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严格意义上的民事死亡制度起源于罗马,判罪、移民两种导致民事死亡的原因,在罗马法上都发生了。从此,这两者成为历代的立法者和法学家考虑民事死亡问题的主线。而且,罗马法学家感受到了一种类似于死亡的导致民事法律关系变化的法律事实,还差一里路把它提升为概念,进而反过来把它系统化为制度,这一工作由中世纪法学家完成。他们型构了拥有自然死亡和民事死亡两个种的死亡的属概念,进而把两种死亡都当作导致法律关系变动的原因。而后,民事死亡按罗马人开创的三个方向以立法的方式实现了体系化。但在19世纪后半叶,民事死亡制度遭遇了合理性危机,导致多数采用它的国家和地区名义上废除了它。但实际上,这种废除实际上是“粉碎”。换言之,民事死亡的效果首先被分解为公法上的和私法上的,然后在这两个范围内又进一步地破碎化。除了少有的剔除,其余的“碎片”都换了个名称继续存在直到今天的现代法中。为何民事死亡制度不死?因为它满足了一个社会清除害群之马的需要和内外有别的需要。

  • 标签: 民事死亡 社会死亡 社会瘫痪 民事禁止 剥夺权利
  • 简介:荀子是战国末期的大思想家,他认为,人性是恶的,但人有理解和实践礼义法度的资质和才具,可以在后天通过自己努力磨砺,并在贤师和良友帮助下,化性起伪,而趋于善,并最终成为圣人。荀子"性恶"与孟子"性善"表面看起来大相径庭,但完整考察他们关于人性的思想,则是可相通的,而荀子实际上也有被误解之处。

  • 标签: 荀子 孟子 人性 善端 资质 才具
  • 简介:程序公正是司法公正的重要要素之一,本文通过对程序公正的实现及其实现载体、实现程度阐述了程序公正通过审判公开原则的贯彻落实而实现.

  • 标签: 程序公正 审判公开 法学
  • 简介:<正>一、旧题新议:"司法说理"的国际境界"司法裁决应否说理"(定性)已是学术与实务的老话题,通说答案也是肯定性的,剩下的问题便是:"司法应当如何充分说理"(定量)以及究竟怎样"说"才算"充分"(方法)。学界喜欢追逐新话题而淡忘老话题:新话题似乎更具"吸引力",而旧话题太具"竞争性"。重拾老话题需要勇气和功力;不论是定性、定量还是方法分析,重拾"司

  • 标签: 犯罪论体系 司法问题 危害人类罪 类罪名 战争罪 证明标准
  • 简介:科学证据是诉讼证据的当代特征。它是对常识证据的超越,但超越并不是否定,并不意味着常识证据退出了诉讼舞台。在诉讼过程中,人们优先使用的仍是常识证据。“科学将会将经验常识从事实认定中彻底清除”的断言有所偏颇。科学的发展使科学证据呈现出开放性外延,与此相适应,其内涵应受到较少限制。科学证据由物证、书证等法定证据转化而来,其转化的途径就是在证据的收集、生成、举证、质证环节使用了科学原理、技术和方法。这些环节犹如跨栏赛中的障碍,又如流水线上的过滤器,只有充分发挥它们的协同、制约作用,科学证据的本质属性一一科学性才得以有效保证。

  • 标签: 科学证据 常识证据 运行环节 科学性
  • 简介:行政争议作为行政诉讼制度的核心概念,是行政诉讼与民事诉讼、刑事诉讼的根本不同之处,如何界定与判定行政争议则是行政诉讼理论中的一个基本问题.本文在公私法二元分立理论背景之下指出行政争议是行政主体在行使公权力过程中与相对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发生的、依据公法可以解决的争议,并以主体、公权力、权利义务等因素作为判断行政争议的标准.提出了从制度层面增加"行政争议"的概括性规定和设立权限争议的解决机制两点建议.

  • 标签: 行政争议 民事争议 民事诉讼 刑事诉讼 行政诉讼制度 行政主体
  • 简介:仲裁是一种法律服务,其基本性质是契约性,司法性是仲裁的重要衍生特性。仲裁关系可以分为内部关系与外部关系。如果某个问题是内部关系问题,那么就应该着重考虑其契约性;如果是外部关系问题,就应着重考虑其司法性。

  • 标签: 司法性 《仲裁法》 契约性 法律服务 外部关系 内部关系
  • 简介:“改革”具有多重含义。第一层含义是“革命”,属于宏观层次的改革,是特定社会历史阶段发展的直接动力,根本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具有根本性、广泛性和深刻性;第二层含义是“改进”、“完善”、“改良”,属于中观层次的改革,主要指通过改变、改正错误或消除缺点来使体制机制变得更好,也就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第三层含义指“改造”、“改变”、“重组”、“重建”、“革新”等,属于微观层次的改革,针对的是具体的方针政策,旨在调动广大劳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坚持第一层次的改革,关键是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坚持第二层次的改革,要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深化第三层次的改革,要切忌瞎折腾。

  • 标签: 改革 革命 改良 革新 层次 邓小平
  • 简介:现行单位刑事责任的立法规定是以单位犯罪是一个犯罪行为为理论前提的,因而存在诸多理不断、剪还乱的理论死结。为此,有必要重新审视单位犯罪的形态结构,理顺犯罪单位与犯罪单位成员之间的罪责关系。通常所说的“单位犯罪”实是一种特殊的犯罪聚合体,具体包括两个犯罪行为:一个是客观实在的由单位成员实施的自然人犯罪;另一个是法律拟制的单位犯罪,即源初意义上的“单位犯罪”。这两个犯罪行为因“为单位谋利”的单位成员行为在法律评价上的双重性而被立法者人为地聚合在一起,但单位责任和单位成员责任在构成和追诉上应当是各自独立和分离的,二者并不牵涉或互为前提。

