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基因多态性及血浆可溶性TRAIL(sTRAIL)水平与克罗恩病(CD)的关系,并回顾性分析TRAIL基因变异及血浆sTRAIL水平对英夫利昔单抗(IFX)临床应答的影响。方法2012年1月至2021年1月,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消化内科收集312例CD患者[男205例,女107例,年龄(33.9±9.8)岁]和514名性别、年龄相匹配的正常对照者[男304名,女210名,年龄(34.9±9.4)岁]。患者中72例对传统药物治疗无效或不耐受的活动期CD患者接受IFX(5 mg/kg)规范治疗,第14周时依据Harvey-Bradshaw指数(HBI)和CD简化内镜评分(SES-CD)的变化分为应答组[HBI下降≥3分和(或)SES-CD下降≥50%]和无应答组。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技术检测TRAIL(rs1131568)基因多态性,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sTRAIL水平。依据“蒙特利尔CD表型分类标准”将患者分层(确诊年龄、疾病部位、疾病行为)。全面分析rs1131568基因多态性和血浆sTRAIL水平与CD发病风险、临床病理特征及IFX临床应答的关系。结果隐性模型分析显示,中重度活动期CD患者中rs1131568纯合子变异基因型(CC)的频率高于轻度活动期CD患者(45.34%比29.23%,P=0.005)。(狭窄型+穿透型)CD患者中rs1131568变异等位基因(C)和纯合子变异基因型(CC)的频率均高于非狭窄非穿透型CD患者(65.48%比57.53%,P=0.046;49.21%比31.18%,P=0.001)。显性模型分析发现,合并肛周病变的CD患者中变异等位基因(C)和变异基因型(TC+CC)的频率均高于无肛周病变的CD患者(66.83%比58.17%,P=0.037;92.31%比78.37%,P=0.002)。CD组中血浆sTRAIL平均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243.04±42.74)ng/L比(194.16±31.14)ng/L,P<0.001]。中重度活动期CD患者中血浆sTRAIL水平高于轻度活动期CD患者[263.47(242.09,281.91)ng/L比231.13(211.11,247.11)ng/L,P<0.001]。(狭窄型+穿透型)CD患者中血浆sTRAIL水平高于非狭窄非穿透型CD患者[266.18(246.68,289.91)ng/L比227.19(204.57,249.59)ng/L,P<0.001]。合并肛周病变的CD患者中血浆sTRAIL平均水平亦高于无肛周病变的CD患者[(261.40±41.51)ng/L比(233.86±40.41)ng/L,P<0.001]。CD患者中血浆sTRAIL水平分别与rs1131568纯合子变异基因型(CC)(β=16.814,P<0.001)和疾病活动度(β=22.640,P<0.001)呈正相关。IFX治疗第14周时,应答组(60例)血浆sTRAIL水平低于无应答组(12例)[(205.98(190.72,214.56)ng/L比(238.33±29.38)ng/L,P<0.001],并且应答组的血浆sTRAIL水平较其第0周的基线平均水平降低[(205.98(190.72,214.56)ng/L 比(239.89±42.43)ng/L,P<0.001]。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应答组中rs1131568的变异等位基因(C)频率及变异基因型(TC+CC)频率均低于无应答组(53.33%比70.83%,P=0.037;70.00%比91.67%,P=0.036)。结论血浆sTRAIL水平增高可能是CD发病的风险因素。TRAIL(rs1131568)基因变异和血浆sTRAIL水平增高可能与CD疾病活动度增高相关,并可能是CD患者发生狭窄、穿透和肛周病变的风险因素。此外,TRAIL(rs1131568)基因变异或血浆sTRAIL水平增高可能与CD患者对IFX治疗无应答相关。

