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医学影像学近年来将研究重点放在了多模态光学影像成像技术上,在不断探索研究中实现了初步应用。基于此,首先阐述了多模态光学影像成像技术产业化背景,进一步从理论方法、成像设备、典型应用三个方面深度分析多模态光学影像成像技术,旨在促进多模态光学影像成像技术产业化发展,实现精准成像、实时监测,为外科医生提升更为有效的影像,为患者负责。

  • 标签: 多模态 光学分子影像成像 产业化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光学信号定量分析方法应用于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ancer cell,OSCC)手术中的可行性。方法首先,将OSCC细胞系(SCC9和HSC3)及正常上皮细胞株Leuk-1与吲哚菁绿(indocyanine green,ICG)体外共培养6 h,验证近红外光学信号定量分析区分肿瘤细胞及正常细胞的能力。其次,将16只BALB/c雄性小鼠(5~6周龄,20~25g)分为两组,每组8只,将SCC9和HSC3细胞以1×106 个/ml浓度分别接种于小鼠背部建立皮下移植瘤模型,模型构建成功后经尾静脉注射5 mg/kg ICG,配对t检验分析近红外光学信号定量分析在OSCC与正常组织的差异。最后,纳入2019年11月至2020年7月就诊于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口腔科的10例OSCC患者,其中舌癌6例,颊癌4例,男6例,女性4例,平均年龄58.6岁(46~71岁),均在术前6~8 h经肘静脉注射ICG,剂量为0.75 mg/kg。术中测量OSCC患者的肿瘤、瘤周(肿瘤边界外2.0 cm)及正常舌或颊黏膜的近红外光学信号强度。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评估三个样本组的近红外荧光强度,Tukey事后多重比较检验分析三者之间的信号背景比(signal background ratio,SBR)。结果体外共培养实验显示,OSCC细胞株HSC3和SCC9的近红外荧光强度显著强于正常上皮细胞株Leuk-1(P<0.01)。体内结果显示,OSCC的近红外光学信号强度高于正常组织,SBR为8.67±0.35。临床研究显示,肿瘤组织的荧光强度[(408.23±101.51)AU]显著高于瘤周和正常组织[分别为(253.12±64.89)和(261.50±80.47)AU](P<0.05);肿瘤与瘤周组织、肿瘤与正常组织的近红外信号强度的SBR为1.61±0.53和1.56±0.48,而瘤周与正常组织的SBR为0.96±0.17。结论近红外光学信号定量分析可区分OSCC和正常细胞。在OSCC根治术中,光学信号定量结合ICG近红外荧光分子成像技术辅助精确手术具有临床可行性。

  • 标签: 谱学,近红外线 光学信号 定量 口腔鳞状细胞癌 荧光分子成像
  • 简介:摘要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疗法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肿瘤免疫治疗策略,尤以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疗效最佳,但受限于实体瘤复杂的肿瘤微环境,CAR-T疗法在实体瘤治疗中的应用仍处于研究阶段。分子影像能够实时、深度、有效地对T细胞的体内状态进行示踪,对考察CAR-T在体内的生物学行为、评价CAR-T的激活状态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分子影像还可对CAR-T治疗效果及可能产生的相关不良反应进行早期预测,从而为临床干预提供有效信息,并在指导CAR-T疗法研发中起到重要作用。

  • 标签: 免疫疗法 受体,抗原,T细胞 同位素标记 发展趋势
  • 简介:摘要:薄云雾是光学遥感影像不可避免的问题。随着理论技术的硬件的发展,现今国内外已涌现诸多相关的校正方法。然而,新方法的爆炸性增长导致体系冗余、条理不清晰,不便于系统性地区分。针对此,本文以技术发展为时间轴,对现有方法进行了梳理与概述,简要地分为了基于物理模型、基于统计信息、物理模型与统计信息半耦合和基于深度学习的方法。最后提出了现有方法发展的不足与见解。

  • 标签: 光学遥感 薄云雾校正 研究概述
  • 简介:摘要使用检查点抑制剂的生物免疫疗法已发展成为一种有前途的癌症治疗方法,但免疫抑制剂治疗并非对所有患者都有效,而且还普遍存在严重的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分子影像可以从分子和细胞水平识别肿瘤微环境中免疫检查点(IC)的表达,不仅有助于筛选出适合免疫疗法的患者,还可以监测肿瘤的治疗反应。笔者综述了分子影像在靶向肿瘤IC治疗监测方面的现状和最新进展。

