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放射损伤(RILI)是胸部肿瘤放疗后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在数月后往往发展成为放射肺纤维化。近年来,研究者对RILI的发生发展机制开展了大量探索,其中调节T细胞(Treg)在RILI进展中的免疫学机制尤其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本期重点号刊登了几篇Treg与RILI方面的文章,这些文章从Treg在肺组织内的数量改变和免疫调节机制等方面报道了Treg参与RILI发生发展的研究成果,为RILI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科学基础。

  • 标签: 辐射,电离 T淋巴细胞,调节性 放射性肺损伤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调节T细胞(Treg)的分化对放射损伤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建立Treg抑制小鼠模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C57BL/6小鼠分成4组:空白对照组、单纯照射组、照射+免疫球蛋白G(IgG)组和照射+CD25组,每组12只,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3组小鼠给予单次20 Gy X射线全胸照射,照射+IgG组和照射+CD25组小鼠每周腹腔注射IgG抗体和CD25抗体。分别于照射后第4周和第8周各处死小鼠6只,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肺组织内CD25+Foxp3+Treg(Foxp3:叉头样转录因子3)的百分比以鉴定模型是否建立成功;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单纯照射组小鼠肺组织内神经纤毛蛋白1(NRP1)的表达;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每组小鼠肺组织内CD25+NRP1+Treg的百分比;拍照并观察每组小鼠皮肤的损伤情况,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检测小鼠肺组织的病理学改变;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每组小鼠肺组织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白细胞介素(IL)-17A、干扰素γ(IFN-γ)、IL-2和IL-4的水平变化。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照射后第4周和第8周,单纯照射组小鼠肺组织内CD25+Foxp3+Treg百分比[(1.73±0.04)%、(2.13±0.15)%]均较空白对照组[(1.14±0.02)%、(1.70±0.06)%]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6.680、-4.545,P=0.000、0.010),抑制Treg后,第4周和第8周时照射+CD25组小鼠肺组织内CD25+Foxp3+Treg百分比[(0.72±0.14)%、(0.27±0.02)%]均较单纯照射组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296、37.538,均P=0.000)。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照射后第4周和第8周,单纯照射组小鼠肺组织内NRP1蛋白表达水平均较空白对照组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341、-9.127,均P=0.000)。免疫荧光法检测结果显示,照射后第4周和第8周,单纯照射组小鼠肺组织内CD25+NRP1+Treg的百分比均较空白对照组升高,而照射+CD25组CD25+NRP1+Treg百分比均较单纯照射组降低,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926、14.457,P=0.001、0.000)。观察小鼠皮肤损伤程度后发现,照射后第4周和第8周,单纯照射组小鼠皮肤损伤严重,而照射+CD25组小鼠照射后第4周时皮肤基本完好,第8周时出现脱毛脱皮。病理学结果显示,照射后第4周和第8周,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单纯照射组小鼠的肺组织结构破坏,肺泡壁增厚,细胞外基质增多,而照射+CD25组小鼠的肺组织结构完整,肺泡壁纤细。酶联免疫吸附测定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照射后第4周,单纯照射组小鼠肺组织内IL-17A和IL-4的水平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492、-15.796,P=0.001、0.000),照射后第8周,TGF-β1和IL-17A水平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072、-7.167,P=0.000、0.002),IL-2水平在第4周和第8周时均降低,IFN-γ水平在第4周时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393,P=0.000),第8周时下降;与单纯照射组相比,照射+CD25组小鼠TGF-β1和IL-17A水平在第4周和第8周时均降低(t=6.037、4.524、5.496、4.772,均P=0.000),IFN-γ水平升高(t=-7.006、-12.565,P=0.002、0.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IL-2和IL-4水平在第4周时均降低,第8周时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866、-9.090、8.833、-7.191,均P=0.000)。结论放射损伤小鼠的肺组织中出现Treg分化,并增强分泌TGF-β1促炎因子,同时干扰辅助T细胞(Th1、Th2型)细胞因子的平衡来促进放射损伤的发生。

