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9 个结果
  • 简介:预备立宪,是晚清政府为抵制革命,笼络地主资产阶级上层而采取的一项政治措施,它既有欺骗人民的性质,客观上多少又带有改良进步的意义。对于要不要立宪?如何立宪?统治集团内部从来就是不一致的。本文拟就袁世凯与预备立宪的关系作一初步探讨。

  • 标签: 袁世凯 预备立宪 晚清政府 西太后 资产阶级 辛亥革命前后
  • 简介:摘要立宪主义概念“反映一种指导社会生活的动态价值体系。”卢梭作为法国18世纪启蒙思想家,他在人们的眼中有两种极其不同的印象,一种是极权主义者,而另一种的是民主主义者。但是,卢梭也存在着立宪主义方面的思想。

  • 标签: 卢梭 立宪主义 代议制民主 公民投票
  • 简介:清政府成立咨议局、资政院和推行地方自治,一、晚清预备立宪概述晚清预备立宪实际上就是晚清政府政治上预备实行宪政的活动,晚清政府之所以实行预备立宪

  • 标签: 晚清 清预备立宪 预备立宪述评
  • 简介:税收立宪构成了财政立宪的基础和关键。根据宪法是否以专章规定财政为标准,财政立宪可以分为形式财政立宪和实质财政立宪;根据财政立宪的发展阶段不同,可以分为近代财政立宪和现代财政立宪。我国应该以完成近代财政立宪为主要目标,积极回应现代财政立宪的挑战,同时,积极推进实质财政立宪,为实现形式财政立宪创造条件。

  • 标签: 形式财政立宪 实质财政立宪 近代财政立宪 现代财政立宪
  • 简介:这是一部历时30年才初步定稿的作品。那还是在20世纪60年代,当时韦庆远和高放两位大学时代的同窗好友,经常到京郊温泉中央档案馆的明清档案部阅读和摘抄有关清末立宪运动的历史档案,还在一些收藏丰富的图书馆和档案馆中搜寻有关咨议局及其代表人物活动的地区性筹备立宪资料。历经五六年的资料收集,两位学者正准备动笔之际,却赶上了十年浩劫,这一等便是30年,一直到1993年才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清末宪政史》—书。[1]现如今,这部书的第一作者韦庆远先生已经于2009年5月11日病逝,另一合作者刘文源先生也于2010年4月4日过世,而已经84岁高龄的高放先生独肩大任,对原书进行了全面的修订,于是,便有了这本于2012年初面世的《清末立宪史》。

  • 标签: 立宪运动 清末 高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央档案馆 悲歌
  • 简介:摘要清末立宪是中国宪政史上的首次立宪实践,不论从思想层面抑或制度层面均开我国宪政历程之先河,其功绩不容抹杀。在辛亥革命百年之际,本文回眸清末立宪的历程,对清末立宪进行反思和重新定位,对其积极意义进行解读与挖掘。

  • 标签: 预备立宪 钦定宪法大纲 十九信条
  • 简介:并只能通过宪法诉讼予以处理的违宪行为和违宪规范,按照宪法诉讼程序应当追究违宪法律责任的行为,  因违宪行为而提起的宪法诉讼

  • 标签: 制度构想 宪法诉讼 建立宪法
  • 简介:河北徐水,沿着107国道一直走,穿过好几个小村子,颇有一种走在乡间小路上的惬意。田野里一片葱绿,有汽车驶过逼仄的狭窄的乡间小路,偶尔也有骑着自行车赶路的农民。在一望无际的玉米地边停下,记者猛然间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一座城市出现在眼前。记者要拜访的,正是这座城市的主人——河北徐水大午集团监事长孙大午。

  • 标签: 孙大午 立宪 107国道 大午集团 自行车 玉米地
  • 简介:董仲舒在皇权专制主义这样一个基本原则两千年不变的前提下(,从皇权专制主义的角度说,可以说董仲舒的《春秋繁露》等于是中国的《自由大宪章》

  • 标签: 董仲舒君主立宪制
  • 简介:本文基于对晚清立宪中清廷的改革措施、社会思想、民间动员的梳理和分析,揭示晚清立宪中存在的不可解决的"内在矛盾",而这些内在矛盾都是现代民族国家构建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清廷希望通过政治改革一步达到民族国家的最高治理形式——宪政,必然导致立宪的失败。

  • 标签: 宪政 晚清立宪 革命 民族国家
  • 简介:一、论题:财政权力的合法性危机立宪主义(constitutionalism)是一种关于人类社会应如何组织其国家及政治生活的规范性思想,其精髓在于以宪法和法律来规范政府的产生、更替及其权力的行使,藉以防止人民的人权受到政权的侵害,并进而确保政权的行使能符合人民的利益。因此,公民权利和国家权力是基本的宪法现实,公民权利和国家权力之间的关系是宪法关系最基本的内容,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的关系问题是宪法得以实施的最基本的内容。

