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国家是由民族构成的,既有单一民族构成的国家,也有两个民族以上的多民族国家。我国有56个民族,虽然在我国硬币上只有汉字,但在纸币上除了汉字外,还有蒙古文、藏文、维吾尔文、壮文,充分体现了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同样,前苏联也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 标签: 多民族国家 币文 民族构成 纸币 硬币 文字
  • 简介:世纪交替之际,以全球化和欧洲一体化为背景,东亚区域统合问题陡然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政治家和学者在谈及这一话题时,普遍意识到在不同政治体制和存在严重历史纠葛的东亚国家间建立共同体的难度,认为这种东亚共同体的形成将是很遥远的事情.同时,一些以中日两国国民间相互认识为主题的问卷调查也常常得出彼此间存在严重不信任的结论,而罕有亲和之意.但吊诡的是,人们对这一'遥远目标'的热情却未因其实现艰难而减弱.相反近年来关于构建东亚共同体的政坛峰会和学界论坛络绎不绝,这显然与全球化的历史大背景有着密切的关联.

  • 标签: 全球化 民族国家 东亚认同 区域统合 区域“空间分裂” 区域认同
  • 简介:西方学者认为,当前的世界是一个由“民族-国家(nation—state)”构成的“国际体系”。随着工业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民族-国家体系也已经扩张到全球的每一个角落;“民族主义(Ila—tionalism)”迄今为止仍然是全球范围内影响最为深远、最具有号召力的政治口号之一。但中国作为一个特例,在经历了引进“民族主义”话语的时代以后,却最终选择了“多民族国家”的政治理念,并在现实运作中稳步发展,这表明“民族-国家”及其“民族主义”意识形态并非这个世界上的唯一选择。

  • 标签: 多民族国家 民族-国家 政治理念
  • 简介:在从中世纪封建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过渡的历史转折时期,即民族国家形成时期,英国殖民思想经历了一个从盲目到自觉、从感性到理性的发展过程.殖民思想与民族国家思想合流,是英国民族意识觉醒的反映,对英国海外殖民扩张活动产生了积极影响,它们共同推动着海上活动的蓬勃发展.托马斯·莫尔从人文主义道德观出发,提出建立海外殖民地的最初设想.理查德·哈克卢伊特是英国早期最重要的发现史学家,他为英国的北美殖民活动进行辩护.在海外殖民扩张问题上,弗朗西斯·培根竭力赞成英国拓展海外殖民地,建立新英格兰帝国.

  • 标签: 英国殖民思想 民族国家 民族意识 托马斯·莫尔 理查德·哈克卢伊特 弗兰西斯·培根
  • 简介:本文着重从民族国家构建的角度探讨辛亥革命前后蒙、藏等边疆地区的政治变迁.辛亥革命使“五族共和”“中华民族”学说从思想变成了政治实践,实际上成为梁启超政治思想、价值体系的代行者.可以说,因辛亥革命而昌盛的“五族共和”“中华民族”观念作为民国初期政府整合中央与边疆地方的意识形态,对边疆地方的民族国家之认同影响极深.

  • 标签: 辛亥革命 中央政府 边疆地方 民族国家构建
  • 简介:江上波夫,日本考古学家,东京大学名誉教授,上智大学教授。其所著《骑马民族国家》一书于一九六七年初版。本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提出了“骑马民族”这一概念,并以斯基泰、匈奴、突厥,鲜卑与乌桓为例,阐述了欧亚内大陆骑马民族的特征。第二部分论证了在日本的征服王朝,他认为:“从应神天皇朝以后直至大化以前,我国(指日本)在以天皇制度为代表的政治、社会、军事、文化等一切方面,都显现出了无数与大陆骑马民族、特别是征服王朝国家性质相同的现象”,因此,“如果没有从大陆经由朝鲜半岛征服日本——即所谓天神族的骑马民族的到来和建国的话,至少,上述现象中的大部分都是不可能发生的。”现在我们选刊该书译稿第二部分第二章的最后一节,供研究北方民族史与日本史参考。

  • 标签: 骑马民族 日本 突厥人 陵墓 大陆 埋葬
  • 简介: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是我国历史上的重要问题,但长期以来却由于一些理论上的问题没有正确认识而未能很好展开研究。我国各族加入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是自古如此,而是有一个过程、时间,有早有晚,方式也各不相同,而以各族和我国中央皇朝建立政治上的臣属依附关系作为加入之始。多民族国家民族结构、社会结构上必然是多元一体。多民族国家按其本身发展规律而产生阶段性,形成中国这一多民族国家历史的分期。

  • 标签: 中国 统一多民族国家 形成 发展
  • 简介:中国近代史上存在一个民族国家问题,中国近代的思想家们对民族国家理论也曾有过自己的认识与探讨。在世界范围的民族主义思潮日益高涨的今天,对这一认识作出归纳与索解不仅对繁荣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是必要的,对推进政治学领域的民族主义与民族国家理论研究也应有着重要...

