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我国胃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因此,针对胃癌病变转化的病理过程,进行中医药干预,对胃癌的预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明确诊断及目标人群为基础,围绕病证结合,把握关键病机;立法遣方,调和太阴阳明;防治并举,规范干预策略三方面展开。着重阐释了中医药治疗阻断和逆转炎转化进程的时机、作用及策略。

  • 标签: 胃癌前病变 炎癌转化 中医药 时机 策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对早期胃癌病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住院部2016年01月01日至2017年06月01日收治80例早期胃癌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两组,即对照组给予开放性手术治疗(40例)、观察组给予内镜黏膜下剥离术(40例)。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22.50%,P小于0.05,统计学存在明显差异;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指标、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P小于0.05,统计学存在明显差异。结论早期胃癌病变患者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效果显著,不仅可以有效的减少并发症,并且还能降低复发率,对预后起到改善作用,临床上值得应用和推广。

  • 标签: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早期胃癌 癌前病变
  • 简介:疗效评价问题是胃癌病变临床研究的关键。当前上皮内瘤变病理评价方法难以反映疗效的细微变化,组织半定量评价可敏感反映疗效变化;萎缩、肠化的准确评价需足够数量高质量的活检,加强培训和交流有助于提高病理诊断的一致性。上皮内瘤变内镜下缺乏特征改变,尚难用于疗效评价,萎缩、肠化等黏膜表现需要规范、统一和合理量化;症状评价宜筛选3~5个主症,从程度、频率规范评价。开发证候评价量表有利于提高证候评价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开发特异的基于患者报告的临床结局(PRO量表),或考察现有的消化不良量表的适用性,可从患者角度对疗效进行补充评价。

  • 标签: 胃癌前病变 疗效评价 中医药疗法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内镜下治疗消化道早病变效果。方法此次研究所选择的基本对象为2013年7月-2017年7月来我院实施治疗的病患,共有33例,所有病患均确认为消化道早,同时伴有病变,为所有病患实施内镜下手术治疗方案,分析病患的治疗情况。结果运用内镜黏膜切除术(即EMR)治疗病患的一次切除率为100%(14/14),出血率为7.14%(1/14),平均手术时间为(39.08±2.15)分钟,穿孔例数1例;运用内镜黏膜剥离术(即ESD)治疗病患的一次切除率为94.74%(18/19),出血率为10.53%(2/19),平均手术时间为(79.16±8.02)分钟,穿孔例数0例。(内镜下EMR术几乎不会穿孔的,因为只是涉及到粘膜下层,而ESD会有穿孔的风险,切的深度更深,但是更完整,不会有残留)结论在内镜下对消化道早以及病变病患实施手术治疗能够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内镜下 消化道早癌 癌前病变 治疗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宫颈病变手术前后病理检测作用。方法:对本院 2016年 9月到 2017年 9月间 60例宫颈病变患者实施研究,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实施了手术治疗,对患者手术前后病理检测结果进行总结。结果:术后病理检查对 CINⅢ级诊断准确率及总准确率与术前检查结果相比明显较高( P<0.05)。结论:实施宫颈病变手术前后病理检测效果优良,可辅助疾病诊治过程。

  • 标签: 宫颈癌 癌前病变 手术前后 病理检测
  • 简介:胃癌病变属于胃的状态,是由胃炎转变为胃癌的一个渐变的过程。治未病思想是祖国医学当中的一种相当于现代预防医学的思想,常用于指导胃癌病变的临床诊疗,为减少胃癌发病率提供理论支持。本研究主要从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包括既病早治、已病防传)、初瘥防复等三个方面来论述中医治未病思想在胃癌病变的预防、治疗中的运用。

