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8 个结果
  • 简介:号称中国戏曲鼻祖的秦腔,其剧目究竟有多少,又源于何时,过去很少著文研究,亦难于一口之清。曾听老艺人云:'唐三千,宋八百,数不清的三列国。'又云:'江湖大本二十四,肚里装的无其数。'还有'同州梆子八大本','西府秦腔二十四大本'之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据有关部门初步统计,约8000余

  • 标签: 剧目源流 源流谭 秦腔剧目
  • 简介:高腔在中国戏剧史上是最接近群众的东西,它被封建社会的上层人士视为'下里巴入',不屑一顾。因而,它虽有几百年历史并对戏曲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但前人留下的文献史料、唱腔曲谱和理论遗产,却都十分贫乏,使我们在研究高腔时,面临许

  • 标签: 弋阳 青阳腔 中国戏剧史 曲牌体 目连 滚调
  • 简介:<正>一、概述对于南管①的研究,已经历了多年的行程。五十年代,曾有一批音乐工作者取得初步的成果,如《南曲历史沿革初探》等,但由于某种原因,使得这一工作没有进一步深入而中途搁浅。十几年来,有许多海内外音乐学者再度投身南省的研究事业,如大陆的刘春曙、王耀华、何昌林、王爱群、吴世忠、陈枚生、陈应时、孙星群,台湾的许常惠、吕炳川、吕锤宽、沈冬、陈美娥,美国的叶娜,菲律滨的彭松涛等诸位先生,他们从南管的史学、律学、乐学、美学等方面,作了不同侧面、不同程度的研究和探

  • 标签: 研究述评 源流 人口迁徙 音乐学院 历史沿革 中国古代音乐史
  • 简介:古都长安,是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世界古代文化名城。至今还保留着许多优秀文化遗产。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理论体系完备的《长安古乐》,便是这优秀文化遗产中的一颗明珠。《长安古乐》是千百年来流行于西安城区及郊县乡间,有歌、有舞的大型古乐套曲。它是在继承唐、宋音乐传统,并在发展中不断吸收元、明、清各代姊妹艺术及各地民间音乐精华的基础上形成的。它源远流长,至今仍保留于民间。《长安古乐》曲目丰富、内容广泛、风格多异、曲式结构复杂庞大,记谱采用唐代“燕乐半字谱”与宋·姜夔的《白石道人歌曲》记谱基本相同,与“敦煌曲谱”亦有很多相似之处。

  • 标签: 敦煌曲谱 燕乐 音乐传统 民间音乐 曲式结构 白石道人歌曲
  • 简介:海盐腔,因发源于浙江海盐县而得名。它在明中叶风靡南北各地,晚明至清初逐渐衰弱,清乾隆以降,就没有消息了。海盐腔衰亡已有二百多年,有关文字记载较少,且多语焉不详。笔者根据多年来搜集到的一些资料,对海盐腔的发展历史作了一些考证,形成本文,姑名之曰:海盐腔源流考略。

  • 标签: 海盐腔 海盐县 南戏声腔 明万历 汤显祖 源流考
  • 简介:本文以历史文献和现存民间音乐活动为据,考证了中国"赛歌"习俗的起源与变迁,论述了这类音乐习俗在历史上的文化含义和社会功能及经过历史流变而产生的意义蜕变和功能转化现象。以期引发人们从历史根源上对现代环境下各种歌唱比赛活动所包含的社会音乐心理的反思。

  • 标签: 民间赛歌 历史 变迁
  • 简介:<正>扬琴是一种常见的击弦乐器,音色清澈明亮,悠扬动听。扬琴有各种名称,如洋琴、打琴、敲琴、蝴蝶琴等等。关于扬琴及其演变历史,有一些不同的说法,现先对其来源作一些探讨。

  • 标签: 扬琴 击弦乐器 蝴蝶琴 音色 演变历史 洋琴
  • 简介:中华民族有着古老的礼乐传统,这种传统渗透在人们意识形态的各个领域,尤其是对价值观、审美观的形成有着直接影响和作用.中国音乐文化的形态特点与传统礼乐思想的影响有着直接关系.探索礼乐思想的起源对于把握音乐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和审视其形态特征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 标签: 鲁国 礼乐思想 源流 形态 人文功能
  • 简介:客家筝派本源是指曾经居住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汉族先民南迁时随人而来的中原古乐,与当地民俗文化融会贯通后,保留着中原音乐文化的遗迹,又有地方民俗文化的特色,是华夏正声。其历史可上溯到南宋以至更久远的年代。客家筝派的代表人物是何育斋和罗九香,前者是确立客家筝派的先驱,后者是客家筝派的推行者,使之受到国内国际音乐界的充分肯定。

  • 标签: 广东汉乐 客家筝派 中原古乐 广东汉乐
  • 简介: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古文字学、音乐人类学、音乐社会学、民俗学和考古学等多学科研究方法的加入,二胡源流问题研究呈现出全方位的多元态势,具有研究视域不断拓展、研究的重点更加宽泛、研究方法不断丰富等几个特点。同时,笔者认为二胡源流研究中的深层学理问题仍然需要作进一步的探索。

