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7 个结果
  • 简介:据ClarkeTA2011年6月7日[ProcNatlAcadSciUSA,2011,108(23):9384-9389]报道,英美科学家首次精确地展示了细菌中运送电荷的细胞内蛋白质分子结构,详细揭示了细菌如何将电子由细胞内推到细胞外的"细枝末节",

  • 标签: 细菌 电荷 细胞内蛋白质 转运 英美科学家 分子结构
  • 简介: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是一项先进的医学分子影像技术。近年来,这一技术的临床应用日益增多。目前,PET检查对多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指导价值正逐步得到认可,部分项目已列入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医保报销范围。在我国,PET技术的应用也在迅速增长。本文在简单介绍这一技术的基本原理和主要优势的基础上,对其在肿瘤和心、脑疾患中的临床应用进展情况进行了概述,并对该领域当前的应用研究热点-PET/CT技术的优势与不足进行了讨论。

  • 标签: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 计算机断层(CT) 临床应用
  • 简介:目的探讨听力损失对脑葡萄糖代谢活动的影响.方法对12例有听力损失但无耳鸣患者进行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PET)研究,其中2例双耳全聋,10例双耳中度聋.分别在静息(视听封闭)和声刺激(2kHz短纯音130dBSPL)条件下进行PET成像.与13例听力正常者在静息条件下和4例听力正常者在声刺激条件下的PET作对照.PET示踪剂为18F标记的去氧葡萄糖(18F-FDG).用专门统计分析软件(SPM)以及感兴趣区技术(ROI)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例全聋患者的听皮层葡萄糖代谢活动显著低于正常人(P<0.001),而视皮层及体感皮层的代谢活动显著高于正常人(P<0.001).另10例听力下降患者的听皮层代谢活动低于正常人(P<0.05),声刺激后听皮层兴奋区域显著大于正常人(P<0.001).提示听力下降引起听皮层神经元葡萄糖代谢活动的相应下降,但与听力下降相邻频率的声刺激却引起相应听皮层的代谢活动的显著增加,而且兴奋区域扩大.表明听皮层发生了功能重组.全聋患者的结果提示,视觉功能显著增强了,这是系统间功能重组的重要证据.结论PET作为新型脑功能成像仪器,为研究听觉与脑功能提供了新方法,为听系功能重组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可塑性提供了有力证据.

  • 标签: 听觉 葡萄糖代谢 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 可塑性
  • 简介:【摘要】目的:设计一种核素自动分装仪,用于核素自动化分装时,根据实际需要分装的核素,控制不同管线的闭合状态,达到精确分装不同核素的目的。方法:精度控制部分基于电路仿真软件Protues和单片机软件开发软件Keil设计,在设备运行过程中用于控制蠕动泵的何时中断,何时切换旋转方向。调节功能操作台体积按钮,将核素分装体积参数设置为1.5ml、2ml和2.5ml,对该系统进行测试。结果:该自动分装仪可以实现两种放射性核素自动分装功能,分装精度可以达到设计要求(精度±0.1ml)。结论:该设备可以满足设计要求,减少工作人员的辐射的同时,达到交叉分装两种不同种类核素的功能。

  • 标签: 自动分装 扫码 解码
  • 简介:摘要心肌细胞利用葡萄糖、脂肪酸、乳酸及酮体等多种底物产生能量,以维持自身的正常舒缩功能。心肌细胞能量代谢的异常改变与多种心脏疾病相关,如心肌缺血和心力衰竭等。放射性核素显像作为一种无创性功能检查方法,能够用于心肌细胞代谢状况的评价。放射性核素心肌代谢显像剂是由放射性核素标记的心肌代谢底物及其类似物,在临床上分为氧代谢显像剂、糖代谢显像剂和脂肪酸代谢显像剂。笔者就近年来有关正电子核素心肌代谢显像剂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放射性核素显像 正电子显像剂 心肌代谢
  • 简介:目的:探讨正电子显像剂2-18F-2脱氧-D-葡萄糖(18F-FDG)的临床应用,对制备的18F-FDG进行无热源试验研究.结果:18F-FDG对肿瘤的早期诊断、良恶性的鉴别及检测肿瘤的复发与转移具有较高的准确性、敏感性和特异性.结论:18F-FDG对肿瘤的诊断、神经精神疾病、心血管疾病的应用和研究其有极高价值,其制剂无热源试验为阴性,显示可用于临床.