  • 标签: 治未病 胃癌前病变 防治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人乳头瘤病毒多重感染与宫颈病变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6年6月来院的150例行宫颈组织病理检查的患者,以宫颈的组织病理检查结果为依据,对患者进行分型,并分析人乳头瘤病毒多重感染在病变、宫颈中的分布情况。结果150例患者中,人乳头瘤病毒多重感染阳性患者有65例,占43.3%;阴性有85例,占56.7%。65例人乳头瘤病毒多重感染患者中,病变有32例(鳞状上皮轻度上皮内的瘤变6例、鳞状上皮中度上皮内的瘤变4例、鳞状上皮重度上皮内的瘤变22例),占49.2%;宫颈有28例,占43.1%。HPV16亚型30例,其次为HPV52亚型6例。结论人乳头瘤病毒多重感染是病变与宫颈发生、发展的必然条件,对人乳头瘤病毒多重感染与宫颈病变发生、发展的关系进行探讨,能够更好的预防及治疗人乳头瘤病毒多重感染,对临床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标签: 人乳头瘤病毒多重感染 癌前病变 宫颈癌
  • 简介:摘要在目前的女性恶性肿瘤疾病中,宫颈的发病率高达第三,仅我国而言,每年宫颈患者以十几万的数字增加中。宫颈作为常见的肿瘤疾病,其医疗手段已初步成熟,经过筛查后有超过91%的患者可以得到有效预防。目前宫颈的主要预防手段是接种宫颈疫苗,单一的疫苗接种虽然具有一定预防效果,但是结合上合理有效的筛查方法后效果更为显著。目前我国还没有健全的宫颈筛查制度,所以筛查方式虽然比较多但是并没有将其作用发挥到最大。由于各地区的经济水平、医疗水平以及宫颈筛查普及度均不同,所以筛查方法的制定应以当地相关实际情况来制定。

  • 标签: 宫颈癌 癌前病变 早期筛查
  • 简介:[ 摘要 ] 目的:探讨宫颈病变手术前后病理检测的回顾性临床分析 。方法: 对本院 2016年 9月到 2017年 9月间 60例宫颈病变患者实施研究,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实施了手术治疗,对患者手术前后病理检测结果进行总结。 结果: 术后病理检查对CINⅢ级诊断准确率及总准确率与术前检查结果相比明显较高 (P<0.05)。 结论: 实施宫颈病变手术前后病理检测效果优良,可辅助疾病诊治过程。

  • 标签: [ ] 宫颈癌 癌前病变 手术前后 病理检测回顾性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HPV分型检测对宫颈及其病变筛查的价值。方法选2016年5月至2016年12月在我院进行就诊的宫颈及其病变的患者50例为宫颈组,选同时期的宫颈体检正常人员50例为健康组,对两组人员分别进行HPV分型检测,分析不同分型HPV检出阳性情况。结果宫颈组患者的宫颈组织中HPV-16、18检出阳性率要高于健康组人员,两者数据之间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宫颈患者中的DNA含量要高于健康组人员,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HPV-16与HPV-18是导致宫颈病变的高危型HPV,对宫颈患者进行早期的病变筛查,对患者的预后及治疗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 标签: HPV分型 宫颈癌 癌前病变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消化道早病变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的护理心得。方法随机选择本院行消化道早病变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患者80例,并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分别给予常规护理和优质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手术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0%,与对照组相比(对照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行消化道早病变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的患者应用优质护理有助于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提高患者预后康复效果。

  • 标签: 消化道早癌 癌前病变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 护理心得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液基薄层细胞检查在宫颈病变筛查中的应用。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接受宫颈液基薄层检查的20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TBS标准进行细胞学诊断,将阳性结果在阴道镜指导下进行活检,将液基薄层检查结果与病变诊断进行对比分析。结果2000例患者进行液基薄层细胞检查结果,阳性患者203例,检出率为10.15%,其中包括95例ASCUS、44例LSIL、40例HSIL、16例ASC-H、6例AGCUS、2例SCC。结论液基薄层细胞检查是宫颈病变筛查的可靠依据,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液基薄层细胞检 在宫颈癌 癌前病 筛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阴道镜与宫颈HPV检测宫颈病变的检出率。方法选择96例从2011年3月~2016年6月于我院妇科就诊的女性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并遵照患者接受检测的意愿将其分别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而后对其进行区别性检测(常规组阴道镜检测;观察组在前者基础上添加宫颈HPV检测),并就两组患者接受检测后的检出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检测发现,观察组患者宫颈病变的检出率远高于常规组患者,且两者间的数据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两者的检出率分别为75.00%(常规组)和97.92%(观察组)。结论同时对妇科病女性患者进行阴道镜与宫颈HPV检测,可进一步提高宫颈病变的检出率,利于对患者及时采取救治措施,有效降低我国女性死亡率,值得借鉴推广。

