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中国肝细胞(HCC)发病及死亡人数约占全球50%。HCC早期诊断率低及术后复发率高是我国HCC患者5年生存率欠佳的两大原因。当前存在筛查技术性能及依从性较低、缺乏有效预测术后复发标志物等问题。液体活检等新型分子标志物因其简便、精准等特点,有望成为传统筛查预警方法的有益补充,实现HCC的早期发现及精准治疗。现就液体活检在HCC筛及治疗后复发预测中的临床转化应用进行论述,并对未来研究进行展望。

  • 标签: 肝细胞癌 早期筛查 复发 液体活检
  • 简介:【摘要】 目的 了解我院孕35周前未足月胎膜破(preterm premature rupture of membrane,PPROM)孕妇中B族链球菌(Group B streptococcus,GBS)筛查的阳性率,以及GBS阳性的PPROM孕妇的围产结局。 方法 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417例28-35周PPROM孕妇作为研究对象,均于入院后行GBS筛查。其中阳性者43例,为观察组,374例GBS阴性者为对照组。比较2组孕妇的围产结局。结果 1.未足月组GBS阳性率10.3%(43/417),同期足月PROM孕妇GBS阳性率9.2%(164/1785),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观察组宫腔感染+产褥感染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B族链球菌 胎膜早破 围产结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髓细胞学检查对全血细胞减少性疾病的鉴别诊断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9月~2015年9月间我院收治的120例患有全血细胞减少症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骨髓细胞学检查,观察其骨髓的增生程度,如淋巴细胞、粒细胞、红细胞、浆细胞、网状细胞以及巨核细胞等是否出现增多或减少的现象。结果患者因造血系统疾病引发的病症92例(76.67%),骨髓象特征表明骨髓增生Ⅲ级以上者占71.67%,骨髓增生Ⅳ级以下者占28.33%,骨髓细胞形态各异,其中红、巨、粒都有不同程度的病态造血;因非造血系统疾病引发的病症28例(23.33%),骨髓象特征表明骨髓增生Ⅲ级以上者占58.24%,骨髓增生Ⅳ级以下者占41.76%,巨核系多无异常变化,骨髓细胞形态有感染骨髓象的迹象。结论造成全血细胞减少性疾病的病因很多,病种繁杂,且骨髓细胞学检查能够准确反映骨髓的形态以及增生情况,能有效降低全血细胞减少性疾病的发生,具有较高的鉴别诊断价值。

