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研究心电图表现为Q波与非Q波的冠状动脉闭塞患者的临床造影情况及临床特征。方法将心电图表现为Q波的28例患者作为Q波组,将心电图表现为非Q波的58例患者作为非Q波组,对比两组患者的冠脉造影情况及临床特征。结果非Q波组患者的侧支循环建立比率及心绞痛病史发生率、高血压发生率和脑梗死发生率均高于Q波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冠状动脉闭塞患者通过心电图进行疾病诊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应结合患者的具体病情应用其他检查方法对其进行联合诊断,以提高疾病的临床确诊率。

  • 标签: 心电图 冠状动脉闭塞 临床特征
  • 简介:目的对冠状动脉痉挛致心肌梗死患者临床特点进行总结,分析冠状动脉痉挛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特点与预后.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9月至2009年10月12例因冠状动脉痉挛致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2例患者内科治疗后均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示正常或仅管腔不规则,其中2例术中发生冠状动脉痉挛并植入冠状动脉支架.经3~6个月随访这2例患者内科治疗效果不佳,院外曾多次发作胸痛伴心电图下壁导联ST段抬高,喷服硝酸甘油缓解,余患者规律服用药物再无胸痛发作.结论冠状动脉痉挛是导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原因之一,部分患者对常规钙离子拮抗剂及硝酸甘油无效,对此类患者介入治疗尚无明确指征.对药物强化治疗无效、有反复缺血症状患者植入冠状动脉支架可能是有益的选择.

  • 标签: 冠状动脉痉挛 急性心肌梗死 冠状动脉造影
  • 简介: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目前已被作为判断血流速度的一个重要指标。Mangiefi等曾报道7%合并心绞痛的慢血流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是正常的。但存在冠状动脉慢血流。KempHG等发现15%具有典型胸痛的患者冠状动脉正常,但存在冠状动脉慢血流。严重的冠状动脉溶栓治疗后、冠状动脉支架术后、冠状动脉造影术中存在气体栓塞等也会导致冠状动脉血流减慢,有些冠状动脉血流减慢还相关于冠状动脉扩张、痉挛.以及心肌病、瓣膜病、结缔组织等病变,但这些病因所导致的冠状动脉血流减慢具有不同于以上的病理生理机制和临床意义。近些年随着冠状动脉造影的应用和普及,临床医生对于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越来越重视。

  • 标签: 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慢血流 冠状动脉血流 冠状动脉造影术 冠状动脉正常 动脉溶栓治疗
  • 简介:冠状动脉瘘是指左右冠状动脉或其分支与心脏或大血管之间存在异常交通,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心血管畸形,我院自1996年以来收治冠状动脉瘘2例,报告如下:

  • 标签: 外科治疗 诊断 冠状动脉瘘
  • 简介:临床药师对1例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整个治疗过程进行药学监护,该患者在早期给予“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等对症支持治疗后,病情未见明显好转,药师考虑氯吡格雷受代谢通路(快、中、慢)和基因多态性的影响有抵抗现象,从而影响抗血小板效果。通过对氯吡格雷进行CYP2C19基因型检测,结果显示氯吡格雷对该患者抗血小板治疗效果较差,需要更换其它药物。药师结合相关辅助检查,为患者精准用药制定个体化用药方案,并对药物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相互作用、不良反应等进行监护,经过积极治疗,患者病情明显好转。

  • 标签: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氯吡格雷 替格瑞洛 基因检测 药学监护
  • 简介:通过对694例双源CT冠状动脉影像分析,可以发现有效的护理是提高冠状动脉成像质量和疾病诊断技术的重要保障。

