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阐明鲜冬虫夏草冷水提取物对香烟提取物(CSE)单一刺激以及复合流感病毒感染的体外炎作用。方法用紫外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鲜冬虫夏草冷水提取物核苷类成分,硫酸-苯酚法检测样品总糖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试剂盒检测样品SOD活力。细胞活力检测试剂盒检测CSE和鲜冬虫夏草冷水提取物对人支气管上皮细胞(16HBE)和人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THP-1)的细胞毒性;以CSE刺激16HBE细胞48 h和THP-1细胞8 h建立炎症模型,加入不同浓度(1 000、500、250 mg/L)鲜冬虫夏草冷水提取物,用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炎症因子mRNA的表达水平。在此基础上,构建CSE刺激48 h后感染甲型流感病毒24 h的16HBE细胞模型,以相同的方法评价药物对炎症因子mRNA表达的影响。最后,利用免疫荧光技术观察鲜冬虫夏草冷水提取物对CSE刺激16HBE致黏液蛋白5AC(MUC5AC)高分泌的抑制作用。结果(1)鲜冬虫夏草冷水提取物总核苷含量为0.423%,总糖含量为18.69%,SOD活力为14 736.5 U/ml。(2)高、中浓度鲜冬虫夏草冷水提取物对CSE刺激16HBE细胞的白细胞介素6(IL-6)mRNA表达有明显抑制活性(t值分别为6.514、5.156,P值均<0.05),高浓度可显著抑制MUC5AC的mRNA表达(t=8.922,P<0.05)。(3)高、中、低浓度鲜冬虫夏草冷水提取物对CSE刺激THP-1细胞的肿瘤坏死因子α的mRNA表达均有明显抑制作用(t值分别为9.549、9.616、8.573,P值均<0.05),对IL-6的mRNA的表达也均有抑制作用(t值分别为4.458、5.399、4.151,P值均<0.05)。(4)高浓度药物干预后,MUC5AC荧光在16HBE细胞胞浆的表达明显减少。结论鲜冬虫夏草冷水提取物在16HBE和THP-1细胞的炎症模型中显示出较好的抗炎活性,并且可抑制16HBE气道上皮细胞MUC5AC高分泌。本研究揭示了冬虫夏草兼具潜在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炎症和黏液高分泌两大病理生理特征的药用特色。

  • 标签: 鲜冬虫夏草冷水提取物 抗炎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特异性靶向CD19的嵌合抗原受体(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CAR)T细胞的构建与制备方法,并研究其体外杀伤靶细胞的效果。方法通过基因合成和分子克隆手段构建靶向CD19-CAR片段并将其插入pLenti6.3慢病毒载体,利用293FT悬浮细胞系包装慢病毒并转染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来源的CD3+ T细胞。通过流式细胞术鉴定转染效率,并通过实时无标记细胞分析法和细胞计数试剂盒8检测靶向CD19-CAR-T细胞体外杀伤效果。结果获得了表达抗CD19的单链抗体基因的慢病毒,病毒滴度可达3.2×108噬斑形成单位/ml。经慢病毒转染的CD3+ T细胞在体外培养14 d后,细胞扩增效率达(60.2±11.5)倍,靶向CD19-CAR-T细胞阳性率达90.57%。经检测,靶向CD19-CAR-T细胞均可有效杀伤CD19+靶细胞。结论建立了基于无血清悬浮细胞系的靶向CD19-CAR慢病毒包装系统,成功构建靶向CD19的CAR-T细胞,该细胞能特异性杀伤CD19+肿瘤细胞。

  • 标签: CD19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 慢病毒属 免疫疗法
  • 简介:摘要:近年来,肿瘤疾病的发生率不断提高,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安全,当前临床在不断深入研究抗肿瘤药物,但所有的抗肿瘤药物有一定程度的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心脏毒性等不良反应。基于此,本文分析了抗肿瘤类药品的不良反应及其处理措施。

  • 标签: 抗肿瘤药品 不良反应 处理措施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溶瘤病毒(oncolytic virus,OVs)是一类新的治疗药物,通过选择性杀伤肿瘤细胞和诱导全身抗肿瘤免疫的双重作用机制实现抗肿瘤效果。OVs优先在肿瘤细胞中复制并调节肿瘤的微环境,肿瘤细胞的裂解会释放肿瘤特异性抗原,从而触发先天和适应性免疫,介导局部和全身性的肿瘤免疫根除。此外,OVs可以被工程化以优化肿瘤选择性和增强免疫刺激,并且易与其他药物组合。OVs的有效性已在临床前和临床试验中得到证明,FDA批准了美国首个OV(talimogene laherparepvec,T-vec)用于黑色素瘤的治疗。尽管目前OVs用于肿瘤治疗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是OVs的功能以及与宿主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本文探讨了OVs作为肿瘤治疗药物的作用机制,总结了OVs在临床试验中的应用,并对OVs作为一种新的治疗癌症药物在发展中面临的挑战和前景做了展望。