  • 标签: 骨髓细胞学检查 全血细胞减少性疾病 鉴别诊断 意义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比局部晚期食管患者运用新辅助放化疗与手术联合治疗、单纯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文筛选病例为2018年1月-2020月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30例局部晚期食管患者,将所纳入的患者以分组对照方式进行治疗研究,组别分组方式为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5例,对照组采取单纯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运用新辅助放化疗联合手术治疗,将两种不同治疗方案的临床效果进行详细比对。结果:治疗后同对照组比较发现,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发生的并发症均较少,术后患者的疼痛程度也较轻,淋巴结清扫数目较高,获得的近期治疗总有效率较高,两组指标对比差异达到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新辅助放化疗 手术治疗 局部晚期食管癌 临床效果
  • 简介:【 摘要 】 目的: 分析胸腹腔镜下 lvor-Lewis手术治疗胸中下段高龄食管治疗价值。 方法: 将 2017 年 1 月到 2020 年 8 月在本院的 30 例高龄胸中下段食管患者,按照随机抽样法分为两组,即实验组( 15 例)与对照组( 15 例),实验组应用胸腹腔镜下 lvor-Lewis手术治疗,对照组应用 Sweet 手术治疗,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指征(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清扫淋巴结枚数、住院时间)与并发症发生率(切口出血、肺部并发症、吻合口瘘、心律失常)。 结果: 通过两组手术治疗,实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 P<0.05 ,统计学有意义;实验组患者清扫淋巴结枚数多于对照组, P<0.05 ,统计学有意义;实验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P<0.05 ,统计学有意义。 结论: 在高龄胸中下段食管患者的治疗中应用胸腹腔镜下 lvor-Lewis手术治疗能优化手术指征,促进患者术后康复,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 标签: 胸腹腔镜 lvor-Lewis手术 胸中下段食管癌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胸部增强CT检查对食管纵隔淋巴结转移诊断价值及准确度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6年7月至2021年6月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463例行外科手术治疗食管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385例,女78例;年龄为(61±8)岁。观察指标:(1)术前胸部增强CT检查和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2)胸部增强CT检查对食管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3)胸部增强CT检查诊断食管纵隔淋巴结转移准确度的影响因素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和(或)百分比表示。胸部增强CT检查对食管纵隔淋巴结转移诊断价值的真实性评价采用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约登指数指标,可靠性评价采用准确度和Kappa分析。上述评价指标的值越大,提示该诊断方法的可行性和(或)可靠性越强。单因素分析采用χ²检验,单因素分析结果中P<0.20的因素纳入多因素分析,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1)术前胸部增强CT检查和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463例食管患者术前胸部增强CT检查诊断纵隔淋巴结转移90例(真阳性35例、假阳性55例),无纵隔淋巴结转移373例(真阴性300例、假阴性73例);术后病理学检查诊断纵隔淋巴结转移108例,无纵隔淋巴结转移355例。(2)胸部增强CT检查对食管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胸部增强CT检查诊断食管纵隔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约登指数分别为32.41%(35/108)、84.51%(300/355)、38.89%(35/90)、80.43%(300/373)、0.169;准确度为72.35%(335/463),一致性检验Kappa值为0.180(P<0.05)。(3)胸部增强CT检查诊断食管纵隔淋巴结转移准确度的影响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长径和肿瘤浸润深度是影响胸部增强CT检查诊断食管纵隔淋巴结转移准确度的相关因素(χ²=7.65,6.07,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长径≥2.1 cm是影响胸部增强CT检查诊断食管纵隔淋巴结转移准确度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2.05,95%可信区间为1.23~3.43,P<0.05)。结论胸部增强CT检查诊断食管纵隔淋巴结转移的临床价值有限,与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的一致性存在较大差异。肿瘤长径≥2.1 cm是影响胸部增强CT检查诊断食管纵隔淋巴结转移准确度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食管肿瘤 纵隔 淋巴结转移 诊断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我国医护人员应用患者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analgesia,PCA)治疗痛的观念和临床实践情况。方法2021年12月1至31日,以电子问卷形式,在全国范围内对肿瘤科、疼痛科、安宁疗护科等痛诊疗相关科室的医师、护士和药剂师发放PCA治疗痛调研表。除基本信息外,共收集26个相关问题。统计分析治疗现状、医护人员对PCA治疗痛的观念和PCA临床应用实践3个方面的内容。结果共收集到来自全国30个省市的993家医院、2 872份调研问卷。只有34.8%(955/2 748)的医护人员认为痛控制满意率超过75%,27.9%(548/1 968)的医护人员认为爆发痛控制的满意率不足50%。97.1%(2 439/2 513)的医护人员认为PCA可以有效用于治疗,二、三级医院医护人员认为PCA适用于规范化无创给药不能有效缓解痛的比例分别为64.6%(319/494)和69.1%(1 262/1 826),高于一级医院的57.0%(110/193)(P=0.002)。不同职业中,护士认为PCA治疗痛增加成瘾性以及导致药物过量的比例为62.8%(431/686)和76.1%(522/686),高于医师的39.2%(670/1 709)和58.2%(995/1 709),以及药剂师的49.2%(58/118)和65.3%(77/118)(均P<0.001)。不同医院间PCA治疗痛在镇痛泵类型、给药途径、输注模式、用药方案及常用药物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PCA持续输注量和解救剂量的计算比例不统一,在启动PCA后,有71.7%(1 226/1 709)的医疗机构存在给予患者镇痛不足,多数需要调整1~3次才能达到满意镇痛。结论我国医护人员对于PCA治疗痛的观念认知不足,临床实践中缺乏统一指导,应尽快形成PCA治疗痛专家共识。

  • 标签: 癌性疼痛 患者自控镇痛 横断面研究
  • 简介:摘要 :目的 :本次研究主要就临床卵巢腹水患者的护理方法进行探讨。方法 :本次研究的开展时间段位 2018年 11月 -2019年 10月,研究样本来自我院接诊的卵巢腹水患者,样本采集量为 84例,以随机原则对患者实施分组,分为综合组的患者采取综合护理,分为常规组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对两组的临床有效率实施比较。结果 :综合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组, p< 0.05。结论 :临床卵巢腹水患者在治疗期间运用综合护理,可帮助患者消除腹水。