  • 标签: 二胡 源流 评述
  • 简介:此曲牌出于昆曲《精忠记·扫秦》一折。在该剧中,是秦桧出场时干唱(即不用任何乐器伴奏)的曲牌。京剧中采用后,改以唢呐并加锣鼓伴奏,用凡字调。因唢呐曲牌里有两个[出队子],故内行称此曲为“三公之位”,以示区别。

  • 标签: 新水令 步步娇 江儿水 界牌关 乾元山 南北合套
  • 简介:此曲牌在吹台中最为常用。共分两部分,即本曲及合头。其合头亦称[节节高],用凡字调吹奏。如用[柳摇金]吹台,在开始必先用乙字调吹奏[一枝花]的引子,吹毕再转凡字调接奏此曲牌全曲,此系惯例,曲谱如下:

  • 标签: 乙字调 珠帘寨 锣鼓经 一出戏 安天会 铁笼山
  • 简介:兴发于南戏发源地的瓯剧高腔,因其“一唱众和”、不被管弦、锣鼓伴奏的音乐特点,而被归于弋阳腔的名下。文中,笔者将“一唱众和”置于中国古老的音乐文化传统背景中,结合温州文献的记载,以瓯剧高腔的曲文帮腔与早期南戏剧本中的“合”、“合前”进行考校,从而追索和考证瓯剧高腔“帮腔”的源流,并对“天下高腔皆姓弋”的说法提出质疑。

  • 标签: 瓯剧 一唱众和 弋阳腔 源流
  • 简介:《祭塔》是京剧早期的剧目之一,和《芦花河》《彩楼配》《三娘教子》《祭江》等戏一起被视为正工青衣的基础戏。此剧唱大段的[反二簧],考验演员的天赋、功力的同时给观众以绝妙的艺术享受。它的情节非常简单,说的是白娘子被镇压雷峰塔下16年后,其子许士林状元及第,前来祭奠母亲,许子问起前情,白娘子便将过往之事向士林一一倾诉,是《雷峰塔》故事的一个组成部分。

  • 标签: 京剧 《雷峰塔》 考述 源流 《三娘教子》 白娘子
  • 简介:鲁西南微山湖一带流行的“端公戏”,因为渊源不明而长期带有神秘色彩。本文认为:端公即古代傩祭仪式的男巫的别称,端公戏属于傩戏范畴,开坛、拜坛、请神等程序与傩戏表演基拳相同。称端公腔为“端鼓腔”或“端供腔”均为“望文生义”或“顾名思又”的音近之讹。鲁南端公戏渊源于淮扬一带的香火戏,唱词句格的七字句、十字句相同,流传至今的基本剧目亦相通。运河与淮河的交汇造成了香火戏支脉的流传。端公腔传人说祖辈从扬州兴化迁来是可信的。

  • 标签: 端公戏 傩戏 香火戏 运河文化
  • 简介:眉户戏主要流行于山西南部临汾、运城地区和陕西大部分地区,又称“曲子”、“竹马戏”或“迷胡”,其内容清新活泼,朴实自然,多折射百姓生活。长期以来活跃在山陕黄河两岸,成为民众精神生活中的宝贵财富。遗憾的是身为名不见经传的地方小戏,历史上几乎没有关于该剧种的文献资料可供查考,给研究工作带来诸多不便,因而后来的学者对其源流与发展问题的探究,虽取得一些进展,但部分结论仍缺乏合理依据。本文拟对该剧种的起源与演进展开更为详尽的论述。

  • 标签: 源流 山西南部 运城地区 百姓生活 精神生活 文献资料
  • 简介:[南锣]京剧《打面缸》中所唱的曲调,就是[南锣]。据《腔调考源》一书云:“北方有一种[罗罗腔],是用大唢呐吹奏过门,其唱法类似数板,在每唱完一句词之后,以器乐间奏过门,由于该曲系由南方传来,故称[南锣]。”但《打

  • 标签: 罗罗腔 打面缸 间奏 书云 数板 考源
  • 简介:宛梆——作为梆子腔在河南省区属内的一个分支,于1957年1月2日上午曾以《化心丸》一剧参加河南省首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首次登上省城郑州的舞台,此应属中州戏苑史上的一桩盛事。此前宛梆蛰居南阳一隅已不知几许年,清末民初时虽曾偶尔涉足陕东南和鄂西北,但如萤火一闪,毕竟影响不大,其传承基地也并未跨出唐、

  • 标签: 宛梆 传承保护 观摩演出 化心 音乐形态 天下第一团
  • 简介:京剧旧称京二黄,脱胎于清代乾隆年间流传于北京的二黄戏。对此,声腔史学界无多大分歧。而关于二黄的流源,则为历来戏曲史家争论的热点。迄今为止,已发现乾隆中后期关于二黄的记载有三条,分别见诸于李调元《剧话》、檀萃《杂吟》和李斗《扬州画舫录》,涉及到的地方有江西、湖北和安徽,长期以来,人们往往分别对某一记载点到的地域溯源探流,结果,其结论大相径庭。

  • 标签: 高朗亭 檀萃 胡琴腔 剧话 李调元 弋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