  • 标签: 肿瘤 分子影像 免疫治疗 免疫检查点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患者伴有血栓形成的临床与形态学特征。方法评估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在金陵医院(东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内科行颈内动脉窦部OCT检查明确有管腔内血栓形成的12例患者。通过OCT评估血栓类型与血栓评分,测量其血栓长度、面积及体积,并总结其临床特征、斑块形态学特征与临床预后。结果12例患者的OCT显示伴有血栓形成的病变,其中8例为白血栓,2例为红血栓,2例病变中两种血栓类型均存在。OCT血栓评分为1~32分。OCT血栓评分与血栓体积呈正相关(ρ=0.739,P=0.006),与血栓长度呈正相关(ρ=0.932,P<0.001)。所有病变均伴有斑块纤维帽破裂,其中10例病变为薄纤维帽富脂斑块。对12例患者均在OCT评估后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平均随访约14.2个月,评估侧血管病变无缺血事件发生或再次血运重建治疗。结论OCT可用以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血管内血栓及其形态特征,定量分析其血栓负荷。

  • 标签: 血栓形成 动脉粥样硬化 颈动脉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
  • 简介:摘要光学相干层析成像(OCT)是一种功能强大的光学成像,能够对活体生物组织内部的微观结构进行高分辨率的横断面层析成像。随着OCT技术的迅猛发展,广大研究者进行了广泛的临床前和临床期肿瘤成像,从而对肿瘤复杂的生理、细胞和分子改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OCT的临床前研究已经阐明了肿瘤生物学中许多难以理解的方面,而OCT的临床应用正在彻底改变肿瘤的诊断和治疗。作为一种新型无创的检查方法,OCT技术可实现肿瘤的术中成像,提供有意义的图像资料,将为肿瘤的诊断、分级、边界判定提供巨大的帮助。

  • 标签: 肿瘤 诊断 治疗 光学相干层析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改进的房角扫频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SS-OCT)探索在体高分辨率房水流出通道成像的可行性。方法:实证研究法。利用SS-OCT以及房角镜搭建房角镜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用于拍摄眼球虹膜角膜角横断面图像,同时建立了模型眼模型以及在体动物实验模型,并获取了虹膜角膜角的结构。结果:基于自行搭建的房角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G-OCT),成功获取了眼球房角中小梁网和Schlemm's管的图像,并应用G-OCT来测量房水流出通道,并观察眼压变化对其的影响。在给眼球加压后,可以观测到Schlemm's管随眼球压力变化而容受性发生改变。结论:本研究成功搭建了基于SS-OCT和房角镜的G-OCT系统,并且获得了眼球房角横断面下小梁网的面积与Schlemm's管的面积以及相应的动态变化。

  • 标签: 光学相干层析成像 房角 房水流出通道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具有高分辨率的光学成像技术,利用光学干涉原理可以清晰地显示支气管管壁的各层组织微结构,无需组织活检即可达到类似组织病理学诊断的效果,有助于减少有创操作和提高肺癌早期诊断率,对于肺癌的诊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对OCT关于肺癌的研究现状及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肺肿瘤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研究进展
  • 简介:摘 要:随着激光照明技术以及3D体感交互技术的发展,近红外光源及近红外镜头的需求及应用越来越广泛。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利用Zemax光学设计软件设计一款大视场、大光圈、小畸变、消热差的3D成像近红外镜头。该镜头由8片全玻璃球面构成。镜头视场角2W为87度,光圈值为1.0,焦距为3.33mm,光学畸变小于-5%,后工作距大于1.1mm。采用Texas Instruments公司像素为QVGA的深度传感器,最大分辨率为320*240,单个像素大小为15um*15um。设计结果显示:中心视场的MTF值在30lp/mm时达到0.5以上,0.85视场以内的MTF值在30lp/mm时均达到0.3以上。

  • 标签: 近红外镜头 3D成像技术,光学设计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探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胸部影像学特征。方法:选取本院2020年1月-2020年5月就诊的60例COVID-19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胸部CT影像学特征。结果:60例患者中,重症15例,非重症45例,其中轻型29例、进展7例、转归9例。患者胸部影像学表现存在一定差异,其中有7例(11.67%)首次胸部CT检查未见明显异常。患者多累及双侧肺及多个肺叶,表现出网状磨玻璃影(GGO)、血管增粗征、血管增粗征等肺内征象,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肺门及纵隔肿大淋巴结。结论:COVID-19患者胸部影像学表现具有显著性特征,胸部CT可用于临床发现及诊断COVID-19。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胸部影像学
  • 简介:[摘要]:目的:旨在提高对Klippel—Feil综合征的影像学诊断方法:26例科—菲综合征患者22例采用DR检查,2例行CT,2例行MRI检查。结果:颈2—3融合8例,颈3—4融合4例,颈2—6融合3例,颈4—5融合2例,颈5—6融合6例,颈2—3,4—5,6—7颈椎跳跃式融合1例,颈椎—胸椎融合1例,颈椎—腰椎融合1例。DR、CT、MRI表现为椎间隙消失,椎体高度不变,颈部不适,活动受限,后发际低三联征。结论:科—菲综合征临床少见,DR可发现相邻节段颈椎椎体融合及其他畸形。CT可清楚显示上位颈椎融合及寰枢关节的异常。MRI可发现脊髓,硬膜囊的细节。由于颈椎融合,颈椎5点系统平衡失调,最后导致颈椎病。

