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66 个结果
  • 简介:众所周知,基督教是西方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随着西方传教运动深入,特别是《圣经》的翻译,基督教文化对中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同时也在中国文——特别是现代文学的园地里植下一垄垄香花畦,而耶稣作为中国文中一个崭新的人物形象,更是秀而拔萃引人注目,本文试专而论之。首先来看耶稣形象是怎样进入中国近代文学

  • 标签: 耶稣形象 中国文学 基督教徒 鲁迅 茅盾 中国近代文学
  • 简介:<正>21世纪即将到来。在世纪末的最后时光,回顾与展望成为热点话题。回顾是为了展望。中国文在21世纪将面临怎样的命运?这个问题不是一个主观愿望的问题,也不是瞎猜可以解决的。我们不能凭一己之爱好去

  • 标签: 中国文学 中国文化 文学评论 下个世纪 中国作家 回顾与展望
  • 简介:确定中国文的外译者时,过度纠结于译者的文化身份和语言身份并不科学,没有顺应译作流行的客观规律。鸠摩罗什翻译佛经给我们的启示是,来自原语文化、母语不是目标语的译者,其译作同样可以取得成功。译作能否被目标语文化接受,真正的决定性因素是目标语文化中知识分子的态度。是否了解目标语文化中知识分子,特别是文学界知识分子的需求,应该成为选择当前中国文外译者的首要标准。因此,国外的汉学家、国内的文学翻译家和研究外国文的学者,都是外译中国文的合适人选。

  • 标签: 中国文学 翻译 鸠摩罗什
  • 简介:印象中,法兰西这片土地上,有的是如画的自然风光,辉煌历史,时装美酒,现代化社会的种种风韵。没想到,此外,还有佛堂、佛法和热衷佛法的男女老少。

  • 标签: 佛法 佛教 印象 社会 土地 现代化
  • 简介:<正>说起易经在西方的传播,人们津津乐道的是莱布尼茨对易图二进制的破译、威廉父子的翻译和介绍,以及荣格从“集体无意识”、“原型”理论出发对易经的阐释。总之,值得一提的只是些德语区欧洲人的名字。另外,在欧美的书店及图书馆有关易学的橱架上,大多是英语的翻译和著述。确实,在北美大陆,尤其是随着华人在学术界的立

  • 标签: 易经 易学研究 翻译 法国人 周易 莱布尼茨
  • 简介:儒家文化作为统摄中国人生活方式和情感体验方式的文化形态,尽管在20世纪初其政治权威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但并没有被截然切断。中国现代文学之所以始终有一种强烈的社会功利性目的,可以说与20世纪初中国文观念的现代转型密切相关。转型时期梁启超坚持的文学“开启民智”理论和王国维强调的文学艺术“审美自治”观,应该说和儒家文化的文学功用论的深层结构是同构的。

  • 标签: 儒家文化 文学观念 现代性
  • 简介:20世纪文学留下最重要的遗产也许就是先锋派文学和关于先锋派文学的理论。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先锋派文学的文化动因事实上与社会主义理念有着十分复杂而直接的联系。这种联系是全面而复杂的,既包括大量与社会主义理念相联系的文学表征,同时又大量存在着质疑、挑战、修改和重新探讨文学形式与社会主义目标的可能性的文学表达。在理论上,我们也许可以把当代中国的先锋派文学与社会主义理念的关系表述为中国先锋派文学与乌托邦及其实现的关系。这样理解问题的话,我们看到一个庞大而十分复杂的中国当代文学谱系。无论是为了当代文学研究和评论而言,还是为了我们能够达到'平静'的生活状态而言有必要重提当代文学艺术的先锋性。