  • 标签: ^18F-FDG 肿瘤 诊断 内毒素检测 正电子显像剂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痴呆是一种以获得性认知损害为主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理解力、定向力、视空间能力等认知功能下降。由于不同类型痴呆的干预方法不同,故鉴别诊断极为重要。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PET)可通过不同示踪剂多角度反映脑功能变化,为痴呆的鉴别诊断提供影像学依据。文章对不同类型痴呆患者的PET特点进行了综述,以期为不同类型痴呆患者的鉴别诊断提供思路。

  • 标签: 阿尔茨海默病 痴呆,血管性 额颞痴呆 Lewy体病 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术 磁共振成像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 简介:正电子发射型断层成像(positronemissioncomputedtomography,PET)技术是上世纪80年代后期才兴起的一种新的影像检查手段.其利用放射性示踪剂原理,直接以解剖结构的方式显示了疾病的生理生化过程.近年来,PET在肿瘤疾病中的广泛应用,已使PET由10多年前的一个纯研究工具,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新的疾病检查和评估的方法.我们着重论述采用放射性核素18F标记的葡萄糖类似物18F-FDG(脱氧葡萄糖)作为示踪剂的18F-FDG-PET,在胃癌诊断、分期、治疗决策、疗效评价、预后估计中的应用价值和前景,以期更多的学者重视和了解PET在胃癌中的作用.

  • 标签: 正电子发射型断层成像 胃癌 病情评估 肿瘤转移 肿瘤复发 肿瘤分期
  • 简介:摘要本研究提出了一种高击穿电压AlGaN/GaN高电子迁移率晶体管(DCBL-HEMT),它具有通过在栅极和漏极之间的钝化层中加入两个负电荷区形成的双电荷区势垒层结构。负电荷的引入可以氟等离子体处理实现。相较于普通钝化层结构和场板结构的晶体管,具有双电荷区阻挡层结构的晶体管沟道中的电子被势垒层中的负电荷耗尽。栅边缘的电场集中得到改善,沟道层出现两个新的的峰值电场,使电场分布更加均匀。双电荷区势垒层结构可以调节沟道层中的电场分布,有效地提高器件的击穿电压。通过sentaurus仿真软件对器件的结构和双电荷区进行优化,最终得到了284V的击穿电压。

  • 标签:
  • 简介:目的:建立18F标记的正电子药物中氨基聚醚(Kryptofix2.2.2)的快速测定方法。方法:以经过碘铂酸盐试剂预处理的硅胶G板为载体,将18F标记的正电子药物供试品溶液和氨基聚醚(2.2.2)对照溶液点于薄层板上进行显色。结果:氨基聚醚(2.2.2)对照溶液在斑点中心显深蓝色的圆或圆环;供试品溶液中如有氨基聚醚(2.2.2),在斑点中心显深蓝色圆或圆环。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快速、灵敏度高且重复性好,适用于18F标记的正电子药物中氨基聚醚(2.2.2)的快速检测。

  • 标签: 氨基聚醚(2.2.2) 18F-FDG 18F-FES 18F-FLT
  • 简介:正电子放射性药品大多采用自动化模块合成以适应临床需要,这种全自动化模块的生产模式有其自身优势,但同时也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本文介绍了国产PET-MF-2V-IT-I型氟-18多功能模块的特点,并运用该模块进行单反应管合成、双反应管合成、点击化学合成、联合~(11)C碘代甲烷模块合成多种放射性药物,以满足临床及科研的需求。

  • 标签: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 放射化学 自动化放射性药物合成 氟-18
  • 简介: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positronemissiontomography/computedtomography,PET/CT)作为当今医疗影像学中最先进的设备,融合了PET的功能图像,又兼顾了CT的解剖图像,使两者合二为一,产生高清晰的融合影像,并通过智能化合成分析,有效降低了PET或CT的误差。PET/CT应用最为广泛而成熟的领域是恶性肿瘤的诊断,尤其在胃癌早期诊断中有积极的作用。

