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本项目选用海南琼瓜菜良种开发有限公司的辣椒品种“辣椒三号”,研究DQ菌剂对辣椒苗期的影响,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DQ菌剂以拌土和浸种处理时,辣椒在25d后的出苗率分别为98.2%和93.5%,与对照相比分别高出19.5%和14.8%,表明以拌土处理后,直播辣椒种子时,有利于促进辣椒的出苗。DQ菌剂以拌土处理时,对辣椒苗期的株高、根长、鲜重和干重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从而为大田生产中合理使用DQ菌剂提供依据。

  • 标签: 棘孢木霉DQ菌剂 辣椒苗期 材料方法 结果分析
  • 简介:为深入研究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proteinkinase,MAPK)的功能,从(Tricho-dermaasperellum)中克隆了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基因task1,并对其序列进行分析。该基因编码355个氨基酸,全长1757bp,理论分子质量41.1kD,理论等电点为6.64,与深绿(T.atroviride)MAPK基因tmk1、里氏(T.reesei)MAPK基因tmkA和绿色(T.virens)MAPK基因tmkA在氨基酸和核苷酸水平上同源性都很高,蛋白结构预测为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

  • 标签: 棘孢木霉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 克隆 序列分析
  • 简介:运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对18个霉菌株进行基因组DNA多态性分析.扩增结果表明,18个引物均反映出18个菌株间的遗传多态性,供试18个霉菌株的RAPD分析与其生防效果之间不存在相关性.引物OPA-04与OPA-13对霉菌全基因组DNA具有特征性分子标记.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种间的聚类分析结果与形态鉴定的结果趋于一致.以欧氏距离5.0~5.5为适宜的阀值范围,RAPD遗传标记霉菌可以作为该菌分类的有效手段之一.

  • 标签: 木霉 RAPD分析 聚类分析
  • 简介:报道1例枝样枝所致囊肿性痤疮样皮肤暗色丝霉病。患者男,21岁,主因"面颈部结节、囊肿"5a就诊。根据囊液真菌镜检培养阳性、病理发现分枝分隔菌丝等特征诊断为"暗色丝霉病"。经4个月伊曲康唑400mg/d口服治疗后,患者面部皮损基本消退,遗留轻度瘢痕。

  • 标签: 枝孢样枝孢霉 囊肿性痤疮 暗色丝孢霉病
  • 简介:从采自湖北和四川省的土壤标本中分离到2个中国新记录种——球(Nigrosporasphaerica)和膨梗沃德(Wardomycesinflatus),并对二者进行了形态学描述和绘图。研究菌株的干制培养物标本与活菌种均存放在山东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标本室(HSAUP)。

  • 标签: 球孢黑孢霉 膨梗沃德霉 土壤真菌 分类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3例链格致播散型皮肤链格病临床表现、组织病理、真菌病原学特征及治疗。方法回顾分析2019—2021年西京皮肤医院诊断的3例链格致播散型皮肤链格病的临床特征、组织病理、真菌培养和菌株鉴定结果及治疗。结果3例患者年龄分别为55、41和46岁,男1例、女2例。2例患有肾病综合征,1例患有系统性红斑狼疮,均有不同时间糖皮质激素及他克莫司治疗史,均为慢性病程。皮损HE染色可见双轮廓厚壁孢子及木节状厚壁有隔菌丝,均未见黑素。内转录间隔区测序显示,2例致病真菌为互隔链格,1例为侵染链格。不同温度培养显示,链格在35 ℃以上生长能力明显下降。3例患者均将他克莫司减量至标准剂量的1/3以下或改用其他免疫抑制剂,并同时给予系统抗真菌治疗,均取得较好疗效。结论播散型皮肤链格病具有双侧分布的血行播散及单侧肢体的淋巴管分布特点,皮损以覆盖痂皮的疣状斑块、结节和/或窦道为特点。

  • 标签: 链格孢病 皮肤表现 播散型皮肤链格孢病 链格孢霉 厚壁孢子
  • 简介:患者,男,80岁。主因足趾间及周围皮肤黑斑渐扩大伴瘙痒、脱屑3年余就诊。患病足趾部在50年前有枪伤及农作物杆刺伤史。皮肤科检查:双足第2、3、4趾背及趾间可见浸渍性黑斑,表面脱屑(图1,a-c)。皮屑KOH直接镜检可见着色性节分

  • 标签: 浅部真菌感染 节分生孢子 着色性 周围皮肤 表皮角化 黑斑
  • 简介:着色芽生菌病是一种慢性难治的皮肤及皮下组织真菌感染性疾病,其病原茵为暗色真菌属,最常见的是裴氏着色、卡氏枝及疣状瓶,常以孢子形态寄生于腐生植物或土壤中,人多通过外伤接触植入感染。其诊断依据病原学检查,治疗为以抗真菌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法。现报告2例我科诊断的由卡氏枝感染的着色芽生菌病。

