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乙型肝炎病毒标志检测结果进行探究,为乙型肝炎病毒的预测、防治提供依据。方法所有标本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和时间分辨免疫荧光分析法(TRFIA)进行检测,并采用统计学方法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根据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病毒标志(HVB-M)表现模式进行分类,其中A为最主要模式,占74.9%,B即小三阳模式为第二主要类型,占7.50%;同时对男女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进行比较,单独分布在每组的感染模式例的患者,男性多为女性的2倍多。结论对乙型肝炎病毒标志进行检测其结果对HBV感染的早期诊断和预防具有重大意义。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 血清标志物 检测结果
  • 简介:摘要在全面质量管理体系中,质量控制是确保实验工作正常进行而在每一次实验过程中必须采取的各种措施,也是实施实验室质量保证的一部分,它表明每一步操作的最终结果可以了解本次实验是否有效,所有试验条件是否正常,以及所有试验结果是否可靠,那么在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的检测过程中,要保证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的检测质量,使其具有较高的重复性、准确性和各实验室之间的结果有可比性,必须做好如下三个方面的质量控制(1)实验室中的仪器设备必须定期进行检定,同时做好日常保养工作,保持实验室的环境、设施和设备完好;(2)试剂的准备和正确使用质控品,以确保室间质量控制的开展;(3)在加样、孵育、冼板、显色和测定等环节要严格按标准化操作,做好室内的质量控制。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 检测结果 质量控制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电化学发光免疫法(ECLIA)和酶联免疫分析法(ELISA)检测乙肝病毒标志结果的差异性。方法收集85例乙肝病毒感染患者和45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清标本分别采用ECLIA和ELISA两种方法检测患者血清乙肝病毒标志,并比较结果差异性结果经检测HBsAg、HBsAb、HBcA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BeAg、HBeA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ECLIA和ELISA检测乙肝病毒标志具有较好的符合性。其中,ECLIA高于ELISA且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 标签: 电化学发光免疫法 酶联免疫分析法 乙肝病毒标志物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乙肝患者血清标志与HBV-DNA水平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60例乙肝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给予乙肝血清标志和HBV-DNA的检测。结果本次共检测出8种模式,其中HBsAb(+)+HBcAb(+)+HBeAb(+),HBsAb(+)+HBcAb(+),HBeAb(+)+HBcAb(+)和HBcAb(+)模式的HBV-DNA阳性率均为0。其他四种模式HBV-DNA阳性率从高到低依次为HBeAg(+)+HBsAg(+)+HBcAb(+),HBsAg(+)+HBeAg(+),HBsAg(+)+HBcAb(+)和HBeAb(+)+HBsAg(+)+HBcAb(+)。HBV-DNA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HBeAg(+)+HBsAg(+)+HBcAb(+),HBsAg(+)+HBeAg(+),HBeAb(+)+HBsAg(+)+HBcAb(+)和HBsAg(+)+HBcAb(+)。结论HBV-DNA与HBV-M的HBeAg关系密切,联合检测有助于更全面,更准确的评估病情。

  • 标签: 乙肝 血清标志物 HBV-DNA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乙肝患者血清标志模式与其HBV-DNA含量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用ELISA方法检测确认213例乙肝患者血清标志模式,用FQ-PCR法定量检测HBV-DNA含量。结果HBsAg、HBcAb、HBeAg模式即大三阳患者93例HBV-DNA定量全部阳性,平均值为8.78×107copy/ml;HBsAg、HBcAb、HBeAb模式即小三阳患者75例HBV-DNA定量有43例阳性,阳性患者HBV-DNA含量平均值为9.01×104copy/ml;HBsAg、HBcAb模式45例HBV-DNA定量有29例阳性,阳性患者HBV-DNA含量平均值为5.3×105copy/ml。结论乙型肝炎血清标志定性检测不同模式反映患者体内HBV-DNA含量不同,传染性和致病性也不同,要准确揭示患者体内乙肝病毒含量,建议患者应做HBV-DNA定量。