  • 标签: 克罗恩病 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 基因多态性 可溶性TRAIL 英夫利昔单抗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时使用注射用重组人II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5月-2021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38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差异将采用传统西药甲氨蝶呤片治疗的19例纳入对照组,将使用重组人II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治疗的19例纳入观察组,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以及不良反应(过敏、皮疹、胃肠道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100.0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3.68%,P<0.05;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5.79%、21.05%,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时使用注射用重组人II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的临床效果显著,可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 标签: 类风湿性关节炎 注射用重组人II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 治疗有效率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途径对HaCaT细胞迁移能力及小鼠全层皮肤缺损的影响。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下同)将HaCaT细胞分为常氧组和低氧(氧气体积分数为1%,下同)条件下培养的低氧组。培养24 h后,采用微阵列置信度分析软件SAM 4.01筛选出2组细胞的显著差异表达基因,通过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对信号通路中每条基因数目的显著性进行分析以筛选差异显著的信号通路,样本数为3。另取HaCaT细胞,在低氧条件下培养0(即刻)、3、6、12、24 h,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细胞分泌TNF-α的水平,样本数为5。另取HaCaT细胞,分为常氧组、单纯低氧组和加入FR180204(一种ERK抑制剂)并置于低氧条件下培养的低氧+抑制剂组,培养3、6、12、24 h,采用划痕试验检测细胞的迁移能力,样本数为12。另取HaCaT细胞,在低氧条件下培养0、3、6、12、24 h,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细胞中磷酸化核因子κB(p-NF-κB)、磷酸化p38(p-p38)、磷酸化ERK1/2(p-ERK1/2)、神经钙黏素和上皮钙黏素的表达,样本数为3。取64只6~8周龄雄性BALB/c小鼠,在小鼠背部制作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模型后,将其分为空白对照组和用FR180204处理的抑制剂组,每组32只,分别作相应处理。伤后0、3、6、9、12、15 d,观察创面情况并计算其愈合率(样本数为8)。伤后1、3、6、15 d,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创面中新生血管生成、炎症细胞浸润和表皮新生情况,采用Masson染色观察创面中胶原沉积情况,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创面组织中p-NF-κB、p-p38、p-ERK1/2、神经钙黏素和上皮钙黏素的表达(样本数为6),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创面中Ki67阳性细胞数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吸光度值(样本数为5),采用ELISA法检测创面组织中白细胞介素6(IL-6)、IL-10、IL-1β和CCL20的蛋白表达(样本数为6)。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析因设计方差分析、Tukey检验、LSD检验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培养24 h后,与常氧组相比,低氧组细胞中上调了7 667个基因,下调了7 174个基因;在前述差异表达基因中,TNF-α信号通路有显著的变化(P<0.05)且基因数目多。低氧条件下,与0 h的(1.9±0.3)pg/mL相比,TNF-α表达量仅在细胞培养24 h[(11.1±2.1)pg/mL]时显著增加(P<0.05)。与常氧组相比,单纯低氧组细胞培养6、12、24 h的迁移能力均明显增强(t值分别为2.27、4.65、4.67,P<0.05);与单纯低氧组相比,低氧+抑制剂组细胞培养3、6、12、24 h的迁移能力均明显减弱(t值分别为2.43、3.06、4.62、8.14,P<0.05)。低氧条件下,与培养0 h相比,p-NF-κB、p-ERK1/2、神经钙黏素表达量在细胞培养12、24 h时均明显升高(P<0.05),p-p38表达量在细胞培养3、6、12、24 h时均明显升高(P<0.05),上皮钙黏素表达量在细胞培养6、12、24 h时均明显降低(P<0.05);其中,p-ERK1/2、p-NF-κB和上皮钙黏素在细胞中的表达量呈时间依赖性。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抑制剂组小鼠伤后3、6、9、12、15 d创面愈合率均明显降低(P<0.05);抑制剂组小鼠创缘周围在伤后3、6、15 d有更多炎症细胞浸润,尤其在伤后15 d,创面中可见大量组织坏死且新生表皮层不连续,同时胶原合成和新生血管减少;抑制剂组小鼠创面中p-NF-κB表达量在伤后3、6 d均明显降低(t值分别为3.26、4.26,P<0.05)但在伤后15 d明显升高(t=3.25,P<0.05),p-p38和神经钙黏素表达量在伤后1、3、6 d均明显降低(t值分别为4.89、2.98、3.98,9.51、11.69、4.10,P<0.05),p-ERK1/2表达量在伤后1、3、6、15 d均明显降低(t值分别为26.69、3.63、5.12、5.14,P<0.05),上皮钙黏素表达量在伤后1 d明显降低(t=20.67,P<0.05)但在伤后6 d明显增加(t=2.90,P<0.05);抑制剂组小鼠创面中Ki67阳性细胞数和VEGF的吸光度值在伤后3、6、15 d均明显减少/降低(t值分别为4.20、7.35、3.34,4.14、3.20、3.73,P<0.05);抑制剂组小鼠创面组织中IL-10表达量在伤后6 d明显降低(t=2.92,P<0.05),IL-6表达量在伤后6 d明显增加(t=2.73,P<0.05),IL-1β表达量在伤后15 d显著增加(t=3.46,P<0.05),CCL20表达量在伤后1、6 d均明显降低(t值分别为3.96、2.63,P<0.05)但在伤后15 d显著增加(t=3.68,P<0.05)。结论TNF-α/ERK途径可促进HaCaT细胞迁移并通过影响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中炎症因子和趋化因子的表达调控创面愈合。