  • 标签: 着色芽生菌病 卡氏枝孢霉 诊断
  • 简介:采用改造后深黄被YZ-124菌株发酵生产γ-亚麻酸。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发酵温度、发酵时间、装液量和接种量的适用范围,再利用正交试验进行工艺优化,确定最佳的发酵培养条件。结果表明,最佳的培养条件为发酵温度为28℃,发酵时间7d,装液量50mL,接种量8%,在此条件下产品中γ-亚麻酸产量达到最大值。

  • 标签: 深黄被孢霉 Γ-亚麻酸 培养条件
  • 简介:通过对我国耳种类与分布的调查研究,发现耳属一中国新记录种——近隔接合(Conid-iobolusiuxtagenitus),根据研究菌株对其进行了详细的形态描述、显微照相及分析讨论。

  • 标签: 分类 新记录种 近隔接合孢耳霉 虫霉目
  • 简介:简要回顾了促进植物生长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探讨了促生作用的存在问题及对策,并对促生作用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 标签: 木霉 促生作用 促生机制
  • 简介:对采自辽宁省内14个地方的173份土样和植物组织材料进行分离。获得了54株Trichoderma菌株,采用形态学分类方法鉴定出12种霉菌,分别是拟康氏(Trichodermapseudokoningii)、长枝(T.longibrachiatum)、粘绿(T.virens)、卷曲(T.spirale)、顶(T、fertile)、粗壮(T.strigosum)、长(T.longipile)、钩状(T.hamatum)、绿色(T.viride)、康氏(T.koningii)、深绿(T.atroviride)和哈茨(T.harzianum)。其中长为中国新记录种,粗壮和卷曲为东北地区首次报道。文中列有辽宁省属真菌的分种检索表,并附有各霉菌的生境和分布。

  • 标签: 辽宁 真菌 木霉属 形态分类
  • 简介:为探索茎楤(AraliaechinocaulisHand.-Mazz.)最佳的根段扦插繁殖技术,采用单因素对比试验,研究了不同根段长度、粗度、生根剂种类及浓度、处理时间对扦插成活率及成活植株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茎楤根段扦插成活率随插穗长度的增加而增加,随插穗粗度的增加、生根剂(NAA、ABT生根粉)处理浓度的升高以及根段ABT浸泡时间的延长先升高后下降;相同浓度的ABT生根粉处理显著高于NAA。茎楤根段扦插最佳的条件为根段插穗长15cm、粗5~7mm、ABT生根粉浓度100mg·L―1、浸泡时间2h。不同处理对扦插成活植株的苗高和地径影响规律不明显。

  • 标签: 棘茎楤木 根段扦插 扦插成活率
  • 简介:采用滤纸片法对云南地区分离并鉴定到的15株进行2株病原细菌(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3株植物病原真菌(小麦全蚀、番茄早疫、稻疫)抗菌活性筛选。获得可抑制5种病原菌(广谱)的7株。抑菌圈直径范围在0.7~2.8cm。其中哈茨8917提取物对3株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最强,哈茨10176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最强,哈茨10174提取物对大肠杆菌的抑制最强。同时,将15株供试与3株病原真菌进行对峙培养,结果显示:对番茄早疫菌抑制率最高的是新康氏8722和深绿8956,对小麦全蚀菌抑制率最高的是新康氏8722和康氏8701,深绿8686对稻疫菌的抑制率最高。哈茨在滤纸片法活性筛选中相对其他抑菌活性较好,但在对峙培养活性筛选中其抑菌活性最弱。

  • 标签: 木霉菌 活性筛选 滤纸片法 对峙培养
  • 简介:从毛竹林土壤中分离得到9株霉菌株,采用平板对峙法评估了9株霉菌对4种柑橘产后病害病原菌的抑制效果,并利用ITS及rpb2基因序列分析鉴定霉菌株。结果发现:(1)9株对柑橘青霉病菌具有较好的抑制效果,对峙培养7d的抑制率均达到100%;9株对其它3种柑橘产后病害的抑制率不同,其中菌株T2对柑橘黑腐病抑菌效果最好,抑制率达8584%;菌株T3和T8对柑橘酸腐病菌抑制效果最好,抑制率达100%;菌株T3、T5和T6对柑橘绿霉病菌抑制效果最好,抑制率达80%。(2)共鉴定霉菌3种,其中哈茨(Trichodermaharzianum)6株(T1、T3、T5、T7、T8和T9),为优势种;绿(Trichodermaviride)2株(T2和T4);绿色(Trichodermavirens)1株(T6)。