  • 标签: 溶瘤病毒 抗肿瘤免疫 肿瘤治疗
  • 简介:摘 要 : 目的 :通过对我院 2017 - 2019 年抗肿瘤分子靶向药物调查分析,探讨抗肿瘤分子靶向药物的使用情 况, 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应用参考。 方法 :使用我院 2017 年至 2019 年抗肿瘤分子靶向药物使用情况资料,充分利用药物使用频率 (DDD) 和有限的每日费用 (DDC) 进行研究和分析。 结果 :通过调查分析可知 2017 至 2019 年我院药品使用总金额,抗肿瘤药物使用总金额和抗肿瘤分子靶向药物使用总金额都在不断增长。 2017- 2019 年用药频度 (DDDs) 索拉菲尼因排在最前面。 由数据显示吉非替尼,厄洛替尼,以及伊马替尼 2018 - 2019 年排在前三。 结论 :通过调查研究分析显示我院抗肿瘤分子靶向药物使用在呈逐年增加,其中口服靶向药物应用较为普遍。

  • 标签: 肿瘤 分子 靶向 用药
  • 简介:【摘 要】目的: 探讨静配中心抗肿瘤药物常见溶媒错误。 方法: 以 2018 年 1 月 -2020 年 1 月作为研究时间范围,选取 500 例静配中心抗肿瘤药处方作为研究对象,分析 静配中心抗肿瘤药物常见溶媒错误。 结果: 经研究发现 500 例静配中心抗肿瘤药处方中, 45 例不适宜处方,所占比为 9.00% , 45 例不适宜处方,所占比为 9.00% , 45 例不适宜处方中, 3 例超剂量,所占比 6.66% ,溶媒错误 27 例,所占比 60.00% ,溶媒量不适当 15 例,所占比 33.33% 。 结论: 合理选择溶媒,规范使用剂量,是静配中合理使用抗肿瘤药物的关键,在使用抗肿瘤药物时要严格把控溶媒选择、剂量、流程、浓度、给药顺序等环节, 降低溶媒错误发生率,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 标签: 静配中心 抗肿瘤药物 溶媒错误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金翘热毒清颗粒和金翘热毒清喷雾干燥粉体外菌作用,并比较不同工艺制备的金翘热毒清抗菌作用是否存在差异。方法采用平板菌落计数法观察金翘热毒清颗粒和金翘热毒清喷雾干燥粉对临床常见的革兰氏阴性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杆菌、卡他布兰汉菌、流感嗜血杆菌和副流感嗜血杆菌)和革兰氏阳性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和最低杀菌浓度。结果在菌液接种量为105 CFU/ml的条件下,两种工艺制备的金翘热毒清对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及副流感嗜血杆菌均具有较好的抗菌活性;对铜绿假单胞杆菌、卡他布兰汉菌、大肠埃希菌(不含ESBLs)、金黄色葡萄球菌(不含β-内酰胺酶)、金黄色葡萄球菌(含MSSA)具有一定抗菌作用;对大肠埃希菌(含ESBLs)、金黄色葡萄球菌(含β-内酰胺酶)、金黄色葡萄球菌(含MRSA)、粪肠杆菌的抗菌活性差。相同剂量下,金翘热毒清喷雾干燥粉对流感嗜血杆菌、大肠埃希菌(不含ESBLs)、金黄色葡萄球菌(不含β-内酰胺酶)的抗菌活性优于金翘热毒清颗粒。结论两者都具有一定的抗菌作用,相同剂量下金翘热毒清喷雾干燥粉对部分菌株的抑制作用优于金翘热毒清颗粒。

