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乳腺癌是美国妇女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和第2大癌症死因,2009年中估计有192370个新发诊断病例同年死亡40170人。尽管从1990年以来乳腺癌的病死率已经有了明显的下降,但在年龄20~59岁的女性中乳腺癌仍然是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

  • 标签: 三阴性乳腺癌 原发性乳腺癌 靶向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阴与非阴性乳腺癌临床病理学特点,复发、远处转移和生存之间的差异,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将2004年9月至2006年9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有完整临床、病理和随访资料的手术乳腺癌387例分为阴性乳腺癌组79例,非阴性乳腺癌组308例,比较分析其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等。结果阴性乳腺癌组:①年龄〈35岁的比例高(P=0.012);②有乳腺癌家族史者比例大(P=0.031);③肿瘤最大直径≥5cm多(P=0.044);④确诊时淋巴结阳性者多(P=0.011);⑤肿瘤临床分期为Ⅲ期的多(P=0.007);⑥组织学分级为III级的多(P=0.028),5年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分别为72.15%和88.61%,均低于非阴性乳腺癌组的86.69%和95.45%(P值分别为0.003和0.031)。结论阴性乳腺癌有发病年龄较轻、有乳腺癌家族史比例高、确诊时临床分期晚、淋巴结转移率高、肿瘤直径大、组织学分级高、易复发和远处转移、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低等特点。患者年龄、肿瘤最大直径、确诊时淋巴结状态、肿瘤临床分期、组织学级别和病理类型,特别是年龄、淋巴结状态对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

  • 标签: 三阴性乳腺癌 临床特征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阴性乳腺癌(triplenegativebreasteaneer,TNBC)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方法筛选出74例阴性乳腺癌患者,编为TNBC组,其余编为NTNBC组。选用免疫组化分析法检测ER、PR、HER-2的表达并随访统计患者的复发或转移以及生存情况。结果与非阴性乳腺癌组比较,TNBC组年龄偏轻,绝经前患者比例升高(74.32%vs54.37%,χ2=10.2167,P<0.01),组织学分级Ⅲ级者居多(68.92%vs32.04%,χ2=36.3458,P<0.01),有显著性差异。TNBC组易出现复发转移,5年无病生存率(DFS)、5年总生存率(OS)(70.6%、81.7%)均低于NTNBC组(81.65%、88.81%),P<0.05有统计学差异。结论TNBC患者有着特殊的临床病理特征,易发生复发转移,且预后差、生存率低。

  • 标签: 乳腺肿瘤 ER PR HER-2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阴性乳腺癌的临床特征以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至2011年6月我院治疗的530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记录资料,其中120例为阴性乳腺癌,将所有患者分成两组,即阴性乳腺癌组和非阴乳腺癌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远处迁移、复发等情况。结果阴性乳腺癌与非阴性乳腺癌在年龄、肿瘤直径、肿瘤分级、转移或复发以及家族史方面均差异显著(P<0.05),但在绝经状态、肿瘤分期、淋巴结状态、病理类型上无差异显著(P>0.05)。结论阴性乳腺癌与非阴性乳腺癌相比,更容易发生远处转移和局部复发,预后较差。

  • 标签: 三阴性乳腺癌 非三阴性乳腺癌 临床特征 预后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全反式维甲酸(ATRA)对阴性乳腺癌(TNBC)细胞系MDA-MB-231的CDH1表达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实验分空白对照组(control)、5-杂氮-2'-脱氧胞苷(5-Aza-CdR)组及ATRA组,分别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逆转录PCR(RT-PCR)方法检测MDA-MB-231细胞CDH1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及mRNA表达情况。结果空白对照组MDA-MB-231细胞CDH1基因启动子区处于甲基化状态,CDH1mRNA无表达,而5-Aza-CdR组与ATRA组CDH1基因启动子区处于非甲基化状态,CDH1mRNA表达明显上调,且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别。结论ATRA能够通过去甲基化机制上调MDA-MB-231细胞CDH1基因的表达。

  • 标签: 全反式维甲酸 5-杂氮-2'-脱氧胞苷 CDH1 三阴性乳腺癌
  • 简介:目的探讨TAC新辅助化疗方案治疗阴性乳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接受4~6个周期TAC新辅助化疗方案治疗的63例阴性乳腺癌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近远期化疗疗效.结果化疗后随访时间16~30月(中位30.6月).63例患者总有效率为96.83%,其中完全缓解率57.14%(36/63),部分缓解39.68%(25/63).主要不良反应包括中性粒细胞减少36例(57.14%),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25例(39.68%),恶心呕吐33例(52.38%),腹泻14例(22.22%),口腔黏膜炎13例(20.63%),乏力虚弱10例(15.87%).术后死亡7例,局部复发8例,远处转移21例,3年生存率88.89%.结论应用TAC新辅助化疗方案能提高TNBC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3年生存率.