  • 标签: []Klippel—Feil综合征 颈椎融合 影像学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编织冠状动脉(WCA)的血管内超声(IVUS)及光学相干断层显像(OCT)影像特点。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20年7月于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郑州市心血管病医院就诊,且冠状动脉造影疑诊WCA的患者37例,进行腔内影像学分析,总结确诊为WCA患者的IVUS及OCT特点。结果37例入选者中,共确诊WCA患者9例(24.3%),其中累及右冠状动脉6例、前降支2例和回旋支1例;WCA病变节段平均长度2.2 cm(范围1.2~4.5 cm)。WCA造影的直接征象为冠状动脉的某一处分出多条细小管腔,这些管腔沿着主血管走形方向缠绕而行,形成"麻花辫"样的编织网,随后再次汇合成一条正常血管。病变血管段长短不一,除非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其血流多数不受限。OCT及IVUS显示局部管腔存在多个螺旋管腔,彼此独立且每一隧道均有较为完整的三层血管结构。结论WCA具有典型的IVUS和OCT影像特征,借助IVUS及OCT有助于提高WCA检出率并指导治疗决策。

  • 标签: 血管内超声 光学相干断层显像 冠状动脉疾病 编织冠状动脉
  • 简介:摘要:图像超分辨率重建这一研究主题在图像处理,摄影,测量乃至计算机视觉等领域都由来已久且发展前景广阔。稀疏表示理论这一研究方向最初是视觉神经系统领域提出的,这一研究方向为图像的处理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随着这几年来对图像超分辨率的不断研究和探索,稀疏表示已经逐渐成为该领域的一个研究潮流。本文主要研究了稀疏表示理论,在光学遥感影像超分辨率重建领域的实践运用和发展方向。并且围绕稀疏表示理论中字典学习系统和算法这一理论方向深入探究遥感影像超分辨率重建的学习系统和算法,希望通过这方面的研究为往后深层次的探究提供参考方向。

  • 标签: 图像超分辨率 稀疏表示理论 图像处理
  • 简介:摘要心肌病是一种与遗传高度相关的异质性心血管疾病,分子遗传检测已成为心肌病的重要辅助诊断手段,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心肌病的传统诊疗模式。了解心肌病的分子遗传学特点和基因检测方面的相关知识,对心肌病的精准诊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标签:
  • 简介:摘要当前,胰腺恶性肿瘤的主要治疗手段仍依赖于根治性切除,而术中切缘阳性以及术前未能被发现的远处转移是影响预后的关键因素,传统的影像学检查和肿瘤标记物等对于术前评估、肿瘤对新辅助或术后辅助治疗反应的评估能力有限。吲哚菁绿(indocyanine green,ICG)是目前唯一被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 (FDA)和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批准用于临床的近红外光敏剂,且已用于多种手术中实现定位、示踪等目的。本文就术中近红外光学成像在胰腺肿瘤治疗中的应用进展做一综述。

  • 标签:
  • 简介:摘要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TME)与肿瘤的发生、转移及其所在组织的结构、功能密切相关。在体研究肿瘤细胞与TME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是基础和临床研究癌症发生发展、研发肿瘤精准诊断新技术以及开发有效抑制肿瘤新策略的迫切需求。分子影像学(molecular imaging)着眼于生物过程的分子水平变化,对早期TME中分子改变及环境变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现已研制出多种针对TME响应的19F-MR纳米分子成像探针,这类探针可在复杂TME中的某些特定刺激下,使含氟小分子核团暴露,19F-MR信号明显增强。利用探针这一环境响应特性,结合19F-MR成像,可在分子水平早期可视化TME中的恶性生物学行为,为实现肿瘤早期诊断及精准治疗提供有利支持。该综述从基础及临床研究需求出发,对已研发的TME响应型纳米分子成像探针展开评述,以期为新型纳米探针的设计、制备及临床转化提供研究思路及理论依据。

  • 标签: 肿瘤微环境 分子影像学 纳米分子成像探针 19氟 磁共振成像 智能环境响应
  • 简介:摘要头颈部肿瘤的完全切除目前仍依赖于术中视诊、触诊和冰冻病理检查。在邻近重要结构的部位实现阴性切缘通常是有困难的,而头颈部肿瘤切缘阳性的患者术后复发风险高,预后差。近红外荧光分子成像(fluorescence molecular imaging,FMI)技术是一项新的技术,可实现肿瘤的术中可视化,帮助外科医生区分肿瘤组织和正常组织,推动手术领域向前发展。在这篇综述中,我们重点讨论FMI引导手术在头颈部肿瘤治疗中的最新进展和潜在的应用价值。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