  • 标签: T淋巴细胞,调节性 T淋巴细胞,辅助诱导 模型,动物 Th细胞平衡 放射性肺损伤
  • 简介:摘要放射损伤是指放射治疗盆腔、腹腔或腹膜后肿瘤所引起的肠道并发症,可累及小肠、结肠和直肠。尽管放疗技术的进步使放疗对靶区外组织的损伤大大减少,但90%接受放疗患者会出现腹泻、腹痛、便血等急性症状,50%的患者因消化道症状影响生活质量,20%~40%患者的症状为中到重度。依据病理学分期、特征和临床表现,放射损伤可分为急性和慢性放射损伤,一般以3~6个月为界。放射损伤的主要预防措施为减少照射剂量和缩小照射野。急性放射损伤主要表现为黏膜炎性反应,多为自限性病程,其治疗以对症治疗和营养治疗为主。慢性放射损伤由于肠管慢性缺血和纤维化具有不可逆,所以外科手术切除病变肠管是最理想的治疗措施。慢性放射损伤的手术适应证为3、4级的肠损伤,包括梗阻、出血、肠坏死、穿孔和瘘;目前的手术方式为确定性肠切除加一期或二期消化道重建手术。放疗结束后实施确定性手术的最佳时机尚有争议,根据笔者团队经验,在放疗结束1年后可能是比较理想的手术时机。对于急诊手术、合并重度营养不良、腹腔感染、肠管广泛放射损伤以及腹腔粘连无法分离的患者,先行造口或腹腔引流,待患者恢复肠内营养,炎性反应消退后,再考虑确定性手术。术前预置输尿管导管,通过影像学评估结直肠位置和髂血管损伤程度,以及术前营养支持治疗可有效降低系统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 标签: 放射性肠损伤 短肠综合征 放疗
  • 简介:摘要放射损伤是由于盆腔恶性肿瘤接受放疗而引起的肠道损伤,以粪便持续带血、里急后重、肛周疼痛、严重可伴有肠穿孔为主要症状。精确放疗对正常组织的保护比常规放疗具有较大的优势,可以相对减少肠道所接受的放射剂量。但即使在精确放疗时代,临床上仍需要面对疗效和损伤取舍平衡点的问题,尤其是对于复杂、复发或晚期的肿瘤而言。总体而言,治疗决策时应以放疗效果和延长患者生存为重,在此基础上考虑如何减少放疗损伤,需要多学科会诊,并与患者及其家属共同商定。由于放射损伤治疗的困难和复杂放射损伤的预防就显得非常重要,包括采用精确放疗,避免给予肠道过多的剂量、避免照射全周的黏膜;在放疗期间和放疗后还需要注意预防便秘,避免肠道被干硬粪便损伤;并教育患者注意饮食,不要吃剩菜、凉菜、咸菜等容易造成肠道感染的食物。目前,放射损伤领域的研究数据仍较少,期待在不久的将来,在放射损伤的预防和诊治领域会有较大的进展和突破。

  • 标签: 放射性肠炎 精确放疗 预防
  • 简介:摘 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是保障中国经济长期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促进科技进步的支柱。近年来,矿产资源丰富的地区,矿产资源开发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各种矿产资源中,伴生放射矿物极为丰富,应用广泛。与其他矿物不同的是,伴生放射矿物不仅含有常见的化学成分,而且还含有天然的放射物质。对矿物在开采、加工、利用过程中因放射而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危害,通过相关研究,认为应建立完善的放射矿产及其伴生放射矿产管理利用体系和综合监测控制措施,以更好地保护环境。

  • 标签: 伴生放射性矿物 冶炼 环境放射性 危害
  • 简介:摘要放疗是胸部恶性肿瘤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放疗过程中心脏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照射,引起早期或晚期的心脏结构或功能损伤,严重降低了放疗患者的生活质量。随着放疗在胸部恶性肿瘤中的应用,其所致心脏损伤的发病率也在逐步升高。因此,对诊断放射心脏损伤的方法(如血液学和影像学等)的研究,力求早发现和指导早干预是当代临床医师所面临的重大问题。

  • 标签: 放射疗法 心脏损伤 诊断
  • 简介:摘要慢性放射损伤是指盆腔恶性肿瘤患者,接受放射治疗3个月后出现的迁延反复的肠道损伤。慢性放射损伤出现肠道大出血、梗阻、穿孔、肠瘘等晚期并发症后,均需手术治疗。目前国内外尚没有标准的慢性放射损伤手术方式。本文将从慢性放射损伤的病理机制和损伤范围角度,阐述慢性放射损伤的手术难点,并结合文献资料及本中心诊治经验,探讨相应手术对策。慢性放射损伤的病理机制主要为进行闭塞动脉内膜炎和间质纤维化;损伤范围包括小肠、末端回肠、乙状结肠及直肠。慢性放射损伤患者组织愈合能力差、盆腔纤维化和多器官受累以及机体条件差,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较高。确定性的病变肠管切除是常规的手术方式,扩大切除放射损伤肠管,以保证吻合口一端没有放射损伤,是减少吻合口并发症的关键。