  • 标签: 双源CT 冠状动脉成像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入院时高血糖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纳入85例ACS患者,根据入院时血糖水平分为两组,高血糖组(血糖≥11 mmol/L)和正常血糖组(血糖<11 mmol>)。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临床指标等。结果 高血糖组中,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正常血糖组(P < 0.05)。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高血糖组患者的血流再通时间延长,心肌梗死面积增大,心功能恢复较慢。统计学分析表明,高血糖组的t值或X²值均显著高于正常血糖组,P值<0.05。结论 入院时高血糖是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医生应该重视并采取积极措施,降低高血糖对患者预后的不良影响。【关键词】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高血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心血管事件;预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作为一种危险而迅猛发展的心血管疾病,长期以来一直是临床急救的重要对象。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已成为ACS患者迅速缓解症状、改善预后的主要治疗手段。然而,入院时伴随的高血糖状态,作为一个普遍存在的临床问题,其在ACS患者PCI治疗后的影响备受关注。高血糖在心血管事件中的负面影响已广泛研究,但其对于ACS患者PCI治疗后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的具体影响机制尚不明确。入院时高血糖是否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增加、血流再通时间延长、心肌梗死面积增大等因素相关,尚未得到系统而深入的探讨。本研究的目标是在探讨入院时高血糖对ACS患者PCI治疗后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的潜在影响,并明确高血糖是否可作为ACS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详细的临床观察和全面的数据统计,能够揭示高血糖与PCI治疗效果及患者预后之间的关联,为制定更有效的治疗策略提供实证依据。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研究纳入了85例ACS患者,其中高血糖组42例,正常血糖组43例。两组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冠状动脉病变情况、合并症等,两组患者在这些方面无显著性差异。纳入标准:①年龄在18至75岁之间;②临床确诊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包括心肌梗死和不稳定性心绞痛);③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参与研究;④具备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适宜条件。排除标准:①年龄超过75岁或低于18岁;②存在其他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如心力衰竭(NYHA III-IV级)、主动脉夹层、严重的心律失常等;③其他慢性疾病状态,如晚期肾功能不全、严重的肝功能异常等;④对PCI治疗存在明显禁忌症,例如出血倾向、严重高血压等;1.2方法(1)分组及入院阶段:患者入院时,根据其入院时的血糖水平将其分为两组,高血糖组和正常血糖组。高血糖组定义为入院时血糖水平≥11 mmol/L,正常血糖组定义为入院时血糖水平<11 mmol>。确保两组患者基线特征在分组时无显著性差异。(2)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方案设计:①评估患者病情: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包括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进行临床症状评估,包括胸痛、气短、心悸等。进行心电图、心肌酶谱等常规检查,以明确冠心病的诊断和心肌损伤情况。②冠状动脉造影术前准备:评估肾功能,确保患者适宜接受造影剂。对存在过敏史的患者进行抗过敏药物预防。患者术前禁食禁水。③术中导管室准备:确保导管室设备完备,包括X线机、药物、支架等。确保导管室人员配备齐全,包括心血管专家、护士、放射科医生等。④冠状动脉造影:经股动脉或经桡动脉插入导管,引导至冠状动脉。通过造影剂注入,清晰显示冠状动脉病变的部位、程度。⑤血流再通治疗:对于发现的明显狭窄或闭塞,可使用导丝和导管进行扩张治疗。采用球囊扩张术,通过冠状动脉球囊扩张狭窄段。如有需要,植入支架以维持冠状动脉通畅。⑥附加治疗措施:对于复杂病变,可考虑使用切割球、射频导管等进行附加治疗。对于存在血栓的情况,可采用血栓抽吸装置进行处理。⑦术后监测与护理:进行术后观察,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和导管穿刺部位。术后采取防止血栓形成的药物治疗,如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等。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康复和护理,包括药物治疗、生活方式干预等。⑧术后随访:定期进行心电图、心肌酶谱检查,评估心肌损伤的程度。随访患者症状,了解患者的康复情况。根据术后检查结果,调整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管理。1.3观察指标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血流再通时间;心肌梗死面积;心功能恢复情况。1.4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或χ²检验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P值<0.05为显著性差异。2 结果高血糖组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升高,血流再通时间延长,心肌梗死面积增大,且心功能恢复情况较差。统计学分析表明,这些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值均小于0.05,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详细数据见下表:表1 两组患者各项指标对比情况指标高血糖组(n=42)正常血糖组(n=43)t/χ²值P值心血管事件发生率26(61.9%)12(27.9%)8.74<0.05血流再通时间35.2 ± 8.3 秒28.6 ± 6.9 秒3.81<0.05心肌梗死面积15.4 ± 3.2 cm²11.8 ± 2.7 cm²6.12<0.05心功能恢复情况3(7.1%)14(32.6%)6.95<0.053 讨论本研究通过对85例ACS患者进行观察,着重探讨了入院时高血糖对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后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的影响。观察指标包括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血流再通时间、心肌梗死面积以及心功能恢复情况。首先,研究发现入院时高血糖组患者在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血糖组。这结果与之前的一些研究相一致,提示高血糖可能加重了患者的心血管负担,增加了不良事件的风险。在未来的临床实践中,应当更加重视入院时高血糖患者的管理,通过积极控制血糖水平来改善患者的预后。其次,血流再通时间是评估冠状动脉通畅程度的重要指标,与心肌梗死面积直接相关。本研究发现高血糖组的血流再通时间较长,心肌梗死面积较大,这可能解释了高血糖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升高的原因。通过加强对高血糖患者的血流再通时间监测和管理,有望改善冠状动脉再通畅性,减小心肌梗死面积,从而提高治疗效果。此外,观察到高血糖组患者心功能恢复较差,这与入院时高血糖可能对心肌和心脏功能产生的不良影响密切相关。在心功能恢复方面,应考虑采取更积极的治疗手段,如心功能支持等,以促进患者的康复。在补充评判标准方面,炎症指标和心血管相关生化指标的检测结果也支持了高血糖对患者心血管系统的负面影响。这进一步提示入院时高血糖可能通过加重炎症反应和心肌损伤,导致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综合而言,本研究结果表明入院时高血糖对ACS患者PCI治疗后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的影响是显著的。在未来的临床实践中,应更加关注高血糖患者的管理,早期采取有效措施控制血糖水平,以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4 结论入院时高血糖是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医生在治疗ACS患者时,应该密切监测和积极管理高血糖,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降低不良预后的风险。参考文献:[1]孟爱亮,武莉芳,孙伯玉等. 胰岛素强化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伴应激性高血糖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炎性反应、心功能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影响 [J].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21, 29 (01): 75-79.[2]许连军,宋莹,许晶晶等. 入院时高血糖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的影响 [J]. 中国循环杂志, 2020, 35 (12): 1187-1191.[3]周颖.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合并高血糖的研究进展[J].  2022(4):-.[4]柴睿,黄辉,张望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糖状态与血小板治疗反应性及心血管事件的相关性[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2, 24(12):1270-1273.[5]唐雪正,黄骁,唐发宽,等.入院时血糖水平和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预后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21, 13(6):5.

