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7 个结果
  • 简介:<正>赤脚律师在中国当代司法活动中的生存状态和中国基层行政诉讼中的种种问题,正得到学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应星的《行政诉讼程序运作中的法律、行政与社会》将两者密切结合并作了深入的实证研究。以一个赤脚律师长达十

  • 标签: 行政诉讼程序 执行机制 证明责任 律师事务所 规制 功能主义
  • 简介:<正>本辑《评论》主要包括"论文""评论"和"北大讲坛"三部分。宾凯的《法律如何可能》是一篇较为系统地研究卢曼法律社会学的论文。它试图对卢曼建构主义知识论与其一般社会理论及法律社会学之间的复杂关系进行重构:卢曼借助建构主义的"二阶观察"这个核心概念,在回答了"知识如何可能"的经典知识论问题的基础上,对"社会如何可能"和"法律如何可能"

  • 标签: 法律社会学 建构主义 知识论 社会理论 按语 卢曼
  • 简介:<正>主题研讨20世纪50年代,美国法律史研究领域出现了所谓的"赫斯特革命",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法学院的J.威拉德·赫斯特教授在其《美国法律的成长:造法者》、《法律和19世纪美国自由的条件》等著作中提出法律史的研究要从"内史"转向为"外史"。法律内史是从法律"盒子"内部来写历史,是将法律作为唯一的研究对象,用法律来解释法律,把法律史研究几乎变成了纯法律专业的活动。赫斯特教授则认为法律是具有社会功能的工具,是社会价值观的体现,对

  • 标签: 法律史 中国法学教育 法律专业 美国法律 法律职业教育 法学本科教育
  • 简介:<正>《北大法律评论》第6卷第1辑曾讨论过转型社会中的司法过程,本辑的主题研讨"法律的社会科学研究"实际上也是在转型中国的大背景下展开讨论的。这一研究实际上是要我们将社会科学方法借鉴和吸收到法学研究当中,打破学科之间的藩篱,只要能够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任何方法都是可以考虑的。这也是改变法学"幼稚"的途径之一。目前在中国,虽然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重视,但法律的社会科学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本辑主题研讨收录的几篇文章

  • 标签: 社会科学研究 法律评论 合同法 社会科学方法 司法过程 转型社会
  • 简介:<正>作为人类社会探索治理之道的历史成就,法治主义寄托了人们设计美好生活图景的政治理想。法治主义追求普遍的服从和良好的法律,强调法律的至上和司法的最终解决,不仅作为一种政治理想的图景,也作为一种植根于生活的实践。本辑关注法治主义照应下的法律实践与司法治理。本辑由四个单元构成:第一单元的论文栏目,组织了"法律实践研究的交叉学科视野:法律经济学(二)";第二单元的评论栏目,组织了"法治主义与法律的‘跨国’实践"和"法治主义与‘异化’的司法";第三单元的论坛栏目,组织了"环境、公益与司法治理:基于广州水域污染诉讼案件的讨论";第四单元的阅读经典栏目,组织了"霍布斯、洛克与梅因"。

  • 标签: 法治主义 环境公益诉讼 梅因 政治理想 水域污染 法律经济学
  • 简介:<正>本辑主题研讨:死刑问题。自贝卡里亚以降,死刑存废的论争一直是各种社会心理与价值判断之间激烈交锋的场所。而当死刑存废问题在一个国家成为矛盾的焦点时,几乎必定是这个国家的制度与社会观念同人权保障等新兴诉求在新旧交叠之际产生了冲突。21世纪初叶的中国,正是处在了这样一个关节点上,于是一些与死刑相关的刑事案件受到社会舆论的空前关注,决策者应

  • 标签: 死刑存废 死刑案件 死刑问题 价值判断 法律评论 社会观念
  • 简介:<正>从《刑事诉讼法》制定的1979年至今已27年,从对其修改的1996年至今也已十年,学界和立法界不断地发现问题,然后提出“与国际接轨”的改革方案,然后继续发现问题……始终走不出精心设计的制度在实践中被架空的困

  • 标签: 刑事程序法 程序正义 实质正义 中国问题 正当程序 婚姻法
  • 简介:<正>本辑《评论》包括“主题研讨”、“论文”、“评论”三个部分。人民陪审员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参审制度。无论是历史演变过程还是实际运作,它都既不同于英美法系的陪审团制,也不同于大陆法系的参审制。在中国,其形成发展随着当时的政治和司法状况而起伏波动。二十年来,中国的法制逐渐步入正轨,但人民陪审员制度作为一项司法制度却渐趋衰落。200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很大程度上相当于一部《人

