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管引流方式对十二指肠切除术(PD)术后发生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第四军医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西京医院2007年1月至2018年12月所有行PD的患者资料。共入组670例患者,其中男性415例,女性255例,年龄(58.4±7.3)岁,年龄范围24~82岁。按管引流方式的不同,进行倾向性评分匹配,分为内引流组(n=529)和外引流组(n=141)。比较两组发生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D术后影响因素。结果内引流组发生率12.5%(66/529),高于外引流组6.4%(9/1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6,P=0.04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5岁(OR=2.004,95%CI:1.185~3.390)、合并消化道疾病(OR=3.087,95%CI:1.599~5.959)、有上腹部手术史(OR=2.031,95%CI:1.104~3.734)患者PD术后风险升高(均P<0.05),外引流患者PD术后风险降低(OR=0.470,95%CI:0.223~0.989,P=0.047),随着肿瘤最大径增加PD术后风险降低(OR=0.725,95%CI:0.556~0.944,P=0.017),肿瘤位于胆总管PD术后风险增加(OR=1.497,95%CI:1.192~1.880,P=0.001)。结论与管内引流比较,管外引流在预防PD术后发生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 标签: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胰管引流 胰瘘
  • 简介:摘要术后(POPF)是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后常见的并发症和最主要的死亡原因。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胰腺术后急性胰腺炎(AP)认识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AP是PD后不同于POPF的又一常见并发症,是POPF发生发展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且与感染、死亡等严重并发症密切相关。PD后AP概念的建立,使人们对PD后早期残组织的病理生理改变有了更全面的理解,对POPF的发生发展机制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PD后AP和POPF的防治措施有了更多的思考,将进一步促进PD后临床管理水平和安全性的提升。

  • 标签: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诊断 治疗 术后胰瘘 急性胰腺炎
  • 简介:摘要体尾切除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生会增加其他术后并发症的风险,甚至导致患者死亡。尽管目前术后的分级诊断已得到了普遍认可,但对B级诊断相对宽泛,需要进一步的分层以协助对术后患者的病情评估及诊疗。对于体尾切除术后的预防,目前在术中操作、术后早期营养支持、引流管拔除时机及生长抑素类似物的应用等方面仍有争议。因此本文就体尾切除术后的分级和预防等方面的诸多问题进行讨论,以为临床提供更加有力的依据。

  • 标签: 胰腺切除术 胰瘘 手术后并发症 营养支持 预防和防护用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癌根治术后影响严重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寿光市人民医院2015年1月至2021年1月行胃癌根治术患者460例的临床资料。依据术后是否发生严重将患者分为严重组(n=24例)与非严重组(n=436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前临床资料、手术资料及术后早期腹腔引流液淀粉酶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预测胃癌术后严重发生的第1、3天腹腔引流液淀粉酶水平的截断值,并比较不同淀粉酶分组的发生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术后严重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两组体质量指数、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第1天腹腔引流液淀粉酶、术后第3天腹腔引流液淀粉酶、脾切除例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术后预测严重发生的第1、3天腹腔引流液淀粉酶浓度(D-AMY)截断值分别为2 156 IU/L、596 IU/L,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胃癌术后第1、3天,高淀粉酶组发生率为26.2%(16/61),明显高于低淀粉酶组的0.8%(3/3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82,P < 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肥胖,脾切除,胃癌术后第1、3天腹腔引流液淀粉酶高于截断值是影响严重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结论肥胖,脾切除,胃癌术后第1、3天腹腔引流液淀粉酶高于截断值是影响严重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第1天D-AMY > 2 156 IU/L和第3天D-AMY > 596 IU/L可作为胃癌术后预测严重发生的截断值。