  • 标签: 中国先锋文学 先锋性 社会主义 语境
  • 简介:列宁著作在法国的传播真正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法共的推动下,列宁著作在法国的出版工作逐渐受到重视,有计划、有系统地开展起来,发行量也大幅增加,20世纪60—80年代达到巅峰期。随后由于受到前苏联模式危机的影响,迅速进入衰落期。列宁著作在法国的传播过程经历了几个重要的阶段,各个阶段受到当时政治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与此同时,来自法国本土、前苏联、中国、阿尔巴尼亚等国家和地区的法文版本汇聚在一起,对列宁思想在法国的传播提供了多元的角度和丰富的资源,也成为侧面反映当时国际政治局势的要素之一。

  • 标签: 列宁著作 法文版 法国传播史
  • 简介:自2007年从法国学习结束回来,以后每一次再去都会有收获,今年的法国之行也不例外。首先是特别明显地经验主对我们的爱,我想这也许是他的一种安慰吧。这次对天主的爱感受得特别明显。整个行程,无论是去还是来都很顺利。在旅行中也感觉老天特别优待我们,很多次当我们在外面时天不下雨,而当我们回到屋里时雨才开始下大。在露德时,尽管因为身体的缘故没能坚持去拜苦路,不过在早晨的弥撒中自己把所有的意向都借着圣母的手交托在主的手里,自己也因此感受到一种少有的轻松和安慰。

  • 标签: 法国 随想 朝圣 2007年 安慰 感受
  • 简介:法美之间可以说有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情结。从15世纪开始,欧洲列强,尤其是英法对美洲大陆所进行的大规模殖民为这种情结播下了种子。法美之间的关系并非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浪漫,它实际上从一开始就是彼此政治经济利益斗争中的一盘棋。两国的关系经历过很多次危机,但从来没有彻底破裂过。众所周知,美国独立战争的敌人是英国,而英国也正是当时法国的敌人,所以后者选择支持美国。

  • 标签: 当代法国哲学 政治经济利益 拉法耶特 欧洲列强 美洲大陆 剪不断、理还乱
  • 简介:作家的创作心理对文学创作来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而童年经历在作家创作心理的体验生成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玛格丽特·尤瑟纳尔是法国现代著名女作家,她的著作《阿历克西,又名徒劳无益的战斗契约》、《苦炼》以及《哈德良回忆录》等一方面享有盛誉,另一方面因其涉及的题材相当敏感而饱受争议。本文试图通过分析玛格丽特·尤瑟纳尔童年的经历以及她与众不同的同性恋性向的选择,探寻作家童年经历对其创作心理形成的影响。

  • 标签: 尤瑟纳尔 玛格丽特 文学创作 女作家 心路历程 法国
  • 简介:访问法国夫拉多修会有感吕培申1997年6月,我有幸被邀请访问法国天主教夫拉多修会,深受教育。该修会培育司铎的方法,确实与众不同,多有独到之处。它不象其他修会会士常过集体生活,也不同于教区的培育方式,而是采用定位辅导,边学习、边实践的途径。它虽是修会,...

  • 标签: 访问法 国教会 法国天主教 现代生活方式 会士 耶稣的话
  • 简介: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人民对其民族文化的自我意识。中国文化自信基于三个要素:一是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根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影响力的先进文化。它的多元一体的整体性和同根性,使其具有一种“文化能量”,一方面不断地吸取外来文化,另一方面又能够始终保持民族精神的同一性。中国传统文化还具有强烈的人本性,反映了人类文化的共通性,代表着人类文化的共同追求,因而中国传统文化的先进性和社会价值能获世界公认。二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保证中国文化发展的科学指导。马克思主义是人类先进文化的结晶。它揭示了文化的本质、特点、结构、功能和发展规律,提供了指导文化发展的科学方法论;为人们认识、处理和进行文化建设建构起合理的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观前提,同时又不断对这些前提进行审视和批判,实现对这些前提的重构,因而使文化建设既有连续性、规范性,又有开拓性、创新性。三是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是文化自信的力量之源。人民群众是文化的主体,其实践及创造活动是文化发展之源;中华民族是富有创造精神的民族,有着强大的文化创造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的不竭之源;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研究新情况、新问题,总结群众的新经验,不断创造和发展社会主义新文化,才能始终保持文化自信。