  • 标签: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 X线计算机断层成像 胃癌 检查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使用MRI观察不同表面电荷Fe3O4纳米颗粒在血管外膜传输通路中的传输行为。材料与方法6~7周龄SD大鼠12只,分为电中性组、正电组和负电荷组,每组4只,以下肢太溪穴为注射位点,分别于注射前后用MRI小动物活体成像系统检测3组大鼠的磁共振图像,通过计算、分析注射后其信号降低的体素点数目、位移和速度的变化来显示传输行为。结果经普鲁士蓝染色病理切片验证。结果注射后,电中性组、正电组和负电荷组的磁共振图像中均出现明显信号降低的区域;其中信号降低的体积随时间均明显增加(P<0.01);3组信号降低区域增加的速度随时间呈明显下降趋势(P<0.01),3组之间信号降低区域增加的速度明显不同(P<0.05 ),其中,负电荷组的平均速度明显低于电中性组(P<0.01)和正电组(P<0.05);3组信号降低区域的累计位移随时间呈明显上升趋势(P<0.01),药物组间与观测时间的交互作用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1),随时间的延长,电中性组(P<0.01)和正电组(P<0.05)的累计位移长于负电荷组。普鲁士蓝染色证实Fe3O4纳米颗粒在血管外膜传输通路中传输。结论正电和电中性的纳米颗粒在血管外膜传输通路中的传输速度高于负电荷,研究血管外膜传输通路作为给药途径时应考虑表面电荷的影响。

  • 标签: 血管外膜 表面电荷 纳米颗粒 磁共振成像 动物实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全程护理在婴儿痉挛症患儿正电子发射断层/磁共振(PET/MR)显像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纳入2018年7月至2019年10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核医学科行PET/MR显像的婴儿痉挛症48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4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试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取全程护理措施。比较2组患儿的检查时间、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及患儿满意度评分(由患儿监护人填写)。结果试验组检查过程所用时间、SAS评分、满意度评分分别为(15.1±0.5)min、(35.7±4.2)分、(92.8±5.5)分,对照组分别为(24.8±1.3)min、(43.8±3.3)分、(69.8±11.1)分,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32.940、7.357、9.088,P<0.01或0.05)。结论全程护理在婴儿痉挛症患儿PET/MR显像中可显著减少检查过程时间,降低患儿家属的焦虑度,提高护理的满意度,从而有利于临床医生进一步精准诊断癫痫灶,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全程护理 婴儿痉挛症 PET/MR显像
  • 简介:目的评价正电子发射型断层显像(PET)在结直肠癌术后肝转移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对18例怀疑结直肠癌术后肝转移的患者和3例怀疑其他疾病的患者进行PET检查,通过与CT比较及手术探查,评价PET在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断中的作用.结果怀疑术后肝转移的18例患者,经PET显像确诊17例,其中14例同时伴有肝脏以外的其他脏器转移(肺转移2例、腹壁转移2例、骨转移1例、腹腔淋巴结转移6例、纵隔淋巴结转移2例、锁骨上淋巴结转移1例);PET诊断阴性的1例患者,随访1年后仍无瘤存活.3例怀疑其他疾病的患者经PET检查发现有结肠癌伴肝转移.结论与CT相比,PET对结直肠癌术后肝脏及其他部位转移的敏感度更高,对术后肝转移患者是否选择再次手术具有更好的指导意义.

  • 标签: 诊断 肝转移 结直肠癌 患者 术后 断层显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全程护理在婴儿痉挛症患儿正电子发射断层/磁共振(PET/MR)显像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纳入2018年7月至2019年10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核医学科行PET/MR显像的婴儿痉挛症48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4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试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取全程护理措施。比较2组患儿的检查时间、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及患儿满意度评分(由患儿监护人填写)。结果试验组检查过程所用时间、SAS评分、满意度评分分别为(15.1±0.5)min、(35.7±4.2)分、(92.8±5.5)分,对照组分别为(24.8±1.3)min、(43.8±3.3)分、(69.8±11.1)分,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32.940、7.357、9.088,P<0.01或0.05)。结论全程护理在婴儿痉挛症患儿PET/MR显像中可显著减少检查过程时间,降低患儿家属的焦虑度,提高护理的满意度,从而有利于临床医生进一步精准诊断癫痫灶,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全程护理 婴儿痉挛症 PET/MR显像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认知行为干预法在幽闭恐惧症患者完成正电子PET/CT(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检查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 2020 年 8月—2021 年 8月我院收治的需接受正电子PET/CT检查的幽闭恐惧症患者 78例,按照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干预,干预组应用认知行为护理干预,采用系统脱敏疗法、暴露疗法、放松训练等有效的护理干预方法。比较两组检查完成率、患者焦虑程度。结果 幽闭恐惧症患者在首次扫描检查中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行为异常。经认知行为干预后,患者检查完成率明显升高,检查期间焦虑程度明显减轻。

