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皮肤衰老是多种机制共同参与的一种复杂的多因素过程。随着人们对面中部老化过程及解剖认识的进一步加深,各种手术方式得以改进,并出现一些新的微创外科技术,术后恢复快、瘢痕,如切口除皱、内窥镜除皱、埋线等。本文对近几年中部微创除皱手术中有关切口选择的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面中部除皱 小切口 皮肤衰老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关节综合征的CT表现和应用价值。方法对93例腰椎关节进行CT扫描。结果关节综合征的CT表现骨性关节增生硬化凹凸不平88例,关节间隙变窄消失60例,关节突增生肥大53例,软骨下骨质疏松囊样骨吸收45例,关节真空41例,关节囊钙化32例,关节半脱位23例。结论CT扫描是提高小关节综合征诊断准确率的有效方法。

  • 标签: 腰椎 小关节面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 简介:目的观察外侧切口治疗关节移位的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2004年10月~2006年4月采用腓骨尖至第4跖骨基底的外侧切口显露、复位后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31例(32侧)关节移位的跟骨骨折患者。骨折根据Sanders分型:Ⅱ型21侧,Ⅲ型11侧。术后第2天首次换药,拔除引流片的同时尽量驱除伤口内的残蹦淤血,患肢垫棉垫加压包扎。结果31例患者术后获3~18个月(平均10.5个月)随访。32侧跟骨关节复位良好,跟骨外形恢复满意。术前Boehler角为6.84°±9.36°,术后为32.06°±6.87°;术前Gissane角为106.04°12.03°,术后为115.81°±9.48°,手术前、后差异均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根据美国骨科足髁外科学会(AOFAS)的踝-后足评分标准评分:60~70分2侧,70~80分9侧,80~90分16侧,90~100分5侧。结论跟骨外侧切口对软组织的损伤较外侧延长切口、骨折显露清晰、且便于后期内固定的取出和距下关节融合术的实施,是治疗关节移位的跟骨骨折的一种较好切口选择。

  • 标签: 跟骨 关节内骨折 外侧小切口
  • 简介:目的:探讨利用螺旋CT原始数据建立包含牙列的颅复合体三维几何模型的数字化方法,建立一个高精度的包含牙列的颅复合体三维实体模型。方法:采用多排螺旋CT对恒牙早期骨性安氏Ⅲ类患者行常规头部平扫及三维数字影像重建,利用原始DICOM数据,自编程序,以及ANSYS和Solidworks软件,建立颅复合体三维几何模型。结果:建立完整的颅复合体三维实体几何模型,包含22块骨骼和28颗牙齿。探索出一条适用于活体的颅复合体三维几何模型的建模方法。结论:应用螺旋CT薄层扫描,ANSYS和Solidworks软件,建立包含牙列的颅复合体三维几何模型是一种准确、有效的方法。

  • 标签: 颅面 复合体 计算机 模拟
  • 简介:摘要分析了青煤矿W2701采煤工作面的瓦斯来源和处理瓦斯的方法,提出了几种解决问题的可行性方法,对降低回风隅角瓦斯、保证采煤工作面的正常生产和实现矿井安全的长效机制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

  • 标签: 瓦斯 超限 原因 方法
  • 简介:摘要脑血管病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缓慢进展性脑血管病,其病理机制涉及血管内皮功能障碍、血脑屏障破坏、神经元凋亡、神经胶质细胞激活以及炎症反应等。神经血管单元是脑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其病理学改变与多种脑血管病密切相关。目前,脑血管病的神经血管单元损伤机制日益受到关注。文章对脑血管病的神经血管单元受损机制进行了综述。

  • 标签: 脑小血管疾病 脑血管循环 血脑屏障
  • 简介:摘要脑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 CSVD)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病,其起病隐匿且临床表现多样。研究表明,神经血管单元(neurovascular unit, NVU)功能失衡与血管内皮功能障碍、血脑屏障通透性改变、胶质细胞活化等病理生理学过程存在多向作用和反复激活现象,在炎症和免疫等因素作用下共同推动CSVD的进展。文章就NVU在CSVD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了综述。

  • 标签: 脑小血管疾病 神经元 神经血管耦合 血脑屏障
  • 简介:摘要随着社会环境和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先天性耳畸形的发病率呈增高趋势。尽管新的分子遗传学研究成果不断出现,但先天性耳畸形发病机制方面尚无重大突破。为了能明确及验证其遗传学病因及耳部发育病理生理机制,必须依靠动物模型。该文就先天性耳畸形动物模型种类、经典建模方法、各自优缺点及适用范围等进行综述,为先天性耳畸形的研究者们选择、建立合适的动物模型提供参考。

  • 标签: 小耳畸形 动物模型 基因工程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利用舌钳钳住肿物,切除口腔颌面部肿物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2000-2008年利用舌钳钳住肿物,切除口腔颌面部肿物病例230例,介绍治疗口腔颌面部肿物的方法。结果各例手术均迅速完成,出血较少,术后均无复发及感染。结论利用舌钳钳住肿物,切除口腔颌面部肿物是一种既方便术者又减轻患者的创伤和负担的方法。

