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传统光学成像由于"点对点"的方式,在分辨率、系统复杂度和成像条件等方面存在诸多限制;计算光学成像则通过光场中的探测器将未汇聚成像的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借助数学理论,通过图像重构算法"计算"得到图像.计算光学成像中,主要介绍压缩成像和相位恢复.压缩成像的提出基于压缩感知理论的发展,突破了香农采样定理的限制,其中单像素成像利用了空间维的压缩,编码孔径成像则同时利用了光谱维和空间维的压缩.相位重构源于相干衍射成像,利用相位恢复理论实现图像的重构.

  • 标签: 计算光学成像 压缩成像 单像素成像 编码孔径成像 相位恢复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肺部真菌感染患者的CT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肺部真菌感染患者病历资料,综合分析其CT影像学特点。结果本组52例患者真菌感染以白色假绿箭母菌居多,占比53.85%;经CT影像检查得出结节型共27例,占比51.92%,实变型共13例,占比25.00%,肿块型共12例,占比23.08%。结论CT诊断可有效检出肺部真菌感染类型,为肺部真菌感染患者的诊断和对症治疗提供一定临床依据。

  • 标签: 肺部真菌感染 CT 影像学分析
  • 简介:摘要经络实质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以肥大细胞为代表的结缔组织细胞、神经系统、结缔组织间质在经络系统中起到重要的作用。然而循经感传等经络现象只存在于活体动物,受技术手段的局限,无法对其进行实时、原位的观察,所以经络的实质一直缺乏直接证据。活体光学显微成像技术能够对存活组织和动物进行实时原位的观察,已在生物医学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新型荧光探针的开发和光纤式双光子内窥显微镜技术的发展,有望给经络实质的研究带来突破。

  • 标签: 双光子荧光显微成像 活体光学成像 经络实质 循经感传 肥大细胞 结缔组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OCT)对黄斑疾病的诊断。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黄斑疾病患者40例应用OCT对黄斑疾病进行诊断,对筛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黄斑疾病患者40例应用OCT诊断,黄斑水肿20例,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9例,黄斑裂孔3例,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2例,黄斑部视网膜前膜2例,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2例,视网膜劈裂1例,玻璃体黄斑牵拉综合症1例。结论OCT应用于黄斑疾病诊断筛查,确诊率较高,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 标签: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 OCT 黄斑疾病 诊断
  • 简介: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yangiography,OCTA)是近几年来新兴的眼科影像学检查方法,OCTA具有无需造影剂、高分辨率、检查快捷、三维成像等优势,在视网膜静脉阻塞(retinalveinocclusion,RVO),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retinopathy,DR),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neovascularization,CNV),青光眼视神经损伤,眼前节等领域应用潜力巨大,但OCTA也有应用的局限性。本文对OCTA的成像原理及特点做简单介绍,就OCTA的临床应用进展做一综述。

  • 标签: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视网膜静脉阻塞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脉络膜新生血管 青光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OCT)对青光眼诊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青光眼患者30例42眼为观察组,同时对照组选取30例60眼视力正常体检者。对两组患者均行OCT检测,对比两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及视盘参数进行分析。结果对照组上方、下方、颞侧、鼻侧RNFL厚度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视盘参数除视盘面积无明显变化,其它参数均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5)。结论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OCT)检查有助于青光眼诊断,其RNFL厚度与视盘参数改变情况是早期诊断青光眼的敏感指标,OCT是对青光眼诊断有效的应用。