  • 标签: TAC方案 三阴性乳腺癌 新辅助化疗
  • 简介:目的探讨阴性乳腺癌(TNBC)TNM分期的临床特点及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05年1月至2007年6月在本院经临床诊断并手术病理证实的429例女性乳腺癌患者。TNBC患者98例,其余331例为非阴性乳腺癌(NTNBC)患者。按照IUCC/AJCC第6版乳腺癌TNM分期标准两组患者进行分期并对比分析。病理生物学行为和TNM分期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或秩和检验。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影响TNBC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结果本组TNBC占同期乳腺癌的22.84%(98/429),NTNBC占77.16%(331/429)。TNBC组与NTNBC组比较,在肿瘤组织学分级(Ⅲ级41.84%比21.45%)、组织病理学分类(浸润性导管癌73.47%比59.82%)、术后肿瘤局部复发(27.55%比13.29%)、肿瘤大小(直径〉5cm,41.84%比25.08%)、区域淋巴结转移(56.12%比39.88%)和远处脏器转移(25.51%比12.69%)的差异均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0)。在TNM分期中,TNBC组与NTNBC组比较,Ⅰ期(8.16%比16.01%)、Ⅱa期(17.35%比26.28%)、Ⅱb期(17.35%比26.8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0);而在Ⅱa期(24.49%比15.71%)、Ⅱb期(12.25%比6.04%)、Ⅲc期(9.18%比3.93%)和Ⅳ期(11.22%比5.14%),TNBC组所占的比例高于NTNBC组(P〈0.050)。TNBC组与NTNBC组比较,5年总生存率(76.53%比89.73%)和5年无瘤生存率(63.27%比74.32%)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0)。TNBC组的中位生存期为54.08个月(95%CI48.880—59.283),NTNBC组为59.00个月(95%CI51.515~63.849)。影响TNBC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NM分期中的Ⅲ、Ⅳ期、区域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脏器转移是影响TNB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乳腺�

  • 标签: 乳腺肿瘤 三阴性 TNM分期 预后因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对比研究Ki67基因在阴性及非阴性乳腺癌中的表达,并探讨Ki67与c—erbB-2基因表达间的相关性。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320例乳腺癌标本(273例为非阴性乳腺癌,47例为阴性乳腺癌)中Ki67及C—erbB-2的表达。结果:较之于非阴性乳腺癌,阴性乳腺癌中Ki67为过表达(P〈0.01)。同时Ki67与C—erbB-2的表达强度间呈正相关(P〈0.01)。结论:Ki67在阴性乳腺癌中表达升高。

  • 标签: 三阴性乳腺癌 KI67 C-ERBB-2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氨苄西林-舒巴坦这种含酶抑制剂复合药对临床常见的革兰阴性杆菌的体外抗菌活性情况,为临床抗菌药物的选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我院2011年8月—2012年8月临床标本中分离到的革兰阴性杆菌482株,使用生物梅里埃VITEK2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菌种鉴定和药敏分析,采用K-B法对头孢哌酮-舒巴坦进行药敏试验。结果氨苄西林-舒巴坦对革兰阴性杆菌的耐药率最高。种含酶抑制剂复合药对于非发酵菌的耐药率均高于肠杆菌科细菌,其中头孢哌酮-舒巴坦对于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率为33.72%;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对于鲍曼不动杆菌耐药率为33.33%。结论氨苄西林-舒巴坦对于革兰阴性杆菌的抗菌活性较弱,头孢哌酮-舒巴坦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对于革兰阴性杆菌有很强的抗菌活性。而且,对于铜绿假单胞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低于头孢哌酮-舒巴坦,对于鲍曼不动杆菌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低于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 标签: 革兰阴性杆菌 含酶抑制剂复合药 头孢哌酮-舒巴坦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氨苄西林-舒巴坦 抗菌活性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鉴定1例疑似新的RHD无效等位基因引起的RhD阴性个体的分子背景。方法采用血清学吸收放散试验以及序列特异性引物PCR(PCR-SSP)法检测RhD阴性样本,对1例真实D阴性且存在RHD基因全长编码序列的个体,通过基因测序法进行分析鉴定。结果该例样本血清学表型为RhCcdee,其RHD基因第615-616位存在CA两个碱基缺失(RHD615-616delCA),由于框移突变造成第316位氨基酸时形成终止密码子。该基因序列已提交至Genbank,登录号为GQ289585。结论使用基因序列分析法鉴定出1例新的RHD无效等位基因。