  • 标签: 民族国家 国家理论 国家主义 民族主义 近代思想 国家思想
  • 简介:本文集中讨论了近代中国建国实践中的两个最重要的建国理念:共产党的人民国家模型与孙中山的民族国家模型.对于这两个建国理念及其各自的特点差异历史必然性做专门研究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 标签: 人民国家 民族国家 建国理念
  • 简介:清朝统治的成功系多种因素交织而形成的合力所致。商业政策作为清朝国家治理体系的一部分,既非"汉化"独具的内容,也非满洲特性,不失为破解汉化史观和强调满洲特性二元对峙格局的一个考察视角。清前期的商业政策已非抑商,秦汉以来的制度化的抑商政策和措施已经灰飞烟灭,通商已成为清前期商业政策的基本取向。通商对经济的推动、民生的改善是显而易见的。而经济发展,边疆开发,各地区经济联系加强,各族皆从中受益,生存状态得到改善,经济力便会转化为追求统一的驱动力,即统一力。这既是清代多民族国家得以统一与巩固的基础,也是动力机制。于此,通商政策确有力焉。

  • 标签: 清朝 商业政策 多民族国家 通商 统一
  • 简介:白寿彝围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主题,提出多种形式的多民族统一理论。对这一主题和理论,他从四个方面开展系统研究:(1)如何理解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学概念,“统一”与“多民族”的关系;(2)为什么会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因素和地理条件因素;(3)阐述中国社会长期以来具有一种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意识的传统,多民族统一国家规模实现的四种形式;(4)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的历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上现有的和曾经有过的民族共同创造的历史这一重大论断。并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史分期的划分、多民族的统一三方面,探索如何编撰一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史。

  • 标签: 统一 多民族 白寿彝 民族理论 价值
  • 简介:“中国疆域”理论向来是中国边疆学研究的薄弱环节,李大龙先生《从“天下”到“中国”:多民族国家疆域理论解构》为其增加了厚重。是书于理论层面通过对“五方之民”、“天下”、“中国”、“大一统”、“藩属”、“宗藩”、“羁縻”、“国家”等一系列概念的重新阐释,以不同视角准确地建构了中国古代多民族国家疆域由王朝国家嬗变为主权国家的合理性、合法性,准确把握了传统“中国疆域”向近现代“中国疆域”转换的内核。

  • 标签: “天下” “中国” 多民族国家 疆域理论
  • 简介:本文是作者在民族国家视角下探讨游牧族群与农耕族群互动关系的系列论文之一。作者认为“游牧行国”和“王朝藩属”一定程度上能够概括分别以游牧和农耕为主要生业的两大族群。因此在概述游牧行国体制、王朝藩属内涵及其特点的基础上,对游牧行国体制与王朝藩属碰撞和重组的阶段及其特点做了探讨,认为按照依据游牧行国的兴衰历程、游牧族群的聚散转变,以及其与王朝藩属、农耕族群互动的轨迹,可以将游牧行国与王朝藩属的互动过程分为五个阶段。(1)先秦至秦汉时期(公元1世纪之前),匈奴游牧行国的出现及与汉王朝藩属体系的碰撞、对峙和交融。(2)从“匈奴遁逃”到北魏灭亡,是游牧行国发展的第二个时期,时间大致从永元三年(91)到永熙三年(534)。(3)从北魏分裂至唐朝灭亡,是游牧行国发展的第三个时期,时间大致从东魏太平元年(534)到后梁开平元年(907)。(4)从后梁开平元年(907)到明朝建立(1368),是游牧行国发展的第四个时期。(5)从明朝建立到清朝的“大一统”,是游牧行国发展的第五个时期,时间是洪武元年(1368)至1911年。