  • 标签: 乙肝血清标志物 HBV-DNA定量
  • 简介:摘要乙型肝炎病毒在一定的选择压力下,由于其具有的一些特征,导致它比其他DNA病毒更易出现变异。前C区和基本核心启动子(BCP)的变异可产生HBeAg阴性变异株;前S/S区的基因变异可导致HBsAg的漏检;这些原因导致了HBsAg和抗-HBs同时出现,HBeAg和抗-HBe同时阳性等特殊模式的出现。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 变异 特殊模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HBsAg阳性患者中丙型肝炎感染者。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本院住院病人220例HBsAg阳性患者血清中抗HCV-Ab和抗HCV-IgM,结果220例HBsAg阳性患者中(丙肝病检出率0.244(55/225),其中男性感染率0.275(45/160),女性感染率0.167(10/60),男女之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HBV中(HBsAg阳性HBsAg阳性)检出抗HCV-Ab较单纯HBsAg的阳性检测率低(p<0.05)。结论乙肝合并丙肝感染病情更为严重。

  • 标签: HBV HBeAg对抗HCV-Ab 抗HCV-IgM
  • 简介:摘要目的对乙肝病毒基因型与临床相关性进行研究和分析。方法此次临床研究主要以我院在2012年3月份到2013年7月份收治的475例乙肝病毒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进行HBV基因型检测,并对基因型与临床相关性进行研究和分析。结果基因型一共分为C基因型、B基因型以及D混合基因型三种,其中C基因型有327例,B基因型有130例,D混合基因型有7例,不确定有11例。在性别上以及年龄上,基因分型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在耐药性上,基因分型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乙肝病毒感染者中,基因分型与性别和年龄存在一定联系,与耐药性则不存在关系。

  • 标签: 乙肝病毒 基因型 临床相关性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了解佛山市乙肝病毒感染分布情况,为乙肝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依据。方法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技术定量检测乙肝标志进行统计。结果不同性别HBsAg感染率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三阳”主要集中在10到19岁之间,“小三阳”集中在30岁到49岁的人群,各年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乙肝感染率男性高于女性,HBsAg(+)中以“小三阳”模式为主。抗-HBs(+)中以(2、5)(2、4、5)模式为主。

  • 标签: 乙肝标志物 模式分析 分布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检测HBV携带产妇乳汁中HBV情况,探讨其母乳喂养的安全性。方法将被我院确诊的HBV携带产妇作为观察对象,采用HBV-M和HBV-DNA的检测法检测其静脉血中的HBV-M与乳汁中的HBV-DNA情况。结果84例单阳与72例双阳产妇乳汁中检出的HBsAg(+)、HBeAg(+)、HBV-DNA(+)例数差异具显著性(P<0.05);乳汁阳性产妇的静脉血HBV-DNA均超出1×106copies/mL。结论给予HBV携带产妇行乳汁HBV-DNA检测并以此为参照,若其静脉血HBV-DNA超过1×106copies/mL则应谨慎母乳喂养,若小于1×106copies/mL母乳喂养较为安全。

  • 标签: HBV 母乳喂养 HBV-DNA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我院乙肝五项标志检测结果。方法随机抽取2011年12月至2012年5月来我院门诊检测乙肝五项指标的人员和就诊人员650例,年龄14~75岁,才用ELISA检测乙肝五项标志HB-sAg、HBsAb、HBeAg、HBeAb和HBcAb。结果共显示为11种不同乙肝血清标志模式,其中全阴性、单独HBsAb阳性、小三阳、小双阳、大三阳为本地区人群HBV感染的主要模式;30岁年龄组所占比例最高,感染率最低的为60岁以上年龄段;被调查人群乙肝疫苗免疫率不高,有34.92%人群接种了乙肝疫苗,有60.79%产生了保护性抗体。结论本地区乙肝感染模式呈多样性,在不同年龄中分布不均,乙肝疫苗免疫率较低。

  • 标签: 乙型病毒性肝炎 血清标志物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 简介:摘要输血是抢救与治疗患者的有效治疗手段之一,但是目前的医学技术水平还不能完全控制血液传播性疾病的感染,输血治疗的风险依然存在,输血后患者出现乙型肝炎(乙肝),丙型肝炎(丙肝),梅毒,艾滋病等抗体阳性,为了区分患者所患疾病是输血传播或院内感染,还是患者入院前已经感染,及早发现阳性患者避免出现不必要的医疗纠纷,预防医务人员职业感染,手术及输血前对患者进行相关传染性标志检测很有必要。

