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蒲松龄问题,众说纷纭,至今无定论。虽有蒲学奠基人路大荒先生最早提出蒲氏为蒙古的颇有根据的见解,然学术界所论不同。蒲松龄四说,即回族说、蒙族说、女真说、汉族说。《蒲松龄数说》一文,

  • 标签: 族属 忙兀 蒲鲁浑 畏答儿 《元史》 乃颜
  • 简介:<正>关于《敕勒歌》的问调,近来众说纷纭。《辞海》‘敕勒歌’条,释为“北朝民歌”。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语文》第一册《敕勒歌》的注解:“这是南北朝时敕勒的一富民歌。刘正民《西域少数民族汉文诗歌成就概述》(载《新疆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84年第1期,指出它是维吾民歌。王曙光《试论敕勒歌的作者及其产生年代》(载《新疆社会科学》1984年第4期)坚持其是敕勒民歌。钟兴麒《敕勒歌考》(未刊)认为《敕勒歌》

  • 标签: 《敕勒歌》 鲜卑族民歌 汉文诗 北朝民歌 产生年代 新疆社会科学
  • 简介:扶南国是古代中南半岛上的一个强国,有着五六百年历史。但是,对其主体民族是什么民族,至今尚无一致的看法。本文以宋书记载“赤土国,扶南之别种也”为主要论据,认为扶南的统治阶层是马来民族。

  • 标签: 扶南 主体民族 族属
  • 简介:金筑安抚司是明代黔中地区势力较强、影响较大的土司之一,明末申请“改土归流”。对此,已有不少专家学者进行过探讨,但对该土司的问题尚少有人作过专题论述。本文拟从文献所载该土司各代任安抚的人名和辖地的民族成份及《金氏家谱》等情况入手,对这一问题进行初步探讨。从各方面情况看来,我们认定金筑安抚司家族的是苗族。因此,史学界一些同志认为“明代苗族无土司”的结论显然是根

  • 标签: 金筑 族属 金氏 专题论述 民族成份 安抚使
  • 简介:<正>1982年春,湖南省桃江县连河冲乡金泉村一农民在建房挖地基时,于地下0.3米处发现一件西周马簋。此器在最初发表时,因未全部修复,有所残缺,故其描述尚有不够齐全或不甚准确之处,有必要再加以叙述。簋的颜色绿褐光亮。簋身为园形,方折唇,

  • 标签: 湖南省 桃江县 地基 农民 博物馆 兽面纹
  • 简介:元代荫叙制度具有“民族性”的典型特征,将四等人制贯彻至选官与任官环节中,荫叙制本身对不同族群承荫人初授品级高低、所能进入职务系统,都有所区别;元代在维持其基本限定原则的基础上,尽量维护统治蒙古、色目族群中(选择通过承荫入仕的)贵族和高级官僚子弟的政治特权,并让他们通过荫叙制享受这种特权时更通达,前途更光明一即享有一些较优的仕进渠道.不过元代大量的荫叙案例显示汉人、南人家庭也在积极并稳定地参与荫叙.北方汉人和江南地区旧仕宦家庭和个体在元初的承荫情况表明:荫叙制度不但是统治上层“根脚”人士子弟的出仕捷径,也是江南勋旧、新贵家庭将已亡政权中政治、家族资历换做新政治资格的一种途径或手段,这些南宋时期地方精英阶层利用荫叙制实现了家庭政治资格的传递,入元后继续存在并发挥着重要作用.

  • 标签: 元代 政治特权 差别 族属 江南地区 “民族性”
  • 简介:对皋陶与其裔和史实的辨识龚维英皋陶和皋陶众隶属古东夷族团。东夷族团里有不少先后融入古华夏团,两大族际的畛域很早就泯灭了。皋陶生活的年代大致在夷、夏合流的早期。那时,夷、夏融合的气氛虽然融洽,但毕竟不能画上等号。皋陶不是炎黄裔孙,他属于东...

  • 标签: 皋陶 东夷族 《史记·五帝本纪》 高阳氏 华夏族团 《左传》
  • 简介:1997年,新疆昭苏县一座被破坏的土墩墓出土了一批精美的金银器、玛瑙器、玻璃器和丝织品等,当时的调查报告和其后的研究多认为该墓葬为西突厥遗存。本文通过对墓葬形制、葬俗以及出土遗物的形态和风格的研究,认为该墓葬应属于公元1-5世纪的游牧民族遗存。据文献记载,乌孙于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5世纪活跃在以伊犁河流域为中心的广大区域。据此,该墓葬当属乌孙较晚阶段遗存。

  • 标签: 新疆 波马土墩墓 金银器 年代 族属
  • 简介:<正>近年来,学术界对古代爨、僰、昆明诸部族之探讨再次出现热潮,其讨论之深度。广度均非五、六十年代所能比拟。此项研究有助于西南民族史上一些重大问题之解决,鉴于对东爨乌蛮之,笔者前已著专文论述,现仅就唐代西爨及昆明之问题,略述管见,以求教于诸同志。一、西爨之爨之作为地名,源于南北朝时爨氏对南中之割据。其时爨氏统治区域便有东、西二境之分。《爨龙颜碑》云:“州土扰乱,东西二境,凶竖狼暴,缅戎寇场。”但是,

  • 标签: 昆明池 乌蛮 白蛮 滇池 青铜文化 唐代
  • 简介:漳县元代汪氏家族墓地是目前国内罕见的元代墓葬群,现在已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其墓葬之多,墓室结构之特殊,及出土的元代文物之多,国内实属鲜有。从元代汪世显开始的“三王十国公”及众多的达官显贵均葬于此,原有墓葬120余座。葬有200余人(含合葬墓和明代初期重要汪氏成员的墓葬)。

  • 标签: 元代 漳县 文物保护单位 族属 家族 墓葬群
  • 简介:浅论岷江上游“石棺葬”之罗进勇早在本世纪三十年代初期,岷江上游的“石棺葬”就引起学者们的注意,它是分布在眠江上游河谷地带的一种古代墓葬。是用天然页岩石板,竖砌而成的无底石棺(墓制详况参看《文物丛刊》1984年7期)。这种墓葬其文化构成有着独特的性...