  • 标签: 游牧行国 王朝藩属 族群互动 阶段划分
  • 简介:本文基于国家治理的理论,从中央与地方政府(民族地区)关系的角度,进一步论述了国家民族关系。国家治理的理论是深化认识国家民族关系的重要基础;中央对民族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是国家民族关系的重要机制;项目则是中央处理国家民族关系,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措施。国家通过财政支付和项目制,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体现国家民族地区的有效治理。

  • 标签: 国家治理 财政转移支付 项目制 国家—民族
  • 简介:现代民族国家的兴起与发展,在人类社会引发了两大政治潮流:一是民族独立运动,即寻求自由、独立和平等的民族力图建立民族独立国家;二是国家整合运动,即民族国家力图以共同的国家认同为基础,有机整合国内各民族,从而建立一体化的民族国家共同体。于是,在全球范围内,民族国家之间就出现极为复杂的政治关系。本文主要探讨在民族国家建设过程中,国家整合与保障国内少数民族权力之间的内在关系。

  • 标签: 民族 国家 民族权利 国家整合
  • 简介:本文是笔者的"多民族国家建构视野下的游牧与农耕族群互动研究"系列论文之一。在系统梳理了双方关系的基础上,认为在中华大地上游牧行国体制与王朝藩属体系的第一次碰撞发生在秦汉时期游牧行国和王朝藩属先后实现游牧和农耕地区的"大一统"之后,两大政治体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碰撞是自然的结果,是两大政治体分布的空间和支撑其存在的具有互补性的经济基础所导致,而碰撞的结果则是匈奴游牧行国体制最终被王朝藩属体系所涵盖,成为王朝藩属体系的一部分,而匈奴族群的一部分也被融入农耕族群之中。

  • 标签: 匈奴 汉王朝 游牧族群 农耕族群 碰撞 重组
  • 简介:作为欧洲屈指可数的领土大国,乌克兰现今仍面临着不容乐观的民族构建问题。其主要根源在于独立后的乌克兰继承的是一份充满裂痕的历史遗产,国家严重缺乏整合性要素,从而大大增加了民族构建的艰巨性。但经过多年的努力,乌克兰的民族构建取得了一定成就,主要表现为国家领土完整的基本实现和主体民族主义的初步创建。然而,乌克兰的民族构建仍面临诸多挑战,主要包括国家民族主义的缺失和国家政权的弱小。

  • 标签: 乌克兰 民族构建 民族主义 俄罗斯
  • 简介:本文通过对当下全球化运动中,全球化、国家权力和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分析,试说明:当下的全球化运动无法在国家权力之外运行。只能在民族国家的框架中执行。因而,此前所幻想过的种种美妙的图景,诸如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经济全球化、政治力量实现最优化配置的政治全球化以及使各个民族文化获得最为充分的发展,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实现世界文化的共同繁荣等等,都将由于国家利益这个藩篱而步履蹒跚。全球化绕不开国家权力,民族文化同样摆脱不掉国家权力。现实地说,时至今日还没有找到一种途径,在国家权力之外进行全球化,或者民族文化推开国家权力。自由发展。

  • 标签: 全球化 国家权力 民族文化 现代性
  • 简介:清朝,是满族为主体统治的王朝,满汉矛盾贯穿清代历史,这种矛盾,又有一个产生、尖锐、缓和、减弱的发展过程,但始终存在,这是不争的事实。这种民族矛盾为什么会产生,又为何长期存在,仅用清初的军事征服、屠杀及其矛盾余绪,是不能够完全说清楚的。另外,清初满族征服中原时,

  • 标签: 民族矛盾 古代民族 清代 国家 满汉矛盾 军事征服
  • 简介:中国历来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传统中国民族思想的主流是以文化辨民族,并形成了“大一统”的国家观。民族主义思想是伴随近代西欧民族国家建构而出现的,其核心理念是国家民族决定。鸦片战争后,在列强殖民入侵和西方民族主义思潮影响下,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开始出现分裂主义思想和运动的倾向。作为对列强殖民入侵下民族分裂危机的回应,中国近代民族主义趋向于通过同化政策进行“国族”建构,但这种国家政治建构的努力难收其效,根本原因还在于它始终未能摆脱“民族——国家”的束缚。

  • 标签: 传统中国民族国家观 西方民族主义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 同化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