  • 标签: 胃肿瘤 胃切除术 手术后并发症 胰腺瘘 引流液 淀粉酶类 敏感性与特异性 影响因素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预防性使用奥曲肽对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后临床相关、总手术并发症、围术期死亡和术后住院天数的影响。方法招募2020年1月至2021年8月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胆外科行PD的148例患者,单中心进行前瞻性、随机、对照、双盲临床研究。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奥曲肽组(74例)和对照组(74例),奥曲肽组患者于术前麻醉后皮下注射奥曲肽0.1 mg(1 ml),术后同剂量每8 h注射1次,持续5 d共16剂。对照组患者以同法注射等容积生理盐水1 ml,记录两组患者相关临床资料和指标。主要研究终点为术后临床相关,次要终点为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围术期死亡率和术后住院天数。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PD后临床相关性的危险因素。结果最终有效入组120例,其中奥曲肽组61例,对照组59例。奥曲肽组和对照组的患者年龄、性别构成比、体重指数、术前减黄手术率、术前主要生物化学指标及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管直径、胰腺质地、病理类型构成比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临床相关总体发生率为8.3%,奥曲肽组和对照组的生化漏(4.9%比8.5%,P=0.435)、B级(4.9%比8.5%,P=0.435)和C级(1.6%比1.7%,P=0.981)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两组总并发症发生率(24.5%比28.8%,P=0.601)、围术期死亡率(0比3.3%,P=0.147)、术后住院天数[(20.6±11.1)d比(19.5±12.2)d,P=0.63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血清白蛋白水平<30 g/L(P<0.001)和病理学类型为胰腺导管腺癌(P=0.036)是PD后发生临床相关性的独立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未发现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结论生长抑素类似物奥曲肽不能预防和减少PD后临床相关的发生,不能降低PD后总体并发症的发生率和围术期死亡率,也不能减少术后住院天数,但对于术前存在低蛋白血症和(或)病理类型为胰腺导管腺癌的患者,行PD时及术后预防性使用奥曲肽可能减少临床相关的发生。

  • 标签: 胰腺瘘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生长抑素 奥曲肽 手术后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延续护理在体尾切除术后带管出院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20 年1月~2021年12月于本院行体尾切除术66例带管出院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开展延续护理,比较2组患者的拔管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及生活质量。结果 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拔管时间早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体尾切除术后带管出院患者中应用延续护理可以降低导管滑脱、导管堵塞、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拔管时间,提高生活质量。

  • 标签: 胰体尾切除术 胰瘘带管 延续护理 并发症
  • 简介:摘要常见的病因为急慢性胰腺炎、外伤以及外科手术。其临床表现及症状多样,治疗往往需要多学科团队的参与。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内镜下治疗逐渐成为保守治疗无效的首选的治疗方式。本文结合自身经验,主要讨论了经内镜逆行胆管造影术、内镜超声及相关技术在诊疗中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

  • 标签: 胰瘘 胰胆管造影术,内窥镜逆行 内镜超声 多学科管理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8月在兰州大学第一医院普外科行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中B级患者的临床资料,使用持续双套管腹腔冲洗负压引流进行治疗的患者为治疗组,其余患者为对照组,观察冲洗引流对术后的疗效。使用持续双套管腹腔冲洗负压引流治疗的患者换药次数、治愈时间、平均体温、切口感染率均低于非冲洗组(均P<0.05)。本研究显示持续双套管腹腔冲洗负压引流对术后的治疗有临床意义。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胃癌患者胰腺CT影像解剖特点及其预测根治术后风险的研究进展。方法在PubMed、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数据库以“胃肿瘤”“”“解剖学”“计算机断层扫描”和“stomach neoplasm”“pancreatic fistula”“anatomy”“computed tomography”为中英文关键词,检索2000年1月—2022年7月发表的与胃癌根治术后相关的胰腺CT影像学的研究,共纳入文献620篇,排除重复文献、内容不符、无法获取全文及低质量文献,最终纳入24篇文献,进行总结分析。结果通过胃癌患者术前CT检查,可了解相关的胰腺的影像学解剖特点,如胰腺头部的形状、脂肪浸润程度,以及胰腺与胃左动脉、肝总动脉、腹主动脉及腹腔干的解剖位置关系。术前通过上述影像学解剖特点和参数可对胃癌患者的胰腺状态进行全面详细的评估,对患者术后发生的风险有良好的预测作用。结论对胃癌患者术前CT检查获得的胰腺头部的形状,脂肪浸润程度,以及胰腺与胃左动脉、肝总动脉、腹主动脉和腹腔干的解剖关系进行充分的评估,有助于预测胃癌根治术后发生的风险。