  • 标签: 石棺葬 岷江上游 《后汉书》 羌族 羌人 《华阳国志》
  • 简介:<正>今湖南中部湘、资流域,汉代为长沙国,后汉置长沙郡。从西晋末年起,在湘中、湘南及桂北、粤北边缘地区置湘州,辖长沙、衡阳、零陵、桂阳等郡。对于汉、晋以来居住在这一带的古代民族,旧史称为“长沙蛮”或“湘州蛮”。一《汉书·两粤传》载:南越“西北有长沙,其半蛮夷”。师古曰:“言长沙之国半杂蛮夷之人。”故汉末王莽改长沙国为“填蛮”。东汉后期,“长沙蛮”的记载多见于《后汉书·桓帝记》:

  • 标签: 长沙国 长沙郡 古代民族 湘中地区 后汉书 湘州
  • 简介:高句丽壁画提供了丰富的发式、首服、身衣、足衣图像,依据四者不同搭配可将高句丽壁画服饰分成十型。高句丽壁画服饰含四种服饰文化因素——高句丽服饰因素、汉服因素、以(慕容)鲜卑为代表的胡服因素和上述三种混搭式服饰因素。中国高句丽壁画服饰与朝鲜高句丽壁画服饰呈现出不同的时空变化特征。高句丽壁画服饰的民族性差异、地域性差异和阶段性差异直观而生动地反映了公元一至八世纪高句丽、高句丽社会及高句丽国家的沧桑。

  • 标签: 高句丽壁画 服饰 构成 族属 变迁
  • 简介:西晋灭亡后,中国北方出现了十六国分裂割据的局面,入主中原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五胡”先后建立了政权。后赵便是羯石勒部族建立的政权之一。然而,建立后赵政权的羯却在中国历史舞台上昙花一现,此后便消失的无影无踪了。由于史籍记载羯俱有“深目高鼻多须”的容貌特征,所以后来学者便有推测羯是印欧人种的倾向。至于羯究竟为那般,各学者看法各异,至今尚未取得一致意见。因此,本文仅就中国学者有关羯问题的研究成果,作一回顾和反思,期望能对羯问题的解决有所推进。

  • 标签: 中国北方 种属 中国学者 中国历史 史籍记载 研究成果
  • 简介:延庆县古崖居遗址为人工开凿于山崖之上的洞窟遗址。有学者认为古崖居属于契丹燕王家族墓地,也有学者认为属于西奚人的居住址。从目前的发现来看,将其定为西奚是可信的,但以往的相关研究和考证的方法值得商榷。本文依据遗存自身的时代与文化特征,结合相关文献记载,试做更深入的探讨。

  • 标签: 古崖居 洞室 火炕 直腹罐 西奚
  • 简介:上孙家寨汉墓群是1973年发掘清理的。当年,省物资局储运公司木材仓库需在该墓群部分范围内修建仓库,为配合此基建工程,省文物考古部门对仓库院内的古墓葬及遗址进行了全面的发掘,仓库外亦作了零星的发掘。截止1981年止,共发掘汉墓葬182座。此外,在该墓地还发掘了汉以前卡约文化、辛店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等遗存。

  • 标签: 墓群 孙家寨 族属 卡约 辛店文化 马家窑文化
  • 简介:<正>悬棺葬是我国南方古代少数民族的葬式之一,遍及川、湘、黔、滇、桂、粤、浙、赣、闽、皖等省区。近年来在鄂西南地区也调查发现了大量的悬棺崖葬与岩椁墓遗迹。现依据考古调查及相关材料,对这类遗迹的分类与时代,以及它的形成与巴、濮、僚民族关系等问题,作一探讨。一、鄂西南悬棺的分类与时代鄂西南地区即今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78年以来,自治州博物馆的考古人员在境内发现悬棺崖葬与岩椁墓遗迹30余处,其分布情况,邓辉同志在《鄂西南地区

  • 标签: 悬棺葬 鄂西南地区 濮人 崖葬 考辨 遗迹
  • 简介:先秦至汉晋时代“哀牢夷”的问题,明清时代的一些史家学者、命官使臣相继进行过调查探讨,二十世纪省内外学术界多次展开热烈争论和深入研讨,所提出的之说多达一二十种,大都把哀牢人视为单一民族,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近一二十年发现和整理的历史学、考古学、民族民俗学资料综合验证,哀牢夷应是以濮、越为主体的多民族共同体,包括了世居在滇西及其西南境外的至少八、九个当代民族的先民。

  • 标签: 哀牢族属 百年争议 再认识 多民族共同体
  • 简介:在欧洲民族史研究中可以发现,不同历史时期民族的区分与判定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除源因素以外,族群由于地理位置关系,或处异族和异质文化的包围中,或同异族比邻而居,长期接受相邻族群的影响,也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异,乃至形成一些过渡类型的混融性体。判定上由此产生不同的意见,应予宽容看待。

  • 标签: 民族 相邻地带 族属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