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1病史摘要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小儿脑性瘫痪痉挛型偏瘫康复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抽取2014年3月~2015年9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46例痉挛型偏瘫患儿,按照其入院治疗的先后顺序将其划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分别选择康复护理以及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患儿护理后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以及对照组患儿经过不同护理模式护理后比对其足背屈角、腘角以及腕伸角角度,差异性显著加强,统计学意义产生(P<0.05)。结论脑性瘫痪痉挛型偏瘫患儿在进行治疗的同时还应进行康复护理,从而对患儿的恢复起到相应的促进作用。

  • 标签: 小儿 挛型偏瘫 康复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康复护理干预小儿脑性瘫痪痉挛型偏瘫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6月我院儿科收治的80例小儿脑性瘫痪痉挛型偏瘫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常规组40例采用常规功能训练护理,康复组40例采用康复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儿康复效果、关节活动度、运动功能及发育状况。结果:康复组康复总有效率95.0%,明显高于常规组的80.0%(P<0.05);康复组干预6个月后腕伸角、足背屈角大于常规组,GMFM及Bayley评分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康复护理干预小儿脑性瘫痪痉挛型偏瘫可改善康复效果,改善患儿关节活动度、运动功能及发育状况。

  • 标签: 小儿脑性瘫痪痉挛型偏瘫 康复护理 预后 运动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儿痉挛型偏瘫采取悬吊运动训练的康复效果。方法选取80例于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期间我院接收的痉挛型偏瘫患儿,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传统疗法,n=40)和对照组(传统疗法+悬吊运动训练,n=40),观察两组疗效。结果治疗后,实验组Berg平衡量表评分提高程度较对照组显著(P<0.05),同时悬吊弱链测试转阴率较对照组显著要高(P<0.05)。结论对痉挛型偏瘫患儿进行悬吊运动训练可取得满意的康复效果,具有推广价值。

  • 标签: 康复效果 小儿痉挛型偏瘫 悬吊运动训练
  • 简介:摘要目的对悬吊运动训练对小儿痉挛型偏瘫的康复效果予以简单分析。方法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小儿痉挛型偏瘫40例,将其随机均分为两组,分别作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为对照组患儿应用常规方法开展康复训练,为观察组患者应用悬吊运动训练,对比分析两组患儿的康复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的Berg平衡量表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时为患儿开展悬吊弱链测试发现,观察组患儿的转阴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P<0.05。结论在为小儿痉挛型偏瘫开展康复训练的过程中,应用悬吊运动训练,能够有效提升其康复效果,值得在临床应用中推广。

  • 标签: 悬吊运动 小儿痉挛型偏瘫 康复效果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9753(2016)4-0267-01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血管成像在小儿急性偏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2年1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小儿急性偏瘫患者54例,所有患者均进行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结果磁共振血管成像结果显示大部分患者大脑前或中动脉、颈内动脉虹吸部末端闭塞或狭窄,异常血管网形成于脑基底部。磁共振血管成像检出异常47例,阳性检出率达87.04%。结论磁共振血管成像是小儿急性偏瘫主要诊断方法,可以联合磁共振成像等辅助检查,进行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磁共振血管成像 小儿急性偏瘫 诊断 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综合分析悬吊运动训练对小儿痉挛型偏瘫的康复有效性。方法:本次研究的主要对象为:痉挛型偏瘫患儿(共200例,病例选取时间2020年10月,截止时间为2022年10月)。按照数字随机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均为100例),一组为对照组(应用常规治疗方法),另一组为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悬吊运动训练方法)。采用统计学分析两组痉挛型偏瘫患儿的悬吊弱链测试情况以及治疗前后的肢体功能评分。结果:对比两组悬吊弱链测试转阴率,结果表明实验组比对照组更高(P<0.05);对比两组治疗前肢体功能评分,结果表明两组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肢体功能评分更高(P<0.05)。结论:悬吊运动训练对小儿痉挛型偏瘫的康复有效性高。