  • 标签: 文化自信 传统文化 马克思主义指导 人民群众的创造性
  • 简介:本文从四个方面叙述从印度传来的佛教如何适应中国的社会政治与固有文化传统。佛教作为外来异质文化,如何适应东土的社会政治制度;其次,印度佛教哲学的思维,对中国人的思维如何形成挑战;第三,佛教的人生思考如何深化中国人关于生存意义的玄想。第四,中国的社会现实如何接纳印度佛教制度与习俗,逐步形成中国人的民间生活风俗及精神习惯。由此中国文化宗教模式形成的同时,原产于印度的佛教也部分改变她的模式与风格。佛教在中国经历的文化转型,保存了中国固有的文化精神实质、气派与风格,保留了她之作为宗教而扣问生死,充实人生意义的使命。中国佛教的形成,最终完成了印度佛教圆融地化入中国文化传统的过程。

  • 标签: 印度佛教 中国文化 哲学思维 精神生活 文化调适
  • 简介:作为彻底的革命,法国大革命旨在建立全新的理想社会,但此种彻底革命从否定特权,发展到否定全部特权阶层,到否定所有旧制度,直至不停地否定自己,从而导致制度断裂,不能实现可持续治理。而对待旧制度更为宽容尊重的英国革命和美国革命,虽然比法国革命不彻底,却能有效地立宪,实现制度的延续性。可见最好不要通过彻底割裂历史的革命进行立宪,否则极可能欲速则不达。

  • 标签: 立宪 法国革命 制度断裂 可持续治理
  • 简介:11月16-17日在中国政法大学举行,由中国现代外国哲学研究会法国哲学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承办,中国政法大学人文精神与当代文化研究青年教师学术创新团队协办,主题为“启蒙与反启蒙”。来自全国各地20多所高校、科研院所和新闻出版界的4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共提交论文30多篇,内容涵盖了近代自笛卡尔以来至今法国哲学的主要领域和人物,并追踪了法国哲学的最新进展。

  • 标签: 专业委员会年会 法国哲学 中国政法大学 外国哲学研究 学术创新团队 新闻出版界
  • 简介:“佛教与精神文明”笔谈会的多数文章已经在上期和90、91年《法音》上陆续发表。其中多数文章是从某一个方面的专题研究,本文作者尝试从佛教与中国文化的总体关系上作一研究,文章特别详细论述了中国文化的特色和佛教从开始传入作为一种外来文化如何逐步与中国原有文化接触、交流而最后融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不仅对我们认识佛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有很大意义,特别在今天对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文化有很大历史借鉴价值。

  • 标签: 大乘佛教 三教合一 中国佛教 密教 圆融 译经
  • 简介:本文从《牛津大字典》对宗教的解释,引申到基督宗教的自我解释,作为本文的导言。接着由文化的涵义,回顾中华古老文化发展的简要历史,摘取中华文化中有关对天主的认识,说明中华文化接受基督福音是有基础的。

  • 标签: 基督宗教 中国文化 宗教派别 民族文化 宗教生活
  • 简介:12月6—7日在同济大学召开,由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法国哲学专业委员会、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及中法学院主办,同济大学欧洲文化研究院、同济大学法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承办,主题为“现代与后现代”。同济大学副校长江波教授出席大会并致辞。

  • 标签: 专业委员会年会 法国哲学 同济大学 中国现代 哲学学会 人文学院
  • 简介: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两千余年,在这一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佛教逐步与中国传统文化融为一体,不但佛教自身日益中国化,而且远远超出了宗教范围,渗透到中国文化的各领域,包括语言文字、哲学思想、史学艺术、科技建筑、乃至民风民俗,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本文拟就佛教对中国文化影响的各方面作扼要阐述,以期让人们重新认识佛教。

  • 标签: 中国文化影响 佛教传入 中国传统文化 有机组成部分 语言文字 哲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