  • 标签: 伤口愈合 肿瘤坏死因子α 皮肤 胞外信号调节激酶通路 表皮细胞迁移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鼻内镜术后采用鼻喷激素对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血清白介素-5(IL-5),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影响。方法 研究对象62例为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入院后以电脑随机法分为对照组(n=31)、观察组(n=31)两组,分别给予常规治疗和鼻喷激素治疗,并对比治疗效果,研究起止时间为2021年01月-2022年12月。结果 观察组较对照组血清水平指标改善明显,治疗效果显著,指标对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鼻内镜术后采用鼻喷激素对慢性鼻窦炎鼻息肉进行治疗,对血清指标改善明显,治疗效果较常规治疗显著。

  • 标签: 鼻内镜 鼻喷激素 慢性鼻窦炎 鼻息肉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布地奈德联合复方异丙托溴铵雾化吸入对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古交市中心医院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毛细支气管炎患儿124例为研究对象,采用抛硬币分组法将入选者分为两组,对照组(62例)采用常规对症治疗,研究组(62例)在常规对症治疗基础上采用布地奈德联合复方异丙托溴铵雾化吸入治疗。观察两组患儿临床症消失时间、临床疗效、炎性反应及血气分析指标情况。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气喘、咳嗽、肺啰音、发热等临床症状消失时间[(2.28±0.71)d、(3.30±0.82)d、(5.25±1.03)d、(19.01±2.65)h]均短于对照组[(2.71±0.89)d、(3.81±0.98)d、(5.72±1.37)d、(20.76±3.12)h](t=2.97、3.14、2.15、3.36,均P < 0.05)。研究组总有效率(91.94%)及动脉血氧分压(PaO2)水平[(83.94±4.02)mmHg]均高于对照组[77.42%、(81.25±5.53)mmHg](χ2=5.03,t=3.09,均P < 0.05);研究组白细胞介素18(IL-18)、33(IL-33)及TNF-α、PaCO2[(141.03±34.69)ng/L、(143.87±38.43)ng/L、(75.49±18.43)ng/L、(41.85±3.31)mmHg]水平均低于对照组[(158.64±47.92)ng/L、(162.75±50.32)ng/L、(83.22±21.75)ng/L、(43.58±4.46)mmHg](t=-2.34、-2.34、-3.23、-2.45,均P < 0.05)。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布地奈德联合复方异丙托溴铵雾化吸入治疗毛细支气管炎效果更佳,能够有效降低PaCO2、TNF-α水平。

