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正>(一)刑事判决是审判人员对案件进行全面审查后作出的具有法律效力的结论性文书,涉及当事人基本政治权利和人身自由的实体处理。因此,刑事判决的制作要合法性与科学性相结合,力求达到缜密、规范、明晰。我国的刑事判决向来以“简炼”著称,但也有失之于疏隙。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文字水平低,语病多,理解时发生歧义,叙述大多千篇一律,反映不出审判活动的过程和案件的特点。事实和理由照抄起诉的对应部分。证据的认定一笔带过。对辩护人的意见不重视,甚至不予反映。由此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下列后果:

  • 标签: 刑事判决书 审判人员 合法性 法律效力 社会主义法制 辩护人
  • 简介:<正>一、问题的提出近年来,随着司法改革的推进,刑事裁判文书的说理问题也日益受到关注,最高人民法院办公厅于1992年公布了《法院诉讼文书样式(试行)》,改变了传统的"法院一方理由"的模式,强调控、辩、审三方的理由阐述。1999年4月6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通过了《法院刑事诉讼文书样式(样本)》,要求判决"理由的论述一定要有针对性,有个性。要注意结合具体案情,充分摆事实、讲道理。说理力求透彻,逻辑严密,无

  • 标签: 刑法规范 解释论 交通肇事 立法原意 事实认定 故意杀人
  • 简介:被告人许霆,男,1983年2月7日出生,汉族,出生地山西省襄汾县,文化程度高中,住山两省临汾市尧都区郭家庄社区向阳路两4巷3号。因涉嫌犯盗窃罪于2007年5月22日被羁押,同年6月5日被刑事拘留,同年7月11日被逮捕。现羁押于广州市天河区看守所。

  • 标签: 刑事判决书 盗窃案 广州市天河区 文化程度 刑事拘留 被告人
  • 简介:<正>比较法大师勒内·达维德曾言:"只要不是将法官的裁判仅仅视为国家权威宣示,裁判说理就是必需的。"[1]法官在判决中对判决结果的合法性和合理性进行说明、阐释、论证,几乎成为当代各国法院的通行做法。判决说理不仅是说服当事人自愿接受判决结果,证明判决正当性的基本手段,也是限制法官自由裁量权、树立司法公信和权威的重要路径。较之于英美法系国家闲文漫笔,动辄数以万字,"篇幅宏大、论点详尽"[2]的判决,以制定法为传统的大陆法系国家的刑事判决往往惜墨如金,素以"措词简洁、文字精炼、表达清晰、说理简明扼要"著称。[3]诚然,判决的字数的多

  • 标签: 故意杀人 法官自由裁量权 事实认定 大陆法系 英美法系 刑罚理论
  • 简介:一、刑事判决(79)五法字第54号本院于一九五八年十月三十日以(58)法刑字第332号刑事判决,判处反革命犯王竹心有期徒刑陆年。院

  • 标签: 判决书决定 右派问题 改正右派
  • 简介:刑事判决应运用各具功能的多种方法综合论证,包括逻辑方法、修辞方法和对话方法。逻辑方法是使判决具备合法性和形式公正的基础。修辞方法是增强裁判结果说服力的必要方法之一。目的在于使判决具备可接受性。对话论证能为法官裁决的正当化提供充足的理由,使判决具备合理性,体现程序正义和司法民主。

  • 标签: 判决书 论证 逻辑 对话 修辞
  • 简介:南京国民政府法制建设初期,地方法院在已构建的法律框架下,基本上依据法律规定行使了相应的审判权。从判决结果看,违法者大都受到应有的惩罚。但是一些案件在审理过程中受到了一定的等级观念的影响,特别是在牵涉妇女问题的案件中,妇女权益并没有受到切实的保护。

  • 标签: 南京国民政府 法律表达 地方审判 判决书
  • 简介:法官对量刑结论的正当性进行论证说理是法律公正的应有之义,但司法实务中刑事判决中的量刑说理普遍存在形式千篇一律、内容顾此失彼、逻辑片面生硬等问题,难以彰显司法公正,不仅损害了司法的公信力,也延滞了司法专业化进程。本文借鉴域外立法例之经验,认为我国应通过改革裁判文书,完善量刑规范,保障法官独立等措施,打破量刑说理困境,以提高判决量刑说理的质量。

  • 标签: 刑事判决 量刑说理 司法公正
  • 简介:当前我国司法判决撰写的突出问题是不说理或说理不充分。本文尝试用认知语言学的心理空间理论、概念整合理论及框架理论对许霆取款时的现实空间与信念空间进行认知分析,期望从理论上弥补该案重审判决说理不足的缺陷。

  • 标签: 刑事判决书 说理 心理空间 框架
  • 简介:判决的说理部分是司法公正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司法裁判正当化的直观体现,但刑事诉讼中的判决说理仍未引起足够重视,并突出表现在技术侦查证据的认定上。通过对现有判决的梳理,可以发现判决的说理异常简短,甚至忽视辩护方的争议问题。鉴于判决说理的重要性,应通过对现有法律体系的解读,寻求初步的刑事司法裁判标准。

