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本研究通过电子等离子耦联质谱仪建立重金属的检测方法,经过模拟实验、胶塞实验及光照实验等一系列实验研究,测定实验过程中粉针剂包材重金属的迁移量,为粉针剂包材的安全使用提供实验依据。

  • 标签: 粉针剂用包材 重金属 迁移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雾化吸入注射重组干扰素-α1b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4年9月—2015年9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反复呼吸道感染的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治疗组的基础上给予雾化吸入注射重组干扰素-α1b治疗,观察两组的疗效。结果观察组的有效率为9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6.7%,治疗后观察组的CD3+、CD4+及CD4+/CD8+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呼吸道感染次数、发热时间和咳嗽时间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现察组的IgA和IgG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雾化吸入注射重组干扰素-α1b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临床效果确切,无明显的不良反应,值得广泛应用。

  • 标签: 雾化吸入 注射用重组人干扰素-&alpha 1b 反复呼吸道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将注射重组干扰素α2b联合黄芪注射液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疗效进行研究。方法在2016年3月到2017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患儿中随机选择128例为研究对象,将患儿分成两组,用不同的方法治疗,对比两组患儿采用两种方法治疗的临床效果。结果两组患儿进行不同方式的治疗后,64例研究组患儿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5.3%,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的总有效率(7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儿分别给予两种方式进行医治后,所有患儿的ESR、AST、CK-MB以及ASL水平都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研究组患儿降低的程度与对照组相比更加显著,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患儿的治疗,在使用注射重组干扰素α2b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使用黄芪注射液,不仅治疗的有效率高,且可以加快患儿相关临床症状的缓解消失,可以积极推进其在临床中的应用。

  • 标签: 重组人干扰素&alpha 2b 黄芪注射液 小儿轮状病毒肠炎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重组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rhG-CSF)甘露醇含量测定方法,并进行验证。方法采用比色法测定重组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rhG-CSF)中甘露醇含量。结果重组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rhG-CSF)中甘露醇含量与其相应的吸光度呈线性关系,线性范围为30-70μg/ml,回收率为95%-105%,重复性RSD≤5%,中间精密度RSD≤5%,耐用性RSD≤5%。结论比色法测定重组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rhG-CSF)中的甘露醇含量,简单快捷,回收率高,重现性好及专属性好,耐用性高,可用于测定重组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rhG-CSF)中的甘露醇含量。

  • 标签: 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 甘露醇含量 比色法。
  • 简介:摘要目的为了确保生产过程对产品不造成污染,生产的产品符合质量要求。方法先灌入液体培养基(TSB),再将果糖二磷钠无菌粉分装入液体培养基(TSB)中压塞轧盖。灌装样品先后在20~25℃与30~35℃下培养7d,并作阴性、阳性对照。结果无菌灌装生产环境及微生物检查合格,阴性、阳性对照样品符合要求,灌装样品经14d培养检查微生物未检出。结论经过三批培养基模拟灌装试验合格的操作人员在规定的B/A洁净环境中,按操作规程操作所生产的产品可以确保无菌要求。

  • 标签: 无菌工艺 培养基模拟灌装
  • 简介:摘要 : 目的:建立注射 rhCNB成品聚山梨酯 80含量测定方法,按 国家药品审评中心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和研究血栓通冻干粉在脑梗塞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4年10月-2016年10月期间收治的94例脑梗塞患者,按照随机分配原则将所有患者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各47例,其中参照组采用常规治疗,研究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联合血栓通冻干粉治疗,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参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8.72%,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74%,由此可以看出,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要明显高于参照组,且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研究组患者得到较为显著的改善,p<0.05,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脑梗塞临床治疗中采用血栓通冻干粉,能够显著的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值得推广。

  • 标签: 脑梗塞 血栓通冻干粉 临床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尿激酶治疗包裹性胸腔积液治疗效果。方法选用自2014年2月至2016年5月我院收入包裹性胸腔积液患者128例,随机分组,两组均行胸膜腔穿刺闭式引流腔内注射药物治疗,A组在此基础上加UK,治疗三周,比较两组患者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A组病人引流量显著多于B组,A组病人胸膜厚度及住院时间均少于B组,A组总有效率高于B组,A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B组。结论UK胸腔注射对包裹性胸腔积液疗效佳,可明显改善病人的临床症状,促进病人的肺功能恢复,并发症发病率低,安全可靠,值得推广。