  • 标签: 幽闭恐惧症 PET/CT检查 认知行为干预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组抗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单克隆抗体(单抗)的酸碱电荷异质体对其生物活性和亲和力的影响。方法分别用过氧化氢、肽-N-糖苷酶F、羧肽酶B对抗Her2单抗进行氧化、脱糖、酶切处理。用阳离子交换高效液相色谱法和毛细管等电聚焦电泳分析抗Her2单抗的电荷异质体,使用微量差示扫描荧光法分析抗Her2单抗的热稳定性,用细胞增殖抑制法和表面等离激元共振技术分析抗Her2单抗的亲和力。结果脱糖处理抗Her2单抗的酸性电荷异质体增加了5.58%,与免疫球蛋白G Fc受体1(high affinity immunoglobulin gamma Fc receptor Ⅰ,FcGR1A)的亲和力明显减弱,亲和力常数为9.032×10-8 mol/L。氧化和酶切处理抗Her2单抗的热稳定性降低,去折叠温度分别为63.6和59.5 ℃,均低于未处理抗Her2单抗(66.7 ℃)。结论3种处理均会使抗Her2单抗产生电荷异质性,脱糖处理抗Her2单抗与FcGR1A的亲和力减弱,氧化和酶切处理抗Her2单抗的热稳定性降低。

  • 标签: 抗体,单克隆 抗体亲和力 动力学 电荷异质体
  • 简介:目的探讨18F-脱氧葡萄糖(FDG)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成像-CT(PET—CT)和CT增强扫描在诊断F咽癌原发灶、颈部淋巴结转移以及远处转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1012年8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44例诊断或疑似下咽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以病理诊断及术后随访为金标准,统计并对比PET—CT和增强cT在诊断下咽癌原发灶、颈部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PET—CT在诊断下咽癌原发灶、颈部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均大于增强CT。在下咽癌原发灶诊断中,增强CT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度分别为97.44%(38/39)、3/5和93.18%(41/44),PET—CT则分别为100.00%(20/20)、1/1和100.00%(21/2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在颈部区域淋巴结转移诊断中,增强cT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度分别为73.91%(17/23)、52.38%(11/21)和63.64%(28/44),PET/CT的分别为16/16、4/5和95.24%(20/21),两者比较除特异性外,其他观察指标均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在远处转移诊断中,增强CT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度分别为2/4、97.50%(39/40)和93.18%(41/44),PET—CT则分别为5/5、16/16和100%(21/21),两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PET—CT彳F诊断下咽癌的原发灶、颈部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方面,优于单纯的颈胸部联合增强CT;在原发灶与远处转移方面的优势虽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仍提示PET—CT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在颈部淋巴结转移方面,PET—CT的敏感性、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均优于CT增强扫描。

  • 标签: 下咽肿瘤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肿瘤转移
  • 简介:目的探讨^18F-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X线计算机断层显像(FDGPET/CT)肿瘤显像与误诊原因。方法分析3例^18F-FDGPET/CT误诊为恶性肿瘤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全身^18F-FDGPET/CT显像在恶性肿瘤诊断、分期、疗效评价和预后判断等方面有明确的临床价值,但炎症、结核是最常见的非肿瘤性浓聚原因,常导致临床误诊。结论^18F-FDGPET/CT对恶性肿瘤的诊断有一定的价值,但易出现假阳性,特别是炎症、结核较为常见。因此,临床工作中,对恶性肿瘤的诊断应谨慎结论。

  • 标签: 恶性肿瘤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X线计算机断层摄影术 脱氧葡萄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