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3
443 个结果
  • 简介:大内档案是清朝内阁大库收藏和保存的各种关系到国家大事的原始资料。民国初年,这批弥足珍贵的史料被政府所冷落。在频频易手的过程中险些被化作纸浆,虽然避免了流向异国他乡的命运,但相当一部分散落和毁于民间。1909年(宣统元年)清政府对大内档案进行了一次清理。包括明末清初的一些诏令、奏章、朱谕、表章、科举殿试卷子等文件,竟被视作无用之物,上奏皇上请予销毁。当时在学部担任参事官的罗振玉颇为看重这批资料对研究明朝灭亡和清朝开国历史的价值,据理力争,并成功地说服了军机大臣兼任实录馆总裁的张之洞,终使这批史料幸免于火灾。不久,这批大内档案装在8000个麻袋中,被转移到了国子监,塞满了大半个“敬一亭”,此后很

  • 标签: 民国初年 罗振玉 内档 鲁迅先生 京师大学堂 商品陈列所
  • 简介:北洋政府通过考试选拔县知事,这是中国考试和职官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县知事试验由内务部主持,分考试和保荐两种.广西参加第一至三届知事考试试验,其录用合格知事43名;参加第一至第四届保荐知事试验共录用151名.袁世凯死后,知事试验工作停止.虽然它经历的时间比较短暂,但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种考试和选才制度,其地位不可忽略.

  • 标签: 北洋政府 县知事试验 惩戒委员会 官僚队伍
  • 简介:无锡曾经是全国著名的四大米市之一.无锡米市从清朝乾隆年间开始形成,之后不断发展,到光绪年间逐渐兴盛.无锡米市的发展,带动了其它行业的发展,是无锡繁华的一大支柱.民国初年,由于清王朝被推翻,封建国家的漕粮随之停办,无锡米市一度出现了衰弱的景象,但是这种衰弱期很短暂,随着一系列有利条件的产生,无锡米市再度兴盛.研究民国初年无锡米市的兴盛及其兴盛的原因,对于我们了解无锡城市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了解无锡地区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是很有意义的,本文就这个问题作如下探讨.

  • 标签: 无锡米市 民国初年 堆栈 第一次世界大战 粮食市场 碾米厂
  • 简介:<正>民国初年,社会动荡,兵变、民变迭起.当时,有斗争矛头直指袁世凯北洋军阀统治而被诬称为“白狼”、“黄狼”和自称为“黑狼”者,其中除白朗起义规模较大史有专载外,“黄狼”、“黑狼”,均未见诸史传,仅散见于北洋军阀政府内务部、陆军等档案文件.三者反袁,虽各具特点,但都与革命党人有或多或少的联系.兹根据上述档案资料的记载分述如下:

  • 标签: 民国初年 袁世凯政府 革命党人 白朗起义 孙中山 “二次革命”
  • 简介:陈树藩是辛亥革命时期一位在陕西军政界均有重要影响的人物,他一生政治态度前后变化颇大。笔者根据多年收集的史料,简述其生平,供研究辛亥革命史及民国史的学者参考。

  • 标签: 辛亥革命史 史料 辛亥革命时期 国史 生平 学者
  • 简介:鄂伦春族是我国北方著名狩猎民族之一,世代居住、游猎于黑龙江上游、大小兴安岭之间。民国初年,北洋政府为维护北部边疆的安全,强化对鄂伦春族的管理,曾实行了“抚鄂安边”政策。此政策以重建旗佐建制,劝说鄂伦春族弃猎归农为基本内容,以抚绥鄂伦春族,利用其武功杜绝边患,加强东北北部边疆的安全为最终目的。虽然,“抚鄂安边”政策

  • 标签: 民国初年 "抚鄂安边" 政策 民族历史 中国 鄂伦春族
  • 简介:探讨晚清至民国初年澳门文学中的思想文化内涵,研究这一强权政治时期内,中国士人们面对"现代性入侵"的复杂心态.目的和任务是从文化和历史的角度来建构早期澳门文学研究的框架.