  • 标签: RHD阴性 RHD基因 序列分析 无效等位基因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我院近年来主要革兰氏阴性杆菌的检出率,并对其进行耐药分析,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耐药性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近年来临床分离革兰氏阴性杆菌构成比及耐药率分析。结果革兰氏阴性杆菌占分离病原菌的69.8%,铜绿假单胞菌位居首位,肺炎克雷伯菌居第二位,其中产ESBLs菌占44.3%,大肠埃希菌居第位,其中产ESBLs菌占36.7%。鲍氏不动杆菌居第四位,其它革兰氏阴性杆菌占15.3%。结论医院感染病原菌耐药性明显,加强耐药性监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缓耐药菌产生。更有效地控制院内感染的发生。

  • 标签: 病原菌 构成比 耐药性
  • 简介:摘要目的使用免疫功能激发剂治疗阴性艾滋病患者32例。方法使用中药免疫功能激发剂治疗。结果在32名阴性艾滋病患者中,显效24,占75.00%,有效6人,占18.75%无效2人,占6.25%,总有效率为93.75%。结论免疫功能激发剂、能够使CD4淋巴细胞显著上升、能够刺激脊髓,促进CD4淋巴细胞再生、而且能够促进自身的免疫系统杀灭由于肌体的淋巴体免疫细胞缺陷所造成而引发各种症状。

  • 标签: 阴性艾滋病 免疫功能激发剂 中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临床常见阴性杆菌的耐药性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临床常见阴性杆菌的鉴定主要采用微生物鉴定仪进行鉴定,药物敏感试验主要采用K—B法,对检测结果采用统计学分析。结果通过对我院各个科室临床患者送检的临床标本分离的阴性杆菌250株进行检测分析发现,临床常见的阴性杆菌分离的主要有肺炎克雷伯菌61株,占24.4%,大肠埃希菌67株,占28.04%,铜绿假单胞菌41例,占16.4%,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对头孢哌酮、阿米卡星、阿莫西林等耐药性较低,其他的药物的耐药性较高。结论加强对临床各个科室阴性杆菌的耐药性检测分析,对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控制耐药菌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标签: 阴性杆菌 耐药性 抗菌药物 检测
  • 简介:【关键词】法医病理学普通病理阴性解剖造成的原因补救措施阴性解剖在法医病理工作和普通病理工作中,尤其是在检验猝死尸体时常可遇见。据国外有关文献报道,即使是最好的法医研究中心,原因不明的猝死或死亡者,占解剖尸体总数的5%~10%。国内俞炽中(1986)报道23例猝死者在尸检后,全身找不到足以致死病灶。杨清玉等(1992)报道的714例猝死者中,阴性解剖为46例,占剖验尸体总数的6.4%。为了使法医鉴定人在检验尸体时尽量少出现认为的阴性解剖。本文剖析了造成,阴性解剖的原因和补救措施,对于基层法医和病理医师工作者有着重要的实用意义。一、阴性解剖的概念广义概念:法医鉴定人在解刨尸体后,没有发现死亡原因,称为阴性解剖。狭义概念:法医鉴定人在进行大体、镜下、毒物分析、生物原性致病因子、死后生化等检验后,没有发现死亡原因,才能称为真正的阴性解剖。也就是说,真正的阴性解剖不应该是剖验者主观因素造成的,而是由于客观因素,即目前科学技术水平和现代医学知识还不能鉴定出来真正的死亡原因而言。

  • 标签: 原因补救措施 浅析造成 解剖原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本院主要是对RH阴性血与产后出血的关系做相应的临床研究。方法主要是针对2010年到2012年到本院进行分娩的40例RH阴性血孕妇进行实验,将这40例RH阴性血孕妇作为实验组,从住院到分娩,进行回顾分析,并通过同期在本院进行分娩的阳性血型做对比,设立为对照组,对照组的孕妇有30例,观察RH阴性血孕妇与产后出血之间的关系以及临床分析。结果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经过科学的诊断,RH阴性血孕妇的早产现象、新生儿的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病率都在一定程度上大大高于对照组的孕妇,还有一点就是RH阴性血的孕妇比正常血型的孕妇产生的相应的抗体要少。结论RH阴性血的孕妇在进行分娩的时候在出血的几率很大,所以在对RH阴性血孕妇的监管时一定要严格,再有就是为了避免RH阴性血孕妇在分娩的时候出现出血的现象,应该在必要的时候进行对脐带血的检查,如为RH阴性血,则要进行血浆置换或者是宫内输血等,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新生儿的成活几率。

  • 标签: RH阴性血 产后出血 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