  • 标签: 悬吊运动训练 小儿痉挛型偏瘫 康复有效性。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强制性运动疗法(CIMI)对小儿偏瘫上肢运动功能康复的效果。方法将28例符合偏瘫患儿随机分为强制组和对照组,强制组限制健侧手的使用,给予常规的康复治疗。两个月后评价治疗前后两组的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结果Fugl-Meyer评分显示,治疗前后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CIMI能加强偏瘫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

  • 标签: 强制性运动疗法 小儿偏瘫 上肢康复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偏瘫康复汤联合针灸治疗中风后偏瘫的效果。方法:在我院收治的62例中风后偏瘫患者,根据随机抽签的方式将之分为每组31例的2组患者,对照组患者接受偏瘫康复汤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针灸治疗,收治时间为2019.7-2021.1,评估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生活质量。结果:在治疗总有效率上,观察组(92.55%)高于对照组(80.65%)(P<0.05);患者治疗前两组的Barthel指数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Barthel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为中风后偏瘫患者选取治疗方式时,采取偏瘫康复汤联合针灸更能提高临床疗效,促进患者尽早康复,值得在临床中推崇。

  • 标签: 偏瘫康复汤 针灸 中风后偏瘫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电刺激联合偏瘫训练治疗脑梗死偏瘫效果。方法 2019年11月-2021年10月本院收治的70例脑梗死偏瘫患者,以随机抽签法分组,对照组采取低频电刺激,观察组电刺激及偏瘫训练。对比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FMA评分及AD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脑梗死 偏瘫 电刺激 偏瘫训练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穴位按压偏瘫助力鞋对促进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2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104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普通鞋垫组和穴位按压鞋垫组,每组52例,其中普通鞋垫组在给予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治疗的基础上,予带普通鞋垫的偏瘫助力鞋进行步行训练;穴位按压鞋垫组在给予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治疗的基础上,予带穴位按压鞋垫的偏瘫助力鞋进行同时按压穴位步行训练。对两组患者入组时、康复1周后和康复1个月后运用Barthel指数量表、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定法、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及患者满意度进行评价,对比分析两组的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入组时基线数据一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康复1个月后,穴位按压鞋垫组Barthel指数为(67.49±6.96)分、Fugl-Meyer评分为(28.42±2.52)分、WHOQOL-BREF评分为(54.32±1.88)分、HAMA评分为(7.15±2.88)分,普通鞋垫组Barthel指数为(56.33±5.85)分、Fugl-Meyer评分为(24.81±2.69)分、WHOQOL-BREF评分为(51.69±2.84)分、HAMA评分为(12.68±2.94)分,穴位按压鞋垫组数据均明显优于普通鞋垫组,两组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在末次随访时进行满意度调查,穴位按压鞋垫组总满意度明显优于普通鞋垫组[92.31%(48/52)比76.92%(40/5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27,P=0.030)。结论穴位按压偏瘫助力鞋帮助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效果满意。

  • 标签: 脑卒中 偏瘫 穴位按压 助力鞋 康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偏瘫护理小组早期介入对脑卒中患者偏瘫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于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间收治的84例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签的方式进行分组,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干预,实验组采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结果:比较两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Fegl-Meyer积分以及护理满意度,实验组均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偏瘫护理小组早期介入脑卒中患者偏瘫康复中,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肢体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改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和使用。

  • 标签: 偏瘫护理 脑卒中 早期介入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电刺激与偏瘫训练治疗脑梗死偏瘫的效果。方法  随机抽取本院就诊的62例脑梗死偏瘫患者研究,医学观察始于2021年3月止于2022年3月,以双盲法均分为对照组(31例,电刺激)和观察组(31例,电刺激+偏瘫训练),对比两组效果。结果 观察组临床指标、生活质量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脑梗死偏瘫患者在治疗中联合使用电刺激与偏瘫训练,恢复效果更加佳,生活品质更高,值得推广。

  • 标签: 电刺激 偏瘫训练 脑梗死偏瘫 临床指标 生活质量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