  • 标签: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 OCT 青光眼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试分析病毒性肺炎的影像学表现以及临床表现。方法将2015年3月-2017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病毒性肺炎及细菌性肺炎患者中各随机选择34例,分别作为观察组与参照组研究对象,所有入选患者入院时均接受CT及X线检查,对比分析两组的影像学特点,并总结病毒性肺炎的临床表现。结果观察组肺叶实质、充气支气管征的发生率低于参照组,小叶分布的毛玻璃样影发生率高于参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段实质、多发小结病灶发生率低于参照组,而毛玻璃样影伴有网织条索的发生率低于参照组,但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肺间实质发生率高于参照组,而肺实质发生率低于参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单侧单叶发生率低于参照组、单侧多叶及双侧肺发生率高于参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虽然病毒性肺炎及细菌性肺炎在影像学及临床表现上具有一定的特点,可作为临床医师诊断疾病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 标签: 病毒性肺炎 临床表现 影像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硬化性肺泡细胞瘤(PSP)的CT特征,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2017年21例经手术与病理证实的PSH临床资料和CT表现。其中女20例,男1例,年龄12~60岁,平均年龄44.9±11岁,均行胸部CT平扫及其中19例行增强扫描。结果19例表现为类圆形结节或肿块,其中17例为孤立灶,2例合并肺癌;另外2例,一例表现为不规则形软组织块影、另一例为片状实变影。PSP影像多以孤立病灶表现为主,边缘光滑整齐。病变直径8~56mm,平扫CT值(17Hu~49Hu,平均CT值约34Hu),增强扫描呈均匀或不均匀强化,大部分动脉期明显强化,净值(40~56Hu),个别早期轻度强化者,延迟期呈持续上升强化。结果中年女性,孤立的边缘光滑的类圆形或椭圆形结节或肿块,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增强后早期明显强化,延迟持续上升强化、强化时间长为PSP强化特征。结论硬化性肺泡细胞瘤的CT表现有一定性别、年龄分布特点,CT扫描形态及增强检查能为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 标签: 硬化性肺泡细胞瘤 影像诊断 X线计算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内光学干涉断层成像(OCT)的术中配合;方法对60例(共血管70条)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内光学干涉断层成像(OCT)检查;结果6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操作,无并发症发生。61条血管一次回拉清晰记录图像,3条血管需调整指引导管后重复一次才获取清晰图像,4条血管有较大的侧支血管,未能获取到清晰图像,3条血管因狭窄较重,未能获取到清晰图像,支架置入术后重复行OCT可获取清晰图像。

  • 标签: 冠状动脉 光学干涉断层成像 配合 护理
  • 简介:血栓性疾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早期的诊断对于预防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或缺血性卒中等疾病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医学影像学已经由传统的解剖成像和功能成像迈入分子影像时代。

  • 标签: 血栓 分子探针 分子影像
  • 简介:利用Suzuki反应制备得到三苯胺三吡啶(TPPA),通过季铵盐成盐反应制备得到超分子荧光探针(TPPA-DBB).通过核磁质谱仪、红外光谱仪、紫外-可见光度计、荧光光谱仪、动态光散射测试仪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等对产物进行表征.结果表明:TPPA-DBB超分子荧光探针表现出很好的聚集诱导荧光性质(AIE)和长斯托克位移.细胞成像结果显示:TPPA-DBB超分子荧光探针是一种与DNA强力结合的荧光染料,并且具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

  • 标签: 聚集诱导荧光 三苯胺 细胞成像 超分子
  • 简介:目的:探讨乳腺癌的X线表现、MRI征象与各分子亚型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2017年8月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收治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91例乳腺癌的X线表现、MRI征象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结果:LuminalA型单纯肿块及肿块合并钙化比例为76.5%(26/34),MRI肿块样强化比例为70.6%(24/34)。LuminalB型单纯肿块及肿块合并钙化比例为55.6%(10/18),不对称和结构扭曲比例为27.8%(5/18)。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epidermalgrowthfactorreceptor2,HER-2)过表达型X线显示钙化比例为91.3%(21/23),MRI非肿块样强化比例为78.3%(18/23)。三阴性乳腺癌X线显示单纯肿块及肿块合并钙化比例为93.8%(15/16),MRI上此15例均为肿块样强化,无一例表现为单纯钙化。动态增强曲线类型与免疫组织化学亚型无相关性(P〉0.05)。结论:乳腺癌各分子亚型影像学表现不同,影像学表现分析对乳腺癌的临床治疗及预后评估有一定价值。

  • 标签: 乳腺肿瘤 数字化X线摄影 磁共振成像 分子分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CT影像学分析与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来我院治疗急性胰腺炎的患者为研究对象,一共选取了128例,针对全部患者使用多层螺旋CT检查仪进行检查,分析患者胰腺分级的具体表现;对比分析CT检查、临床诊断结果。结果这些患者中有95例急性水肿型的胰腺炎,有33例是出血坏死型的胰腺炎。对手术患者进行病理分析;保守治疗患者做腹膜穿刺检查,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两种临床诊断得到的结果与CT检查结果相同。结论临床诊断中,对于急性胰腺炎运用CT影像学检查方法,诊断影像清晰,诊断结果准确率高,进而为患者的治疗提供可靠依据,治疗方法更加对症,提高患者和家属的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 标签: 急性胰腺炎 CT影像学 分析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光学工程属于综合性非常强的学科,而且其与很多学科都存在交叉,对其进行软件教学非常有利。通过对其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探索能够提升教学的有效性,这样有助于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认识,而且其也能够将相关的知识进行掌握。本文通过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进行探讨,提出了有效的课程安排以及软件方面的训练。