  • 标签: 金翘热毒清颗粒 金翘热毒清喷雾干燥粉 革兰氏阳性菌 革兰氏阴性菌
  • 简介:摘要目的在体外水平上研究咪唑立宾的抗BK多瘤病毒(BKV)功能并初步分析其抑制病毒复制的阶段。方法本研究采用咪唑立宾的溶剂作为阴性对照,已知具有体外BKV活性的西罗莫司作为阳性对照。首先,在不同细胞系中分析咪唑立宾和西罗莫司的半致死浓度。然后,以此为依据设置药物浓度梯度处理细胞,感染BKV后在不同时间点上收集细胞上清液进行荧光定量PCR检测BKV的复制曲线,对细胞做免疫荧光检测BKV感染率。最后,用BKV单循环假病毒感染不同药物浓度处理的293FT细胞,通过流式细胞仪分析假病毒感染效率,以此判断咪唑立宾对BKV感染早期的影响。结果咪唑立宾与西罗莫司都具有体外抑制BKV感染的作用。与对照组相比,细胞免疫荧光显示BKV的感染率随着咪唑立宾浓度的增加而降低,细胞上清病毒DNA定量检测表明咪唑立宾处理组病毒复制曲线受到明显抑制。西罗莫司对BKV感染水平和复制水平的抑制作用与咪唑立宾类似,本研究中两种药物对BKV感染早期都没有显著影响。结论咪唑立宾在细胞水平上具有抗BKV活性,且抑制作用并未发生在病毒感染早期阶段。

  • 标签: 肾移植 BK多瘤病毒 咪唑立宾
  • 简介:摘要:在对抗肿瘤课题进行研究时,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应用纳米技术。利用纳米给药系统,可作为载体支持抗肿瘤中药在人体内实现靶向传递。本文阐述了中药活性成分在抗肿瘤时靶向发生原理,并综述了抗肿瘤中中药纳米制剂的应用,希望借由此文,为以中药活性成分进行抗肿瘤靶向治疗的相关研究提供些许思路。

  • 标签: 抗肿瘤 纳米系统 中药活性成分
  • 简介:摘 要:目的研究探讨抗肿瘤药物在临床治疗中引发的不良反应。方法选取我院 2017年 6 月至 2019年 6 月收治的肿瘤患者 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后给予不同的抗肿瘤药物治疗。其中研究组行铂类抗肿瘤药物治疗,对比组行非铂类抗肿瘤药物治疗,统计记录两组患者不同不良反应病发率,并进行对比。结果两组患者经过不同药物治疗后,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对比组患者且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在临床治疗肿瘤中应用铂类抗肿瘤药物更易引发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因此在临床治疗中使用铂类药物进行治疗时需加强不良反应的监控,确保治疗安全性,行预防干预措施,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关键词:铂类抗肿瘤药物;肿瘤疾病;不良反应;临床治疗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华蟾素在肺癌治疗方面的抗肿瘤效果。方法:选取我科 2018年 3月至 2019年 3月收治的 30例肺癌患者,在与患者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后,将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 15例实施最佳支持治疗,观察组 15例实施华蟾素配合最佳支持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瘤体的变化及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瘤体变化对比:对照组肿瘤控制率为 33%,观察组肿瘤控制率为 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生活质量评估:对照组有效率 40%,观察组有效率 8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结论:华蟾素用于肺癌治疗疗效准确,能有效地控制肿瘤的发展,适合临床推广。

  • 标签: 华蟾素 肺癌治疗 抗肿瘤效果
  • 简介:摘要大麻二酚是汉麻中最丰富的植物大麻素之一,不具有精神活性,其在体内具有多样化的药理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大麻二酚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活性,作用受体分布及激活机制的多样性使其可通过影响肿瘤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抑制细胞侵袭和转移、抗血管生成和调节免疫反应等多个途径抑制肿瘤的发生发展。进一步了解大麻二酚在肿瘤中的作用机制有望为开发新型抗肿瘤药物提供新的思路。

  • 标签: 肿瘤 大麻二酚 抗肿瘤药
  • 简介:摘要随着对肿瘤发病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新型抗肿瘤药获批上市,主要包括靶向抗肿瘤药物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新型抗肿瘤药物具有特异性高、靶向精准、疗效好、毒性低等优势,大大改善了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和预后。但因其不良反应类型、监测方式等均与传统化疗药物有所区别,在不良反应预测指标、与基因多态性的关系和治疗药物监测等方面的研究尚待进一步深入。

  • 标签: 抗肿瘤药,免疫学 分子靶向治疗 药物监测 药物相关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恶性肿瘤目前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身心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现代临床实践表明,从药用植物和海洋生物等天然产物中提取的活性成分,如萜类、生物碱类、多糖类、挥发油类和多肽类等均能有效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基于此,本文通过对于天然来源的抗肿瘤活性肽种类以及天然抗肿瘤多肽作用机制进行了研究,希望能够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 标签: 天然产物 抗肿瘤 活性成分 作用机制
  • 简介:摘要 :近年来,许多 国内外文献报道,甲磺酸伊马替尼在除白血病,胃肠间质道肿瘤 ( Gist ) 显示出卓越的治疗作用之外,在其他的恶性肿瘤如乳腺癌、肺小细胞肺癌、神经母细胞瘤、生殖细胞肿瘤和卵巢癌等均显示出良好的抗肿瘤效果。甲磺酸伊马替尼是一种酪氨酸激酶的抑制剂,能特异性抑制 Bcr-Abl 阳性细胞系细胞。此外,经干细胞因子受体 ( C-kit ) 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 ( PDGFR ) 途径激活的酪氨酸激酶也可被甲磺酸伊马替尼所抑制。本文将系统综述伊马替尼抗肿瘤作用的研究进展。