  • 标签: 放射性肠损伤,慢性 并发症,晚期 手术治疗
  • 简介:摘要在军事、医疗和公共卫生方面,辐射暴露是一个持续而严重的威胁。针对辐射引起的损伤需要有效的预防或缓解治疗,但是目前这些问题尚未得到解决。临床上少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的辐射防护剂副作用大,限制其广泛使用。据报道,一些天然的无毒化合物(如蜂产品)可通过减轻辐射引起的氧化应激、细胞凋亡和DNA损伤来预防和治疗辐射引起的口腔黏膜炎、食管炎、皮肤损伤损伤、肠道损伤和造血系统的损伤等。这表明这些蜂产品有作为辐射防护剂的潜力。本文就蜂产品对防治放射损伤的实验及临床研究进行综述。

  • 标签: 辐射防护 氧化应激 细胞凋亡 DNA损伤
  • 简介:摘要放射损伤是腹盆腔放疗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放射损伤根据发生部位可分为放射小肠炎、结肠炎及直肠炎。放射损伤的病理特征主要包括间质纤维化、黏膜水肿、溃疡、炎细胞浸润等,且存在显著的血管病变。其在内窥镜下表现为毛细血管扩张出血,超声下具有肠壁弥漫增厚、血流信号增多的表现。此外,放射损伤还具有乙状结肠远端和直肠壁厚度增加、骶前间隙宽度的增加等其他影像学表现。放射损伤发生发展中的关键因子包括血管抑素、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和CXCL16等,待明确的机制包括异常升高的血管抑素通过哪些信号通路影响血管内皮细胞,进而抑制血管生成和导致稳态失衡,以及巨噬细胞表达的CXCL16如何作用于相应受体促进成纤维细胞和血管平滑肌细胞转变为肌成纤维细胞等。针对放射损伤血管病变,进行靶向治疗,将是令人期待的研究方向。

  • 标签: 放射性肠损伤 放射性直肠炎 血管病变 血管抑素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经X射线照射后大鼠腮腺组织的炎症反应和细胞凋亡情况,探讨肿节风对放射腮腺损伤的防护作用及可能的机制。方法将120只雄性大鼠简单随机分成5组(每组24只):对照组、单纯照射组、低(6.7 g·kg-1·d-1)、中(13.4 g·kg-1·d-1)、高(26.8 g·kg-1·d-1)剂量肿节风加照射组,给予单次15 Gy X射线照射大鼠腮腺组织,各组分别在照射后第10、40、70天将大鼠经2%戊巴比妥钠(0.16 ml/100 g)腹腔麻醉后经腹主动脉取血,检测血清中活性氧簇(ROS)含量,同时取腮腺组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和透射电镜观察其病理学改变和超微结构变化,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腮腺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水平,采用TUNEL法检测腮腺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在同一时间点,单纯照射组中ROS的含量和TNF-α的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升高(t=-24.723、-35.013、-19.515, P<0.05; t=-13.563、43.519、-15.249, P<0.05),而各药物组的上述观察指标介于二者之间,其中高剂量药物组低于低剂量药物组(t=5.295、8.138、6.545, P<0.05; t=10.093、-7.868、10.539, P<0.05);对照组腮腺组织结构完好,无充血、渗出、水肿等;单纯照射组腮腺组织受照射后10 d出现充血、水肿、炎症细胞浸润,之后40 d时组织纤维化加重,各药物组腮腺组织的炎症反应明显减轻,且与药物剂量呈负相关。TUNEL结果同样显示单纯照射组腮腺细胞的凋亡率均较对照组增高(t=-4.639、-3.979, P<0.05)。结论肿节风对放射腮腺损伤具有一定的防护作用,其可能通过清除辐射产生ROS、减轻炎症反应和抑制细胞凋亡发挥作用,有望成为理想的放射腮腺损伤防护剂。