  • 标签: 卵巢癌 腹水 综合护理 常规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内镜黏膜下隧道法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tunnel dissection,ESTD)治疗早期食管伴黏膜下层纤维化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2015年6月—2018年2月间,在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消化内科采用ESTD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术后病理证实病灶<1/3食管管周,且伴有黏膜下层纤维化的早期食管癌病例87例纳入回顾性分析,按纤维化程度分成轻度纤维化60例(ESTD 31例、ESD 29例)和重度纤维化27例(ESTD 16例、ESD 11例),比较同一纤维化程度时两种手术方式的剥离速度、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以及出血、肌层损伤、穿孔、颈部皮下气肿和术后狭窄的发生率。结果对于伴有轻度黏膜下层纤维化的早期食管患者,ESTD的整块切除率[96.8%(30/31)比82.8%(24/29),P<0.05]和完全切除率[96.8%(30/31)比75.9%(22/29),P<0.05]明显高于ESD,固有肌层损伤发生率明显低于ESD[6.5%(2/31)比17.2%(5/29),P<0.05],剥离速度、术中出血发生率、穿孔发生率、术后狭窄发生率与ES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种手术方式均无术后迟发性出血和颈部皮下气肿发生。对于伴有重度黏膜下层纤维化的早期食管患者,ESTD的剥离速度快于ESD[(12.3±2.8)mm2/min比(7.1±3.2)mm2/min],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术后狭窄发生率与ESD相近,术中出血发生率[12.5%(2/16)比54.5%(6/11)]、固有肌层损伤发生率[18.8%(3/16)比54.5%(6/11)]、穿孔发生率[6.3%(1/16)比27.3%(3/11)]、颈部皮下气肿发生率[6.3%(1/16)比27.3%(3/11)]低于ESD,两种手术方式均无术后迟发性出血发生。术后12个月2例行ESD和1例行ESTD患者局部复发,术后24个月1例行ESTD患者发生异时。结论ESTD能安全、有效切除伴有黏膜下层纤维化的早期食管。对于伴有轻度黏膜下层纤维化者,ESTD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治疗效果方面;对于伴有重度黏膜下层纤维化者,ESTD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治疗安全性方面。

  • 标签: 内窥镜 内镜黏膜下隧道法剥离术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早期食管癌 黏膜下层纤维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头颈部肉瘤的病理学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0年5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4例头颈部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1例,女3例,年龄30~72岁。总结病理学特点、治疗以及随访情况。应用Kaplan-Meier法估计14例患者累积生存率。结果所有患者病理组织学检查见恶性上皮和间叶成分同时存在,13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恶性的上皮区域,细胞角蛋白、上皮膜抗原有不同程度的阳性表达,在恶性的间叶组织区域,波形蛋白呈阳性。在治疗上14例患者单纯手术治疗5例,手术后辅助放疗3例,手术后辅助放化疗6例。随访时间为2~81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22.5个月。除1例随访21个月后失访外,其余13例患者中有4例术后复发,复发率为4/13;8例死亡,死亡率8/13,5例无瘤生存。Kaplan-Meier法计算得到14例头颈部肉瘤患者1、3、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64.3%、57.1%、42.9%。结论头颈部肉瘤临床罕见,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是确诊的重要依据,手术是治疗的首选方法。头颈部肉瘤预后差,对于肉瘤患者应长期随访。

  • 标签: 头颈部肿瘤 癌肉瘤 诊断 治疗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绒毛膜肝十二指肠多发转移患者的护理策略,提高其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方法:通过文献综述和病例分析总结了绒毛膜肝十二指肠多发转移患者护理的关键方法,采用多学科合作并强调个体化的护理方案,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护理和心理支持。结果:个体化的综合护理方案有效缓解患者症状并提高其生活质量,药物治疗和手术干预可以有效控制病情发展延缓疾病进展。结论:通过实施个体化、综合的护理方案可以显著改善绒毛膜肝十二指肠多发转移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为其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支持。

  • 标签: 绒毛膜癌肝十二指肠 多发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 针对妇科宫颈患者在护理过程中开展人文关怀以及心理护理的具体效果进行分析。方法 按照对对比护理的方式展开研究,选入病例合计为 88例,为本院在 2018年 7月至 2019年 10月所接诊,任取组中 44例,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与人文关怀,即对照组,余下 44例则外加心理护理,即观察组。对比护理效果。结果 对比两组患者心理状态以及生活质量,观察组均存在优势, P<0.05。结论 将心理护理以及人文关怀运用到宫颈患者护理中可针对患者心理状态进行改善,提升患者在治疗期间生活质量。