  • 标签: 毛细支气管炎 二氧化碳分压 肿瘤坏死因子α 白细胞介素18 白细胞介素33 布地奈德 复方异丙托溴铵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达格列净联合利拉鲁肽治疗2型糖尿病伴肥胖的疗效。方法 选择2022年1月-2022年6月我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伴肥胖患者80例作为研究观察对象,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予以利拉鲁肽治疗,观察组联合应用达格列净和利拉鲁肽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PBG)和糖化血红蛋白(HbAlc)等指标,胰岛素抵抗状况和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炎症因子水平变化等。结果 两组治疗后平均FBG、PBG、HbAlc等指标显著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指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FINS、HOMA-IR指标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FINS高于对照组,HOMA-IR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hs-CRP、IL-1β、TNF-α等炎症因子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型糖尿病伴肥胖患者联合应用达格列净和利拉鲁肽治疗,能够降低血糖、改善胰岛素抵抗状况和降低炎症因子,可使患者多重获益。

  • 标签: 达格列净 利拉鲁肽 2型糖尿病 肥胖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达格列净联合利拉鲁肽治疗2型糖尿病伴肥胖的疗效。方法 选择2022年1月-2022年6月我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伴肥胖患者80例作为研究观察对象,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予以利拉鲁肽治疗,观察组联合应用达格列净和利拉鲁肽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PBG)和糖化血红蛋白(HbAlc)等指标,胰岛素抵抗状况和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炎症因子水平变化等。结果 两组治疗后平均FBG、PBG、HbAlc等指标显著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指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FINS、HOMA-IR指标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FINS高于对照组,HOMA-IR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hs-CRP、IL-1β、TNF-α等炎症因子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型糖尿病伴肥胖患者联合应用达格列净和利拉鲁肽治疗,能够降低血糖、改善胰岛素抵抗状况和降低炎症因子,可使患者多重获益。

  • 标签: 达格列净 利拉鲁肽 2型糖尿病 肥胖
  • 简介:摘要:恶性肿瘤,与之相对应的是良性肿瘤肿瘤疾病指的是机体在各种不同的致瘤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的细胞异常增生而形成的局部肿块。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以及科学技术水平的迅速提升,虽然我国医疗事业得到快速发展,医院临床治疗水平也在不断提升,但是在治疗恶性肿瘤上,还是存在一定难度。T细胞因子也被成为“TCF3”,它是淋巴增强因子/T细胞转录因子(LEF/TCF)中的其中一种,也是一种WNF信号通路下游转录复合物的重要分子,是关键性效应分子,能够对恶性肿瘤的发生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本文针对T细胞因子3与恶性肿瘤的关系综述进行研究分析,首先分析T细胞因子3的基本内容,其次针对T细胞因子3与不同恶性肿瘤的关系研究进展进行分析。得出T细胞因子3在恶性肿瘤中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T细胞因子3 恶性肿瘤 肝细胞肝癌 胃癌 结直肠癌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细胞因子检测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我们对2022年1月至2023年9月期间的30例肿瘤患者进行了研究,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进行常规治疗和免疫治疗加细胞因子检测。通过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进行比较,并利用统计学方法进行数据分析。结果: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细胞因子检测在肿瘤免疫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可以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存质量。

  • 标签: 细胞因子检测 肿瘤免疫治疗 临床价值评估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常用肿瘤标志物阳性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检测效果。方法:选取肿瘤标志物阳性患者100例,对男性患者检测CEA、AEP、CA19-9、PSA以及fPSA、女性患者检测CEA、AFP、CA125、CA19-9以及CA15-3,患者机体中存在一项指标异常者为肿瘤标志物阳性患者。取正常患者100例为对照组,对比阳性检出率以及平均水平。结果:观察组阳性检出率以及平均水平高对照组(P<0.05)。结论: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检测用于肿瘤标志物阳性检测具有较优质的检测结果,建议在临床上推广。