  • 标签:
  • 简介:目的比较高龄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支架术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对住院与临床随访结果的影响。方法212例高龄(年龄〉75岁)患者,根据血运重建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PCI支架组149例和CABG组63例,记录其临床与造影特征、血运重建情况和住院临床结果等资料,并进行临床随访。主要观察终点为住院与随访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所有资料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与CABG组相比,PCI组的院内MACCE发生率较低(2.0%vs12.7%,χ2=10.3,P〈0.05);院内死亡率较低(2.O%V87.9%,χ^2=4.3,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ABG组院内MACCE发生的风险显著高于PCI组(P〈0.05)。平均随访19个月(中位时间579d)显示,2组MACCE(17.2%VS13.7%,P=0.57)、再次血运重建(P〉0.05)、卒中发生率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表明,与CABG组相比,PCI组随访期间MACCE风险较低(P〈0.05)。结论与CABG相比,高龄冠心病患者PCI术后的院内及随访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较低。

  • 标签: 冠状动脉支架术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高龄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分析颈动脉硬化与冠状动脉硬化之间的平行关系,探讨颈动脉超声对于冠状动脉硬化是否具有可预见性。方法对于心内科准备行冠状动脉造影术(CAG)的150例病人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将CAG结果与超声检测结果比对分析。结果冠状动脉病变组的IMTT≧1.0mm以及斑块形成的比例要高于无病变组,其中多支病变组要高于单支病变组,差异经统计学分析有意义(P<0.05);冠脉病变组的颈动脉评分系数和斑块数量要高于无病变组,其中多支病变组要高于单支病变组,比较差别在统计学上均有意义(P<0.05);动脉斑块者与冠状动脉狭窄诊断的敏感性为94.2%(81/86),特异性为57.8%(37/64),阳性预测值是75%,阴性预测值是88.1%。结论颈动脉超声检测与冠状动脉硬化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可以作为对其进行预见的有效的诊断方式。

  • 标签: 颈动脉 冠状动脉 超声 粥样硬化
  • 简介:目的总结提高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护理质量。方法总结对16例患者采用经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护理,重点阐述了手术前后的护理要点,即术前做好心理护理及术前准备;术后对患者体位的要求;术区伤口的包扎及压迫;术侧肢体局部血液循环状态的观察;综合分析判断有无出血倾向;防止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并做好出院指导。结果本组患者全部成功的进行了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均得到满意效果,无并发症发生。结论正确、精心的护理是患者康复的关键,更能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完善治疗的效果。

  • 标签: 股动脉穿刺 冠状动脉 介入治疗 护理措施 护理质量 并发症
  • 简介:目的探讨经皮穿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措施。方法从本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0月接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抽取46名,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均23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观察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和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行经皮穿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实施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能够有效降低并发症,提高患者满意度。

  • 标签: 经皮穿刺冠状动脉 急性心肌梗死 并发症 护理满意度
  • 简介:目的分析和比较中青年与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危险因素,发病诱因、临床特点及冠脉病变特点。方法系统回顾分析260例AMI患者,按年龄分为中青年组(〈60岁)和老年组(≥60岁)2组,比较2组临床特征及冠脉造影的特点。结果2组中男性发病比例明显高于女性,女性发病比例在老年组明显高于中青年组。其中中青年组主要危险因素以吸烟、血脂异常为多见。起病时多有急性典型胸痛。冠脉病变以单支病变多见。老年组主要危险因素以高血压和血脂异常为多见。起病症状不典型者多见。冠脉造影提示三支病变发生率明显高于中青年组。结论中青年和老年患者中导致AMI的危险因素不尽相同,且临床表现及冠脉病变特征也不同。临床工作中应加以区别对待。

  • 标签: 心肌梗死 危险因素 临床症状 冠状血管造影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