  • 标签: 宫颈癌 人文关怀 心理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对宫颈前病变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后对其负性情绪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总共纳入我院在 2016年 5月至 2019年 5月接收的宫颈前病变患者 60例,将其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研究组则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接受全面、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分析两组患者接受护理后的具体情况。结果 接受护理后,研究组抑郁、焦虑评分低于对照组,且研究组病情掌握程度优于对照组, p< 0.05。结论 针对宫颈前病变患者有必要加强健康教育,对其负性情绪的改善具有积极作用。

  • 标签: 健康教育 宫颈癌前病变 负性情绪
  • 简介:在工业生产中,液压系统发挥着重要作用,保证其工作的稳定和持续对于系统价值的发挥有重要的意义。从液压系统的现实应用来看,其在运行中会产生各个类型的故障,这些故障影响了系统的具体价值发挥,所以需要有针对性的解决。基于此,文章对液压系统常见的故障诊断以及消除方法做具体的分析,目的就是要为液压系统的日常工作提供指导,从而帮助液压系统实现其利用价值的提升。

  • 标签: 液压系统 常见故障 诊断 消除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子宫内膜患者在术后进行心理干预护理对于术后情绪与生活质量的临床效果与实际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本院于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期间收治的82例子宫内膜患者,分为对照组(41例,采用常规护理方法)与护理组(41例,采用心理干预护理方法)。对两组接受治疗的患者在护理完成之后的效果进行收集与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接受术后护理后均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治疗组的SDS抑郁评分与SAS焦虑评分以及术后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进行子宫内膜患者的术后护理中,心理干预护理方法对比常规护理方法具有更加的护理效果,心理护理干预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心理干预护理 子宫内膜癌 术后情绪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煤矿开采基本上已经实现了机械化。煤矿机械化开采需要用到很多的机械设备,例如采煤机、液压支架、皮带输送机等。由于煤矿开采作业的繁重及井下环境的恶劣,机械设备很容易发生故障,这给煤矿开采带来了十分不利的影响。为了恢复生产,必须对故障机械设备进行维修。基于此,以下对智慧矿山背景下我国煤矿机械故障诊断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 标签: 智慧矿山 煤矿机械 故障诊断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针对性心理护理对腹腔镜子宫内膜术后患者抑郁情绪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3月--2021.2月本院收治的88例经腹腔镜治疗的子宫内膜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4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针对性心理护理。对比观察两组患者在干预前后SAS、SDS评分。结果:护理后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小RNA(miRNA,miR)-597靶向Rab23对肝癌细胞增殖、凋亡和周期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选取南阳市中心医院2017年5月到2019年5月收集的126例肝癌和旁组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分析正常肝细胞LO2、肝癌细胞系HepG2、SMMC-7721和Huh7中miR-597表达水平;采用慢病毒在肝癌细胞系HepG2构建对照miRNA和miR-597过表达细胞系,分别为对照组和观察组,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克隆形成实验和异体移植瘤实验分析肿瘤细胞的增殖能力;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周期和凋亡水平;采用生物信息学和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分析miR-597的靶基因;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靶蛋白表达水平。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肝细胞LO2中miR-597表达水平(1.09±0.15)明显高于肝癌细胞HepG2、SMMC-7721和Huh7 (0.37±0.14、0.45±0.16、0.58±0.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11、3.714、3.281,P<0.05)。对照组细胞吸光度值(2.87±0.26)明显高于观察组(1.53±0.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91,P<0.05)。对照组细胞克隆形成率[(71.23±8.29)%]明显高于观察组[(38.54±4.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20,P<0.05)。对照组小鼠体内肿瘤体积[(1 284.59±209.32) mm3]明显高于观察组[(799.58±109.43) m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30,P<0.05)。对照组小鼠肿瘤重量[(3.98±0.29) g]明显高于观察组[(1.42±0.19) 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18,P<0.05)。对照组细胞S期比例[(34.21±4.58)%]明显高于观察组[(44.58±5.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19,P<0.05)。对照组细胞G2期比例[(32.14±4.28)%]低于观察组[(20.37±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12,P<0.05)。对照组细胞凋亡率[(3.76±1.09)%]明显低于观察组[(24.54±3.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06,P<0.05)。生物信息学和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结果显示,Rab23是miR-597的靶基因。对照组细胞Rab23蛋白表达水平(1.48±0.18)明显高于观察组(0.79±0.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76,P<0.05)。结论miR-597通过Rab23调控肝癌细胞的增殖、周期和凋亡。

  • 标签: 微小RNA 肝癌 增殖 周期 凋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