  • 标签: 强权政治 文明优劣观 现代性入侵 道统
  • 简介:稽勋留学生是中华民国的首批官派留学生,也是中国近代留学教育中比较特殊的一个群体.其成员多为原先追随孙中山打天下的革命党人,或是对辛亥革命有功人士的子弟,他们由临时稽勋局以"酬勋"名义派遣出国留学,同时享受财政部全额拨款,但不归教育部按一般留学生管理.这批留学生热心向学,多数成才,其中张竞生、宋子文、任鸿隽、谭熙鸿、杨杏佛、李四光等人更是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

  • 标签: 民国初年 临时稽勋局 稽勋留学生
  • 简介:民国初年,中国实施了多党制,但经历了两年多时间就走向失败,它的失败既有外部原因,又有深刻的自身因素,它给中国后来的政治发展有极大的警示和影响。

  • 标签: 民国 多党制 政党
  • 简介:陈焕章在民国初年提倡尊孔,主要是为了保存和发扬国魂、国性和国粹,进而重建国民道德.他用现代西方人文主义学说重新解释孔子的一些思想,也是为了实现孔子学说的现代转型,使孔子之道适应现代生活.从陈氏尊孔的实际效果来看,他是个失败者.这种失败应主要归因于他对时代大势的错误判断,同时也与他对孔子学说的误读息息相关.

  • 标签: 陈焕章 孔教 国民道德 国魂
  • 简介:1912—1916年是袁世凯政权在中国的统治时期。在这一时期中,旧的政治权威——清王朝的统治已被推翻,新的政治权威——袁世凯从南京临时政府手中继承而来的中华民国政府事实上尚未被各省所接受,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实际上处于脱节的状态。美国学者欧内斯特·杨认为:在袁世凯任总统的最初几年内,最困扰他的问题就是“政党和议会的作用以及省和中央的关系”。实际上,就当时袁世凯政府所面临的客观情形来看,这两个问题基本上就是一个问题,二者可以合二为一。这就是在清政府被民国政府替代以后,如何恢复中央的权威,以及恢复国内统一的政治秩序,处理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问题。可以说这一问题一直纠缠着袁世凯政府,也是袁世凯取得政权后所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 标签: 中央与地方关系 袁世凯政府 民国初年 政治权威 中华民国政府 南京临时政府
  • 简介:杨三姐是民国初年女性维护妇女自身权益的先驱。早在1918年她就打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人命官司,状告她二姐夫高占英谋害她二姐,让杀人犯高占英伏了法。这是民国初年一件轰动一时的妇女维权案件。

  • 标签: 民国初年 官司 人命 自身权益 杀人犯 妇女
  • 简介:政党政治伴随着资产阶级革命后民主宪政制度的建立,从17、18世纪起首先在欧美各国开始产生。随着资产阶级革命向全世界的扩展,封建专制政权一个接一个被民主宪政制度所取代,政党政治也逐渐被世界各国人民所接受。到了19世纪末,中国开始出现政党。

  • 标签: 辛亥革命 民国初年 政党政治 民主宪政制度 议会选举 竞选活动
  • 简介:<正>宋教仁是民国初年最引人注目的革命领袖之一。在民初政治舞台上,他为反对封建专制,建立共和国而奔走呼号,殚精竭虑,费尽了心血。但是,他所努力追求的政治理想不但没有获得实现,而且自己也遭到了暗杀。本文拟就宋教仁在民初社会中的政治活动及其失败的原因,发表一点粗浅的看法。民国初年,为了使资产阶级共和国真正建立起来,宋教仁同袁世凯进行了英勇的斗

  • 标签: 宋教仁 袁世凯 资产阶级革命派 民国初年 政治活动 国民党
  • 简介:中国的高等教育源远流长,据古籍记载,自夏、商、周以还,我国便不仅有了学校,而且还有了大学和小学的分别。《孟子·滕文公上》说:“夏日校,殷曰序,周日庠;学则三代共之:皆以明人伦也。”该篇还进而解释道:“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显然,当时的学校既是识文习射,培养文武人才的机构,也是尊养老人和进行祭礼活动“明人伦”的场所。另据《礼记·王制》:“天子命之教,然后为学。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天子日辟雍,诸侯曰泮宫。”可见西周时代已有了小学和大学,周天子所办大学叫“辟雍”;诸侯所办者则称“泮宫”。此类学校历春秋、战国、秦、汉、魏晋、隋唐。两宋、元代、一直到明、清,虽然其名称有过庠序、辟雍、太学、国子学、国子监等多种变化,却一直是为历朝统治者培养官吏和各种专门人才的场所。它们和始于唐代,兴于宋代的民间书院一道,构成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教育制度。

  • 标签: 中国 高等教育 民国初年至抗战前夕 教育规模 学制 教育理论
  • 简介:在近代以来帝国主义侵略我国西藏的活动中,英国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可以说,帝国主义对西藏的侵略,主要就是英国对西藏的侵略。英属印度政府曾于1888年和1904年两次发动对西藏的侵略战争。1904年,由荣赫鹏率领的侵略军甚至强行侵入拉萨,逼迫西藏地方当局与之签订《拉萨条约》。

  • 标签: 帝国主义侵略 西藏 侵略战争 拉萨 发动 近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