  • 标签: 细胞凋亡 肿节风 放射性腮腺损伤 活性氧簇(ROS) 肿瘤坏死因子(TNF)-α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放疗前心肺运动试验(CPET)指标对放射损伤(RILI)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7至2019年期间在徐州市中心医院拟行放疗的20例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于放疗前1天、放疗结束后次日均进行症状限制CPET试验及静态肺功能一体化检查,除静息心率(rHR)外,其他指标均取峰值数据。根据放疗结束3个月后随访结果,将患者分为RILI组(发生RILI)及对照组(未发生RILI),同时比较放疗前、后2组患者CPET数据,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CPET指标预测RILI(≥2级)的准确,并确定最佳cutoff值。结果20例患者中有6例发生RILI(≥2级),发生率为30%。放疗前RILI组与对照组CPET指标比较,发现氧通气当量(EqO2)、潮气末氧分压(PETO2)和潮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放疗后2组患者rHR、EqO2及PETO2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放疗后RILI组rHR、呼吸无效腔与潮气量比值(VD/VT)及二氧化碳通气当量(EqCO2)均较放疗前显著升高(P<0.05);放疗后对照组PETCO2较放疗前明显降低(P<0.05)。放疗前、后2组患者各项静态肺功能指标组间及组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ROC曲线分析,放疗前EqO2曲线下面积为0.917,确定最佳cutoff值为35.85,其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分别为83.3%、92.9%和91.7%;放疗前PETO2曲线下面积为0.875,确定最佳cutoff值为117.2,其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分别为83.3%、92.9%和87.5%,故认为放疗前EqO2及PETO2指标对RILI(≥2级)具有较好预测价值,且两项指标间存在较强相关(r=0.853,P<0.01)。结论CPET能客观定量评估肺癌患者放疗前、后整体功能变化情况,于放疗前进行CPET检查能有效预测RILI(≥2级)发生,对指导临床制订个体化放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肺癌 放疗 放射性肺损伤 心肺运动试验 预测指标
  • 简介:摘要急性放射损伤是腹盆腔放疗患者常见并发症,然而目前没有有效的临床防治手段。作为益生菌和肠道共生菌的乳杆菌属对肠道健康有诸多益处。临床前研究发现乳杆菌属可以防治急性放射损伤,其机制为保护肠隐窝干细胞、维持肠道屏障及抗氧化等。临床研究提示放疗前1周开始口服足量含乳杆菌属的复合益生菌有助于预防放疗导致的腹泻,并且口服乳杆菌属有治疗放疗后腹泻及减轻放射直肠炎的趋势,目前没有相关不良反应的报道。

  • 标签: 乳杆菌属 急性放射性肠损伤 研究进展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随着我国安全高效发展核电政策的实施以及核技术在工业、核电、科研等领域的广泛应用,相关实践活动产生的放射废物数量与日俱增。为实现放射废物的安全管理并最终安全处置的目标,我国颁布了各项法律、法规和标准,为放射废物的产生、处理、运输、贮存、处置等全过程安全管理提供依据。

  • 标签: 放射性废物 运输 分类
  • 简介:摘要:本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室环境质量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据有关资料,甲醛、苯及同系物、氨、氡及石材中的放射被称为室内环境五大隐性杀手,其后两种即为放射危害。文简要介绍居室放射危害,论述居室环境中放射来源及应采取的防护措施。

  • 标签: 放射性危害 居室环境 防护措施
  • 简介:

  • 标签:
  • 作者: 毛琦 姚丹华 李幼生 黎介寿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20
  • 出处:《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20年第08期
  • 机构: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东部战区总医院)普通外科 210002,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普通外科 200011,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东部战区总医院)普通外科 210002;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普通外科 200011
  • 简介:摘要目的目前尚无可以准确判断放射损伤肠管活性的客观标准,如何选择最佳的切除部位是放射损伤手术的最大难题。本研究首次尝试应用近红外荧光成像技术(NIRFI)术中定位放射损伤病变肠管部位及切除范围,并评估其可行。方法本研究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回顾总结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东部战区总医院)普通外科2014年10月至2015年1月期间,10例因放射损伤引起肠梗阻住院行手术治疗、小肠切除范围>100 cm且术中应用SPY成像系统(加拿大Novadaq科技公司)进行实时成像的患者的临床资料。首先,在腹腔镜下分离致密粘连,充分游离梗阻部位肠管后取相应切口进腹。手术医生根据病变肠管浆膜层颜色、肠壁厚度、肠系膜肿胀程度等确定切除范围后标记。随后,静脉推注2 ml吲哚菁绿(ICG)行术中NIRFI,观察并记录病变肠管动静脉期成像结果,最终切除范围主要评估标准以肠系膜动脉显影期的系膜血管纹路改变为准。放射损伤病变肠管处,肠系膜动脉显影期系膜血管纹路紊乱,正常肠系膜血管的"梳样"分布完全消失,仅可见肠壁内云雾状表现。病变肠管组织显影期及肠系膜静脉显影期成像结果与正常肠管无显著差别。记录患者在NIRFI辅助定位下的手术及术后情况(包括手术切除范围、吻合部位、手术相关并发症、住院时间及费用);收集患者随访5年的腹部增强CT及消化道造影检查资料,评估是否存在吻合口狭窄或病变肠管切除不足等情况。结果在NIRFI肠系膜动脉显影期成像结果的提示下,本组患者切除小肠中位长度为185(120~260)cm;6例患者在NIRFI成像后决定仅切除局部病变回肠,行空肠-回肠吻合,从而保留回盲瓣。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发生吻合口漏、吻合口出血等严重并发症,无患者出现短肠综合征等慢性肠功能衰竭表现。中位住院时间为32(22~51)d,中位住院费用为14.2(9.0~17.5)万元,住院时间及费用主要用于患者围手术期肠内肠外营养支持治疗。出院后均正常经口进食和(或)口服肠内营养液。随访5年,全组未出现复发情况,腹部增强CT及消化道造影检查均未见肠壁增厚、管腔狭窄等情况。结论NIRFI肠系膜动脉期成像可辅助手术医生确定放射损伤病变肠管切除部位及范围。