  • 标签: 甲磺酸伊马替尼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肿瘤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探讨临床常用抗肿瘤药物的稳定性和输注时限。方法:研究时间段为 2018.8月 ~2019.8月,研究对象为该时间段我院收治的肿瘤病患,选取的研究例数为 60例,根据所使用抗肿瘤药物的不同种类,将研究对象平均分为对照组( 30例,选用的抗肿瘤药物为丝裂霉素 C)和观察组( 30例,选用的抗肿瘤药物为异环磷酰胺),对比两种抗肿瘤药物的稳定性以及相关的输注时限。结果:在经过研究之后发现,观察组所用药物的稳定性较强;在输注时限的对比上,观察组的输注时限较高;而在治疗效果的对比上,观察组的治疗效果相对较好( P值范围在 0.05以内)。结论:临床上常用的抗肿瘤药物类型较多,不同的药物在稳定性和输注时限上有较大的区别,需要根据病患具体的病情情况进行选择。

  • 标签: 抗肿瘤药物 稳定性 输注时限
  • 简介:摘要:大量临床实验结果证明,将氟原子引入化合物中可产生较好的生物效应。氟代嘧啶类药物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效果, 5-氟尿嘧啶是最先发现的氟代嘧啶类抗肿瘤药物,但由于首过效应且脂溶性较低限制了 5-氟尿嘧啶的临床应用。本文以 5-氟尿嘧啶、 3-呋喃氟脲嘧啶等几种氟代嘧啶类抗肿瘤药物为例,分析了其合成工艺。

  • 标签: 氟代嘧啶类 抗肿瘤药物 合成工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木香烃内酯(Cos)对胆囊癌细胞增殖与侵袭能力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用不同浓度的Cos作用于胆囊癌细胞,采用CCK-8、克隆形成、流式细胞术、Transwell、Western blot实验检测细胞增殖、细胞凋亡、细胞周期、细胞迁移及相关蛋白表达的变化。实验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CCK-8实验显示,Cos组细胞活性受到不同程度抑制,且抑制作用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克隆形成实验显示Cos组细胞克隆数明显少于对照组,且呈剂量依赖性关系。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Cos组细胞凋亡率和处于S、G2/M期的细胞比例均增加。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随着Cos浓度的增加,cyclin A和cyclin B1表达水平逐渐降低,p-JNK蛋白以及凋亡相关蛋白cleaved PARP、cleaved caspase-3、cleaved caspase-9、Bax等表达增加,Bcl-2表达减少。Transwell实验结果显示,穿膜细胞数随Cos浓度增加而逐渐减少。Western blot结果显示,MMP-2和MMP-9的表达水平随着Cos浓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结论Cos可在体外抑制胆囊癌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阻滞细胞周期并可抑制细胞迁移。

  • 标签: 木香烃内酯 胆囊肿瘤 细胞凋亡 细胞周期 细胞迁移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黏菌素与3种碳青霉烯类药物分别联用时对碳青霉烯类和黏菌素共同耐药阴沟肠杆菌复合群的体外菌活性。方法收集2011—2018年间自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临床患者各类标本中分离的阴沟肠杆菌复合群菌株,Vitek 2-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检测菌株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共筛选出对碳青霉烯类和黏菌素共同耐药的阴沟肠杆菌复合群菌株19株,采用琼脂稀释法检测碳青霉烯类和黏菌素对19株菌株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微量棋盘稀释法评估黏菌素分别与3种碳青霉烯类药物联用对碳青霉烯类和黏菌素共同耐药阴沟肠杆菌复合群菌株的体外菌活性。结果19株菌株对一、三代头孢菌素的耐药率均高于90%;对厄他培南、美罗培南和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100%、26.3%和31.6%;黏菌素与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和厄他培南对阴沟肠杆菌复合群的联合用药主要表现为协同作用或相加作用,美罗培南/黏菌素与亚胺培南/黏菌素组合各对1株菌株表现为无关作用。结论碳青霉烯类与黏菌素的联合使用对碳青霉烯类和黏菌素共同耐药阴沟肠杆菌复合群具有较好的作用效果,可作为此类多重耐药菌株感染的潜在治疗策略。

  • 标签: 碳青霉烯类 黏菌素 阴沟肠杆菌复合群 联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