  • 标签: 舌钳 口腔颌面部 小肿物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切口有限内固定治疗关节移位跟骨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0月-2014年10月间收治的80例(98足)关节移位跟骨骨折作为临床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字列表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0例(48足)患者采用跟骨外侧“L”形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进行治疗,研究组40例(50足)患者采用切口有限内固定术进行治疗。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的Bolther角和Gissane角均明显高于术前,(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的Bolther角和Gissane角比较,(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优良率比较,(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2.0%)明显低于对照组(12.5%),(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关节移位跟骨骨折患者采用切口有效内固定治疗术进行治疗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且术后并发症少,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 标签: 小切口有限内固定 关节面移位跟骨骨折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对切口有限内固定治疗关节移位跟骨骨折的效果进行深入的探索。方法:为了将当前关节移位跟骨骨折患者的治疗效果提升,以性根骨外侧“L”形切口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和行切口有限内固定术作为本次对比项,以本院的200例关节移位跟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组后实施上述不同治疗方式,主要目的是比较两组不同治疗方式下的最终治疗效果。结果:比较后发现,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关节移位根骨骨折患者治疗期间,采取切口有限内固定治疗术可以取得显著的治疗效果。

  • 标签: 小切口有限内固定术 关节面移位跟骨骨折 治疗效果
  • 简介:目的:探讨利用螺旋CT原始数据建立包含骨缝的颅复合体三维有限元模型的数字化方法,建立一个具有生物力学特性的包含骨缝的动态颅复合体三维有限元模型。方法:采用多排螺旋CT对恒牙早期骨性安氏Ⅲ类患者行常规头部平扫及三维数字影像重建,利用原始DICOM数据建立颅复合体三维几何模型,在MSC.Metant前处理软件工具中划分网格。结果:建立了完整的颅复合体三维体几何模型和包含骨缝的完整颅复合体三维有限元模型,由630,379个单元和148,143个节点组成。探索出一条适用于活体的颅骨合体三维有限元数字化建模方法。结论:应用螺旋CT薄层扫描、三维重建软件Mimics和非线性有限元分析工具MSC.Marc相结合的方法,建立包含骨缝的颅复合体三维有限元模型是一种快速有效的方法。

  • 标签: 颅面复合体 计算机模拟 有限元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动态增强MRI(DCE-MRI)和扩散加权成像(DWI)的影像组学模型乳腺癌(最大径≤20 mm)的诊断效能,并与放射科医师评估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8年1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小病灶(最大径≤20 mm)205个,分为训练集(n=116)和测试集(n=89)。基于术前DCE-MRI和DWI序列,运用梯度提升决策树(GBDT)建立影像组学模型,预测测试集病灶的良恶性。测试集MRI图像由1名经验丰富的放射科医师评估,判断病灶良恶性。运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评估GBDT模型和放射科医师的诊断效能。采用DeLong检验比较ROC曲线下面积,McNemar检验比较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结果GBDT模型鉴别乳腺小病灶良恶性的ROC曲线下面积(0.950),与放射科医师联合DCE-MRI和DWI评估(0.935)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499,P=0.618),并显著高于单独运用DCE-MRI(0.874)或DWI(0.832)评估(Z=2.024,P=0.043;Z=2.772,P=0.006)。GBDT模型最佳截断点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90.0%,89.8%和89.9%,DCE-MRI联合DWI最佳截断点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97.5%,79.6%和87.6%,2种方法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²=0.800,2.286和0.083,P均>0.05)。结论基于DCE-MRI和DWI建立的影像组学模型乳腺癌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与经验丰富的放射科医师评估结果一致。

  • 标签: 乳腺肿瘤 磁共振成像 影像组学
  • 简介:目的:广谱熏蒸剂一硫酰氟熏蒸除鼠的投药剂量与作用时间的关系研究;方法:采用静式呼吸道吸入染毒法对各组大鼠进行熏蒸处理,观察中毒症状与死亡情况,运用二次响应回归模型对实验数据进行拟合及预测,并经过现场模拟验证;结果:响应模型有高度的显著性(P<0.0001),总决定系数R2=0.884,模型的一次项、二次项与交叉项均有统计学上的显著性意义,其决定系数分别为0.509,0.350,0.026,以该模型预测所得的硫酰氟除鼠剂量与作用时间值为依据进行现场模拟试验,除鼠率均达到100%;结论:根据本次研究基本确定了硫酰氟熏蒸除鼠的投药剂量与作用时间的关系,为今后熏蒸工作中设定正确的投药量与时间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 标签: 硫酰氟熏蒸 投药剂量 作用时间 响应面模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全麻复合枕神经阻滞在肌痉挛手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行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患者60例,分为全凭静脉麻醉复合枕神经阻滞组(观察组)和全凭静脉麻醉组(对照组),每组30例。比较两组患者诱导时、切皮时、分离骨膜、术毕,术后1h、2h、4h、8h的心率、平均动脉压和VAS评分的变化,比较两组患者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量以及术后苏醒质量和住院时间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在诱导时、切皮时、分离骨膜、术毕、术后1h、术后4h和术后8h的平均动脉压和心率低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患者术后1h、2h、4h和8h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术中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的用量下降,术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均缩短,住院时间减少(P<0.05)。结论全凭静脉麻醉复合枕神经阻滞有效提高肌痉挛患者手术中的血流动力学稳定性,缓解术后疼痛,提高患者苏醒质量,减少全麻药用量并加快患者术后康复。