  • 标签: 放射性肠损伤 近红外荧光成像 吲哚菁绿
  • 简介:摘要目的放射直肠损伤(RP)是盆腔放疗最常见并发症之一。当RP出现梗阻、穿孔、瘘、顽固直肠出血等严重晚期并发症时,需要手术治疗。由于放疗后腹盆腔可能广泛粘连,解剖层次消失,手术难度大,目前病变肠管切除术(尤其是腹腔镜下)在慢性RP(CRP)中的应用仍缺乏经验借鉴。本研究初步探讨腹腔镜Parks手术治疗CRP的可行和安全。方法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回顾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2013年7月至2019年3月期间,因CRP晚期并发症行腹腔镜Parks手术的19例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病例纳入标准:(1)盆腔放疗后出现CRP严重晚期并发症,包括:重度顽固便血(血红蛋白<70 g/L)、重度顽固肛门疼痛(疼痛数字评分>7分)、直肠狭窄、直肠穿孔和直肠瘘;(2)术前行结肠镜、盆腔MRI和(或)胸腹盆CT等影像学检查明确病变。排除标准:(1)术前或术中诊断肿瘤复发;(2)腹腔镜探查后仅行造口术;(3)直肠癌新辅助放疗后;(4)病历资料不完整。Parks手术步骤:(1)腹腔镜探查:排除肿瘤复发,明确放射损伤肠管范围,于肉眼判断近端无明显水肿增厚、无放射损伤改变的近端乙状结肠处做标记。(2)腹部操作:打开乙状结肠直肠右侧系膜,离断肠系膜下动、静脉,向内侧头侧拓展Toldt间隙,游离左半结肠外侧,打开胃结肠韧带,充分游离脾曲,从后方、两侧及前方分离直肠至最低点,转会阴部操作。(3)会阴部操作:于病变下缘1 cm全层切开直肠壁,充分分离直肠周围间隙至与腹腔相通,将直肠及乙状结肠经肛门拖出,于肉眼评估正常肠管处切断,移除病变肠管,行结肠肛管吻合。(4)行保护造口。对入组病例总结手术、并发症以及症状缓解情况。采用描述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用 ± s或M(P25,P75)表示。结果全组19例患者均为女性,中位年龄53(50,56)岁,18例患者原发肿瘤为宫颈癌。因放疗致直肠阴道瘘9例,顽固肛门疼痛9例(其中合并直肠深溃疡7例),顽固便血合并直肠深溃疡1例。18例完成Parks手术,中转开腹1例。中位手术时间215(131,270)min,中位出血量50(50,100)ml,术后中位住院时间12(11,20)d。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术后10例发生并发症,严重并发症(Clavien-Dindo并发症分级Ⅲb级及以上者)3例,其中1例为直肠阴道膀胱尿道瘘导致盆腔感染、急性肾衰(Ⅳa级),是术后30 d内并发症;另有2例为造口脱垂并旁疝(Ⅲb)。7例出现吻合口相关并发症,其中A级吻合口漏4例,吻合口狭窄3例。全组患者手术1年后CRP症状均明显缓解或消失。5例实现造口回纳。结论腹腔镜Parks术治疗CRP晚期并发症是安全可行的,能有效改善直肠症状;但吻合口并发症发生率较高,需严格把握手术指征。

  • 标签: 放射性直肠损伤,慢性 微创外科 Parks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