  • 标签: 肿瘤标志物阳性 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检测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通过分析数据分析方法了解2021年内宜昌市居民死亡原因,为制定城市卫生发展策略与疾病防治措施提供决策信息数据。  方法  分析2021年内宜昌市死亡登记报告信息系统数据,运用Excel和Spss软件辅助分析,得出相应结果。  结果   2021年宜昌市死亡率达到748.45/10万,(标化死亡率430.86/10万),男性属于死亡率影响因素,(P

  • 标签: 死因监测 死亡率 死因顺位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的全死亡原因,提供防治依据。方法: 对织里镇糖尿病患者死亡2021年65例、2022年死亡89例,共154例患者进行死亡回顾性分析。结果:2021年心脑血管疾病死亡原因占总死亡人数的47.69%,70岁以上患者死亡率高达58.46%;2022年死亡原因中心脑血管疾病占49.44%,70岁以上患者死亡率占59.55%。结论: 诱发糖尿病患者死亡原因较多,但心脑血管疾病占比较大,且死亡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呈现升高趋势,在临床中需要严格控制相关疾病指标,对原发疾病积极治疗的同时,也要预防心血管疾病,同时针对年龄较大的患者要格外重视。

  • 标签: 2型糖尿病 全死因分析 心脑血管疾病 70岁以上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医学死亡原因分析是一个系统工程,法医学中所使用的死因分析方法,其实大多属于排除法,也就是要经过一系列的、综合的工作,将每个可能的因素一一排除;只有当死者的死亡原因浮出水面,才能通过现场和尸体的检查,确定凶手的身份。文章就死因的归类和死因进行了探讨,并总结了自己的工作体会,以期能给同行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法医病理学 死亡原因 原因分类 死因研究
  • 简介:摘要:医学死亡原因分析是一个系统工程,法医学中所使用的死因分析方法,其实大多属于排除法,也就是要经过一系列的、综合的工作,将每个可能的因素一一排除;只有当死者的死亡原因浮出水面,才能通过现场和尸体的检查,确定凶手的身份。文章就死因的归类和死因进行了探讨,并总结了自己的工作体会,以期能给同行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法医病理学 死亡原因 原因分类 死因研究
  • 简介:摘要:在杀婴或者产科医疗纠纷中,常常需要判断体外死亡婴儿是死产还是活产。在相关法律、法规中对死产、活产有明确的定义,但是在实践中认定仍有较大困难。传统法医学鉴定所采用的浮扬试验不具有指征性,在法医病理鉴定中需要综合考虑尸体检验,肺的大体和组织病理检验,综合运用各种信息进行判断,虚拟解剖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补充技术。法医临床鉴定则要注重胎儿分娩时有生命迹象的证据,否则,难以下活产的结论。

  • 标签: 死胎 活产 浮扬试验 肺病理改变 肺影像学征象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腹膜肿瘤发病率高、预后差,源于胃癌、结直肠癌和阑尾黏液瘤等的继发性腹膜肿瘤临床常见,患者数量多、治疗难、疗效差。传统观点认为,腹膜肿瘤属于晚期肿瘤,患者生存期短,仅能维持3~6个月,通常提供姑息性对症治疗。近年来,以细胞减灭术(CRS)联合腹腔热灌注化疗(HIPEC)为主的整合治疗策略对防治腹膜肿瘤疗效独特,可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指南:腹膜肿瘤》在中国抗癌协会的指导下,由腹膜肿瘤专业委员会组织国内相关领域权威专家共同完成。指南聚焦我国腹膜肿瘤流行病学特征、遗传背景及国内研究成果,以整合医学理念为引领,强调多学科整合诊治(MDT to HIM),注重“防-筛-诊-治-康”全程管理。本指南主要针对胃肠来源的腹膜肿瘤,旨在规范临床诊疗流程、提高整合诊治水平,共同促进我国胃肠腹膜肿瘤的防治工作。

  • 标签: 腹膜肿瘤 胃肠肿瘤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