图像背景均匀度方面,TONE法与常规3D-FISP法相近,而MTS法因脂肪等组织很少被抑制而呈不均匀背景。在血管与背景间的对比度方面,MTS法与TONE法均优于常规3D-FISP法。在动脉末梢分支清晰度方面,TONE法优于常规3D-FISP法,而MTS法又优于TONE法。结论:MTS法与TONE法均能有效地改善MRA对细小动脉的显示能力,尤以MTS法明显,但因其成像时间较长及背景信号不均匀等缺点,在多数情况下,以使用TONE法较理想。

  • 标签: MRA 3D-FISP MTS TONE 对比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研究脑电图和CT、MRI在痉挛性瘫痪患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30例门诊、住院性瘫痪患儿进行脑电图和CT、MRI常规检查。结果脑电图异常率为21.75%,其中合并痫样放电的占37.27%。CT、MRI异常率为80.55%。其中二者均异常的占42.60%,均正常占12.17%。瘫痪类型与脑电图、CT、MRI之间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CT、MRI异常率明显高于脑电图,P<0.001。二者结合对脑瘫的诊断和治疗可提供科学依据。

  • 标签:
  • 简介:摘要性瘫痪是儿童致残的主要疾病之一。近年来,性瘫痪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痉挛性瘫痪是临床最为常见的性瘫痪类型,占性瘫痪患儿的60-70%。痉挛性瘫痪属于中医学“五迟”、“五硬”等范畴。“五迟”指立迟、行迟、发迟、齿迟、语迟;“五硬”指头项硬、手硬、足硬、口硬、肌肉硬1。本文分析中医药治疗改善痉挛性瘫痪儿童肌张力的综合治疗方案,探讨一种具有疗效快、远期效果佳、副作用小的安全可靠的中医治疗痉挛型脑瘫的康复疗法。

  • 标签: 痉挛型脑性瘫痪 中医药治疗
  • 简介:目的动脉内灌注尼莫地平(IYI)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重度脑血管痉挛病人的疗效仍未被证实,本研究的目的即为探讨INI对临床病程和灌注的影响。方法经地方伦理委员会核准后,对214例动脉瘤性SAH病人中的26例进行研究,均为难治性重度脑血管痉挛病人。在治疗过程中及随访时采用DSA、经颅多普勒(TCD)、灌注CT(PCT)及神经系统检查监测疗效。结果血管造影结果无改变8例。INI灌注后1d,PCT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到达峰值时间缩短(P=0.03),平均通过时间缩短(P=0.17);但其后这种变化不再持续。TCD汇总分析结果表明,INI灌注后1d存在短暂血流量增加(P=0.03),其后7d该变化不再明显。16例(61%)病人出现新的脑梗死灶。结论INI灌注24h内,血管造影结果表明血管痉挛改善,PCT结果表明灌注增加,该作用强于动脉内罂粟碱灌注。但动脉内灌注的持续作用是短暂的,因此,仍有待寻找对严重脑血管痉挛具有持续作用、能真正改善灌注的治疗策略。

  • 标签: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血管痉挛 动脉内灌注 脑灌注 临床病程 尼莫地平
  • 简介: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后脑血管痉挛(CVS)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方法对337例(382枚动脉瘤)aSAH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均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或CT血管造影(CTA)检查证实为动脉瘤(An),其中动脉瘤颈夹闭术297例,瘤颈夹闭及载瘤动脉塑形术29例,动脉瘤孤立术8例及包裹术3例。术后给予尼莫地平持续泵入扩血管、脑脊液引流、3H疗法等治疗,并于SAH1—3d.4~7d,8~14d、15~20d进行床边经颅超声多普勒(TCD)检测,主要观察MCA平均血流速度(VmMcA)、计算Lindegaard指数,即同侧MCA与颅外段ICAVm之比(LI),观察CVS及颅内压(ICP)等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SAH患者不同程度的存在CVS,25%的患者1—3d就出现CVS,8~14d达高峰;Hunt-Hess分级与CVS的变化成正相关;102例患者(102/337,30.3%)出现不同程度的颅内压增高;17例(17/337,5%)出现延迟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DIND),颅内压增高且有CVS者预后较差。结论TCD可以床边、动态监测aSAH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具有无创、简单易行的特点。TCD检测的血流速度、Lindegaard指数和频谱形态相结合对临床和血管造影诊断CVS有价值。

  • 标签: 经颅超声多普勒 颅内动脉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血管痉挛 颅内压 血流动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