  • 标签: 光学工程类专业 光学软件课程 教学模式
  • 简介:智能光学是一种新概念,其发展基础是在主动光学以及自适应光学。本文主要介绍了智能光学的真正含义以及发展的历史。并进一步定义和扩展了智能光学的概念和范围。智能光学技术基础及应用现状进行了总结和评述,主要包括动态光调制技术、动态光检测技术、智能光学系统等。涉及了天文、军事、空间、生物医学等领域中应用的望远镜、显微镜、激光器等光学系统和光学设备。最后,对智能光学的未来发展和应用前景提出了展望。

  • 标签: 智能光学 主动光学 发展历史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颅底脊索瘤患者,采用CT和核磁共振(MRI)进行诊断检查,对所获得的成像影像进行分析,了解CT诊断和MRI诊断在颅底脊索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文选取我院在2016年7月-2018年6月期间收治的35例颅底脊索瘤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另选取同期在侵犯到颅底的垂体瘤(9例)和鼻咽癌(16例)作为对照,全部患者均实施CT和MRI诊断检查。结果MRI反映肿瘤的部位与侵犯的范围要好于CT,MRI和CT显现出颅底中线的骨质存在破坏有着相似的作用;在T2WI加权信号强度方面,MRI颅底脊索瘤要比鼻咽癌和垂体瘤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2WI显著高信号是颅底脊索瘤的特征性MRI征象,在颅底脊索瘤的诊断检查中,实施MRI诊断效果明显,具有较高的应用及推广价值。

  • 标签: 颅底脊索瘤 CT诊断 核磁共振诊断 影像
  • 简介:为探究谷红注射液抗脑缺血分子机制,采用大脑中动脉阻塞建脑缺血模型,评价谷红注射液抗脑缺血药效,并采用网络药理学分析其分子机制。谷红注射液有良好抗脑缺血作用,主要通过红花黄素A、γ氨基丁酸等131个成分调控氨基酸代谢、钙信号通路等12条通路,作用AGT、IL8等64个核心靶点而发挥作用。谷红注射液网络药理学分析揭示其抗脑缺血的物质基础、作用通路及靶点,为其深入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 标签: 谷红注射液 脑缺血再灌注 网络药理学 分子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足踝部籽骨、副骨外伤性病变的影像学表现。方法选择足踝部籽骨、副骨外伤性病变患者,共计80例,选择时间2013年7月~2017年7月,对80例足踝部籽骨、副骨外伤性病变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均行X线、CT检查,对80例足踝部籽骨、副骨外伤性病变患者的发生机制、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80例足踝部籽骨、副骨外伤性病变患者均存在急性或慢性损伤史;在影像学表现中主要有以周围软组织肿胀、足踝部籽骨、副骨骨折改变、周围炎性渗出积液较为显著,并伴随存在囊变、骨髓水肿等表现。结论影像学诊断足踝部籽骨、副骨外伤性病变情况的临床应用价值显著,有利于提供有效的诊断依据,为临床诊治提供可靠的理论方向。

  • 标签: 足踝部籽骨 副骨外伤 病变 影像学分析
  • 简介:摘要3D打印技术是一种快速成型技术,通过重建的三维数字模型,将其分割成层状后逐层堆积成实体模型。目前,国外3D打印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医学各领域的诊疗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较早在骨科,神经外科等领域开展,但对先天性心脏病领域尚处于尝试阶段。传统诊断先心病主要依赖超声、CT、MR以及DSA等二维成像手段,缺乏直观和立体实物的效果,基于多种影像成像技术(CT、TEE、CMR)所提供数据信息,并将图像数据转化为STL格式,采用3D打印机制作出满足临床诊断及治疗所需的实体模型,3D打印立体模型提供了高真度三维模拟图像,有助于手术前确认手术顺序,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小手术创伤等,本文将就目前3D打印技术在心血管方面的应用现状及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