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1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频心电图诊断冠心病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0例行冠状动脉造影的病人均行心电图(ECG)、高频心电图(HFECG)和平板运动试验并对结果作了分析比较。高频心电图十二导法以切迹≥12为阳性.结果表明高频心电图检查中度以上冠脉狭窄的灵敏度均在86%以上,特异度为69%,总符合率为8l%;平板运动试验检查中度以上冠脉狭窄的灵敏度均在89%以上,特异度为76%,总符合率为85%;两组明显高于ECG组且两组间无明显差异。30例PTCA前后高频切迹数相比,术后明显减少,可见高频心电图诊断冠心病有很高的敏感性,且安全易行,无创伤,尤其对老年行动不便和活动风险大的病人尤为适用。

  • 标签: 心电描记 平板运动试验 高频 血管造影术 冠状动脉 冠状动脉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近年来,介入心脏病学飞速发展,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在临床广泛开展,也是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方法之一,加上高效抗凝、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在介入治疗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并发症,为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医护人员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技术操作能力,对病人加强术前术后知识宣教,指导病人正确的活动方法,杜绝假性动脉瘤的发生。方法立即停止活动,加强心理护理,鼓励病人争强战胜疾病的信心,B超下加压包扎,密切观察血肿的变化。结果经过精心的治疗和护理,3例假性动脉瘤病人均康复出院。

  • 标签: 冠状动脉 介入治疗 假性动脉瘤形成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热敷在冠状动脉介入术后解除弹力绷带中的作用。方法选择100例行冠状动脉诊断及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观察组采用热敷后解除弹力绷带,对照组按常规方法徒手解除弹力绷带,比较两组病人粘贴部位的皮肤情况。结果对照组皮肤出现异常情况的有18例,观察组皮肤异常的仅有4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热敷后解除弹力绷带可明显减少病人皮肤的损害,增加病人的舒适感。

  • 标签: 冠状动脉介入术 弹力绷带 热敷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病人术后活动的最佳时间。方法60例行PTCA或PTCA+支架术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拔除动脉鞘管后6h开始床上活动和24h开始床上活动两组,两组病人分别在拔管前后不同时间,在室温下测定下肢皮肤温度(术侧、健侧)。结果拔管后6h开始活动的病人,术侧皮温在拔管后12h明显恢复(P<0.05或P<0.01),健侧则在6h开始明显恢复(P<0.05或P<0.01);而拔管后24h开始活动的病人,术侧皮温在拔管后48h才开始明显恢复(P<0.05),健侧则在12h才开始明显恢复(P<0.05或P<0.01)。结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病人拔管后6h开始活动较24h开始活动恢复的要好,表明提前活动有助于病人下肢血液循环,从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术后活动 最佳时间 下肢皮肤温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辛伐他汀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基质蛋白酶9(MMP-9)及C反应蛋白(CRP)含量的影响。方法53例ACS患者被随机分为观察组27例和对照组26例,测定治疗前、治疗4周后CRP和MMP-9水平。结果2组治疗前CRP和MMP-9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CRP和MMP-9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治疗后观察组CRP和MMP-9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辛伐他汀可降低ACS患者CRP和MMP-9水平。

  • 标签: 辛伐他汀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CRP MMP-9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漂浮导管留置对于肺动脉高压合并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的诊治具有重要意义。但漂浮导管监测为有创性操作,在留置后的护理和监测中,护士要严格掌握各部位压力正常值,准确分辨压力波形,做好导管护理,才能提高监测效果,促进患者康复。

  • 标签: 漂浮导管 肺动脉高压合并急性呼吸衰竭 护理
  • 简介:摘要脑血栓形成是脑梗死中最常见类型,虽然比脑出血死亡率低,但致残率高,且20%的病人会复发。治疗方法多采用溶栓、抗凝、降纤等。其中静、动脉溶栓是最迅速、最直接的干预方式。两者间比较各有利弊,本研究对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组进行了动脉溶栓和静脉溶栓治疗,结果为动、静脉溶栓均有效;动脉溶栓较静脉溶栓早期致残率低;动脉溶栓受条件限制;静脉溶栓适合在基层医院开展。

  • 标签: 脑血管病 静脉溶栓 观察
  • 简介:摘要总结96例颈动脉狭窄患者支架植入围手术期的护理。护理重点;术前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和知识宣教、相关的术前准备,使患者能以良好的心态接受手术;术中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症,有利于保证手术的安全进行,术后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时发现术后并发症。

  • 标签: 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成形和支架置入术 护理
  • 简介:摘要对一例右髂动脉巨大假性动脉瘤破裂合并左髂内动脉瘤患者的术后监护与护理过程进行总结,经过术后病情的严密观察、细致的护理,耐心的心理疏导,足够的营养支持,该患者顺利恢复。