  • 标签: 传染性 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对伴有肾组织乙肝病毒抗原沉积的肾炎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探讨。方法随机抽取我院在2010年1月—2013年12月治疗的130例伴有肾组织乙肝病毒抗原沉积的肾炎患者,再选取同时期来我院治疗的68例肾穿刺合并慢性乙型肝炎,但没有出现HBcAg或者是HBsAg的患者,前者为观察组,后者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在高血压、尿蛋白、血肌酐、内生肌酐清除率、血尿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存在较大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伴有肾组织乙肝病毒抗原沉积的肾炎能够导致患者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凋亡,两者之间呈正相关关系。

  • 标签: 伴有肾组织乙肝病毒抗原沉积的肾炎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抗结核治疗对乙肝病毒(HBV)携带者肝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我院住院的活动性肺结核患者464例,其中合并HBV携带者有179例,无HBV合并的单纯肺结核患者285例,对抗结核治疗中的肝功能变化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肺结核合并HBV携带者的患者中有48.6%出现肝损害,而对照组只有20.0%。A、B两组在抗结核治疗后肝功能损害发生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肺结核合并HBV携带者的患者在抗结核治疗中更容易出现肝损害。肝功能ALT正常上限值(ULN)采用40U/L较目前临床上采用60U/L更为安全可靠。

  • 标签: 乙肝病毒携带者 抗结核治疗 肝功能
  • 简介: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是常见的继发性肾脏疾病,现代医学对此病尚无有效治疗方案,多以对症治疗为主.中医古医藉中亦无此病名记载,据其临床表现可归属"黄疸""胁痛""鼓胀""积聚"等范畴.刘玉宁教授出生于中医世家,幼从其父刘庆国先生学医,后师从肾病名家杜雨茂、叶传蕙、陈以平教授,学贯中西,尤擅创新,在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中西医结结合冶疗方面具有自己独特的观点和方法,笔者跟随刘师侍诊,现将刘玉宁教授治疗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的经验介绍如下,以供大家分享.

  • 标签: 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 治疗方案 继发性肾脏疾病 中医世家 中西医结 现代医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尿毒症(CRF)患者行血液透析和输血治疗后与感染肝炎病毒(HBV)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EIA法检测CRF血液透析患者134例血清中抗-HCV和乙肝两对半。结果经血液血透的CRF患者、输血次数越多、输血量越大感染丙型肝炎的机会就越大。结论血液透析容易感染丙肝病,输血则增加了感染的机会,接受异体输血的次数和量越多,感染的机会则越大,阳性检出率越高。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女性婚检人员2年乙型肝炎病毒标志阳性检测结果,为进一步做好婚前保健服务提供参考。方法对乳胶法初筛HBsAg阳性者,采用酶联免疫法法进一步行乙型肝炎五项血清标志确证。同时行HBsAg阳性者咨询教育。结果东川区2011年及2012年女性婚检人员HBsAg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HBsAg、HBeAg、抗HBc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检测后通过健康教育咨询使HBsAg阳性者对乙型肝炎传播途径知识的知晓率得到提高,与咨询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婚检中实施乙肝病毒标志检测,可以为健康教育提供有利时机,有利于家庭幸福及下一代健康。

  • 标签: 女性婚检人员 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 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联合检测血清肿瘤标记对胃癌患者的临床诊断意义。方法对到本院就治的52例胃癌患者在治疗前后联合检测血清CA12-5、CA19-9、CA72-4、CEA水平,并与同期40例健康体检者检测结果比较。结果胃癌患者治疗前4种指标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后及健康体检者水平(P均<0.01);4种指标联合检测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率均高于任何一项标记单项检测(P<均0.01)。结论血清CA12-5、CA19-9、CA72-4、CEA联合检测提高胃癌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率,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参考。

  • 标签: 胃癌 CA12-5 CA19-9 CA72-4 CEA 联合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