  • 标签: 生物防治 木霉菌 拮抗 柑橘采后病害
  • 简介:摘要:小麦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作物,约有1/3的人口是主食,是世界上最大的谷物。密度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其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我的小麦可以根据播种季节分为春小麦和冬小麦,主要分布在高寒地区和高海拔地区。冬小麦主要分布在黄淮平原、长江中下游地区和沿海地区。根据小麦的春性和光敏性,冬小麦可分为冬麦、半冬麦和春麦。冬小麦主要种植在黄淮麦区,包括河北、山东、河南等地。该地区气候干燥,冬季雨水少,该地区主要种植玉米(小米、高粱)+小麦。而且长江中下游冬小麦区雨量丰富,适合水稻生长。该地区种植水稻+小麦,即水稻和小麦。近年来,水稻栽培技术逐渐从人工移植转向机械移植或直播。水稻育苗时间越来越长,田间生长季节越来越长。此外,随着晚熟水稻品种北移技术的推广,收获期越来越晚,稻麦茬矛盾越来越突出,小麦晚播现象越来越普遍、严重。晚播往往导致小麦越冬前发芽晚、出芽不均匀、分蘖少、穗缺、缺房、产量低、品质差等生产问题。由于栽培技术的改进,虽然解决了一些问题,但解决这一问题的基本方法是培育和推广晚播小麦的早期品种。

  • 标签: 康氏木霉 小麦种子 黄瓜种子 促生作用
  • 简介:为了提高α-L-鼠李糖苷酶的发酵产量,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α-L-鼠李糖苷酶活力,考察外加碳源葡萄糖、氮源及生长因子对曲霉JMUdb058固态发酵产α-L-鼠李糖苷酶的调控机制,并以之为依据优化培养基。研究结果表明,葡萄糖和淀粉对α-L-鼠李糖苷酶的产生具有代谢调节作用;外加氮源能大幅度提高α-L-鼠李糖苷酶的活力;相比用硫酸铵为氮源,用豆饼粉为氮源时,由于其中含有淀粉而导致酶合成量降低;磷酸氢二铵比其他铵盐和硝酸盐更能促进α-L-鼠李糖苷酶的合成。添加富含氨基酸的生长因子有利于α-L-鼠李糖苷酶的合成。曲霉JMUdb058发酵产α-L-鼠李糖苷酶优化后的培养基是:柚皮5g,磷酸氢二铵0.5g,酵母浸膏0.075g,水5mL,此时α-L-鼠李糖苷酶活力达到10.60IU/gds,比初始培养基的酶活力提高了84.67%,比其他文献报道的最高酶产量提高了1.5倍。优化后的培养基大幅度提高了曲霉固态发酵α-L-鼠李糖苷酶的活力,为该酶的发酵生产及开发利用提供了技术参考。

  • 标签: 棘孢曲霉 固态发酵 α-L-鼠李糖苷酶 代谢调控 培养基
  • 简介:里氏RutC—30是一种腐生丝状真菌,能分解不同植物材料产生多种酶类。在里氏RutC—30发酵过程中加入5%魔芋精粉时,β—甘露聚糖酶酶活有显著提高;加入5%果胶时,果胶酶酶活也有所提高。然而添加果胶时产生的其他4种NSP降解酶酶活比添加了纤维素粉和魔芋精粉的都要低。此外,添加不同底物诱导物对里氏RutC—30在发酵过程中产生的β—葡聚糖酶和

  • 标签: 魔芋精粉 酶活 果胶酶 β—葡聚糖 生丝 发酵过程
  • 简介:目的:利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和非标定量技术,研究里氏中磷酸化蛋白在不同培养条件下的表达差异,以期获得与纤维素酶表达调控相关的磷酸化蛋白。方法:分别在阻遏条件、诱导条件和中性条件下培养里氏,提取胞内总蛋白,进行酶切和非标记定量分析。结果:对比诱导条件与阻遏条件、诱导条件与中性条件、阻遏条件与中性条件下培养的里氏的胞内蛋白表达量差异,分别发现差异蛋白90、61和90个。根据其功能,可将这些差异蛋白归为四类,即锌指蛋白、ATP结合蛋白、具有N-乙酰化转移酶活性的蛋白以及具有氧化还原酶活性的蛋白。它们主要参与糖酵解、蛋白质合成、DNA修复以及转录调节过程。结论:发现的这些差异蛋白为研究调控纤维素酶的表达调控提供了新的线索。

  • 标签: 里氏木霉 磷酸化蛋白组学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非标记定量 纤维素酶
  • 简介:冬至又到了,心里莫名泛起暖乎乎的感觉,一种欲罢不能却又捉摸不定的熟悉味道缠绕着味觉神经;只隐隐觉得那是与家乡,与母亲,与酒香和在一起的味道,总不好意思没头没脑地这样去询问母亲,不巧,母亲打电话来了!"今年还要不要酿豆腐?冬至了!"母亲怯怯地问,生怕得罪儿子似的!迷雾散去。是了!母亲的话一下子让那个味道回到唇齿间,回到五脏六腑,回到记忆的最深处!二十年前,将豆腐当饭吃的画面浮现脑海,画面清晰。

  • 标签: 豆腐 母亲 味道 打电话 冬至 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