  • 标签: 阴道镜 宫颈HPV检测 宫颈癌 癌前病变 检出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宫颈病变患者应用宫颈环形电切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5年10月至2017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30例宫颈病变患者予以分组研究,按照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15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手术治疗,观察组予以宫颈环形电切术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治疗总有效率方面,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宫颈病变患者应用宫颈环形电切术治疗的效果更好,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 标签: 宫颈癌前病变 宫颈环形电切术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内镜下治疗消化道早病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进行消化道早以及病变的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用数字法分为两组,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4例,实验组采用内镜下切除的治疗方式,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手术方式进行治疗,观察两组的手术时间、治疗总有效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实验组的手术时间明显要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有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内镜下治疗消化道早病变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应该在临床的实践中大力推广。

  • 标签: 内镜 消化道早癌 癌前病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ylori)感染与贲门病变的相关性,为贲门的早期诊治提供参考。方法纳入150例经上消化道内镜诊断为贲门病变患者为研究组,同时纳入150例同期行上消化道内镜检查的非肿瘤患者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在内镜下多点位取可疑病灶组织进行病理活检,同时检测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H.pylori总体感染阳性率为74.00%,其中,萎缩性炎症、活动性炎症、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患者H.pylori感染率分别为65.38%、79.17%、80.00%、57.14%;对照组中,H.pylori总体感染阳性率为30.67%,其中,萎缩性炎症、活动性炎症、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患者H.pylori感染率分别为28.85%、53.85%、19.05%、15.79%;研究组患者总体感染率及各级别病变患者的感染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贲门病变的发生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存在一定关系。

  • 标签: 幽门螺杆菌 贲门癌前病变 相关性
  • 简介:摘要目的宫颈HPV检测在宫颈病变筛选中的检测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75例患者,其中宫颈患者25例,宫颈病变患者25例,宫颈炎患者25例,对所有患者行阴道镜检查、人乳头瘤病毒检查、薄层基细胞学检查,检测患者HPV例数以及阳性水平等情况。分析宫颈患病与阳性检出率间的关联性。结果宫颈组HPV阳性率为80%,宫颈病变组HPV阳性率为56%,宫颈炎组HPV阳性率为40%,随患者宫颈病变程度的严重程度增加,患者HPV阳性水平也随之增加。且HPV阳性患者中HPV-DNA-18阳性率为70.45%,HPV-DNA-16阳性率为81.81%。结论宫颈及宫颈病变与HPV感染有着密切关系。早期进行HPV检测在宫颈筛查和宫颈病变中有重要检测意义,有利于开展防治工作,帮助患者早日确诊,并对患者预后进行评价。

  • 标签: HPV检测 宫颈癌 宫颈癌前病变 宫颈炎 临床意义
  • 简介:摘要目的对宫颈环形电切术治疗宫颈病变的临床效果进行探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90例宫颈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8例经宫颈环形电切术治疗(研究组),42例经冷刀锥切术治疗(对照组)。对比不同组别临床相关指标、临床效果。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切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明显比对照组短(P<0.05),术中出血量明显比对照组少(P<0.05);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宫颈环形电切术治疗宫颈病变可改善患者临床指标、提升治疗效果。

  • 标签: 宫颈环形电切术 宫颈癌前病变 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