  • 标签: 单位犯罪 形态结构 单位成员 单位利益 责任分离
  • 简介:《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第121条规定:"当事人起诉到人民法院的民事纠纷,适宜调解的,先行调解。"该规定一面世就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人们普遍认为这意味着调解优先这一原则要正式写入《民事诉讼法》中。本文作者通过对先行调解和调解优先这两个概念的剖析和区分,为我们更正确和深刻地理解这一条文提供了新的视角。

  • 标签: 先行调解 调解优先 区分
  • 简介:明清两代的官员都认为自己的俸禄很少,甚至认为:“自古官俸之薄,未有若此者”(《明史·食货志》)。实际上官员的合法收入足以维持其体面的生活,但他们仍声称俸禄太低,为官吏贪污受贿开脱。现实中的“不贪不滥,一年三万”,“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与贪污有何关系?提高他们的俸禄就能够养廉吗?历史似乎告诉后人,高薪不能够养廉,严惩不能够去贪,只有对权力实施有效的监督,才能使廉贪观念深入人心,也才能有利于官员履行管理国家的职能,为人们提供越来越多的服务。

  • 标签: 俸禄 陋规 公费银 养廉银
  • 简介:<正>社会发展是一个全面的概念,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和进步,但最主要的是生产力的发展。而社会发展动力,实质就是用什么力量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问题。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的重大问题,但这个问题长期没有得到正确的解决,邓小平理论明确回答了这个问题,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到了新阶段。

  • 标签: 毛泽东 邓小平理论 社会发展动力 社会主义发展动力论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
  • 简介:<正>一、外国法的查明的概念所谓外国法的查明,又称为外国法内容的确定,在英、美法系国家则称为外国法的证明,它是指一国法院根据本国冲突规范指定应适用外国法时,如何查明该外国法的存在和内容。“法官谙知法律”(Juranovitcuria)是一个古老而美好的谚语,但事实上,由于世界各国的各种法律千差万别,纷繁复杂,任何法官都不可能通晓世界各国的法律。因此,当一国法官在审理涉外民事案件时,如依本国冲突规范的指定应适用外国法,就必须通过一定的方法来确定该外国法中有关规定的存在和了解其内容。

  • 标签: 外国法的查明 国际私法 法官 中国的实践 当事人举证 冲突规范
  • 简介:"公司利益相关者"自传入我国后,对我国公司治理理论产生了较大影响,有学者在其基础上提出了"公司多边治理"的概念,用以重塑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然而,因缺乏相应的法理学基础以及在市场经济中的不可行性,目前把"多边治理"引入我国公司治理领域非但不能促进公司长远发展和保护社会利益,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

  • 标签: 公司多边治理 公司利益相关者论 股东利益 社会利益
  • 简介:个人从事隐名投资活动的税收待遇涉及对出资行为的流转税处理和所得收益的所得税处理。虽然现行税法尚未明确规定其税收待遇,但是实践中税务机关和司法机关可以根据税收法定原则和实质课税原则来解释和适用税法相关规范,确定隐名投资活动中相关税收的纳税义务人,并据此确定相应的税收待遇。

  • 标签: 隐名投资 税收法定 实质课税
  • 简介:社会显秩序是指用权力与法规命令推行的秩序,隐秩序是指由自发的适应性交往构成的秩序,它使人们理性决断成为可能。正像在资源配置上,单纯的计划经济企图用显秩序取代隐秩序招致失败一样,在对人们的社会行为的控制上,单纯依靠显秩序也必将导致“有法不依、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等政府失灵现象。应当通过法制来加强德治,改造社会隐秩序以创造依法治国的道德环境,建设起社会主义制度的新秩序。

  • 标签: 德治 法治 社会隐秩序 社会显秩序 社会秩序 政府失灵
  • 简介:政府与社会是古往今来学者们所热切关注的.在本文中社会指的是市民社会,政府起源于社会,而且政府只是作为社会的工具,其存在是为了实现社会蕴含的自由和平等.在现实中,由于政府具有自我膨胀的本性,导致了'强政府,弱社会'的现状.而这种局面有许多的缺陷,所以在世纪之交'政府权力回归社会'成为一种趋势所向.那么,社会怎么能制约政府权力?本文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加以分析,并结合我国的现实情况提出了如何加强社会制约我国政府权力的机制.

  • 标签: 市民社会 政府 非政府组织
  • 简介:权利穷竭原则,是知识产权法上的一个重要原则.这一原则是基于私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平衡而产生的,其直接理论依据就是经济利益回报.它在传统知识产权领域得到广泛认可,并被用来分析国际贸易中的平行进口问题.它与知识产权的地域性特征相结合,产生了权利国内穷竭和国际穷竭两种学说,国际穷竭说是用来支持平行进口的.尽管权利穷竭说与平行进口关系密切,但它并不能完全用来评判平行进口是否侵权.

  • 标签: 平行进口 知识产权制度 国际贸易 侵权行为 经济利益 权利穷竭原则
  • 简介:毛泽东和黄炎培关于历史周期率的谈话,早已家喻户晓,毛泽东的结论是:“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2012年12月26日新华社报道习近平总书记谈到毛主席和黄炎培关于历史周期律的对话,其中“历史周期律”的“律”字不同于黄炎培《延安归来》原著的“率”字。

  • 标签: 历史周期律 民主 历史周期率 黄炎培 毛泽东 毛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