  • 标签: 胃肿瘤 胃切除术 手术后并发症 胰瘘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风险预测 影像解剖学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胃癌根治术后早期腹腔淀粉酶、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与临床相关的关系,探讨其是否可作为发生的早期预测指标及其准确性,为术后早期的鉴别提供帮助。方法回顾性分析寿光市人民医院2017年1月—2021年12月诊断为胃癌并接受胃切除术的37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90例,女性182例,年龄28~83岁,平均年龄(63.5±10.6)岁。对胃癌术后第1天腹腔淀粉酶、第3天血清CRP和降钙素原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采用ROC曲线确定最佳截断值,计算最佳临界值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和阴性预测值以及准确度。对影响胃癌术后发生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胃癌术后临床相关发病率5.37%(20/372),包括B级18例,C级2例。胃癌术后预测临床相关发生术后第1天淀粉酶临界值为2036 U/L,血清CRP临界值为18 mg/dL,降钙素原临界值为0.85 μg/L。单因素分析发现体重指数、胃癌术后第1天腹腔淀粉酶、术后第3天血清CRP及降钙素原均是胃癌术后发生的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体重指数>25 kg/m2、术后第1天腹腔淀粉酶>2036 U/L和术后第3天血清CRP>18 mg/dL是预测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胃癌术后第1天腹腔淀粉酶和第3天血清CRP联合预测临床相关发生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87.6%和90.4%。结论胃癌根治术后第1天腹腔淀粉酶和第3天CRP联合预测临床相关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胃癌术后第3天的降钙素原预测临床相关的准确度有限,不推荐其作为胃癌术后的早期预测指标。

  • 标签: 胃肿瘤 淀粉酶类 C反应蛋白 降钙素原 胰瘘 并发症
  • 简介:摘要肝移植术后吻合口离断合并胆较少见,可通过胆道重建或经内镜逆行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进行治疗,但二者难度均较大。本文报道1例肝移植术后吻合口离断并胆,通过ERCP分阶段予鼻胆管、支架引流联合治疗,成功治愈。

  • 标签: 胆瘘 胰胆管造影术,内窥镜逆行 吻合口离断 肝移植术后
  • 简介:摘要患者男性,82岁,因"突发上腹痛1 d"入院,CT提示脾破裂、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入院后行急诊剖腹探查及全脾切除术,术后发生及梗阻性黄疸,先后共行3次内镜逆行性胆管造影术,成功解决梗阻性黄疸与。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结果最终诊断为主管型IPMN恶变,并以罕见的脾破裂为首诊表现。

  • 标签:
  • 简介:摘要管支撑管移位是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罕见并发症,给患者带来沉重的身心及经济负担,同时造成医疗资源的耗费。本院肝胆外二科于2019年9月—2020年8月共行十二指肠切除术126例,其中达芬奇机器人辅助23例,3-D腹腔镜31例,开腹72例,均常规放置管支撑管。3例患者出现管内支撑管移位,引起严重漏、腹腔感染及胃排空延迟,对3例管支撑管移位的患者通过积极治疗,均康复出院,现结合文献总结管支撑管移位临床特点及相关诊治经验。