  • 标签: 全凭静脉麻醉 枕小神经阻滞 面肌痉挛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建立胶质细胞-神经元共培养系统,制备体外神经细胞炎症模型。方法选用小鼠BV-2胶质细胞、NSC34运动神经元、HT-22海马神经元。实验Ⅰ 采用不同浓度LPS(10、100、500和1 000 ng/ml)刺激BV-2胶质细胞,提取胶质细胞培养上清液即条件培养基,分别培养两种神经元,采用CCK-8法选取导致神经元活力明显下降50%的LPS浓度用于Transwell共培养系统的建立。实验Ⅱ 将胶质细胞接种于Transwell上室,神经元种于下室。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12):对照组和LPS组,胶质细胞分别用细胞培养基、LPS培养或孵育6 h,随后更换新鲜培养基继续培养12 h,合并上、下室细胞继续培养。BV-2-NSC34 Transwell共培养系统共培养12 h,BV-2-HT-22 Transwell共培养系统共培养24 h。采用ELISA法检测神经元培养液IL-1β、IL-18浓度,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神经元凋亡率,采用qRT-PCR检测神经元Bcl-2、Bax的mRNA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神经元cleaved caspase-3、Bcl-2、Bax的表达。结果实验Ⅰ BV-2-NSC34 Transwell共培养系统中LPS刺激浓度为10 ng/ml,BV-2-HT-22 Transwell共培养系统中LPS刺激浓度为1 000 ng/ml。实验Ⅱ 与对照组比较,LPS组神经元培养液IL-1β和IL-18浓度、神经元凋亡率升高,Bax及其mRNA表达上调,Bcl-2及其mRNA表达下调,cleaved caspase-3表达上调(P<0.05或0.01)。结论通过条件培养基技术与Transwell共培养技术成功建立胶质细胞-神经元共培养系统,为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相关神经细胞炎症模型的建立提供实验方案。

  • 标签: 小神经胶质细胞 神经元 共同培养技术 炎症
  • 简介:摘要目的检测血中骨转移相关肿瘤标志物,为肺癌骨转移早期诊断提供理想的动物模型.方法6周龄雄性SD大鼠20只,随机分为PBS对照组和观察组,在大鼠左后肢胫骨平台下分别注射PBS溶液和人肺腺癌A549细胞.造模后第15天进行影像学测定并取材,评估骨质缺损程度,HE染色观察肿瘤形态,并通过检验学指标评估骨破坏程度.结果观察组大鼠体质量逐渐下降,对照组大鼠体重均缓慢增加.2周时观察组大鼠左后肢的活动功能已开始受到影响.显微CT和病理染色显示观察组大鼠胫骨平台破坏严重,呈明显的溶骨性表现,而PBS组大鼠未见骨结构改变.与PBS组相比,观察组大鼠血中BGP、ET-1、PGE2含量明显升高(P<0.01),有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利用人肺腺癌A549细胞接种于具有正常免疫功能的SD大鼠体内建立肺癌骨转移模型,同时检测血中BGP、ET-1、PGE2含量变化,为肺癌骨转移早期诊断提供支持.关键词骨转移瘤;非细胞肺癌;模型/大鼠;肿瘤标志物中图分类号R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2-0598-02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化疗并发症预警模型在非细胞肺癌患者化疗期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6年1月—2019年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外科收治的非细胞肺癌化疗患者106例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n=52)和观察组(n=54)。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通过化疗并发症预警模型进行护理。采用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和癌症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EORTC QLQ-C30)比较两组干预效果,统计两组化疗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化疗期间并发症总发生率26.92%(14/52),对照组为46.15%(24/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47,P<0.05)。干预后3个月,观察组患者HAMA(9.87±4.25)分、HAMD(15.54±3.58)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738、8.296;P<0.05)。观察组干预后功能评分、症状评分、整体生活质量评分、单项测量项目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非细胞肺癌化疗期间通过化疗并发症预警模型进行护理能够降低患者化疗并发症发生率,缓解患者负性情绪,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癌,非小细胞肺 化疗 并发症 化疗并发症预警模型
  • 简介:【摘要】:目的 针对颌骨 CT三维表面重建及头颅模型在颌复杂骨折治疗中的应用展开分析探讨。方法 选取我院 2018年 7月 ~2019年 7月收治的 74例颌复杂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颌骨 CT三维表面重建及头颅模型治疗,对其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窗口均 1期愈合,内固定微型钛板无松动、断裂,内固定钛钉无脱落。术后患者面部外形基本对称,咬合关系良好,张口度正常。结论 颌骨 CT三维表面重建及头颅模型有利于确定复杂颌骨折的程度与骨折的移位情况,有利于手术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颌骨 CT三维表面重建 头颅模型 颌面复杂骨折 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