  • 标签: 人民陪审员制度 司法制度 理论 制度作为 大陆法系 社会科学方法
  • 简介:<正>主题研讨我们倡导迈向法律实践研究的交叉学科图景。这一辑,我们组织的是"法律实践研究的交叉学科视野:法律经济学"的主题研讨。法律经济学,亦称"法律的经济分析",用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法学问题。这种学术努力,可以追溯至塞萨里·贝卡利亚、杰里米·边沁、亚当·斯密、卡尔·马克思、阿道夫·

  • 标签: 编者按语 主题研讨 法律经济学 贝卡利亚 经济分析 交叉学科
  • 简介:<正>新中国已经度过了她的六十岁生日,如何从政治与法律的角度理解这过去的六十年,理解新中国建立后的三十年和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年?这对于法学家来说,是一个无法回避却又充满挑战的问题。无法回避是因为,如果无法从政

  • 标签: 三十年 人民主权原则 新中国 群众路线 司法制度 共谋共同正犯
  • 简介:<正>在中国改革的进程中,无论是对于法治化还是市场化抑或民主化来讲,对财产权问题的认识都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学者在讨论中国改革中的现实问题、对未来提出设想或者实践者在面临选择具体变革措施的时候,往往会发现,种种复杂现象背后的症结,正在于财产权。比如,在探讨公司治理问题的时候,人们会发现国有股权是隐藏着的重要约束;在探索国家转轨之路时,"斯托雷平"式的资产分配也引起学者的深深忧患;人们也意识到,苏东的变革模式同中国的变革模式之间的重大差异也在于所有权变革的路径不同;物权法起草过程中,现实中财产关系的模糊不能不说是巨大的障碍;甚至,农村里女儿出嫁所面要临的财产分配,也能够引发一系列对制度的思考。"财产权"潜伏和穿梭在因果关系所形成的网与网之间。对财

  • 标签: 财产权 中国改革 产权问题 市场化 现实问题 公司治理问题
  • 简介:<正>本辑《北大法律评论》首先为大家在商事与经济法律领域推出几篇有独到价值的学术论文。由于传统大陆法系截然划分"债权/物权"、"契约/组织"等概念,如何在大陆法框架内认识作为商事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信托法?一向是商事法律中

  • 标签: 信托法 大陆法系 中华法系 证券市场 民族主义 法律评论
  • 简介:<正>本辑《北大法律评论》分为"主题研讨"、"论文"与"评论"三大主体部分。纵观20世纪西方史学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发现,其重大变化之一就是传统史学的主流地位逐渐为社会文化史所取代,文化、经济、政治、法律等各种因素之间的微妙关联与深层互动,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与重视。这种如今方兴

  • 标签: 清代 互动关系 中国法律史 司法档案 习惯法 法律评论
  • 简介:<正>宪法与政制可以说是古典法理学与政治哲学的经典主题,在当今的法学理论中,宪法与政制制度也是一个无法回避的命题。尽管有些学派主张避开研究这些宏大叙事的主题,转而研究更为实证或微观的领域,但是,如果我们不注重对这些重要领域的研究,积累和深化我们对世界和中国的宪政问题的认识,那

  • 标签: 宪法变革 欧洲法院 美国宪法 政治哲学 宪政实践 法国大革命
  • 简介:<正>中国,无论是国家,还是社会都处于巨大的转型之中,只有把司法过程放到这一宏观背景之下去认识、理解,我们才会深刻地看清司法现状乃至其今后的发展态势,从而才能提出真正符合中国国情、满足中国人民需要的建议。《北大法律评论》早在1999年就办过"中国的审判委员会制度"、"中国乡村社会的法律"主题研讨关注中国司法中的问题。并且在以后的几年中,不断刊载这类有关司法问题文稿。对司法问题的重视,在其他杂志和书刊上同样也可以寻到痕迹。这的确是因为中国司法中存在诸多的不足,而司法对于中国的法治化又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的缘

  • 标签: 司法过程 司法问题 发展态势 中国乡村社会 法律评论 中国司法
  • 简介: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青年工人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农村联产承包制和城市国企改制的推进,中国工人的内部出现了两支队伍。一支队伍是从农民转化而来的"农民工",另外一支队伍则是在国企中为国贡献多年的"老工人"。这两个工人群体,不管是在生产、生活经验上,还是在思想意识上,都存在巨大的差异。随着老一代农民工和国企工人的退出,新生代农民工和新国企工人逐渐站上历史舞台,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柱,他们的工作和

  • 标签: 农村联产承包制 新生代农民工 思想意识 社会主义国家 社会未来发展 中国社会变迁
  • 简介:时经月余的运做,东师青年论丛与全国的团干部见面了。它是新时期高校共青团工作在改革中前进、在创新中发展的产物,也是东北师范大学团委两年来坚持开展团干部队伍建设活动的内化结果。本论坛虽名为“东师青年论丛”,实为全国高校团干部研讨理论、交流思

  • 标签: 《东师青年论丛》 按语 高校 共青团工作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