  • 标签:
  • 简介:摘要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1年11月至2021年6月于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行胰腺中段切除术的25例患者临床资料。25例患者均行改良肠套入式双吻合术。手术时间(250±60)min,术中出血量(210±115)ml,术后首次通气时间(2.5±0.7)d,术后住院时间(13.88±4.43)d。术后漏4例(16%),其中A级漏3例,B级漏1例。术后漏以外其他并发症3例(12%),1例为切口液化,1例为腹胀呕吐,1例为肺炎。25例患者均完成手术,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本研究显示尽管改良肠套入式双吻合术增加了手术时间及难度,但其漏发生率显著降低,且不增加其他并发症发生率,是预防胰腺中段切除术术后漏安全、可行、疗效确切的方法。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漏的观察与护理价值。方法:将2019年1月-2021年12月医院收治40例行腹腔镜辅助治疗的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漏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A组,B组,各20例,A组常规护理,B组-综合护理,观察两组护理满意度,不良情绪。结果:B组满意度高于A组,不良情绪低于A组(P<0.05)。结论: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漏采用综合护理对于改善患者情绪,提升患者满意度有显著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胰漏 观察 护理
  • 简介:摘要十二指肠切除术(PD)是治疗胰腺、壶腹、十二指肠等良、恶性肿瘤的经典术式。是PD后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并发症。为预防术后,术中常在肠吻合口放置管支撑管。近年来对管支撑管带来的相关并发症报道越来越多。本文报道1例胰腺囊腺瘤患者PD后4年发生空肠穿孔,并总结该病例的临床特点和诊治经验,为PD手术放置管支撑管的选择提供参考。

  • 标签: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15例行EUS引导下穿刺引流(EUS组)与52例超声引导下经皮引流(PD组)治疗胰腺术后(POPF)患者的资料,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显示,EUS引导下鼻囊肿管联合支架引流及经皮穿刺引流均能有效、安全地治疗POPF;EUS引导下的引流有效率与经皮引流相当,且患者病情缓解更快,住院天数更短,可作为POPF患者的一线治疗方案。

  • 标签: 术后胰瘘 胰周液体积聚 超声内镜引导下引流 内镜下鼻囊肿管 双猪尾塑料支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肾联合移植(simultaneous pancreas-kidney transplantation,SPK)术后不明原因发热的临床特点、病因和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20年1月于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肾移植科接受肾联合移植的120例受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微生物培养、影像学表现或排斥反应等明确导致发热的证据,将受者分为无发热(free-fever,FF)组(41例)、原因明确发热(defined-fever,DF)组(47例)和不明原因发热(fever of unknown origin,FUO)组(32例),比较三组在一般临床特征、外科并发症、实验室检查及预后方面差异,定义不明原因发热的临床特征。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不明原因发热的风险因素,采用Kapla-Meier进行生存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多因素分析提示,术前糖尿病性胃肠病可能是不明原因发热的独立危险因素。FUO组和DF组白细胞计数[6.50(5.13,7.36)×109/L比10.36(6.11,12.97)×109/L]、C反应蛋白[11.75(6.25,16.85)μg/ml比35.00(16.30,75.00)μg/ml]、降钙素原[0.13(0.06,0.18)ng/ml比0.19(0.11,1.05)ng/ml]等急性期标志物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1,P=0.025)。FUO组仅接受1~2种抗生素及较短疗程的受者为13例(40.6%),与DF组32例(68.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FUO组另有6例(18.7%)受者在确诊为不明原因发热后,仅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实现临床转归。FUO组住院时间为(48.72±19.51)d与DF组(57.36±27.46)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住院费用分别为253 463.25元和334 605.96元,组间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02)。结论术前糖尿病性胃肠病是SPK术后早期不明原因发热的独立危险因素。不明原因发热者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等炎性标记物均显著低于原因明确发热者,这一典型临床特征有助于不明原因发热的早期诊断。

  • 标签: 胰肾联合移植 糖尿病 不明原因发热 排斥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此次实验围绕接受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的病患展开讨论,对其采取适当的护理干预对策,分析其实际作用价值。方法:此次探究过程中,我们需要有50位真实病例的配合,为此特从我院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之间接收的相关病患中抽选出50位符合要求的实验对象,将这些病患划分为两个小组,分别对其提供差异化的护理服务。25位病患归到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服务,25位病患归到实验组,采取循证护理对策。在护理结束后,就护理情况加以评析比较。结果:统计两组各自发生并发症的比例,、护理满意度水平,基于数值对比来看,实验组的表现更为出色(P<0.05)。结论:针对接受十二指肠手术治疗的病患而言,循证护理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抑制并发症的出现几率,同时也能够在较大程度上改善病患的生活品质,可以给病患带来较为良好的就医体验,值得推广。

  • 标签: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循证护理 实际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