  • 标签: 尿激酶 包裹性 胸腔积液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促进临床对细胞毒类抗肿瘤药物的合理应用。方法搜集临床用药资料,整理常用注射抗肿瘤药物的说明书等,对应用方法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临床注射应用细胞毒类抗肿瘤药物时的注意事项应引起足够重视。

  • 标签: 细胞毒 抗肿瘤药物 注意事项
  • 简介:病例:患者,女,73岁。因“反复右下腹疼痛一年余”入院普外科,诊断为:回盲部占位。既往史:高血压5年余,长期口服苯磺酸氨氯地平片5mgqd,入院血压120/70mmHg;糖尿病5年余,长期口服格列齐特缓释片60mgqd+阿卡波糖片50mgtid,入院随机血糖7.7mmol·L^-1。患者全腹软,右下腹轻压痛,可触及一4cm×5cm大小包块,质硬,可推动。

  • 标签: 阿卡波糖片 格列齐特 随机血糖 普外 血小板增多 阿司匹林肠溶片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 局部注射重组 α-2a干扰素对 尖锐湿疣的治疗效果。 方法: 全部 尖锐湿疣疾病 患者 均同时 行常规 疗法,研究组中 尖锐湿疣疾病患者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 重组 α-2a干扰素进行 局部 治疗 , 两组 尖锐湿疣疾病 患者 的 治疗 周期均为三 个月。 观察两组 尖锐湿疣疾病 患者 的治疗效果及治疗后的复发情况。 结果: ①研究组的总体有效率是 98.3% ;对照组的总体有效率是 78.3% ;②研究组的复发率是 3.4% , 对照组 的复发率是 20% ,上述数据 经卡方检验分析,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 结论: 重组 人α-2a干扰素能有效缓解尖锐湿疣疾病患者病情,有利于恢复患者健康,且复发率较低,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 标签: 重组人 α-2a干扰素 局部注射 尖锐湿疣 疗效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住院患者注射质子泵抑制剂的临床应用情况,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4年4月-2015年4月期间应用注射质子泵抑制剂药物(PPI)的内外科病例各200例,回顾性分析该类药物的适应证、用法用量、药物相互作用、不良反应等。结果400份例病例中,230例不合理,不合格率为57.5%,其中外科不合格率为62%,内科不合格率是53%。结论我院质子泵抑制剂的使用在用药指征、剂型选择、给药途径、药物相互作用等方面尚存在颇多不合理的地方,亟待改进。

  • 标签: 住院患者 注射用质子泵抑制剂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 注射阿奇霉素致儿童不良反应危险因素 。 方法 选择本院 2016 年 1 月至 2017 年 1 月 100 例儿童患者,采取随机的方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采取口服的方式服用 阿奇霉素 进行治疗,观察组采取注射的方式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 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 24.00% ,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 P > 0.05 。 结论 阿奇霉素在临床用药中不良反应较多,但用药方式无明显 影响 ,在对儿童进行治疗时应慎重使用。

  • 标签: 注射 阿奇霉素 儿童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通过三黄汤与奥美拉唑粉针剂联合治疗后取得的临床成效。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6月-2016年6月入院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20例,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一组10人。对照组治疗方法为奥美拉唑粉针剂治疗,观察组治疗方法为三黄汤联合奥美拉唑粉针剂治疗。针对临床治疗有效率情况,对两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临床治疗效果方面,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0%)比对照组(70%)高(P<0.05)。结论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通过三黄汤与奥美拉唑粉针剂联合治疗后取得的临床成效显著,能够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应大力推广应用。

  • 标签: 上消化道出血 三黄汤 奥美拉唑粉针剂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包裹性胸膜炎患者给予经双腔中心静脉导管引流、尿激酶注射联合治疗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7年5月本院收治的60例包裹性胸膜炎患者进行观察,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参照组各30例。参照组单独给予经双腔中心静脉导管引流治疗,研究组采用经双腔中心静脉导管引流、尿激酶注射联合治疗,记录两组总有效率、胸膜厚度、积液消失时间、引流总量。结果研究组引流总量、总有效率明显比参照组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胸膜厚度、积液消失时间都比参照组低,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经双腔中心静脉导管引流、尿激酶注射联合治疗对包裹性胸膜炎患者的治疗效果突出,加速胸液吸收,减轻胸膜粘连,加速康复进程,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包裹性胸膜炎 尿激酶 双腔中心静脉 导管引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