  • 标签: 财政立宪主义 论题 财政权力 宪法关系 命题 国家权力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9-08
  • 简介:董仲舒在皇权专制主义这样一个基本原则两千年不变的前提下(,从皇权专制主义的角度说,可以说董仲舒的《春秋繁露》等于是中国的《自由大宪章》

  • 标签: 董仲舒君主立宪制
  • 简介:东方国家的西化改革,奥斯曼帝国开始最早(1792年),其中1839—1876年的改革史称"坦齐马特"时代。1876年12月,奥斯曼帝国史上第一部宪法颁布,比日本宪法的诞生早12年。奥斯曼帝国1876—1878年的第一次宪政,让西方人对土耳其政治家刮目相看。但在不满两年的君主立宪政治之后,又走上哈米德二世专制的道路,从1878年到1908年持续了30年之久。哈米德二世推行专制,却未公开废宪,也不放弃经济、军事和教育改革,某些领域仍然在开放。其得失值得后人研究。

  • 标签: 米德 坦齐马特 日本宪法 东方国家 教育改革 改革史
  • 简介:略论立宪主义社会效果的评价韩大元立宪主义就其本质价值而言是一种具有实践功能的、处于现实运动的形态。立宪主义在现实运动中总是寻找能够表现其价值的客观化的形态。因此,立宪主义在社会效果的评价应立足于实践性与现实性,从动态过程中认识立宪主义在社会发展中起到...

  • 标签: 立宪主义 评价标准 社会效果 客观性 客观事实 评价活动
  • 简介:效法西方国家立宪是后发现代国家的通例却往往效果不彰,如何诊断这一现代病就变得非常关键。凯尔森的基础规范概念为此提供了重要工具。文章由此出发,先是批判性重述这一理论,认为凯尔森内容中立的基础规范无法胜任从实然向应然转换的功能;进而探讨基础规范证立所经历的三阶段,这实际上构成了立宪转型的内在逻辑结构;之后考察49年《共同纲领》的立宪实践。最后再次回到立宪转型之功能,当代思想中有两个与之相对应的典型范式:契约合意与商讨合意。在检讨了康德所代表的契约合意论之后,�

  • 标签: 基础规范 现代立宪 立宪转型
  • 简介:作为彻底的革命,法国大革命旨在建立全新的理想社会,但此种彻底革命从否定特权,发展到否定全部特权阶层,到否定所有旧制度,直至不停地否定自己,从而导致制度断裂,不能实现可持续治理。而对待旧制度更为宽容尊重的英国革命和美国革命,虽然比法国革命不彻底,却能有效地立宪,实现制度的延续性。可见最好不要通过彻底割裂历史的革命进行立宪,否则极可能欲速则不达。

  • 标签: 立宪 法国革命 制度断裂 可持续治理
  • 简介:立宪主义从西方到中国经历了从“人权、民主宪法”到“富强宪法”的转变,在这场立宪的跨语际之旅中,近代场域是“富强立宪”的历史具象。“救亡压倒启蒙”的中国式民族主义是“富强立宪”的历史动因,而追求“群体自由”的进化论则是“富强立宪”的逻辑基础,历史性与逻辑性的自洽是富强立宪的生成原因,富强理念主导了近代中国的立宪逻辑。

  • 标签: 富强 富强宪法 富强立宪 近代中国 跨语际实践
  • 简介:北洋集团掌握中央政权的民国前期,政局比较混乱,社会思想也比较复杂,但立宪主义思潮意外呈现出活跃态势,开国会、制宪法成为一些当权者以及广大宪政主义者的重要诉求,在此背景下开展的一系列制宪活动,也取得了值得称道的宪法性成果和制度性成果.时人对宪政的内在价值了解有限,当权者的政治表现也不完美,但这不能抵消立宪的积极意义.民国前期的立宪主义及其实践,构成了近代中国政治进程的重要一环,书写了中国宪政运动史的重要一页.

  • 标签: 民国前期 立宪主义 国会 宪法
  • 简介:党导民主制建立在一个代表公意的德性政党领导基础上,是一种现代德性民主政治。党导立宪制是党导民主制+立宪制,是“立宪党导民主制”的简称,其目的是将人民主权基础上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体制正当化和规范化。党导立宪制的精髓是二元宪治,就是在人民主权基础上的中国共产党领导,通过在宪法中明确授权和规范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方式将党的领导和人民主权紧密结合在一起,同时将部分权力授予给中国共产党在党章和党内法规中自行决定,将《中国共产党章程》附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之后,《中国共产党章程》的订立基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并受其约束,从而形成宪法与党章并存的二元宪治模式。党导立宪制的二元宪治模式决定了党导立宪制的法治结构是三法一体和党导政分制。

  • 标签: 德性 党导民主制 党导立宪制 党导法规 党导政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