  • 标签: 右髂动脉巨大假性动脉瘤破裂 左髂内动脉瘤 术后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观察与护理,提高救治水平。主动脉夹层动脉瘤(AD)是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主动脉壁内膜破裂,血流沿内膜与外层之间纵行剥离而形成的壁内血肿。该病起病突然,病情进展快,临床表现复杂多变,发病24小时死亡率达20%~40%,1周内为60%~70%1。因此,掌握该病的临床表现和护理观察重点至关重要。现将我院心血管内科于2007年2月-2009年5月接诊的42例患者,总结报告如下。

  • 标签: 主动脉夹层瘤 临床观察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经股动脉动脉行介入性诊疗的并发症及术后舒适度。方法将本院2009年9月-2010年7月完成的680例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患者分为经经桡/尺动脉(380例)和股动脉途径组(30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技术后患者的舒适度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冠状动脉诊疗,股动脉径路组在穿刺处血肿发生率7.0%,明显高于桡/尺动脉组0.79%,P<0.01;因尿潴留需要导尿股动脉组发生率16.3%,明显高于桡/尺动脉组0.026,P<0.01;桡/尺动脉途径术后病人护理简单,并发症较少,病人的舒适度明显高于股动脉途径组,使用镇痛剂股动脉组发生率17.3%,明显高于桡/尺动脉组0.78%,P<0.01。结论经桡/尺动脉动脉途径进行诊疗并发症少,术后护理简单,病人舒适度增加,是冠状动脉介入性诊疗的良好途径。

  • 标签: 股动脉 桡/尺动脉 介入并发症 舒适度
  • 简介:摘要主动脉夹层(AD)是临床上常见的心血管病急症,死亡率较高,但及时对症的治疗及精心、专业的护理是解救患者生命、解除患者痛苦的关键,本文介绍了关于AD的护理体会。

  • 标签: 主动脉夹层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34例经桡动脉冠心痛介入诊疗的优势,将更广泛的运用于临床。方法通过做好术前患者的评估与准备、心理干预;术中默契配合医生,保障桡动脉穿刺、置管、手术及拔管等各项操作顺利进行;术后24小时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病情、伤口、手部及术肢,有效促进了患者的术后康复。结论只要规范化操作,经桡动脉介入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介入治疗方法。

  • 标签: 桡动脉 冠状动脉疾病 介入治疗 护理
  • 简介:摘要脑出血是指原发性脑实质出血,占全部脑卒中的10%~30%,病因以高血压合并小动脉硬化最常见。脑出血急性期病死率高、致残率高、并发症多。脑出血急性期的治疗和护理对患者的存活尤为关键,因此要求护士必须精通业务,能够协助医生做好各种检查,诊断及抢救准备工作。

  • 标签: 脑出血 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健康体检中采用超声检测技术对498名中青年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以探讨该项技术对于中青年人群血管健康状况评价的实际意义及在心脑血管病预防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研究对象为经过体格检查,排除心脑血管疾病的于我中心参加健康体检的中青年共498名(男334名,女164名),年龄30~60岁。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常规对双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连续扫查,检测血管内径、内-中膜厚度(IMT)、粥样硬化斑块回声强度、数量等。结果(1)颈动脉IMT增厚检出率、颈动脉狭窄程度、颈动脉斑块形成,男女两组相比,存在明显差异。(2)IMT随着年龄的增加呈现逐渐增厚的趋势。结论颈动脉超声检查技术在健康体检中用于中青年人群的心脑血管病风险的预测、预警具有重要的意义。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急诊科救治急性喉梗阻患者的护理体会。方法对我院2006年4月至2010年8月救治的26例急性喉梗阻患者进行回顾分析,临床诊断符合《耳鼻喉-头颈外科》标准。结果经及时畅通气道、吸氧,2例行气管切开生命体征稳定后转入病房继续治疗,26例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对急性喉梗阻病人,明确诊断后,要及时去除病因、畅通气道,迅速建立静脉通路,早期足量应用肾上腺皮质,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准确配合医生做好抢救,使急性喉梗阻患者得到及时有效地救治。

  • 标签: 急性喉梗阻 畅通气道 急救护理
  • 简介:摘要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的血管破裂出血,是神经系统常见病和多发病,其原因主要与脑血管的病变硬化有关,其特点为起病急,致死率和致残率高,易发生并发症1。2007年2月-2009年3月,我科收治129例脑出血患者,在降颅压和控制脑水肿降血压的治疗基础上,进行多方位的病情观察,降低了死亡率,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现介绍如下。

  • 标签: 脑出血 患者 急性期 护理