  • 标签: 判决书 说理 技术侦查证据 认定
  • 简介:<正>撰写一份判决不等同于书写一篇学术论文,所以,法官的大脑不能成为各种学说的跑马场。但是,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判决的撰写也必须像书写论文一样具有论证过程、注重说理方法。有学者将判决描述为"一幅精选的图景",认为裁判者在决定何者可入选与如何入选时要经过许多选择,寻找想找到的东西并坚持到底直至找到,当最初找到的东西不符合试图建构的图景时,需要改变力图寻找东西的标

  • 标签: 法教义学 犯罪论体系 裁判者 阻却事由 法律解释 证明标准
  • 简介:<正>正如达马斯卡教授所言,"伴随着过去50年惊人的科学技术进步,新的事实确认方式已经在社会各个领域(包括司法领域)挑战传统的事实认定法。越来越多对诉讼程序非常重要的事实现在只能通过高科技的手段查明"。[1]诚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司法鉴定在诉讼程序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各国也从鉴定体制、鉴定程序、有关鉴定的证据规则等多方面对司法鉴定予以规范。我国自1979年第一部《刑事诉讼法》即把鉴定结论作为法定证据种类中的一种,但从司法实践的情况来看,我国司法鉴定的现状亟待改善,一些司法鉴定中的问题影响了司法公正,甚至导致了严重的冤假错案。

  • 标签: 司法鉴定 鉴定意见 刑事诉讼法 司法公正 诉讼程序 邱兴华
  • 简介:刑法具有认定商业秘密的独立标准。刑法对商业秘密的保护从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视角展开,从而否认商业秘密财产权的性质。刑法中的商业秘密应当具有一定的新颖性、有形载体、实际的价值以及从任何渠道无法公开获得的特征。对侵犯商业秘密行为的证明不能采用"接触+相似"的证明标准,而应当采用排除合理怀疑的证明标准。

  • 标签: 商业秘密 司法认定 证明标准
  • 简介:本文参阅围绕当前司法实践中正在强调的坚持保障人权、司法程序公正、公开审理原则,提高刑事审判文书的说服力以及公正、果断执法等一系列法律问题,提出了改革现行法院刑事判决结构的观点和建议,同时进行了法律分析。

  • 标签: 人民法院 法律分析 判决 调整 司法程序 法律问题
  • 简介:<正>一、讨论背景:体系意识与问题意识犯罪构成理论是"刑法学理论按照一定的体系对刑法规定的犯罪成立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进行系统归纳和分类的结果"[1],其重要性毋庸置疑。中国刑法学界对犯罪构成理论的争议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起初涉及的多为一些微观的问题[2],至90年代这种争论有了宏观性和体系性。[3]进入21世纪以来,对犯罪论体系的探讨上升至前所未有的热度,阶层犯罪论不仅对我国刑法学通说和教学研究提出了正面的挑战[4],也为司法部门所瞩目。[5]通过数十年来理论的探索与积淀,三阶层犯罪论已然

  • 标签: 犯罪论体系 故意杀人 刑法学理论 犯罪构成理论 违法性 中国刑法学
  • 简介:通过统计发现,法释〔2016〕9号实施以来,受贿犯罪人呈现出性别比例失衡,年龄分布集中,高智商化等特性。在不法方面,工程项目等经济性较强的节点成为催生受贿的主要来源,犯罪数额以较大、巨大为主,但受贿行为本身的成本巨大。结构化理论中的规则与资源能够对受贿行为产生一定的解释力,而行为主体经济活动范围的有效界定、组织行为过程的公开化、自由裁量权的控制、刑量配置的公正性以及转变治理观念治理受贿犯罪的有效策略。

  • 标签: 受贿犯罪 犯罪规律 治理 法释〔2016〕9号 判决书分析
  • 简介:随着移动互联飞速发展的网络时代、信息复杂交织的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涉二维码犯罪问题呈现出爆发之势。其存在犯罪手段技术性、隐蔽性明显、犯罪动机以利益性侵害和精神性侵害为主、危害结果广泛且刑罚处罚较轻、在犯罪时空上跨地域性特点突出等特点。当前对二维码的监管缺位,法律法规不足,相应的管理技术、加密技术不成熟,使得对涉二维码犯罪的控制力度稍显薄弱。只有利用法律法规加强对二维码的监管、净化二维码市场秩序的同时普及公众的二维码知识,加强相关技术支撑,才能够有效地压缩二维码犯罪生存空间,净化社会秩序。

  • 标签: 二维码犯罪 现状 行为模式 防控
  • 简介:黑社会性质组织是我国一种特殊的犯罪集团,其相关犯罪问题已成为政府关注的焦点。通过实证分析梳理涉黑犯罪案件的基本面相,可以发现犯罪人多以25-35岁的男性为主,文化水平较低。违法行为多为涉赌型、滋扰型、暴力型犯罪。在关注个体微观原因的基础上,重点研究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产生的宏观原因,从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刑事打击、特殊预防等维度进行犯罪防控。

  • 标签: 黑社会性质组织 犯罪成因 犯罪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